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江蘇教育讀書」微信群群主蔣保華先生推薦閱讀周保松先生《小王子的領悟》,勾起很多關於《小王子》的回憶:多次赴上海看各大劇場改編的關於《小王子》的音樂劇;和朋友一家在家裡床上、沙發上表演《小王子》的情形;兒子的怡群國影院裡自製的投影表演《小王子》;想起兒子去年送給我的生日PPT裡那個美輪美奐的法國音樂劇《小王子》……素感慨萬千,一吐為快!
夢想,人必須承受的孤獨
夢想可以飛多遠?
我大概挺能做夢的。我記得最早在一年級的時候,我畫了一個自認為漂亮的太陽,雖然後來被人塗抹掉,但仍然不妨礙我覺得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畫家!
到了十一二歲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在數學上自我感覺上的遊刃有餘,我篤定我將來一定要做個數學家。
兒子也很能做夢。因為此時此刻我已變成了大人,所以對他的數不盡的夢就有了清晰的感知。很小時候,但凡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必然就要去模仿,深信不疑將來自己會做這件事!我記得在一個經常路過的開滿鮮紅五角星花的小區柵欄邊,那個埋頭修鞋的老爺爺,就被兒子迷戀了很久很久,他深信不疑將來想要做一個這樣的鞋匠!我的心裡是如何鼓勵這種夢想的呢?我心裡說:嗯!我兒子將來做一個像「鞋博士」那樣有創意的連鎖店,挺好的!反正我兒子的夢想不能僅僅是個路邊的鞋匠那麼平凡,不可能光光是修鞋的!
於是,當兒子一次一次抬頭於我說起它的時候,當兒子一次又一次在他的遊戲生活中做一個鞋匠不斷給我們擦鞋的時候,我心裡帶著這樣的幻想、帶著這樣的小九九,滿嘴支持著兒子的夢想。即使是夢想,我也想要塑造我兒子非同尋常、獨一無二的特質。
夢想不斷地更替著,再大一些喜歡搗鼓的時候,聲稱一定要做個發明家,甚至籌劃死後誰來繼續他的發明事業;後來夢想具體到超越愛因斯坦,當學到課文《超越遠方的大山》時,他寫到阿蘭·詹森是劉翔要超越的大山,愛因斯坦則是他將來要翻過的大山;再後來,漸漸體會到現實世界的種種,不再那麼天真地宣告自己的夢想。感受到一種矜持和謹慎。有一次偷偷整理他丟下的一些碎屑,突然瞧見一張紙片上寫著「我將來要學物理機械」……
夢想可以飛多遠?
聖修伯裡的小時候,也是充滿著浪漫幻想的小孩子。像許許多多我見過的小孩子一樣,喜歡草叢裡的各種生命,嚮往叢林,想像叢林裡的各種奇遇。我喜歡研讀溫尼科特的心理學,溫尼科特對這樣的想像世界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稱謂叫做「生命的第三領域」。我用他對這個領域的研究觀點解讀了繪本故事《超級外婆大營救》,因為這本繪本故事,我把這個特別的不屬於人的內部世界也不屬於人的外部世界的領域,命名為帶有一絲浪漫、憂鬱、悠遠的「藍色世界」!
聖修伯裡是如何和周圍的大人分享自己「藍色世界」的呢?
他用的是畫畫!
他還問大人看到它的畫是不是很害怕?
大人回答:「一頂帽子有什麼可怕的?」
於是小孩子就需要做進一步的解釋:我畫的不是帽子,是一條巨蟒在消化著一頭大象。於是聖修伯裡又把巨蟒肚子裡的情況畫了出來,以便讓大人們能夠看懂!可大人卻勸他不要將興趣放在畫畫上,而是放在更實用的數學、地理、語法上!
小孩子的興趣到底在哪裡?問題的關鍵,當大人無法進入小孩子「藍色世界」的時候,小孩子為了向大人解釋它,常常自己都會暈頭轉向,最終罷了!罷了的結果就是聽從大人的安排。就像小聖修伯裡那樣!
那麼,大人是不是這樣說:「哇!你畫得真好,爸爸媽媽一定支持你做個畫家!」孩子就樂意了!
我看未必!小孩子一定依然是急切地進一步解釋:「不是的,我不是說要做個畫家,我是說『你看到這個害怕不害怕』?」
大人又要如何去回應呢?
如今我成了一個大人,每每聽到「孩子的夢想總是被大人擊碎」時,會有幾分委屈,更有幾分掩飾!因為如果當我的孩子拿著這樣一幅畫來問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他,才是對它最好的回應?
我也害怕成為那個「一不小心擊碎孩子夢想」的大人!更因為我知道夢想是孩子獲得成長的動力,更是孩子成年後能成其所是的必須要素。
因為成為了一個大人,我才知道大人的內心,總是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自以為是的更好生活!那種護犢的心態出自生命傳承的本能,更是生命得以承繼的要素!人類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大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我真的要為大人們平反!
大人要如何超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鼓勵孩子?大人在這現實的海洋裡追逐打拼,他們有著自我深切的活得更好地生存經驗,他們又如何能夠讓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對孩子的教導剝離開來?一方面是自己過著現實的人生,另一方面卻能夠支持孩子夢想一生?
我時常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幼年做夢的階段,就是小王子身在B612星球的生命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在現實世界裡穿越和修行的階段,就是小王子走出B612星球到處旅行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就是找到自我的階段,就是小王子決定回到B612星球的階段。人生如同一個圓,總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但卻不再是懵懂的做夢,而是主動地選擇和擔當。那麼,世俗世界的歷程,是人成長的必經,只有修過這門功課,才有真正放下的可能!身在修煉場中的大人們必然會以自己真實的狀態,會以自以為成功的經驗去「幫助」孩子,這是真實,也是必然!雖然未必「真實的」就是我們內心原初期許的,未必「必然的」就是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更未必是孩子的需要!
