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將近,從理性對待祭祀活動,談對傳統和民眾的尊重

2020-12-23 崑崙山下一樹楊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將至,各地都在倡導文明祭祀。文明祭祀要求大同小異,但核心都是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提倡所謂「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

作為一個話題,要探討祭祀的文明性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分解為如下幾個部分:第一,什麼是祭祀?第二,祭祀的主要形式;第三,不文明的祭祀表現為什麼?第四,什麼樣的祭祀是文明的?

01什麼是祭祀?

我們都學過宋朝陸遊的《示兒》,裡面寫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什麼是家祭呢?家祭是中國傳統「禮」文化中「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記》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家祭就是祭祀祭祖,強調家庭家族的血脈傳承,強調血濃於水」的親情理念。

家祭是士人對祖先的祭祀。祭禮除了對祖先的祭祀外,還有更為隆重的祭天地、祭社稷的活動,不過這兩個禮節是天子和諸侯的專利了。

祭祀活動是嚴謹的,有相應的祭禮進行規範。

第一步是祭祀的準備。根據《禮記.祭統》曰:「外則盡物,內則盡志,此祭之心也。」,祭祀準備需要兩個方面,一個是祭品極其豐盛,二個是內心則極其虔誠、盡其心志。外在表現,則是祭品豐富和參與者的齋戒。

第二步是祭祀的過程。各地按照本地一定的儀式,向家祖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進行膜拜,以希求幫助家人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凝聚家人、凝聚家族。

02祭祀的主要形式

祭祀祖先主要有三種形式:上墳、家祭和遙祭。

1、上墳。

這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舉行。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等。由家裡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

2、家祭。

即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儀式十分莊重。

3、遙祭。

遙祭又稱野祭。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 ,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設祭,向著故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03祭祀活動中存在有哪些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不文明行為?不文明行為,是指人們由於公共道德缺失而做出的違背公序良俗的舉止和動作。

那麼祭祀活動中會有「違背公序良俗的舉止和動作」嗎?至少我們都知道,祭祀不是今天才興起的。祭祀活動是伴隨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連綿到今天。在被讚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個人的言行都是被約束在社會公德的範疇內的。就文化本身來說,祭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表現。這強調了血脈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和人情關懷在裡面。

之所以在今天,祭祀活動被強調「不文明」,其根本在於今天社會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環境汙染,讓人們不得不對各種可能的汙染行為特別在意。

而在傳統祭祀活動中,不論是上墳還是遙祭,都不可少香蠟和紙錢的燃燒,有的地方甚至還要燃放鞭炮。這樣的行為,讓本以嚴重的環境汙染雪上加霜。

為了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有關部門自然對祭祀活動中的焚燒祭品、燃放鞭炮行為大加不滿,以致批評其行為為「不文明」。其實,這個「不文明」指的不是祭祀本身是否文明,而是「恨屋及烏」。

04什麼樣的祭祀是文明的?

那麼,什麼樣的祭祀才是文明的呢?真的是「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才是「文明祭祀方式」嗎?

因噎廢食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都在表達一個意思。為了緩解環境汙染問題,就對祭祀活動一刀切。這個和去年,為了緩解環境汙染問題,而禁止農民家庭養豬的道理是一樣的。緩解環境汙染,不能只是行政命令的事情。

祭祀本身就是嚴肅的。說狠一點,哪家哪戶沒有祖宗?哪家哪戶不死人?死者為大。祭祀沒有文明與不文明的說法,也沒有對錯的說法。

新時代新問題面前,如何改善祭祀對環境的汙染,這更需要全體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至於「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這樣行政命令式的「文明祭祀方式」,說的都是很美好的。估計那也只是寫給上級看的,他自己也做不到。不信,讓他來示範一下?特別是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主要為遙祭的時候,你在路邊放一堆花?還是在路邊挖個坑來栽樹?顯然不可能。至於網上祭祀,先呵呵一下。

說到這裡,不是說在環境汙染嚴重的時候,大家還要繼續大肆焚燒祭品、燃放鞭炮。做事情,不能老是簡單的非此即彼。

在這裡面,筆者可以借鑑一些寺廟的做法,進廟送你三柱香。既避免了香菸繚繞帶來的消防隱患,又提倡了環保節約,還尊重了民風民俗。最後實實在在地減少了環境汙染,促進了環境美化。

在中元節,大家在遙祭的時候,可以這樣提倡:一家人,一對蠟,三柱香,百張紙錢寄哀思。

這樣的祭祀,難道不是文明的嗎?畢竟這樣的燃燒,還不足一家人做一頓飯的水平,肯定談不上什麼環境汙染。沒有必要一遇到問題,就把民俗民眾放到對立面去。畢竟問題根源,不是民俗民眾造成的。

