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中元節因為這個俗稱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舊時北京人過中元節並不陰森恐怖,而是歡樂、喜慶的。
中元節恰逢北京的初秋,天涼暑消,瓜果成熟,許多瓜果都被做成樣式獨特的燈,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述:「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鬥燈會,更盡乃歸。」瓜果綠植物燈以魚、鱉、鵝、鴨、蓮花、荷葉等水族、水禽、水中花為形。苤藍燈、茄子燈、葫蘆燈不懸不掛,以手持、手舉及水浮為式。不過,無論何種形式,統稱「荷花燈」。
一般人都認為中元節是一個佛教節日,其實中元節是中國特有的一個儒釋道雜糅的節令。中元節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所以佛教稱中元節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最早是在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由梁朝的開國皇帝、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創辦。盂蘭盆會因一部名為《盂蘭盆經》的佛典而來。這部佛經講述了「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發現死去的母親在餓鬼道,餓得皮包骨頭,於是找來齋飯給母親吃,但母親拿著食物還未入口,便化成了火炭。目連非常難過,便向佛陀求助。佛陀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個人救不了她。七月十五是眾僧節下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準備百味飲食,來供養十方眾僧。於是目連按佛陀所說,終於把母親解救了。這個日子便被固定下來,在寫於梁代的中國第一部民俗專著《荊楚歲時記》中,便有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仙」的記載。
目連救母故事宣揚的是孝道,因此中元節所宣揚的其實是儒家思想,更奇特的是中元節之名又源於道教。道教經典《大獻經》中講一年有三節,上元節是正月十五,即元宵節;中元節是七月十五;下元節是十月十五。中元節是所謂的「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所以要「採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
從有關中元節最早的記載,我們可以想見中元節應該是一個信仰性和娛樂性濃厚的喜慶之日。事實上,這此後一千餘年中元節的風俗確也如此。唐宋以來,中元節便被定為正式假日,百官放假,皇帝親自主持大型祭祀。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元節)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緞帶、五彩衣服」,說明那時購物也成了中元節的一項主要活動。
中元節也是購物節,人們在東嶽廟前的小攤兒買東西。
東嶽廟前逛小攤的人們熙熙攘攘。
中元節時,東嶽廟賣棗的小販很喜慶。
中元節也是老北京的重要節令。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北京中元節習俗,首先是祭祀、祭掃祖先,「中元祭掃優勝清明」;其次是盂蘭盆會,「庵觀寺院,設盂蘭會」;再者是放河燈、燒法船的活動。據《帝京歲時紀勝》:「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寓意慈航普度、普度眾生。據說,民國時中元節於今北海公園天王殿舉辦追悼陣亡將士的活動,請喇嘛念經,燒的不是法船而是新式的坦克車、輪船和汽車。實際上,這些寺廟的所謂法事活動,後來也演變成吸引遊人的表演,從而也繁榮了商業活動。
中元節北海公園放河燈
中元節放河燈,成了上元燈節之後的又一燃燈的節日,百盞千盞河燈擁入水面上,隨風逐波,時聚時散,宛如銀河繁星躍動於水面,又似荷花朵朵競相開放。圖為幾名姑娘在北海公園放河燈。
中元節特有的燈籠
北海公園放河燈
燒法船是中元節的保留項目,法船系大型冥器(紙活,亦稱燒活),小者一米多,大者十幾米。由冥衣鋪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紙裱糊而成。船頭為猛虎圖案,船的桅杆上掛一面旗子,正面寫:「盂蘭聖會」,背面則寫「慈航普度」,還要糊掌舵人和划船人。圖為北海公園燒法船。
城隍廟燒法船
東嶽廟觀看燒法船的人們,鏡頭前的小孩子看起來很歡樂。
東嶽廟燒法船
購物,也是中元節的一大特色。據記載,中元節期間,東嶽廟「士女雲集,雜貨紛陳」「遊人香客,摩肩擊背」,所以有人戲言中元節是個購物節。
對於兒童,中元節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燈了。清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
中元節,小孩將荷葉反扣在頭上,「一柄荷葉綠蓋頭」,再插上半隻小紅蠟點著,恰似綠色瑩瑩一點紅。《敬業堂詩集》中有一首京師中元詩:「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賣,不數中原洗手花。」兒童玩過之後,將荷葉燈放到水面,隨波上下,如星光點點,十分好看。
中元節時點蒿子燈,也是舊日民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