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火金在線
轉載本公眾號的原創文章,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否則將依法追責。
禾花雀瀕臨滅絕!人類,應當謝罪!
作者:黃棟梁
與朋友正在說著小時候追逐鋪天蓋地的禾花雀的情景時,另一個朋友卻在一旁突然插上了話:禾花雀快要滅絕了!他迎著我們驚疑的目光將手機伸了過來,讓我們看到了網上的消息:早在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時,就已將禾花雀從「瀕危」升為了「極危」,這意味著,禾花雀離野生滅絕已只有了一步之遙!這真是平地一聲暴雷響,驚得我們的五官都移了位。
我們這些在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禾花雀是一種長得像麻雀的小鳥,但因下頸和腹部的羽毛呈黃色而比麻雀漂亮,也比麻雀可愛,老人們就憑這個教我們區分禾花雀和麻雀。其實,禾花雀和麻雀有許多的區別,只是鄉下老人們並不懂得。在我的記憶中,禾花雀靈巧,喜歡成群結對,它「嘀嘀」的叫聲雖然低弱,但能給人溫馨的感受,禾花雀這名字聽起來也挺美麗,所以,我們喜歡禾花雀。當它們在樹枝上、電線上、房屋外梁上成群歇息時,我們會去圍觀。它們鋪天蓋地從頭頂飛過時,我們會去追逐至它們身影全無。中學時,老師說禾花雀的學名叫黃胸鵐,還激起了我們的反感,因為這學名既難寫又難認,叫起來還缺少溫馨與美感,不如「禾花雀」三個字配得上這種小鳥。禾花雀留給我們的兒時記憶是美好的,溫馨的,可是,可是,它怎麼突然就「極危」了呢?
我帶著難以言說的沉重與焦灼,去網上查閱了禾花雀「極危」的事,除證實了禾花雀確已「極危」,還找到了導致它「極危」的可能原因。在眾多的原因中,只有人類捕殺這一條不帶「可能」,而是鐵證。2018年3月27日鳳凰網以《中國人只用13年,就把一種隨處可見的鳥兒吃到滅絕邊緣》為題,擺出了這一鐵證:
「……它們是候鳥,每年遷徙到南方越冬;而它們遷徙之路要經過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中國。在這裡,黃胸鵐是一種傳統美食。」
「從1992年起,每年三水禾花雀美食節就要捕殺數十萬隻。1997年這個節日被禁,但是禾花雀黑市依然存在,佛山一個黑市一天之內就賣出了約1萬隻。東莞則驕傲地把「三禾宴」(禾蟲、禾花鯉、禾花雀)稱為本地頭號美食。……酒店一般以一人一隻的方式上菜,極端奢華的宴席可以一次吃掉數百隻。」
「隨著黃胸鵐的種群崩潰,抵達越冬地的鳥兒越來越少,獵人已經向北轉移,在遷徙的半路上截殺。2008年浙江省攔截了一批正向南方轉移的禾花雀,僅這一次就是4300隻。」
文章還不無痛惜地說:「看起來,黃胸鵐即將成為百年來第一個被吃絕種的生物。」
禾花雀之所以會「極危」,是因為人類的吃、中國人的吃、廣東人的吃!廣東人以愛吃、會吃、敢吃而著稱,地上趴的就凳子不吃,水裡遊的就輪船不吃,天上飛的就飛機不吃,其餘的,全吃!並且偏愛吃野生動物,越野越吃,越瀕危越吃,國家的保護等級越高越吃,這些都曾令許多生活在廣東的外地人震撼過。但活活生生地將一種遍布全球鋪天蓋地飛翔的鳥類吃成了「極危」,還是頭一次聽說,這是何等龐大的吃能啊!這次給我的已不再只是震撼,更多的是痛恨!
