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認罪禱告也是一種論斷?

2021-02-22 今日基督徒


若是不夠清楚認識到⾃⼰的罪,即使表演再謙卑的禱告,也不能對⾃⼰的⽣命有益處。

文 | 駝行摩西

認罪是論斷⾃⼰嗎? 

做基督徒以來,認罪是⼀個不陌⽣的概念。從開始接受耶穌的時候,就需要承認⾃⼰的罪。

那時⾃認為⾃⼰是很認真的認罪,似乎承認以後,就開啟了⼀個新的美滿⼈⽣。後來在信仰的道路上⾮常的糾結,因為⾯對⾃⼰的軟弱,⽆論如何的認罪都⽆法開始那種想像的新⽣。

對於上帝的主權怎敢懷疑,但內⼼的失望⼜能隱藏多久?到後來,認罪也就越來越趨於形式,⽣活仍然⽆法⾃拔。 

形式化的認罪,⼈雲亦云。

「主啊,我是罪⼈中的罪魁!請你饒恕。」能如此禱告的,或許多少覺得這是⼀個「稅吏式的禱告」。

這樣的禱告當然是⼀種敬虔謙卑的禱告,但最害怕的是,認為如果做了這樣的禱告,⾃⼰的懺悔「任務」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上帝的事了。那麼我想說,上帝是否因這樣的禱告就接納——這個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若是不夠清楚認識到⾃⼰的罪,即使表演再謙卑的禱告,也不能對⾃⼰的⽣命有益處。 

在接觸⼀些⼼理學家的作品後,我發現了認罪對我們⼼理健康的意義。

有很多基督徒認為⼼理學不夠屬靈,所以基督徒不應該去讀。但我想讀⼀些⼼理學的書籍,或許⽐類似眼睛⼀閉掐指⼀算的所謂聖靈感動要來的理智⼀些。

我並⾮反對聖靈的⼯作,我本⼈也常⽤⽅⾔禱告。然而,我希望儘可能表達出,從⼀些有關⼼理健康當中所得到的⼀些知識,來談從中所得到的聖靈感動。 

很多⼈理解說:「認罪就是可以讓我們發現⾃⼰的錯誤,從⽽糾正⾃⼰。」這樣說也對,也不是全對。

對,是因為我們確實要糾正⾃⼰。說不全對,是因為我們認為的糾正即是我們已經習慣性的粗暴「悔改」。 批評我們⾃⼰,以⾄於讓我們知道⾃⼰如何惡劣,以此來放棄錯誤。

聽起來很合理,因為我們⼤多數⼈從⼩就是如此經歷的。

但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我們就沒有真正理解保羅在羅⻢書7 章7-13節所說:「……然⽽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在我⾥⾯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 

當我們常常為罪痛悔,但事後⾃⼰仍然⽆法憑藉著⾃⼰的意志脫離,那麼就會發現,我們在罪的⾯前那麼⽆能為⼒。

如果我們這麼想,為什麼神⼜不幫助我們戰勝罪,以顯示我們對祂信靠的⼒量呢?我們⾃⼰⽆能,神也⽆能嗎?

×××

在這⾥有很多⼈有很多種解釋。尤其是那種神經質的聖徒觀:以苦⾏苦修虐待⾃⼰的⾁體,表達出對⾃⼰⾁體的仇恨,才能顯示出對罪的斷絕。

我雖然尊敬他們的勇⽓,但也認為並⾮出於聖經所要帶給我們的——那仍然是靠⾏為得勝的⼀種。可怕的是,我們會以此成為我們⼈⽣的標杆。 

我們看看耶穌做過什麼。

⼀個⽣來瞎眼的⼈坐在那⾥,⻔徒問,這個⼈瞎眼是因為⾃⼰的罪呢?還是他⽗⺟的罪?耶穌回答說:這是為了上帝的榮耀。之後就醫治了這個⼈。

耶穌為什麼沒有⾛過去對他說,你要為你的罪悔改,然後再醫治他?

再看看耶穌所醫治過的⼈,有多少是要他們先認罪再醫治的?他甚⾄沒有對那個犯姦淫的婦⼥說,你要認罪。耶穌所帶來的全然的接納才是⽣命重⽣的關鍵。

他向法利賽⼈的憤怒,正是那些⼈阻⽌了⼈去得到從神⽽來的恩慈。

那麼問題來了,神即是這麼恩慈,祂願意接納我們,那我們是不是認不認罪都⼀樣? 

