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允聰
主播:張 瑞
編輯:春 曉
提到海棠,人們的腦海裡不禁會浮想出「海納百川、亮亮堂堂」的經典詞句和中南海西花廳的西府海棠盛開的情景。其花如斯,道出了茫茫眾生中那些仁人志士「胸懷天下、清亮無私」的人格魅力與高貴品質。海棠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和廣泛的分布,其色澤嬌豔、婀娜多姿,被譽為「花中神仙」,有「華貴妃」、「國豔」的美稱。明代《群芳譜》中記載的「海棠四品—指的就是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更是喜聞樂見;在皇家園林、特別是現代景觀中,與梅、蘭、竹、菊競相映襯,勾勒出「人間最美四月天」的絢爛景色。
海棠之美在於她的歷史積澱。她的起源可追溯到中生代的晚白堊紀,我國的雲、貴、川是她的起源中心和初生基因中心。其栽培歷史起始於大約公元前800年,《詩經》中記載,「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之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其中木瓜、木桃、木李均指海棠類植物,說明了其果實不菲的價值;秦漢與南北朝時期,《上林賦》記載了漢武帝建造的上林苑皇家園林中有四株海棠栽培;魏明帝時期,陳思王《謝》中亦有「奈以夏熟、今則冬生,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絕口為厚」的描述,說明了奈即海棠是宮廷食品中的珍品。
隋唐時期,海棠栽培興盛、應用廣泛,賈耽的《百花譜》中記載了「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珍為佳品」,首次稱謂為海棠。宋代時期,詩人晏殊的「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縱使許昌詩筆健,可能終古絕妍辭」,秦觀的「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劉克莊的「手插海棠三百本,等閒妝點芳辰,他年絳雪映紅雲,叮嚀風與月,記取種花人」;明代王崇簡的「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道出了古時候錦江兩岸、海棠暮雨、雪中海棠、帝都北京的海棠栽培盛景。現代的北京中山公園、元大都遺址海棠花溪、南京莫愁湖公園、杭州湖濱、廣西南寧海棠公園、雲南圓通公園、重慶人民公園等的海棠景觀,妝點了園林之韻、生態之重和城市之美,均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觀賞遊憩景點。莫愁湖海棠景觀海棠之美在於她的品類繁多。世界上現有蘋果屬植物35種,其中我國有24種。一般果實直徑小於5釐米的蘋果屬植物,被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海棠。粉紅珠
楸子
海棠既可作為觀賞植物,又可作為蘋果砧木和授粉樹種。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川、渝、滇、黔、藏、疆是種類最多的地區。植物學種類包括山丁子、毛山荊子、麗江山荊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垂絲海棠、花紅、楸子、海棠花、三葉海棠、隴東海棠、山楂海棠、變葉海棠、花葉海棠、西蜀海棠、滄江海棠、河南海棠、滇池海棠、臺灣林檎、尖嘴林檎,塞威士蘋果等等。海棠樹形多姿,有圓形、橢圓形、扁圓型、圓柱形等形狀,行道、庭院、綠地、荒山、盆景均可培植;葉片春來紅勝火,秋來紅黃綴。花色豔麗,花型多樣,香氣清新,色彩豐富,具有木本花卉植物繁花似錦、花枝飽滿的特質。果色豔麗,碩果纍纍、或有冬果宿存,紅彤彤冬果滿枝頭,雪中搖曳盡風騷,妝點無盡美景,盡顯高貴品質。
海棠葉花果還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藥用成分,每100克海棠果含熱量73大卡,含有比蘋果更豐富的糖類、蛋白質和肌酸;類黃酮含量、維生素含量、礦物質含量和膳食纖維也是蘋果屬植物之最,可以作為鮮果和蜜餞、果脯、果醬、果乾、果茶、果酒食用。具有補充能量、生津止渴、開胃健脾、澀腸止痢、補血益氣、調理代謝、增強免疫之功效;海棠葉花果均可入茶,譽為茶海棠,因其富含類黃酮,對人體具有消化食慾,活血化瘀;治療積食,產後惡露以及崩漏、兒童腹瀉也具有良好的療效。當你品嘗著純正烤鴨的時候,可聞到紅色脆皮上那濃濃的海棠果木獨特的香味。
海棠之美在於她的文化底蘊。自上古至今,海棠花開都被寓意為美好春色、美麗佳人、萬事吉祥、國泰民安的象徵。無論是上古的「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還是洛陽著名的晉代「金谷園」,再到唐明皇的「海棠春睡」,還是宋徽宗「艮嶽-海棠川」,秦觀的海棠暮雨,到元大都的海棠花溪,再到現代數不盡的海棠景觀,都寓意了春色爛漫、景美人美、繁榮昌盛、四季興旺的景象,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海棠花溪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意象明麗,情意深永,是詩人達觀、瀟灑的胸襟體現和對美好事物的留戀之情。另一首「雨中有淚亦悽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的詩句,描述了海棠無香、毫不張揚、天生富貴、姿色出眾、品性高潔的特性,是作者一生極力追求的真實寫照。清代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表達了作者的惜花之情及對時光消逝的感嘆,也傳達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體驗。南宋的周紫芝有詞曰:「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誰染玉肌豐臉,做燕支顏色。送春風雨最無情,吹殘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喚小鬟催拍。」表達了海棠迎風峭立、花姿嬌媚、楚楚有致、雅俗共賞的名花特質。南宋詩人楊萬裡的「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展現了作者思念故園、愛國憂民之心。北宋詩人陳與義的「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說的是海棠傲視風雨,挺立於嚴寒中,以自己的美麗妝點人間春色,襯託出作者在流亡期間不屈不撓,傲視風雨的品質。元代,戰火連連,海棠依然長盛不衰。元代畫家高克恭的「二千裡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的佳句,稱讚戰時家國海棠盛開的情景。也有詩人以「錦裡宣華思舊夢,杭州定慧起新愁」的詩句,稱頌杭州的海棠。風流才子唐伯虎的「自今意思和誰說,一片春心付海棠」和「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浪漫詩旖;金陵十二釵《詠白海棠》中林黛玉的「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的孤傲風骨,等等,都描述了海棠高潔典雅、不屈不撓的擬人特質。如此種種,為我國海棠乃至蘋果屬植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無窮的活力。 北京地區自古有海棠栽培的歷史。像八欏海棠、冷海棠、熱海棠、白海棠,包括沙果、香果、檳子、秋子、綿蘋果等北京原產的小蘋果類栽培歷史悠久,以延慶、昌平、房山分布更為廣泛。2004年二類資源清查表明,這些散生的數十上百年生的老雜果樹還有66萬餘株。由於這些果品的商品性比不上進口果品,又多散生於山區,難於管理,加上氣候條件惡化,這些老雜果樹存量越來越少。北京開展百萬畝造林以來,由於各種海棠花的觀賞性及對城市、鄉村的美化作用,各區也紛紛栽種了各樣的海棠園。全市郊區現有840畝集中栽培的海棠觀賞園,像門頭溝的200畝海棠谷、通州230畝、房山200畝、密雲1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