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到周五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日子,周六和周日是贖回自己靈魂的日子。』但空洞和焦慮,才是這個靈魂在周日晚的關鍵詞。」
「奇了怪了,我周一到周五加起來都沒有現在這麼焦慮,感覺不會再快樂了,哎……」
朋友嘉嘉發來這句話時,肯定又是吞吐著煙圈,沉浸在網抑雲裡的頹喪狀態。在她生活裡,「周日限定版焦慮」幾乎快綁定了生物鐘:時針指向九點,焦慮一觸即發。
在消極情緒的頭腦風暴裡,嘉嘉無一例外在抱怨、沮喪、自我懷疑,最後掉入一個玄之又玄的問題:「人為什麼要工作」。
我的焦慮感雖然沒有嘉嘉那麼劇烈,卻也會墮入某種失落裡,讓尚未結束的周末陰雲密布。
在微博搜索已有數億閱讀量的相關詞條,發現被這件事困擾的人不佔少數,周日晚焦慮這個話題竟讓我感到意外的「合群」:
「 天一黑就開始心慌了,現在天還黑的早,想到明天周一就又煩又燥」
「又要把所有的喪都藏起來裝作積極陽光向上的樣子了,真好」
……
這個時段,大概是橫在所有社畜打工路上的一道坎。
黑夜總是激起官感豐富的想像,以夢幻甜蜜的毒汁使希望紊亂。夜晚,是人最感性的時段。而周日晚上,無疑是打工人最容易被感性思緒拖入「焦慮泥沼」的時段。逛完Mall,約完晚飯,回到面積也許都不足兩位數的出租屋,關上房門洗去一日的疲憊,蜷進被窩點開綜藝,打發休息日的最後幾小時。暫停職場瑣事和社交壓力後的廉價快感,滿足了你對「私人空間」扯破喉嚨的需求。但15分鐘後,你就對冗長的節目失去耐心,開始切屏查看時間,頻頻拖動進度條,屏幕裡的笑聲離自己越來越遠,翻來覆去乾脆退出App。尤其是21:00過後的朋友圈「客流量尖峰時段」,充斥著「美食美景美顏」拼湊的九宮格,這股無形中的視覺高壓,擊潰周末最後一道精神防線。上學時有「別人家的小孩」,工作後有「別人的周末」。「同是996,為什麼TA的周末總是那麼精緻?」朋友圈衝浪時的心理活動,加重了我關於周末沒發揮好這件事的奇怪「負罪感」:快樂都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在深圳,好像不存在能實現「周末自由」的社畜,那些開朗樂觀的「朋友圈人設」粉飾的,是一片狼藉的焦慮情緒。朋友圈每一個燦爛的emoji背後,都有一個[大哭.gif]的打工人。對社畜而言,或許「周末」存在的真實意義,是給48小時後的新工作周做心理建設用的。雙目呆滯地盯住天花板,在腦袋裡清點上周的「工作遺產」,梳理新的待辦事項,自己就像一個癟氣的皮球,被失落和不安兩種情緒踢來踢去,而這時候給焦慮感火上澆油的,永遠是領導和客戶突然的關心。一想到明天的地鐵早高峰和令人暈眩的集體例會,前半夜怕是休想安穩入眠了。「老覺得自己上星期沒什麼收穫,又害怕下周還是老樣子,很虐人的一種感覺。」在聊到這種焦慮時,我一個朋友滿臉困惑。外貌焦慮、年齡焦慮、財務焦慮、學歷焦慮、婚戀焦慮……所有焦慮像一個緊勒在頭上的塑膠袋,讓人有難以掙脫的窒息感,但打工人好像早就掌握了這種狀態下的生存法則,自如行走在現實與焦慮之間,凌晨兩點還在垂頭喪氣,早上十點又滿血復活。李誕在《奇遇人生》的一段表達,特別寫實:「你見過真的不焦慮的人嗎?焦慮是一種進化的必然,不焦慮的基因已經被淘汰得差不多了,我們能進化到這一波,就是因為我們焦慮。」可為什麼偏偏只有「周日晚」這個焦慮時段,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呢?我想,大概因為這是發生在辦公室外,最集中也最強烈的職場焦慮。「一想到明天有兩個提案會,我整個人都不好了,還有個改了5稿的項目,臨時通知我要用回初稿。最高壓的時候我甚至不敢入睡,因為在夢裡會趕工作進度,又怕自己休息不好周一沒精神,不斷自我暗示想快點睡著,太矛盾了……」在設計公司上班的小合抱怨說,這種睡前焦慮在他們行業內早就是家常便飯了。再晚的深夜都要隨時待命,再難纏的客戶都要笑臉相迎,再高強度的工作都要說我能行。金融民工、碼農、廣告狗……這些如出一轍的群體自嘲,是打工人寫滿無奈的「自我介紹」。「8小時工作日,是世間最好的禁慾系生活。」看到這句話時,心裡還是酸了一下,未來可以預見的幾十年時間,這種職場生活會周而復始,蠶食掉年輕、熱情、甚至健康。開不完的會,加不完的班,列不完的待辦事項……一天中「不想上班只想躺贏」的念頭總會竄出來幾次。在深圳待久了,愈發覺得「雙休」都成了一種職場福利,更別提單休的人了,補補覺做做家務,四捨五入約等於無休。看著巨型文檔和粘滿便利貼的桌面,不少打工人在心裡重複上演著這齣內心戲。在效率至上的城市裡過活,你必須夠「快」。