恩慈是上帝的永恆態——「他讓光照義⼈,也照不義的⼈。」⼈類之所以痛苦是脫離了神的永恆態。

當⼈類失去神恩慈的關係後,變得極沒有安全感。所以⾃私的求⽣欲讓我們⽆法相信上帝恩賜的存在,從⽽以各種標準來轄制彼此,但沒有想到的是,如此這般⾃⼰的內⼼同樣也被轄制了。 

認罪是認識到⾃⼰所脫離上帝永恆態的狀態。這就像,你看到⼀個四肢殘疾的⼈,你會認識到他的現狀是⽆法起來動彈,⽽不是聲⾊俱厲地責備他如此懶惰地躺在床上。

認罪是看到⾃⼰的狀態,⽽不是去責備⾃⼰的⼈性。這就是區別。 

我曾聽過⼀些教導,要我們使勁否定⾃⼰,甚⾄要⼤家寫下來並⼤聲喊出⾃⼰的罪。對⾃⼰越是深惡痛絕,越是能親近上帝。不但我們⾃⼰這樣做,如果在家有點權柄的還要讓家⼈⼀起做。 

我相信那些從⼩叛逆並成功的⼈,基本是能夠經歷得住這種摧殘。但從⼩都被強壓的⼈,⼀定會精神崩潰。 

去年在⽹上看到⼀個視頻。⽗親看到⼉⼦終⽇沉迷遊戲,也想必⽗親天天都會數落⼉⼦。但那天他恨鐵不成鋼,將⼀把⼿槍扔在⼉⼦⾯前說:「你這樣還不如死了算了。」⽗親沒想到,⼉⼦絲毫沒有猶豫,⼀槍結束了自己的⽣命。 

為什麼說福⾳是平安的福⾳,這個平安是指我們內⼼在神的和平⾥。

耶穌說「天國就在你們的⼼⾥」。我常常看到,在很多情形當中,我們內⼼是⽆法有這個平安的。因為我們會常在別⼈的⾏為和話語中失去平安。 

上⾯的案例中,那位⽗親看到⼉⼦天天沉迷遊戲,⾃然是⾮常的焦急。⽽我們將這種焦慮視為我們的愛。但若天國不在我們⼼⾥,那麼我們是沒有能⼒給予身邊⼈真正的愛的。 

我們必須為⾃⼰不能平安的⼼負責。

焦急,那就認罪——為什麼會失去平安?

看看離上帝所給我們的位置有「多遠」。請記住,這只是⼀種狀態,⽽⾮⾃⼰如何如何的邪惡。

或許你發現⾃⼰⽆法控制⾃⼰的焦慮,那麼⼀⽅⾯需要看看焦慮的根本原因,⼀⽅⾯(如果⼜機會的話)可以去和那帶給你焦慮的⼈談談,分享出⾃⼰的狀態。

這樣更有機會讓對⽅講出他⾏為的原因,如此你們更能感受彼此的接納和寬慰。

這也是耶穌為什麼教導我們,發現⾃⼰的罪⾃⼰弟兄時,要去與他和好。 

所以,認罪並不是去羞辱⾃⼰的⽣命,否定⾃⼰的意義,這種做法是粗暴的,這種認罪是對我們有傷害的。

看到⾃⼰罪的真正位置,是要我們理解需要神,需要關係,需要謙卑。

因為驕傲⽆法在與神與⼈的關係上得到有效的⽀持,真正看到⾃⼰需要的⼈,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謙卑。不然只是謙卑的噱頭。 

那麼現在試著想⼀想,你是否像⼀個法利賽⼈⼀樣的去責備⾃⼰呢?若是,那麼你已經在阻⽌自己親近神了。所以如此這般,可能只會落得神憤怒的同在。

「判斷⼈的必被判斷」,就如同耶穌憤怒法利賽⼈的⾏為⼀樣。 

全本新約都在講述神的恩典,但我們常常卻要以定罪的⽅式來看待⾃⼰和別⼈。說的好聽,我們是棄惡揚善,但事實卻會越來越讓我們⾯⽬猙獰。

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本平臺 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平臺長期徵集原創稿件,主題為信仰感悟、教會發展與思考、時事評論、書評影評都可。可發送至
ctarticle@fuyinshidai.com。

