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從浮世繪到寫真,日本視覺文明的開化

2021-01-18 澎湃新聞

回顧江戶時代(1603-1867年)後期到明治時期(1868-1912年)的藝術作品,不難發現當時人們對攝影和圖像的強烈興趣,且這些作品越過了固有觀念的束縛,開啟了藝術永無止境的好奇心,也為後世提供了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

正在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舉行的「從浮世繪到照片——視覺的文明開化」(浮世絵から寫真へ視覚の文明開化)特展中以浮世繪繪畫和幕末(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作為舶來品的照片為載體,介紹了幕末到明治時期多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和日本文化近代化的變革。

展覽海報

在江戶這一新興都市建立初期,繪有隅田川或寺廟風景的大幅屏風畫是主流。然而,隨著市民文化的發展,描繪了風景或人物的畫作,隨即就被以版畫或木板印刷圖書的形式大量生產出來。「浮世繪」就此誕生。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不斷增加的江戶名勝,描繪建築、人文場所的名勝畫和描繪美人、歌舞伎、浪人、俠士的人物畫和成為了浮世繪的主題,這兩大主題同樣在幕末時期的照片中佔了很大比例。

歌川國芳《東都名所 淺草今戸》錦繪1832~3年(天保3~4年)江戶博物館藏

繪畫和照片的相遇

1848年,長崎商人上野俊之丞帶回達蓋爾式相機,日本攝影史自此開始。

內田九一《小川泰堂居士夫妻肖像》寫真 1872年(明治5年)池上本門寺藏

但是,日文中「寫真」一詞卻早在江戶時期的1799年司馬江漢所著《西方畫談》中出現:「東方畫作為鑑賞玩物無實之用,且西畫畫法所至,濃淡改以陰陽、凹凸、遠近、深淺,以模實仿真。……所謂繪畫,若無法寫真則不足稱妙,亦不足稱畫也。」可見江戶時期的繪畫理念中在「真實」的追求上與攝影是異曲同工的。

昇斎一景《東京名所四十八景 柳原寫真所三階よりお茶の水遠景》 錦繪1871年(明治4年) 江戶博物館藏

這張浮世繪表現了明治初期照相館的樣子。當時曝光時間很長,畫中女子的身邊放著叫「壓頭」的東西,用來固定頭部和身體。圖中窗子開得很大也是因為當時的攝影需要充足的光線。

歌川芳藤《開化舊弊興廃くらべ》錦繪 1882年(明治15年)江戶博物館藏

雖然將江戶時代浮世繪上的名勝與美人,與明治時代的照片一起展出並不少見,但此次展覽更注重探究浮世繪和攝影的接觸點。

仔細觀看明治初期的黑白風景照,觀眾會發現照片中的風景同江戶時期創作的色彩豔麗的浮世繪和當時刊行的木板圖書插圖的非常相似。

歌川國貞《東都両國川開之図》錦繪 1856年 江戶博物館藏

野澤貞吉《東京両國通運會社川蒸気往復盛栄真景之図》 錦繪 19世紀末(明治前期)江戶博物館藏

《東京名所寫真帖》 寫真 19世紀末(明治前期)江戶博物館藏

這三幅作品都是從兩國橋西岸描繪或拍攝的兩國橋。從前兩張浮世繪中,岸邊由江戶時期的遊船轉化為明治時期成了蒸汽船的通運丸號,以此看出工業化進程在日本的發生。

兩國橋是江戶時期的名勝,在明治前期的照片中,觀者不難比較出浮世繪名勝畫中典型的構圖方式,超越了時代和技術的變化被繼承了下來。

歌川國貞、歌川國久《江戸名所百人美女両國はし》錦繪1857年(左)(安政4年) 《江戸名所百人美女の內 よし町》錦繪1858年(右)(安政5年)江戶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另一個浮世繪和照片交相輝映的看點是「百美圖」,此次展覽展出了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作品《江戶名勝百人美女》和明治時期的《凌雲閣一百美人》照片,通過比較觀者同樣能發現她們的相似點。

