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浮世繪的人,該像個哲學家、聰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嗎?該學習俾斯麥的政略嗎?不,你只該學會描繪草,然後是所有植物,然後是所有風景、所有的動物、最後是人物形象。你就做著這一切,度過一生。要做這一切,一生都還太短。你應當像畫中人一樣,生活在自然裡,像花朵一樣。
—— 梵谷
01
何為「浮世繪」
萬事不掛心頭,隨風飄去
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浮世繪便可理解為勸人及時行樂的風俗畫,紙上呈現的畫面自然離不開江戶時代町人喜聞樂見的世俗之事。
概括起來說,浮世繪的主要題材有美人畫、歌舞伎畫(佔70%)和風景花鳥畫,也有大量表現神話鬼怪故事和武士打鬥傳奇的作品。
在江戶,劇院聚集的地區與花街吉原——四面環繞著圍牆的封閉街區,匯集了茶館、飯館、澡堂以及煙花女子所居的青樓——便集中體現了上述社會風尚的變遷。這些地區為浮世繪畫師所青睞,他們熱衷於描繪歌舞伎演員、娼妓以及花魁。
這讓人很難不想起中國的春宮圖。其實,浮世繪的確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只不過在日本,它經過了提煉與加工,拋棄了中國骨子裡的含蓄感,轉而採用了更加直白裸露的作畫形式。
▲ 雪中相合傘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日本人們既不信西方的「原罪」,也沒有接納佛教裡的「禁慾」。這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信仰。因此縱使是備受爭議的裸露描繪,在他們眼中仍舊屬於樂而不淫,是靈與肉的結合,是愛情的一部分。
一生只為那一刻,我們一起去望月、賞雪;在櫻花和楓葉下飲酒、唱歌,在浮世漂著多麼快樂;就像漂在水中的葫蘆,讓我們把塵世的煩憂忘卻。
因此,要用畫筆抓住轉瞬即逝的浮華瞬間,及時行樂。
▲ 晚上賞梅的女子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的確,浮世繪上繪的皆是俗世,唯有對它祛魅,你才能看懂浮世繪。浮世繪最出名的雖是風景畫,但它仍舊是花街柳巷的藝術。所以,即便是現在,浮世繪擁有如此大的名氣,但在日本,它依然被認為是一個不入流的畫派...
02
浮世繪的形式
從形式上看,浮世繪分為肉筆畫(手繪)和版畫兩種形式,不過因為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及印刷技術的進步,更多是在版畫上的發展。所以,浮世繪沒有「原作」的概念——無非是質量和批次的差異而已。
浮世繪的製作流程
初期的浮世繪只有單色印刷,這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菱川師宣,真正浮世繪的創始人。雖然他主要致力於製作屏風和繪卷,但他的真正成就是在1672年首次出版了系列木版畫《武家白人一首》採用單色墨線繪製木版畫(稱為「墨摺繪」,即黑色的圖畫),少數作品則通過手工著色。
▲ 回頭望的女子(見返美人図) 菱川師宣 東京國立博物館
但到了他的後輩鈴木春信那裡,日本的浮世繪作畫工藝改良了,版畫也可以擁有了豐富的色彩。
▲ 雨夜去神社的女子(雨夜の宮詣) 鈴木春信東京國立博物館
18世紀是浮世繪的巔峰,除了鈴木春信外,還誕生了另外兩位重量級大師:
第一位就是喜多川歌麿,他特別喜歡畫大頭美女,後人就索性管他的畫叫「大首繪」。
▲ 物思戀 畫集《歌撰戀之部》喜多川歌麿 巴黎吉美博物館
另外一位重量級的大師,就是東洲斎寫楽,他最愛畫歌舞伎演員,著名的《第三代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就出自他手。
第三代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三代歌舞伎演員大谷鬼次所扮演的奴江戸兵衛」的意思。
▲ 第三代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 東洲斎寫楽
19世紀,是浮世繪的末期了,但那也是它最為閃耀的時期。
▲ 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
提起日本浮世繪,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幅《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小到明信片、書籤、各種周邊印花,大到日本的新護照、鈔票、奧運會宣傳片。
無處不在的《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沖浪裏》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品,71歲的北齋,在本該老有所依,安度晚年的時候卻悽涼潦倒,皆因他的子孫嗜賭成性,花掉了他全部的積蓄。使得他不得不為生計考慮,重新拾起了畫筆,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便是其中的一幅。
▲ 富嶽三十六景(部分)
《富嶽三十六景》主要是從日本36個不同的地方,去描繪遠眺富士山的景象, 由於富士山在日本人心中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所以這個版畫集,在當年異常火爆,大家都會將它買回去,來裝飾房間。其中,《神奈川沖浪裏》是賣的最好的,前後被印刷了近8000幅,是歷史上被印刷次數最多的一張浮世繪,但真正留存到今天的,大概連10張都不到,基本都分散在各大博物館裡。
最有趣的是,這副著名的畫作卻總是被人讀錯。神奈川,是一個地名,衝,是海域的意思,浪裡,則指被海浪包裹的船隻。所以,它的正確讀法是《神奈川衝·浪裡》。
03
席捲全球的「東方藝術」
據說在19世紀的歐洲,如果你從市場買回一塊肉,展開包裝紙你很可能看到一幅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作品。
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實際上最開始,它是以包裝紙的身份進入歐洲的。
早在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沒辦法從中國買到最受歡迎的瓷器,只能轉去日本進口有田瓷。這樣,極為廉價的、被平民百姓閱後即扔的浮世繪,就順手拿來像報紙一樣承擔貨物的包裝、填充。可以說「包裝紙」成了日本文化在歐洲大陸的啟蒙之始。
▲ 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當時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採用定點透視法,竭盡追求逼真。到了19世紀攝影術被發明,它的出現對追求「畫得像」的古典繪畫形成了挑戰,因為攝影成像遠比繪畫更寫實。浮世繪恰恰打破了古典創作規則,給正苦苦尋求革新的西方畫家們帶來了視覺衝擊。
▲ 深川萬年橋下
我們可以在很多印象派的畫作中找到浮世繪的影子,包括莫奈、塞尚、高更... ...
其中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明顯的是梵谷。浮世繪最初流行起來的時候,梵谷還沒有開始繪畫。直到他來到巴黎留學以後,就變成了浮世繪狂熱的收集者。
此後,他的畫風也一改陰鬱,色澤明亮起來。且不論他以浮世繪為啟發創作的《星空》、《唐吉老爺》等名作,單說這個時期他瘋狂地臨摹浮世繪就多達30餘幅。浮世繪對歐洲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 梵谷臨摹的浮世繪畫作(右)
浮世繪本質上是一種貧民百姓在眾生皆苦的掙扎中誕生的藝術,奈何大多數觀賞者只看到畫面的色彩線條,至於其圖像內所包含著真實的、平民百姓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無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看者完全理解,畫者與被畫者隱含在畫中的悲歡離合,也難以在歐洲的藝術傳統中引起重視,便被選擇性的排除出去了。
因此,浮世繪的火爆反而被作家永井荷風稱為「東洋的悲哀」。
如今,浮世繪已經不再只是花街柳巷藝術的代名詞,更多的是代表一種日式畫風。
它所呈現出的異樣色調與風姿,衝破了東西方文化的壁壘,將歐洲古典主義推向了印象主義的新時代,也將藝術從神壇拉下了人間。
他描繪出種種最貼近生活的畫面,將平凡升華成藝術,讓人本身成為美。浮世之歡,紙淺情濃,誰解其中味。
以上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