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拐書記」又多了一個銅鑼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們的鐵拐書記是條硬漢,他回來了我們全村都高興得很。」松桃縣黑水村的村民楊再權口中的「鐵拐書記」,是南方電網貴州銅仁松桃供電局駐村第一書記宋景飛,之所以叫「鐵拐書記」,是因為2019年10月宋景飛在幫村民吳洪亮拉磚時,因剎車失靈導致右腳粉碎性骨折。等不及痊癒,他就拄著拐杖回村工作,村民們就開始叫他「鐵拐書記」了。

「只要遇到打雷下雨,我就不敢睡踏實。」宋景飛說,他駐村的黑水村有4個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離村委會最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青山只有600米的距離。

上門宣傳防災知識。

走進宋景飛的宿舍,除了拐杖,一面鑼被他放在床頭邊上。「下雨天,萬一有啥險情,一翻身就能摸到鑼,衝出去就能給大家報信。」宋景飛說,災難面前開不得半點玩笑。

宋景飛說,駐村幹部要變成「住村」幹部,他能叫得出村子裡所有人的名字。黑水村的滑坡地質災害點他也記得一清二楚。

為了提高大伙兒防災意識,檢驗村民們的學習成果以及檢驗自己宣傳是否到位。前段時間宋景飛在全村組織了一場防災演練。

測量村民陳文有院壩裂縫。

「快點跑啦,馬上要滑坡了。」宋景飛一邊喊,一邊敲著鑼,聽到宋景飛的警報後,村民們井然有序地跑出來。

「村裡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假如遇到險情,一家一戶打電話,根本來不及,反而耽誤時間。我一喊,鑼一敲,大家都聽得到。」宋景飛說。

為了在地質災害發生前,村民能夠安全轉移,宋景飛還多次召開院壩會、村委會播放影像資料進行宣傳,對於由於各種原因缺席的村民,他就一家一戶地多次上門走訪提醒。

在村地質災害點查看。

「大雨天晚上要睡淺點,如果聽到我的喇叭喊聲或者鑼聲,就要曉得馬上跑出來,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儘量跑到村委會或者學校操場來。」宋景飛逢人不停地囑咐道。

村裡也有幾個心大的老人,不相信村子裡會發生地質災害。「我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我們這裡安全得很,從來沒有發生過哪樣地質災害。」今年78歲的吳再銀一點都不相信。

與吳再銀一樣想法的村民還有好幾個,宋景飛就把這幾個村民聚在一起,與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三番五次地上門勸說,最終這幾個老人全部說通了。

