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名為「享此浮生」的浮世繪展覽在毗鄰鳳凰書城的「明社·璞齋」茶社中舉行。
浮世繪: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據策展人肖徵宇介紹,該展覽展出了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作品近40幅。浮世繪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版畫,題材涉及社會時事、美人風華、民間傳說、歷史掌故、戲曲場景和古典名著圖繪、記錄戰爭事件或抒寫山川景物。
三百餘年來,大名鼎鼎的「浮世繪三傑」葛飾北齋、安藤廣重、喜多川歌麿對東西方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大多出自歌川派名家的手筆。
歌川派:德川幕府的「官方代言」
歌川派的祖師名為歌川豐春。他的首位弟子歌川豐國以「役者繪」(歌舞伎演員肖像畫)而聞名。歌川豐國的師弟歌川豐廣與歌川豐國一起,開創了歌川派的盛世。安藤廣重入歌川豐廣門下學藝時,依照當時浮世繪界師徒藝名的傳承傳統,歌川豐廣分別用自己畫號中的「廣」字與安藤廣重本名「重右衛門」中的「重」字,將他命名為廣重,因其源於歌川派,所以也稱歌川廣重。
除廣重外,其他歌川派的名家也各擅勝場:師從歌川豐國一代的歌川國芳,身為貓奴卻極具反差萌地鍾情於水滸英雄,以「武者繪」而名世;與國芳師從同門的歌川國貞,擅長「豬首貓肩」千姿百態風採各異的「美人繪」。此外還有史稱歌川豐國二代的歌川豐重,被歌川國芳欽定為「武者繪」繼承者、畫風誇張大膽極富衝擊力的月岡芳年等等。
17世紀初,日本橋一帶空前繁華,並成為日本全國公路網的起點。歌川派也乘勢而起,其作品也成為18~19世紀日本風物的再現。
掛在明社一樓展廳中間位置一幅尺寸頗大的《東海道大井川》,是安藤廣重晚年涉足三聯美人畫的傑作,但在大井川這條寬闊的河流上,所顯現的卻是人世百態。
安藤廣重早年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富士三十六景》漸成一家,晚年的作品《名所江戶百景》《江戶名所四十八景》,更是將他推向了浮世繪者的巔峰。其中,《名所江戶百景》更被稱為「一世一代」,意為一生中最輝煌的作品。
風月同天:東西方大師的心靈相契
浮世繪上溯淵源,借鑑了中國明代晚期江南一帶的木版畫工藝,流入日本後,被時人學習研究,成為了自己的一種民間藝術。當代風靡全球的日本動漫事業,很多素材和靈感都取於浮世繪,宮崎駿的動漫電影中就可以看出古老的江戶氣息。
天才梵谷曾說過,「浮世繪就是我的信仰」。他曾多次臨摹廣重的作品,如《江戶百景》系列的《大橋驟雨》《龜戶梅屋》等,不僅色彩明麗,構圖更是靈動變幻、手眼非凡。
歌川廣重的「物哀」,在清麗的畫面外,往往有種意在言外的感傷和悲涼,令觀者其意也消。
《享此浮生》的海報主圖,取自安藤廣重的《夕涼》,與《江戶百景》「秋之部」系列的《兩國花火》,角度、構圖、取景都有相近之處,可以看做畫家對自己的致敬和回應。風景依稀似去年」。秋夜的月,一樣能夠清涼夏日的風,「風月同天」,不妨來此一觀。(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