小川一真《凌雲閣百美人》 寫真 1891年(明治24年)江戶博物館藏

這是小川一真淺草凌雲閣一百美人寫真集中的一張,此幅黑白照片僅用繪畫方式填色,但構圖方式起源來自歌川派的《江戶名勝百人美女》。

儘管在幕末時期的浮世繪中收集大量的人和物來進行創作的構想很常見,但目前為止,集齊並收藏「百美」的只有江戶博物館。

《和裝西洋男女図》絹本彩色(肉筆畫) 19世紀末(明治前期)江戶博物館藏

失傳的夢幻寫真油畫

除了照片,日本幕末感興趣的西洋表現藝術就是油畫了。

江戶時期人們開始對以油畫為代表的舶來畫有了意識,從江戶到明治時期,除浮世繪外相繼誕生出粗糙繪畫(以攙白堊粉的廉價油畫顏料為工具、追求油畫風格筆觸的肉筆畫)、玻璃畫(從玻璃反面反覆多次上色)等。

《富士山風景図》 玻璃畫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明治)個人收藏

這張玻璃畫的背景使用的是普通玻璃畫的製作手法,名勝與人物的組合卻大膽而新奇。屋頂和欄杆使用了貝殼製作。

橫山松三郎《丁髷の男と外國人》寫真油畫 1882年(明治15年)個人收藏

比一般玻璃畫更進一步,橫山松三郎獨自研究並學習了石版、油彩畫等西方傳來的當時最先端的各種技藝,從而發明了照片油畫。這幅出自橫山松三郎之手的照片油畫,中間是一幅武士的照片,周圍的西洋人和繪畫工具為油畫,這幅畫也暗示著江戶到明治的時代變更。

小豆澤亮一《初代東京府知事 烏丸光徳》寫真油絵 1888年(明治21年) 東京都公文書館藏

這是當代人無法看到的寫真油畫技巧,是由橫山松三郎在1880年左右(明治13年)設計開創並傳授給弟子小豆澤亮一。並與1885年(明治18年)申請了照片油畫的專利。

小豆澤亮一變很快的取得了特許,以「專賣特許」鼓勵寫真油畫的製作,而精細的畫作相當費力,不久變得了近視。鮮明的色彩豔麗的畫面無與倫比,小豆澤亮一的寫真油畫得到了天皇觀賞的榮譽,1890年(明治23年)小豆澤亮一去世,寫真油畫也因他的去世成為夢幻般遺失的技巧。

儘管,「夢幻油畫」技藝已經失傳,但到2013年為止,頒給相撲選手的匾額依舊使用黑白照片上油畫顏色。

平成二十二年橫綱白鵬関的相撲優勝匾額。

這如同日本文化新舊融合的映射:相撲選手的形象沿襲江戶時期的相撲錦繪不變,而描畫技術用的是明治時期量產的著色技術的現代版。

藝術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從幕末到明治,繪畫從浮世繪到西洋照片油畫的變化歷程,也恰恰映射了日本國內無論是政治還是社會整體,到處充滿了對西歐文明的憧憬與嚮往。開化的不僅是視覺文明,更有一種為保護自己國家與民族文明,而儘快吸收產業革命後的西洋文明緊迫感。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相信,亞洲和西方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是自文藝復興以來意義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東西雙方均接受西方思想流向東方的趨勢。那麼,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如何順應潮流,又如何回歸傳統,成為了眾多東方文明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實習生 陳茜 對此文亦有幫助)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從浮世繪到照片——視覺的文明開化(浮世絵から寫真へ視覚の文明開化)