最近,貴州松桃連連降雨,土壤「喝」飽了水,更容易引起地質災害。宋景飛就不停地走訪,經過10個月的康復訓練,他慢慢可以脫離拐杖走上一段了,但現在又多了一個銅鑼。

遠山如黛月似鉤,黑水村裡每一個平安的夜裡,都有宋景飛的「站崗」與守護。

通訊員 謝靜陳廈華

編輯 江佳佳

編審 朱邪

相關焦點

  • 「泡麵書記」「銅鑼書記」「快板書記」「抖音書記」…… 泗陽...
    採訪中,「泡麵書記」「銅鑼書記」「快板書記」「抖音書記」「微信書記」「喇叭書記」「餅乾書記」等稱謂不絕於耳。村民們給村書記叫出這些溫馨名號的背後,是對村居書記們在抗疫中舍小家、顧大家、衝向疫情一線的認可,是對村居書記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揮頭雁作用,護佑一方百姓健康負重「逆行」的褒獎。
  • 盧氏殘疾農民楊書春先進事跡改編拍攝的電影《鐵拐》要在三門峽首映了……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這部備受期待的電影《鐵拐》將於9月28日晚在三門峽市文博城舉行首映式。電影《鐵拐》是根據全國自強模範、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盧氏縣瓦窯溝鄉殘疾農民楊書春的先進事跡改編拍攝。著名演員淳于珊珊任主演,曾經《人民的名義》中飾演「達康書記」的著名演員吳剛作為特邀演員前來加入《鐵拐》的拍攝,在電影中飾演省委書記。
  • 故事:鐵拐李行善
    原來,玉皇大帝的一個聚寶盆掉落了民間,他怕人們得了它,迷失了善良勤勞的本性,特命鐵拐李前來尋訪。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鐵拐李立刻精神振奮,一時忘了大毛剛才對他慷慨的施捨,在旁邊幫腔:「你這位大哥可不仁義,怎麼能這樣自私貪心!」  有人幫著二毛說話,他更來勁兒了:「反正我是無家無業,要麼你就把現在的家業給我,要麼你就把聚寶盆拿出來。」
  • 張永成:敲著銅鑼護平安
    從大年初一開始,他從家裡拿出銅鑼,和其他兩位村幹部一起,敲著銅鑼,挨家挨戶告誡群眾不串門、不扎堆,時刻做好自我防護……就這樣,他一幹就是一個多月。 雖然王樓村已設有兩個卡點24小時不間斷值守,但為確保萬無一失,防止有人從大河鋪水庫划船過界或是翻山過界過來,張永成每天都要沿著水庫走好幾圈。每次,他都是邊撿垃圾,邊叮囑村民:千萬不要出門,確實有事出門的話一定要做好防護。
  • 南嶽:打銅鑼,吹喇叭,打通鄉村防疫最後一米
    紅網時刻衡陽2月5日(通訊員 王潔 記者 石珊)打銅鑼、大喇叭、宣傳車、村村響……衡陽市南嶽區南嶽鎮在疫情群防群控中廣泛運用多種接地氣又實用的「土辦法」宣傳各類疫情信息及防疫知識,向千家萬戶傳遞出防疫「最強音」。
  • 鐵拐,撐起生命的脊梁——觀《鐵拐》有感
    信念,以鋼鐵替代 來不及迷茫,頹廢 只為責任,用拐杖尋找山路的支點 摔倒,爬起來 半框草,一擔水,兩簍紅薯 暈染生命的暗色調 滾出視線,溼潤眼眶,生出一個犟脾氣
  • 雙峰縣使出「十八般武藝」防疫 敲銅鑼最接地氣最打眼
    紅網時刻2月3日訊(通訊員 李建新 記者 楊滋)近日來,雙峰縣廣大人民群眾、工作人員使出「十八般武藝」:小喇叭、銅鑼、灑水車、噴霧器、救護車、紅外測溫儀······參與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擊戰」中。
  • 民間故事:鐵拐李悟道成仙
    老君捻須微笑說: 「我看過仙籙了,近有李鐵拐將要修成道法,來人正是鐵拐。」於是命兩位道童到山下相迎。道童見一人仙風道骨,便走近問道:「是李先生嗎?我們奉老君之命,在此等候先生。」李玄心中暗喜,看來自己是於道有緣。於是向前行禮稱謝,跟隨二位道童來到老君處。李玄見到老君,肌膚綽約,似閨中之處子;精神充溢,猶襁褓之嬰兒。
  • 銅鑼喇叭自改車,看看湖北這個鎮防疫「土」方法
    有人風趣地說,去年冬天,「挨打」最多的是銅鑼,「說話」最多的是電喇叭。楚天都市報記者了解到,自從去年入冬後長時間的乾旱,勝利鎮村村垸垸喇叭喊、山山嶺嶺響銅鑼,剛剛歇息不久,防抗肺疫又派上了用場。志願者們拿著防疫宣傳單、提著銅鑼、握著電喇叭,奔走在各村各垸,挨家挨戶上門供急供需。
  • 他與「八仙」中的鐵拐李有關
    在明朝,有一個叫吳元泰的人,他寫了一本小說叫《八仙出處東遊記》,上面說鐵拐李姓李,他的名字是玄,在李玄從他的屍體中回來後,他借的屍體是一個拄著鐵拐杖的瘸子,因此得名。這句話類似於我們所知道的差不多的起源。然後是清朝。
  • 西湖公園有意恢復「鐵拐李」石雕 七旬木雕藝人自薦
    他將得意之作一件件拿出來:有《苦行僧》、《鐵拐李》、《仙巖靈猴》筆筒、《福祿壽喜》、《弘一法師》、《劉海砍樵》、《李清照》等近10件,全是黃楊木刻,運用了圓雕和鏤空等手法,其中古典人物居多,僅苦行僧、鐵拐李就有四五尊,或立、或坐、或臥。苦行僧瘦骨嶙峋,老壽星慈眉善目,眾猴活靈活現。「我鐵拐李刻過10多尊,光立像就有五六種。我的雕刻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別人刻不好的地方,我要改過來。」
