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2020-12-24 騰訊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

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浮世繪最早產生於江戶時代,是一種彩色印刷的木版畫,畫面多描繪自然風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等世間風情。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藝術史學家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對於「浮世繪」的見解,節選自她的新書《日本美術史》。

01

浮世繪的起源與製作

自從 16 世紀初以來,浮世繪便在日本新興的中產階級中盛行。這類作品經常以當時流行的娛樂和休閒活動為題材。

例如《花下遊樂圖》,就描寫一群優雅美麗的女人,在花下玩賞嬉戲。他們的服飾,也都被仔細地勾繪出來。後來這種題材逐漸擴展到歡場的妓女,或澡堂的女服務生。

《花下遊樂圖》

到了 17 世紀末,這類畫越來越受歡迎,於是開始大量生產。浮世繪的製作主要有繪圖、雕墨板、選色、雕色板和刷版。製作時,原畫師、雕版師和刷版師三者必須通力合作。

製作浮世繪共需三個人:一人作畫,一人刻版,另外一人把同一張紙,貼在不同的刻版上,譬如一版、二版、三版……然後用不硬不軟的、類似粽子葉包裹著的東西,在板子上刷色。

在印刷的過程中,刻版中凸起的部分才會印到紙上,所以不同的刻版要根據不同的顏色,在需要的地方塗色。比如說一版留出手和頭(第一張刻版中手和頭的部分塗茶色),二版留出袖子,三版留出馬甲……以此類推。

因為是將同一張紙,印到不同的板子上,所以每次畫板子的時候,為了將紙對準圖案,往往還會做一些記號。

日本安達版畫研究所展示版畫製作過程

02

你應該了解的浮世繪畫家

鈴木春信(1724 - 1770)是較早的浮世繪大師。他首次將彩色套印技術發展得更加完美,使得線條和色彩的關係更協調,此法名為「錦繪」。

以春信的《瀑下賞楓圖》為例,畫面上一個醉酒的放蕩人, 與藝伎白皙臉龐正好成對照。人物身上的美麗衣著包括粉紅、橘紅和紫丁香色澤,都展現了當時流行服飾的色彩。

《瀑下賞楓圖》鈴木春信作

另外,春信運用一種凸起技術,將藝伎和服上的某些設計加高,而且同時在黑色裡面拌入膠水,使男人的黑色衣著光澤大增。春信的作品透露出一股獨特的溫馨純稚之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情感經歷。

鈴木春信生活於 18 世紀,當時西方繪畫的技法和觀念,也傳到了東方。比如,他的這幅《鷺娘》,就描繪了一個女孩踏雪出門的場景。地面上灰色的陰影,正是當時從西方傳到日本的繪畫觀念,也都被很好的表現出來。

《鷺娘》鈴木春信作,波士頓美術館

後來的版畫家,例如鳥居清長(1735 - 1785),擅長描繪身段優雅的藝伎,成為一時風尚的標準。

喜多川歌麿(1754 - 1806)則擅長製作一系列女人的畫像。他的作品富含挑逗性、嘲諷性和微妙的心理想像空間,廣為西方收藏家和鑑賞家所珍愛。尤其是他感性豐富的線條、亮麗的色彩和獨具創意的構圖,對西方畫家羅特列克有相當大的影響。

喜多川歌麿《美人圖》

鳥高齋榮昌(活躍於 1789 - 1801 )這幅畫,描繪了在吉原藝伎區,賣藝不賣身的藝伎。

這些漂亮的藝伎都有著自己的技藝,姿態大方自在,身邊還有侍女伺候著。在畫家的眼中,這些藝伎都是蕙質蘭心。

鳥高齋榮昌《扇屋花扇他所行》

東洲齋寫樂(活動於 1794 -1795)是其中最擅長以詭異嘲諷手法,描寫演員的版畫家。與普通的浮世繪作品相比,他畫的都是打扮得差不多的藝伎,但是可以讀出一股強烈的諷刺意味。

他活躍的時間不長,但留下的作品非常逼真,人物的表情也非常誇張。他們五官很醜陋,姿態卻非常生動,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所畫的演員是誰。

東洲齋寫樂《惡棍藤川水右衛門》

葛飾北齋(1760 - 1849)的作品不那麼古怪誇張,他以漫畫和幽默主題的速寫建立名聲,為風景版畫賦予古老形式清新的活力。

北齋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一,是以日本的富士山為題材,畫面中平淡無奇的富士山佔據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然而,高超的描繪功夫,結合人性的世界觀,才是此畫的特色。

葛飾北齋作《富嶽三十六景》 之《凱風快晴》

安藤廣重(1797 - 1858)受了北齋的鼓勵,也選擇風景版畫為表現題材,將旅遊記錄式的版畫,發展為一種系列的新穎風俗畫。

他賦予風景畫一種淡淡的詩意,將美麗的自然抒情化,如《蒲原》,呈現白雪紛飛的蒲原驛站一片孤寂、靜謐的荒疏情調。

安藤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 之《蒲原》

通過浮世繪藝術,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強烈的藝術天賦和審美觀,以及代代相傳、息息相關的技藝,如同 DNA 般具有連貫性。在不同風格代代的變化中,不斷地發揚著相關的愛惜與敏感。

以上就是徐小虎新書《日本美術史》的內容節選。這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介紹日本藝術,從遠古時代到 20 世紀末的發展歷程,為初學者傳遞日本之「美」。