展覽地點:日本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

展覽時間:2015年10月10日—12月26日

票價:成人¥1,350 學生¥1,080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展覽 | 12月全球浮世繪展訊
    展覽分為5個板塊:「從全球到邊緣」「運轉中的藝術」「脫胎換骨:傳統刺青的復興」「世界的新版圖」「今日刺青」,展現刺青這項超過5000年歷史的人類習俗在世界各地的歷史脈絡及多重面貌。時間:2019.11.19-2020.01.19展館:江戶東京博物館地址:東京都墨田區橫網1-4-1人們往往認為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文化,但其實在明治時代末期到20世紀初,依然有人製作浮世繪版畫,其藝術價值在今天沒有受到太高的評價,因此很少有美術館對它們加以介紹。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此次展覽作品精彩紛呈,共展出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美術——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急速發展的江戶地區逐漸形成消費中心,培育了發達的商業文化和成熟的市民階層,出自市井畫工手筆的浮世繪應運而生,成為日本獨具民族特色的大眾美術。浮世繪在當時發行量巨大,幾乎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從貴族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浮世繪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像今天的街頭小報一樣,傳閱一陣之後就成了廢紙,大家的關注點又落在下一批新的出版物上了。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浮世繪最早產生於江戶時代,是一種彩色印刷的木版畫,畫面多描繪自然風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等世間風情。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藝術史學家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對於「浮世繪」的見解,節選自她的新書《日本美術史》。
  • 這是什麼神仙展覽!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打破次元壁,跨越300餘年歷史,將百餘幅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締造一場絕妙的浮世繪美學盛宴。 這次也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的視角策劃的浮世繪展覽,讓觀眾更全面、徹底地了解浮世繪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幕府下達禁令導致浮世繪開始轉型,畫家們不再以人物(美人繪、役者繪等)為主,風景成為新的主題(即「名所繪」)。
  • 展會 | 這是什麼神仙展覽!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7月伊始,這個連展廳內的巨幅掛簾都能刷屏社交網絡的神仙展覽,在外灘新地標Bund One Art Museum呈現!如果僅憑這點出彩的小細節是無法匹配「神仙展覽」這個稱號的,更加重要的是這個來自東方的畫展「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打破次元壁,跨越300餘年歷史,將百餘幅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締造一場絕妙的浮世繪美學盛宴。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在這400多年裡,葛飾北齋、喜多川歌麿、歌川廣重、鈴木春信、東洲齋寫樂等大師們也留下了眾多江戶時代的日本夢。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如果把大師們化作一個團體,冠以浮世繪之名,誰是你心中的C位大師呢?一起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一探究竟吧!
  • 「享此浮生」浮世繪展覽在南京「明社·璞齋」茶社舉行
    近日,一場名為「享此浮生」的浮世繪展覽在毗鄰鳳凰書城的「明社·璞齋」茶社中舉行。  浮世繪: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據策展人肖徵宇介紹,該展覽展出了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作品近40幅。  三百餘年來,大名鼎鼎的「浮世繪三傑」葛飾北齋、安藤廣重、喜多川歌麿對東西方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大多出自歌川派名家的手筆。
  • 【大家】浮世春夢——浮世繪中的春畫
    日本美術界有個說法,「不看枕繪,浮世繪便無從談起」——此話道出了春畫在浮世繪中的地位。枕繪,顧名思義,是赤裸裸描繪男女性行為的人物畫。多少懂點繪畫常識的人知道,與靜物和風景相比,畫人物難。而人物畫中的春宮畫,對技術,尤其是素描功力的要求之高,可謂難上加難。
  • 展日本風情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滬開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7日電(徐明睿)「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借著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東風,首次以國家館名義參展的日本,就面對了西方人的消費狂潮。包括浮世繪、和服、漆器、瓷器等在內的1356箱展品銷售一空。日本人呢,也完全不把浮世繪當寶貝。無論是過往的歷史,還是正在發生的明治維新,都讓全盤學習西方的日本人,忽視了隨處可見的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看日本浮世繪的人,該像個哲學家、聰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嗎?該學習俾斯麥的政略嗎?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日本人曾經嫌棄的浮世繪,是怎麼火起來的?
    今年的B站跨年晚會,滿屏都是「爺青回」,而去年成功讓B站走進更多人視線的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帝都魔都2個浮世繪大展,大師名畫層出不窮,你想看的都在裡面,有一個免費!
    它是一幅聞名世界的日本浮世繪,是葛飾北齋畫的《神奈川沖浪裏》。如果《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的代表,那這幅畫相當於日本文化的符號。每次看浮世繪的時候,都感覺像在看日本的動漫,不管是風景還是人物,看時覺得輕鬆可愛。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國內最大規模浮世繪藝術大展登陸...
    魯迅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他提到的三位大師——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浮世繪三傑」。  今天,他們的作品齊聚外灘壹號,亮相「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