  • 【專訪】電影《鐵拐》主演——淳于珊珊
    由三門峽市委宣傳部、盧氏縣委宣傳部、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攝製的脫貧攻堅主題電影《鐵拐》日前在鄭州省人民會堂舉行首映式,記者有機會在現場專訪了影片王慶春的扮演者淳于珊珊
  • 銅鑼花谷,綻放在長江峽谷的奇蹟
    位於主城的銅鑼峽谷,因為一座蜿蜒於陡峭江岸的銅鑼花谷,生機盎然。花谷與對岸的鐵山坪森林夾江而立,古老的長江也在這兩岸的蔥綠裡煥發生機。  這座沿著江岸建設的花谷叫銅鑼花谷生態園,是近年來南岸區農村環境治理的典型。12月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生態園沿著江岸梯級而建,硬是在峭壁上壘起狹長的花帶和休閒區。
  • 【靖州美文】銅鑼苗寨印象
    因為我之前通過靖州新聞網和縣攝影家協會的攝影家們曬出的照片,知道銅鑼是一個美麗的山清水秀的苗寨,古老的苗寨裡不僅苗族文化底蘊深厚、風情濃鬱,而且人傑地靈、景觀幽美,尤其有多處美麗壯觀的瀑布流泉,十分地風景怡人,我想趁機去看看傳說的銅鑼瀑布,以親芳澤,以飽眼福,以慰相思。
  • 易經講述 鐵拐李成道的故事
    李玄在天上呆了七日之後回來,找不到童子也找不到肉身了,但由於他已經修行得相當好了所以沒太生氣,要是一般人,尤其是換成是火爆脾氣的東北人,這哪兒行啊,肯定得找童子火拼(大家笑)。李玄沒這個,李玄修行的境界高深,上天走一回見到大世面了,看到自己肉身沒了心境也很平和,於是就尋找真真正正適合裝自己神識的一個身體。
  • 壇下銅鑼華夏一絕
    久聞耒陽壇下的銅鑼賣到了十多個省份和香港、臺灣、中南亞等地,那日我們慕名到壇下鄉軟石村冬元銅鑼廠,有幸觀賞了銅鑼的製造過程,銅鑼廠掌門羅冬元精湛的技藝令人折服。銅鑼製作工藝非常複雜,羅師傅一一給我們介紹,還不時演示工藝技巧。第一道工序是配料。這個與抓中藥有點相似。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2010年,常年制鑼的哥哥因病去世,許多手工銅鑼的民間藝人、樂隊沒了購買渠道,便想法設法找到了許國祥。許國祥將製作完成的銅鑼掛牆上。通訊員張常偉攝「跑運輸的確比鍛造銅鑼掙錢快得多。」匠心:千錘百鍊鍛造最好的銅鑼許國祥的銅樂鍛造坊,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小作坊。由於常年燒煤,牆壁被燻得很黑。小作坊裡的製作工具都很古樸,全是祖輩傳下來的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等。
  • 電視劇《蓬萊八仙》熱拍 趙毅演繹喜感鐵拐李
    趙毅飾演鐵拐李  搜狐娛樂訊 日前,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黃維德、趙毅、李倩、徐海喬、駱文博、李志希、彭敬慈等主演的大型古裝神話劇《蓬萊八仙》正在緊張熱拍中。曾在《激情燃燒的歲月2》、《新燕子李三》、《大宅門》等熱播劇中均有精彩表現的內地實力派明星趙毅化身八仙之一鐵拐李。作為八仙之首,鐵拐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隨著拍攝工作的推進,趙毅對人物充滿喜感的演繹更使得該劇亮點十足,趣味多多。
  • 我在春天的銅鑼壩等你!你來(組圖)
    水沿山轉,山繞水轉,湖光山色,十裡無邊,正所謂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傳說中,人們時常在水口處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湖中梳妝打扮。清秀的三疊瀑布像一群嘻嘻哈哈的少女,從密林深處奔跑出來,躍入仙女湖中。銅鑼河流到關門灘,一改文靜嬌容,飛流而下,呼嘯出關,形成兩疊壯觀的瀑布。在春天的銅鑼壩等你!
  • 泉州傳統民間技藝——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泉州洛江區羅溪的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是一種歷史悠久,並且限於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一種依附於民間音樂的發展而存在的特色技藝。  所謂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公分、外徑11公分、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有十個空格的木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