相關焦點

  • 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2020年的中元節是9月2日。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
  • 「中元節」,祭祀不要忘了文明
    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即將來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上墳掃墓,焚燒冥紙,祭祀先人的傳統習俗。中元節,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
  • 中元節:讓我們一起文明祭祀
    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文明祭祀倡議書全縣廣大團員青年朋友們:又是一年一度中元時,在中元節這個悼念故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祭祀節日到來之際,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讓我們在緬懷英烈、祭奠逝者的同時,積極倡導社會新風尚,提升文化品位,進一步保護我們的城市環境。
  • 中元節|祭祀「防火」不可缺
    這次起火原因可不是菸頭,而是,中元節期間附近居民燒紙祭祖,不慎引燃周邊雜草引發火災。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老百姓也把它叫做「七月半」。中元節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祭祖大節,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老百姓會前往祖先墓地焚香,燒紙進行祭祀,以表示對逝去先人的懷念。中元節風俗。
  • 中元節:緬懷新形式,祭祀新理念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寄託哀思也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每年此時,很多人會習慣焚香、燒紙錢祭拜祖先。同時,燃燒紙錢、燃放孔明燈等不文明祭祀行為也會造成消防隱患,每年因此而引發的安全事故都讓人觸目驚心。現如今,傳統的燒香、焚紙祭祀方式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中元節源遠流長,祭奠的目的在於表達哀思,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至於祭奠方式如何、在哪裡祭奠,並不是最重要的。
  • 中元節(又稱鬼節)祭祀,祭祀可以改變運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中元節原來這麼好玩!除了祭祀還有這些購物和娛樂活動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中元節因為這個俗稱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舊時北京人過中元節並不陰森恐怖,而是歡樂、喜慶的。中元節恰逢北京的初秋,天涼暑消,瓜果成熟,許多瓜果都被做成樣式獨特的燈,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述:「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鬥燈會,更盡乃歸。」
  • 大連:「中元節」各區開展多種文明祭祀方式
    今年8月17日是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是市民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是市政府提出推進文明祭祀工作以來的第二個「中元節」。近日,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環保局、市城建局、市行政執法局、市工商局、市愛衛會聯合印發通知,在本市開展「中元節」文明祭祀工作。
  • 【文明祭祀】中元節文明祭祀的正確方式都在這兒~
    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中元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這個緬懷祭祀的節日,傳統的祭祀風俗如焚燒祭品、燃放鞭炮等方式,不但影響市容衛生、汙染大氣環境,而且容易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每年因為中元節祭掃而引發的火災很多,燒完紙錢留下的紙灰不僅汙染了空氣,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共建安全文明家園,共享寧靜舒適生活。
  • 中元節文明祭祀的正確打開方式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 關於今年的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文明祭祀倡議書廣大市民朋友們:在全市上下深入推進「六城同創」之際,我們即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為既尊重傳統,又文明祭祀,動員全社會自覺人人爭做文明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廣大黨員幹部、國家公職人員更要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帶頭人,積極影響和帶動身邊的廣大群眾,對於不文明祭祀行為,嚴格抵制,大力勸導,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群眾。二、遵守條例,規範行為。
  • 開封人,中元節來臨,請文明祭祀!
    可是 焚燒香蠟紙錢 不僅會造成空氣汙染、環境髒亂 甚至存在火災隱患 …… 為確保中元節祭祀活動安全
  • 尋水的魚:別讓祭祀的火光衝破文明的夜空
    原標題:尋水的魚:別讓祭祀的火光衝破文明的夜空  又到了中元節臨近的時候,近日,四川達州市主城區部分民眾紛紛來到州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導致河岸煙霧嫋繞、火光沖天,祭祀場景蔚為壯觀。然而,令眾人沒有料想到的是近日的夜空卻被「祭祀火光沖天」這一話題給硬生生地填充了。筆者作為一名身在異鄉的達州人,對家鄉以這樣突兀的方式登上了新聞頭條感到驚愕和嘆息。驚愕嘆息之餘是情感與理性的反思,反思祭祀方式的「粗暴」與「文明」。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元節,作為祭祀祖先的主要節日之一,生者為逝去的先祖送上祝福,表達緬懷之情本應無可厚非,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 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在傳統傳說中,一年的七月,為鬼月,中元節這一天,更是鬼門大開,百鬼夜行,所以在這一天,老人會在祭祀結束後,要求告誡小孩和少年早早歸家,不要在戶外,以免陽氣低了,碰到不乾淨的東西,傷了身體,引起禍端。關於南方中元節在七月十四過,可有著這麼一則傳說:大約在宋代,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休,在敵人將攻打之際,一批漢族人決定向南奔逃,就在舉族遷徙之際,如何把祖宗們都帶走,就成了個難題。祖宗亡魂回歸齊聚,無非在過年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祭祀先祖的節日。
  • 陸豐暫停中元節期間相關民俗活動,嚴禁在路口焚燒香蠟紙等祭祀品
    陸豐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信號援引陸豐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消息,發布《關於暫停中元節期間相關民俗活動的通知》。通知明確,中元節期間嚴禁在祠堂、寺廟等公共場所開展祭掃相關民俗活動,嚴禁在路口焚燒香蠟紙等祭祀品,嚴禁燃放孔明燈和煙花爆竹。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這樣的信念與我們對待已故親人的態度和習俗並無太大差別。人類彼此語言不同,但悲歡生死總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洋另一端的人們對已逝之人的懷想惦念我們可以感同身受,所以我們會被這樣一個老舊的套路打動——我們在別人的亡靈節故事中想到了自己的親人。相傳在中元節這一天,陰間之門打開,亡魂會被放回人間。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自然就回家去接受香火的供養,而無主孤魂就只能四處遊蕩。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中元節是一個有深遠歷史的節日,那麼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意思呢?中元節祭祀的含義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釋義: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有燒衣包、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 中元節多地重罰燒紙,知名網上祭祀平臺」思念堂」上線專屬供品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在這全球華人緬懷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時節,很多地方都有放河燈、焚紙錠、放孔明燈的習俗,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雖然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玩火」的習俗並不應該提倡。
  •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還是迷信
    今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把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不過每個地方對於這一天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西南成都一些地方,他們過得7月13,也有些地方過的是今天7月14,多數地方是過7月15的。原因下面我給您們講下:在我們眾多的傳統節日當中,對於祭祀先人的節日有清明節、重陽節、冬至節(我們當地有幾個鄉鎮,他們給先人掃墓,不是在清明,而是在冬至)。至於為何要祭祀先人呢?我覺得是因多數的人,都有著追根溯源的思想。並且很多人對於現今所能過的生活,都應懷有感恩的心。
  • 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