來源:視界藝術

歡迎留言或點擊「在看」支持我們吧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曾經嫌棄的浮世繪,是怎麼火起來的?
    今年的B站跨年晚會,滿屏都是「爺青回」,而去年成功讓B站走進更多人視線的年度熱詞「後浪」也沒被落下,何冰作為主持人一上場,就cue到了自己在演講中的那句:「奔湧吧,後浪!」△ 北齋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幾乎已成為日本浮世繪的代名詞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國內最大規模浮世繪藝術大展登陸...
    魯迅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他提到的三位大師——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浮世繪三傑」。  今天,他們的作品齊聚外灘壹號,亮相「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看日本浮世繪的人,該像個哲學家、聰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嗎?該學習俾斯麥的政略嗎?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北京 |【橋舍·浮世繪】日本最大浮世繪流派——歌川派
    他的早期製作也基本上是以繪歷、狂歌繪本、役者繪等為中心展開的。歌川國貞(1786-1864)歌川國貞是主導幕末晚期浮世繪界的歌川派最主要畫師,他出生江戶本所的經營渡船場之家,十多歲時就拜歌川豐國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二十餘歲始發表美人畫、小說插圖及演員畫像等浮世繪版畫。他一生製作量極為龐大,據統計,大約留下了逾萬幅作品,且多為單幅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像。今天的日本浮世繪學界一般將其稱為「三代豐國」。
  • 看展覽|從浮世繪到寫真,日本視覺文明的開化
    正在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舉行的「從浮世繪到照片——視覺的文明開化」(浮世絵から寫真へ視覚の文明開化)特展中以浮世繪繪畫和幕末(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作為舶來品的照片為載體,介紹了幕末到明治時期多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和日本文化近代化的變革。 展覽海報在江戶這一新興都市建立初期,繪有隅田川或寺廟風景的大幅屏風畫是主流。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我們所熟知的浮世繪三傑,其作品也基本包括了這些題材,但還是各自有特點,像吸收西方透視、構圖技法的「畫狂人」葛飾北齋、專畫「紅塵風月」的喜多川歌麿,和偏好風景的「旅行博主」歌川廣重。浮世繪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呢?實際上最開始,它是以包裝紙的身份進入歐洲的。早在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沒辦法從中國買到最受歡迎的瓷器,只能轉去日本進口有田瓷。
  • 日本浮世繪藝術家|日本|浮世繪|小林清一|版畫
    小林清一KOBAYASHI KIYOCHIKA日本版畫家小林清一(Kobayashi Kiyochika,生於1847年9月10日,日本江戶淺草,現於東京,卒於1915年11月28日),他接受了西方石印和版畫的影響,尤其是在他的木刻版畫中。小林首先研究了日本畫,後來油畫以及攝影。
  • 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美術——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浮世繪鮮活地表現了當時的民俗風景和普通百姓難得見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與春宮魅惑,包羅萬象,堪稱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浮世」意即日本佛教概念中相對於淨土的充滿憂慮的「現世」,指生死輪迴和人世虛無縹渺。「浮世」不僅反映出當時流行的人生觀,而且還有著某種色情意味。因此,「浮世繪」又有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
  • 浮世之繪 -- 兩百年前的日本享樂文化
    水野年方,《鞍馬天狗源平雪月花之內》,1901,私人收藏,Liang Project | 圖片提供聲色人間,浮世之繪藺佳|文 修羅之花——浮世繪原作大賞中國上海 | Liang Project CoSpace2017年8月23日-10月22日👹👹👹1867年,日本幕府為參加世界博覽會,出面訂製了100幅浮世繪送往法國巴黎。
  • 開眼界,日本浮世繪可不止春畫和海浪圖!
    而日本這個國家也真的蠻奇怪,表面彬彬有禮,實際上生活裡各種亂搞,這種事情也可以說是他們的世間百態。更誇張的是,日本皇室裡把亂搞升級成一種仿佛有儀式感的東西,日本最有名的一本書《源氏物語》講的就是皇室裡面怎麼亂搞,當然這本書文學價值很高哦,所以你說連皇室都這樣,世間百態是什麼樣子?然後最早提到浮世繪的作品,名字叫《好色一代男》。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早在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沒辦法從中國買到最受歡迎的瓷器,只能轉去日本進口有田瓷。這樣,極為廉價的、被平民百姓閱後即扔的浮世繪,就順手拿來像報紙一樣承擔貨物的包裝、填充。可以說「包裝紙」成了日本文化在歐洲大陸的啟蒙之始。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當大衛·鮑伊遇上日本浮世繪
    ▲ 在Bowie離世後的第二天Burberry AW2016向其致敬當鮑伊遇上浮世繪但殊不知鮑伊和日本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最富有日本特色的絕對是那兩幅由石川正美(Masumi Ishikawa)創作的當代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其中,在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中,作者仿佛將自己置身於風浪中的船上,迎難而上,畫面充滿力量。這幅畫作也使得「巨浪」成了日本的流行文化,鞏固了浮世繪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其日本最著名、最典型的美術樣式。
  • 【大家】浮世春夢——浮世繪中的春畫
    日本美術界有個說法,「不看枕繪,浮世繪便無從談起」——此話道出了春畫在浮世繪中的地位。枕繪,顧名思義,是赤裸裸描繪男女性行為的人物畫。多少懂點繪畫常識的人知道,與靜物和風景相比,畫人物難。而人物畫中的春宮畫,對技術,尤其是素描功力的要求之高,可謂難上加難。
  • 當日本浮世繪遇到現代科技,太逗了!
    來自:狂丸科學 浮世繪是源自日本的著名繪畫藝術 其獨特的畫風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雖然浮世繪大多所畫的 都是古代日本的一些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