相關焦點

  • 認罪的禱告
    願上帝的聖靈親自在我們身上做功, 讓我們在主的面前認罪, 認罪的禱告,非常重要,上帝不聽罪人的禱告。所以我們要在上帝面前認罪。==============================================================我今天在這裡要講很普通的罪。認什麼罪?我要提到五種。第一種:認靈修隨便的罪。
  • 基督徒為什麼需要禱告
    奧古斯丁說宇宙間沒有任何事情的發生是在神的旨意之外,那就是在確切無疑地說,神預定了所發生的每件事。雖然奧古斯丁不是在試圖使人免除自身行為的責任,然而他的教導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神在人的行為與動機上具有主權,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禱告呢?圍繞這一問題旋轉的第二個考量是:「禱告能改變事情嗎?」
  • 家族認罪禱文:世代之罪的禱告
    我為所有一切在我家族中及我婚姻中造成不良影響的、不敬虔的思想以及不健康的情感認罪:不義、邪惡、惡毒、詭詐、悖逆、忿怒、傲慢、苦毒、諷刺、貪婪、偷竊、搶奪、嫉妒、統治、控制、專制、固執、狂傲、自誇、害怕、仇恨、毒恨、操縱、驕傲、爭競、怨恨自憐、羞愧、否認、悲觀、宿命、被動、消極、懷疑、無耐心、殘忍、無情、暴力、兇殺、不信任、怨恨神、侮慢人、無愛心、捏造惡事
  • 185-遠離論斷,持守安息
    有的時候我們太著急了,每一天匆匆忙忙都忘了神所造的這個世界是這麼美好的,或者說你看路邊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倒不如打開我們的網絡聽聽我們的講道錄音,也是一種享受啊,可能平時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塞車的時候你就聽一聽也是一種好事。你看如果在塞車的過程當中你不停的埋怨、不停的抱怨,有沒有作用?沒有作用的,倒不如換一種方式、換一種鏡頭來看這個世界,也許就不一樣了。
  • 《論斷與批評》——李得恩(含視頻)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要捉耶穌,而聽過耶穌教導的尼哥底母就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嗎?」,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回答說:「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他們主觀認為加利利就不能出先知。難道上帝就不能讓加利利出耶穌這位先知嗎?難道不出先知,以後就不能出?這就是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以錯誤的經驗去論斷耶穌!
  • 到底什麼是「論斷」?
    基督徒不是一味說好話 要說造就人的話、愛心裡的誠實話    千萬不要誤會《聖經》也要我們說好話,《聖經》很清楚教導,信徒要說二種話,一種是「造就人的話」,一種是「愛心裡的誠實話」,偏偏這二種話,都很容易被現代人誤以為是論斷。
  • 聖經靈修禱告!●上帝的24小時超市!
    B.日頭的1/3,月亮的1/3,星辰的1/3都被擊打,以致日月星的1/3黑暗了,白晝的1/3沒有光,黑夜也是這樣。………………………………所以【太7:12】⏩[耶穌是說]你們若希望天父以恩慈待你們,垂聽你們的禱告,把上好的東西給你們,幫助你們,你們也要以恩慈待別人,選擇饒恕人,不批評論斷別人的失敗、軟弱、犯罪。●用祝福或代表對方認罪,代替批評論斷,使你們勝過苦澀的心情,也造就自己和對方。
  • 你的禱告得著答應了嗎?基督徒該如何禱告?丨斯託得:日常禱告的五個方向
    「我相信分別」,他自己回答說,「在二十個個案之中有十九個是關乎私人禱告的不同習慣。我相信那些聖潔生活不甚顯著的人很少禱告,而那些聖潔生活甚為顯著的人禱告很多。」再者,「禱告和犯罪永不可能同時住在同一個心裡。禱告會消耗罪,又或者罪會使禱告窒息。」
  • 【天言】真誠的認罪
    4我向耶和華─我的神祈禱、認罪,說: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5我們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你的誡命典章,6沒有聽從你僕人眾先知奉你名向我們君王、首領、列祖,和國中一切百姓所說的話。
  • 2月21日 【破除咒詛】——破除血氣、論斷、屬土、長舌婦、鬼魔、老我、天然人言語背後的權勢