可大人要如何超越自己的真實生命狀態去支持孩子呢?這對大人來說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挑戰?因為人無法剝離自己去活著!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我們作為大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經受過一次一次的挫折,就如同周保松先生說的那樣,領受過一次又一次的教誨,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喜好,然後回到原初,遵照自己的初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可是,不經歷中間的掙扎、輾轉、嘗試,我們又如何得以發現那個原初,就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
並且,在這個不斷地選擇、嘗試和掙扎中,再回到原初那個興趣的時候,這其間我們獲得了什麼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就被支持實現自己當初的興趣,那個興趣是否會走得這麼遠呢?
我時常想起在童話故事中,每一個公主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一個邪惡女巫,也總有一個善良女巫。到了公主成年的儀式上,兩個女巫都會被邀請來慶祝公主的長大,因為他們各自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往往有的大人是你夢想實現路上的邪惡女巫,但很多夢想就在這個坎坷中被淘洗。經由這樣的淘洗,屬於你自己的真正夢想才會變得有力、光亮。
更何況,我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成功了,我們因為它過上了還算好的生活。所以回過頭去,我們覺得那夢想還是值得堅持的!可如果我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卻沒有成功,亦或使得生活窮苦潦倒,我們還會這麼說嗎?我們真的能夠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裡克蘭德先生那樣,丟掉一切追逐夢想嗎?甚或我們可以這樣任由自己?我們又怎麼能忍心這樣去期盼自己的孩子呢?!
聖修伯裡的爸爸媽媽也只是做了一個庸常的父母都會做的事情!期盼孩子過上舒適的生活!我們自身的現實就是這樣啊!因為我們自身就活在庸常之中啊!
好殘酷啊!好像沒有路了!
因為,唯有你自己體會到夢想的美好,你才會支持孩子們的夢想;唯有你自己體會到實現夢想的滋味,你才會協助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人無法剝離自己而存在。
大人為什麼不支持小聖修伯裡的夢呢?
除了在當下的社會不能讓自己過上更舒適的生活這個現實經驗以外,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習慣於否定內在心中深處的那個自我,而孩子恰恰就是那個心靈深處自我的代表。那就是我們的天性,用蒙臺梭利的話說,那就是我們的精神胚胎;用海德格爾的話說,那是我們的內在良知;用《中庸》裡的話說,那就是天命,天命之謂性!
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小孩子,但我們看不見他!我們在欲望的海洋裡不斷掙扎的時候,不斷去追名逐利獲得好一些生存條件的時候,不斷地否定了這個內在的小孩子!或者把它深埋在歲月的塵土裡,或者把它懸擱在高高的歌頌祭壇上!這大概就是我們嚮往童真、歌頌童真卻無法持守童真的本心吧!
我並不是要故意剝開這人生血淋淋的現實,我只是想要自己踏在內心真實的路上,去尋求生命真實的路!
回到小聖修伯裡開始的那個對大人的表達和傾訴!讀者大概也已體會到那不是一個要當畫家的夢想,而是關於自己另一個興趣,另一個類似傑拉爾德·達雷爾那樣的興趣的傾訴。
鼓勵孩子做夢,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否能夠在孩子的表達中「看見」孩子才是一個關鍵!
視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它,感受它,聆聽它。這一點,只要我們努力有一顆謙卑之心,是可以做到的!
「它怎麼會讓我害怕?」大人們可以試圖了解、試圖猜測!
要是有一顆好奇心,再有一點點幽默感,就更好了!它會讓小孩子樂得敞開心扉,訴說更多!
「啊!我真的好害怕!天啊!那裡面是什麼?」哪怕是表演,小孩子也不會戳穿你。
隨著小孩子的訴說,你會看到小孩子的興趣和夢想!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夢想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接納、肯定,有了它才擁有成功的動力源;重要的是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磨練了一個人的各項能力,這也是成功的必備條件。更何況,我們每一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幸福、快樂啊!
介於這三點,我們是不是也需要支持小孩子的夢想呢?!
反過來也成立,就像我對兒子說的那樣,學校的學習方式,你很不喜歡,可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挑戰學習,是不是可以磨練你實現夢想的能力呢?!擁有了這樣的能力,將來做什麼你想做的事情會不成功呢?!反之,退出學校,你有能力自學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麼?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的時候,他自己也無法承受這樣沉重的抉擇!人生總是需要一個歷練的過程!這也是小王子必須要離開B612星球的原因之一吧!
我們在陪伴孩子持守夢想的時候,不僅僅是看到孩子在歷練它們人生所需要的力量,並且還要看到我們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身在職場,身在制度,各種紛擾,各種茫然,各種不得已……心靈備受疲憊侵擾,對於大人來說,小孩子的童真、小孩子對夢想的執意對我們有一種療愈作用,他們勾起我們內心的小孩子,把我們帶回我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我那裡,讓我們的內在小孩子與我們暫時得到相遇、融合!它們幫助我們在世俗的路上,找到自我,找到回去B612星球的路!
大人,有這樣一顆努力看見的心,對於孩子來說,就足矣!
因為,每一個個體的內心,從來都是一個孤獨、神秘的星球,語言從來都只是帶來誤讀、帶來對真實的遮蔽,就像聖修伯裡的父母看不到小聖修伯裡的夢想一樣!這是每一個個體生來世上必須承受的孤獨!
好在,我們在努力看見彼此。
好在,我們在努力看見中支持!
好在,我們在努力支持中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