「吃在廣東」,曾經是廣東的名片、廣東人的自豪。但如今,廣東人的「飲食文化」已發生了罪惡性變異,並已傳染到了周邊省、區,使「吃在廣東」成了醜陋的代名詞。可廣東人為什麼如此敢吃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專家江海聲教授一針見血:「相當多的人有一種心態:我幹了別人所不能幹的,吃了別人所不能吃的,我就叻!一種變質的虛榮心侵入了廣東飲食文化之中。在這種虛榮心作用下,吃喝攀比風盛行,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她)吃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明天我就用事實向別人證明誰更厲害:我吃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愚昧的面子感!變質的虛榮心!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毫無意義的虛幻心理。可悲、可惡,可恨!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循環體,需要有一個龐大完整的生物圈來維持它的循環平衡。一個物種的滅絕會給這個生物圈留下缺口,循環就會失去平衡。人類是地球的主人,有責任、有義務來保護、維持這種平衡。否則,失去平衡的循環會給地球帶來災難,每次災難都會傷及人類,也同時會傷及生物圈而帶來新的災難,如此惡性往復,久而久之,會給地球帶來滅頂之災,自然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頂之災。所以,人類很重視保護野生動。
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早在幾千年前的五帝時期,就設有專門管理山澤鳥獸的官職,稱之為「虞」,大禹治水時,舜帝曾派益為「虞」負責生態保護。在儒家經典《周禮》中,也記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澤官員的建制、名稱、編制及職責等。周以後的朝代多數也設置了虞、衡等機構來管理山林川澤,以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其中專管禁獵政令的職務叫「跡人」,由「跡人」設立界限、禁令,派人守護。凡田獵者都必須聽從「跡人」之令。規定禁止捕殺幼獸,摘取鳥卵及使用毒箭射殺禽獸。漢代《秦律十八種》中的《田律》明確規定: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做肥料,不準採取剛發芽的植物,或捕捉幼蟲、鳥卵和幼鳥,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網罟,到七月才可解除禁令,它保護的對象包括了樹木、植被、水道、鳥獸、魚鱉等,並對捕殺、採集的時間和方法也做了具體規定,應是我國最早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宋太宗在太平興國三年也頒布過《二月至九月禁捕詔》,其中規定:「禁民二月至九月,無得捕獵及敕竿挾彈,探巢摘卵」,並要求「州縣吏嚴飭裡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縣於要害處粉壁,揭詔書示之」。到了明清時代,歷屆皇帝都明令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新中國成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已建章立法保護野生動物。1950年5月頒布了《關於稀有動物保護辦法》,還在同期啟動了《中國動物志》的編寫;1956年,林業部頒布《狩獵管理辦法(草案)》;1962年4月,國務院頒布《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在70、80年代,又有一系列關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條例、通知相繼發布,如《關於停止珍貴野生動物收購和出口的通知》(1973年)、《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79年)、《嚴禁收購、經營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通知》(1986年)等。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行為,規定了嚴厲的刑罰。可見,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是要受到嚴懲的。
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為保護自己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也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重要義務和權利。面對捕食野生動物的行為,我們要堅決抵制,要讓那些可恥的行為成為群起而攻之的目標,要讓那些心存愚昧面子感、變質虛榮心的獵食者們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禾花雀的「極危」,也促使我在這裡不得不要對那些傷害過它們的人們憤怒地說一句,你已犯下了滔天之罪,懺悔吧,儘管你不一定願意公開懺悔,但也該在心裡向禾花雀、向全人類說一句:我不再傷害!禾花雀已瀕臨滅絕,人類,應當謝罪!
更多美文,請點擊閱讀:
茶,是男人豪邁的詩歌、女人浪漫的遠方!
不管你想創業還是就業,都該學學麻雀的選擇智慧
工作中的重要智慧:複雜的事情簡單做
有一種美食叫貓乳。貓乳,已是常伴我身邊的鄉情
我相信,你,將來肯定是中國龐大貴族群體中的一員
茶是有靈性的,所以,我先給了它一聲問候:溈山毛尖,你好!
以觀照內心去代替向外追求,你定能享受到美好的平靜
孝道,是崇高的傳統文化,是永遠的基本道德
母親八十壽辰之日,其崇高品格與燦美人生被詩人讚頌
世界確實大,是該去看看。你,千萬別承接了我們的遺憾
「七不出,八不歸」到底是禁忌、訓言,還是家規或正風口諭?快別爭了,請聽我說吧!
儘管閱人無數,還得識人有術
你若放大自己的格局,必能造就成功的人生
人盡其才是事業的需要;適得其所是人生的關鍵
年味,能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年味,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對不起,以後這三種酒我堅決不喝
都是過大年,古今卻不同。若與先人比,我們在福中!感慨:今人有福!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大家過年好!
她很醜,但明達賢淑,福及丈夫和子孫而被後世傳頌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和做人藝術:以德求官,低調做人
《治家格言》五百字,影響國人數百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有關自我修養的哲學思想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深切緬懷紅軍早期高級將領伍中豪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深切緬懷紅軍高級將領黃公略
左宗棠只以紳士入仕,一生卻能得到朝野欽佩、後世敬仰,只是因為時勢造就了他嗎?
光陰深處路漫漫,歲月有你樂悠悠。感謝遇見,感謝有你!
十大名言各丟了半句,不知坑害了多少國人
捍衛中華民族的英雄文化就是捍衛我們戰勝敵人的力量之源
必須以中華民族特色的英雄文化構築起我們的靈魂防線和精神長城
茶藝這東西,不說不知道,一說很重要。請好好看看吧!
堅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了解和懂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價值
你會喝茶,但你懂得中國的茶文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