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十幾二十年前,禾花雀的名頭比黃胸鵐的名頭響,那是因為吃。都說那些年的老廣能吃會吃,坊間戲言「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有腿的除了板凳」,都能成為老廣的美食。每年那個季節華南地區尤其在珠三角地區的不少鄉鎮就會有一個節日應季而生——「禾花雀美食節」,節日裡比拼的是禾花雀的烹飪手法,宣傳的是其滋補功效,以能吃會吃為榮。
現在的黃胸鵐比禾花雀知名度高,那是因為保護。都說禾花雀是被老廣吃成瀕危動物的,平心而論,近些年,從東北到華南,鳥類遷徙這一路,連抓帶吃參與的國人可不僅僅是老廣。現如今,保護的力度大了,關注黃胸鵐保護的業內外人士多了。然而,即便是研究和自然觀察界的人士想在野外看上一眼黃胸鵐也不是件易事,物以稀為貴了。
黃胸鵐喜歡的生境(攝影:飛鳥先生)
二十年前我是吃過禾花雀的,因為那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美食,是民間推動的一種應季的時尚活動。我記得十餘年前,曾在當時的主流媒體上看過一則報導,描述當時捕捉禾花雀籌辦「禾花雀美食節」的細節和盛況。「禾花雀的捕捉,一般是在夜間的稻田,遷徙過程中覓食的禾花雀尤喜在即將成熟的稻田活動。捕雀人埋伏在漆黑的田埂,張網以待。隨著一聲鑼響,聚光燈瞬間把稻田照亮,驚慌失措的禾花雀順著光掉落在張開的大網裡,多的時候,一網下去就能捉到幾千上萬隻。捉到的禾花雀會立即被溺斃拔毛,不久後即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道道美食.」
豐收在望的田野曾一度暗藏殺機,現在孕育著希望(攝影:飛鳥先生)
近十年因為觀鳥,總少不了把黃胸鵐列為高光的目標鳥種,每年的春秋兩季,黃胸鵐會往來於俄羅斯的繁殖地和中國華南地區甚至更南的區域遷徙。我總是期待一場美麗的邂逅,不過,哪怕是一眼的瞥見也成了奢望。前年的十月,在東莞的道滘,還真讓我瞥見了一回,算是見過活的黃胸鵐了。近兩年,在春秋兩季的鳥類遷徙季,黃胸鵐的目擊記錄明顯多了起來,今年的10、11兩個月,朋友圈不斷被各地鳥友呈上的黃胸鵐美圖刷屏,明顯感覺到黃胸鵐比以前稍稍容易見了,種群也有了小幅的增長,能見到二三十隻的小群活動,這是值得欣慰的事。我也在10月末的中山某地的稻田邊拍到了黃胸鵐的記錄照,當天一共目擊記錄了五隻。不少圈內朋友,總是熱心地提供信息,勸我趕緊去拍、去拍好黃胸鵐。我很淡定也很肯定,在不遠的將來,我一定能拍好黃胸鵐。自然環境保護和物種保育,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勁頭,拍鳥則盡可以把心態放平和些。
盈實的稻穗(攝影:飛鳥先生)
用不了多久,我所期待的,用相機記錄黃胸鵐在稻穗上放肆地大聲歌唱的美好時光一定會到來。
往期推薦導讀
尋常閱色,我們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