    你被別人論斷,仇敵也會藉著別人論斷來轄制你,你論斷別人,仇敵也會藉著你的口轄制別人。所以這裡面是一種彼此破壞的裡面。所以我們要離棄血氣,不要結黨,離棄血氣的話。什麼叫血氣呢?就是天然人的東西。他用天然人的性情採用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就是天然人的判斷,天然人的決定,來對很多的人、事、物進行評判。這個是不屬神的,因為是墮落的、是玷汙的、是有限的。
  • 當棄絕論斷的言語說勸勉人的話(四)
    論斷的話是我們更容易輕忽不以為罪的,但經上禁止我們說這樣的話。神所以這樣作,並不是要奪去我們言語上的自由實在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論斷的話是於說的人和被論斷的人只有損而無益的。我們常常兩三個人聚在一處,把別人的事拿來作我們談話的資料:某人好,某人不好;某人的善行可欽,某人的劣跡可恨。(其實談到別人長處的時候很少,多談的乃是別人的短處)不錯,或者他們果真是有這些劣跡。
  • 當你禱告結束了,最後這一句話必須說出來,不然白禱告!
    因為: 禱告培養信徒與神之間親密的關係; 禱告是我們追求屬靈生命成長的關鍵; 禱告幫助信徒明白神的旨意; 禱告也是表達我們對主的信靠,支取屬天應許的門路; 禱告更是我們得勝的武器。
  • 籠統的認罪不是真認罪
    【羅12:6-8】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今天,我們分享的經文是列王紀下6:6-7節:  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
  • 尼希米做工前的禱告
    B 曾經不住的禱告和替以色列民認罪 6-7節尼希米深深地知道以色列民遭大難,受凌辱都是因為犯罪造成的,如果罪不得到解決,一切的方法都是徒勞無益的。尼希米的認罪禱告與先知但以理的認罪禱告有許多雷同的地方。
  • 來剖析雅比斯的禱告
    這個人他屬於猶大支派,這個人是敬畏神的人,他是禱告神的人,他向上帝說:「神啊,甚願你賜福給我,擴張我的境界。當然,這裡只產業的境界,也指心胸的境界,也指我們的眼界,也指我們的心界,他又說:常與我同在,並且還求神來保佑他不受患難,不受艱苦。」結果到最後 、上帝就成全了他的禱告,應允了他的祈求。
  • 基督徒禱告的五項內容
    基督徒的兩個屬靈翅膀,一個是讀經,另外一個是禱告。讀經是神的話語臨到我們,而禱告則是我們向祂說話。有許多人信主好多年了,仍然說自己不會禱告,也就是不知道禱告時說些什麼。願借著今天的一些分享給大家。使我們在禱告中有方向。
  • 你為標哥禱告了嗎?
    文丨尚青正你為標哥禱告了嗎?其實這句話首先是問我自己的。當我分享信息時試圖用這個例子告訴大家說標哥所謂的慈善不過是假冒為善的時候,神光照我說,「你有為標哥禱告嗎?」我只能誠實地說:沒有。我最多只是說一句「求主憐憫」,可能這裡面還有點點屬靈的驕傲,說:看,你作那麼多秀有什麼用,我什麼也不做,我「信」耶穌就能得到上帝的喜悅!是這樣嗎?
  • 【禱告須知】如何禱告?(13分鐘語音)
    【禱告是學來的】禱告不是自然就會的,必須靠著學習。根據聖經的教導,禱告並不是一種衝動,卻是在一個人重生後慢慢學來的。 【學習禱告須兼顧理論和實行】主的門徒不是說:「求主教我們如何禱告。」而是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這個請求的意思是理論和實行兼顧的。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單單學會禱告的技巧是不夠的,還得在實際的禱告中,熟悉有關禱告的法則。
  • 常常禱告 | Ⅰ暗中的禱告
    在人存在的本質上,有一種深沉的孤獨感。當我們誠實地探索我們的內心時,必定會和詩篇第25篇的作者一同承認,「我是孤獨的」。 我們最深的孤獨產生一項事實,那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裡,沒有神。自從天堂大門把我們關在門外,至今我們一直孤獨地踽踽獨行著。在今世我們是孤獨的,在死亡的時候必定也是孤獨的。
  • 為什麼我們常常不能安靜下來禱告?
    1,因為我們在找各種理由和藉口禱告是一種信仰習慣,也是每個基督徒當時時操練和學習的功課。禱告也是我們在神面前放下自己謙卑求告的表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性的懶惰,禱告逐漸被當做一種形式,成為聚會時才有的信仰生活,這實則是基督徒當省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