趕地鐵,趕酒局,趕方案,趕會議……打工人在「趕」的途中,每條Timeline都被打上了精細坐標。若不被深圳「趕」著走,就只能被深圳趕走。
周末在廣州陪朋友逛吃,就因為「太快」惹來了埋怨聲。
「大哥,能慢點走嗎,這大周末的你跟趕時間見客戶似的。」即便在很放鬆的狀態下,身體依然在強調這種「職場肌肉記憶」,不自覺地加快腳步,我打趣說「快」就是外地人一直在問的「深圳特產」。
同深圳的朋友一起逛街時,我卻從未發現過這個細節,或許是被高壓揮鞭慣了,大家早就適應了這種工作和生活邊界模糊的狀態,少有懈怠。
能理解你的大多數都是同輩人,因為他們感同身受。有沒有發現,頂著「北上廣深光環」的人也會遭來很多偏見,在「家族群」內尤為明顯。
我的原生家庭在三四線還要開外的小城市,當地到現在還流行著一種風氣:把孩子作為攀比的談資。
親戚間也不例外。當你說出「我在深圳」這句話,他們就已經將你和「成功人士」劃上了等號。「到大城市搞錢,回去成家立業,過安穩的小鎮青年生活,樂此不疲。」這種人生軌跡是統一長輩認知的「好日子」,只要你按部就班,基本不會出什麼錯。
水泥森林裡混得不好也沒事,轉身還有老家的「一畝二分地」。
「早點回來吧,你老大不小的人了,別在外面浪費青春」,你看,不管你在大城市站沒站穩腳,在他們眼裡,老家永遠是你的最佳歸宿,是一條「事業低保式」的退路。
「努力誰都會,成功才對」,在大部分長輩的觀念裡是不理解焦慮,也不允許你焦慮的。
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別人逼著焦慮的。類似「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拋棄你」,這種炮製出的焦慮感正在慢慢冷卻打工人的熱情。乍一聽很上頭,但事後細品簡直是大型PUA現場。
我們反而在被同齡人拖垮。
「同是90後,我是他品牌的消費者」
「咋就這麼厲害,我啥也不是」
「人家上市的時候,我還在摳腳」
……
我們大都是住出租屋吃蒼蠅館的普通人,每月還在為房租和生活開銷精打細算,所處的圈子不同,追求的事物自然也不相同,強行對比沒多大意義。他有他的優秀,你也有你的精彩啊,路人甲乙丙的春天,不一定就比旁人黯淡。
人生模版不能復刻,一路風景不盡相同,不必拿一個「摩天參照物」去為難自己。畢竟看得高是激勵人,看得太高是刺激人,越積越多的挫敗感只會演化成焦慮。
有所熱愛,有所擅長,告訴自己:去他的優秀!
「每次周日晚上焦慮的時候,翻來覆去還是為那些事心煩,但又做不到不去想,該如何是好?」朋友突然的發問,讓我不知怎樣回復。
我也是個在周日晚被焦慮情緒綁架的人,試圖克服卻越陷越深,漸漸連焦慮本身都成了另一種焦慮。
但焦慮就像頭皮屑,你身上有,別人自然不會少。
最近看《你好生活》,發現鏡頭前沉穩大氣的央視主播在生活裡也各有各的焦慮,撒貝寧直言錄完節目回房間關上門就開始焦慮,第二天打開房門又恢復到工作狀態中。
頭腦澄澈,心目明亮,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到一人Carry全場,卻還是被焦慮圍堵,這大概就是因為能力離不開焦慮的打磨。
「如果我做節目前不焦慮了,那我做節目肯定就沒興趣,就沒有那個動力了。」焦慮也並非是個100%的灰色詞彙,反過來想,焦慮起碼還說明你有思量、有追求、有自己的做事標準在。把負面情緒看得不那麼負面,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誠如節目裡康輝所言,「你想把它做到最好的時候,都會這樣。」一個鹹魚,一個廢柴,是不會有焦慮感的,吃喝拉撒睡已經是其最大的滿足。
不願荒廢,才懂焦慮。
適時適當的焦慮,亦是一種前行的動力。當周日晚上焦慮情緒席捲而來時,不要逃避或抗拒它,不如聽聽ASMR,打打手遊,看看電影,試著和焦慮和平共處。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我們總會被夾在階段性崩潰和間歇性努力中間循環往復,或許認識到「什麼值得,什麼不值得」,是成年人的最高階領悟。
電影《調音師》中有句很受用的臺詞,同你分享:
後浪們,生活不是競賽,而是旅程。
對眼前的盡力而為,對未來的保持期待,沒事兒別胡思亂想,早點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