八歲的那年,你經歷了什麼?記住了什麼?生命中是否有點亮你的人出現?
八歲的那年,或許你住在燈紅酒綠的都市,和父母一起感受華燈初上的夜晚,或許一家人正歡聲笑語,牽著彼此的手在熱鬧的廣場上散步逗趣……或許那年八歲,你的記憶裡是豐衣足食,是天倫之樂,是無憂無慮。
可在中國農村地區饑荒年代的窮人們,每天為不餓肚子極力奔走的孩子們,那年八歲,他們又經歷了什麼呢?
影片《那年八歲》的主人公小小正是這樣一個孩子,八歲那年,被父親賣給了一個算命的盲人吳老先生當領道。在那樣一個饑荒而落後的年代,小小不願給吳先生當領道,他三番五次地想逃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素不相識卻又孤苦伶仃的人卻在一次次同甘共苦中產生了「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依附關係,上演了一場感人至深的生活篇章。
故事還要從小小的父親把小小賣給吳先生說起……
八歲的小小一直以來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有三個弟弟妹妹,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個後媽。為緩解家庭的壓力,父親把小小賣給了一位村子裡算命的盲人吳先生。小小雖然只有八歲,卻是個「小大人」,童年時開明的母親對他的影響根深蒂固,他相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所以對算命師吳先生非常瞧不起。但無奈父命難違,他只能跟著吳先生,拿著棍子給吳先生領道,給挨家挨戶算命,可心裡卻想著該怎麼逃走。
吳先生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心裡卻清楚小小的小心思,小小對他的不禮貌,對他的輕視,吳先生摸得一清二楚,他對這個不尊重自己的小孩子感到非常生氣。
「你要記住,你爸喜歡的是你後媽!他不喜歡你……」吳先生顫巍巍地走在小小後面,絮絮叨叨著。
小小不吭聲,不願搭理吳先生。
經過一個小村時,一群孩子們來欺負小小,他們衝小小扔著石頭,嘴裡還不停唱著:「滴滴答答……我兒牽瞎……」
被激怒的小小撿起掉地上的石頭,想要進行回擊,卻被吳先生攔下了。
「把石頭放下。」吳先生嚴厲地命令道:「人就是挨著罵長大的,你,天生就是個挨罵的命!」
吳先生對小小的灌輸和訓誡,用那老一套的算命思想去否定小小從母親那裡學的知識,這使得小小對親生母親的思念越來越強,所產生的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終於,小小在一次領道中,丟下吳先生跑回來家。
可是跑回家也沒有用,父親暴跳如雷,再次把小小揪到了吳先生這裡,當著他的面狠狠地把小小揍了一頓……吳先生在旁邊聽著小小的哭聲,面部表情微妙的變化著,竟對這個背叛他的孩子有些於心不忍……
小小又重新回到了吳先生身邊,這次他老實了不少。吳先生覺得小小是個聰明孩子,而自己又孤苦伶仃的沒有親人,他產生了讓小小當他孫子的想法。
「想吃糖嗎?」有一次,兩人坐在江邊休息,吳先生拿著一顆糖問小小:「想吃就叫我爺。」
小小雖然很想吃,但卻不願認這個算命的瞎子為爺。
「認我當你爺,我保證教你我這所有的算命,說書本事,你以後保管有飯吃!」吳先生繼續念叨著。
「我才不學你那套呢,我要上學!學校教的才好,我媽說的!」小小不屑地說。
「你媽說的,你媽說的……」吳先生有點生氣,固執地嘟囔道:「別再跟我提你媽說的!你媽說的都是錯的!」
這天夜裡,小小和吳先生來到了一戶守夜的人家。會說書的吳先生做在堂屋裡,正給人家唱《林衝風雪山神廟》時,背後的棺材卻傳來一陣響動。
「詐屍!詐屍啊!」聽眾們一片驚呼,尖叫著奔逃了出去……只剩下驚慌的盲人吳先生嚇得不知所措。
本來也和這群人一起逃出去的小小看吳先生沒有出來,猶豫了一陣,還是決定壯著膽子回去找他,當小小謹慎地偷偷回到房間時,吳先生此時已經站在那兒嚇得尿褲子了。
「小小,你可算回來了!算你有良心……鬼呢?鬼呢?」吳先生顫抖著聲音說。
「沒有鬼。」小小往棺材的方向望了望:「是棺材下面的石頭塌了!」
經歷了這件事後,吳先生對小小的態度更好了些,不僅非常照顧小小,還經常對他表示關心……幾天後,兩人來到一條河邊,一同坐下準備歇息一會兒過河。
「小小啊……」吳先生撐著棍子,感慨著:「我呢,也是八歲時沒了媽……你比我強多了,好賴還有個爹!我這一生啊,又有什麼人呢?都只有我自己……因為眼前一片黑!我這一輩子啊,就在這一片黑裡走啊走……走,卻不知道後面是什麼,也不知道前面是什麼……」
兩人都沉默了。這一老一少坐在河邊,那麼渺小,孤獨又無人問津。
在過河時,本來負責帶路的小小被水底的石頭扎破了腳,走不成路了。吳先生急忙撕掉自己的衣服幫小小止住血,嘴上雖埋怨了一陣,卻主動提出背小小過河。
被感動到的小小趴在吳先生身上,為他指路,以免他被絆倒。從這一刻起,小小覺得自己對吳先生多了一份尊敬和喜愛,他也不那麼討厭那套算命了……
那以後,小小和吳先生的關係不再是互相嫌棄,雙方都盡己所能保護對方,再碰到有人欺負小小時,吳先生居然挺身而出掄起棍子把他們趕走;而當別人問起小小時,吳先生自豪地說:「他是我孫子!」小小也沒有提出異議……
小小也答應了吳先生學算命和說書,幫人排憂解難。兩人就像親人一樣,孤苦伶仃卻相依為命,風雨同舟,同甘共苦。
直到有一天,小小經過自己母親的墳墓時,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失聲痛哭了起來……吳先生站在他身後,這才意識到,在母親的影響下,小小是多麼渴望上學獲得知識……
吳先生為了成全小小,把自己的積蓄都留給了他,把他送到了學堂,自己卻一個人孤零零地向村子那邊走去……正在課堂上念書的小小忽然想起什麼似的,衝出了教室,一口氣跑到了山丘上,對著吳先生遠去的地方大喊:「爺爺——爺爺——」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鏡頭對準離去的吳先生,直到他越來越小,小到隱匿在廣袤的平原上。這是一個非常溫馨而質樸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同樣感人至深。不僅充分表現了吳先生和小小從陌生人到親人的彼此信任的徵程,而且以最質樸的筆觸勾勒了中國農村的原始元素和人文溫度。饑荒年代的辛酸,中國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善良而渴望被愛的盲人老頭,有責任心又聰明伶俐的八歲孩子,還有那趕綿羊的熱情牧人,緩緩降落的美麗夕陽,說書算命的農村傳統……一系列人物,元素為電影填充了濃厚的地域風情,耐人尋味又韻意深長。
在那樣的饑荒年代,人與人之間仍存在著淳樸的溫情和信任;而在當今的物質時代,人與人之間卻多了一份猜疑和算計,少了一些質樸與溫暖。影片以文藝又真實的風格,告訴了我們無論何時也要做一個真實而善良的人,永遠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永遠溫情,永遠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