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和城市發展取得到了空前進展,原有的社區文化與肌理也將隨之消失。反觀由現代化所帶來的陣痛,傳統的價值觀和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新的社會意識雖不完善,卻強烈昭示著自己的存在,侵佔著人們原本樸素的認知世界。飽受困擾、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們,在某個特殊時刻,會突然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荒謬」和人生的無意義。
《最後一個柏林人》劇照。
在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人性、資本主義及戰爭所導致的城市景觀變遷以及人類的遷徙,進而引發人們對於城市未來和人類本質的思考。面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橫行的疫情,我們在大勢所趨的雲時代中啟動了另一個子空間,在大展「緊急中的沉思」開展之際,我們通過雲觀影得以在例外狀態中的「雲端」通過光影共同沉思影像給予人的思考。為此,UCCA攜手現在電影,在德國電影協會的支持下,共同推出一場以「緊急中的沉思:人類的遷徙」為主題的雲觀影活動。
「緊急中的沉思」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0。
此次雲觀影,我們將展映3部佳作。其中,法國、剛果電影《馬加拉》講述了一群以過人意志伐木製炭的貧苦少年,這背後則代表了一群飽受貧窮折磨,卻依舊堅定嚮往平淡幸福的普通人;喬治亞、西班牙、俄羅斯、克羅埃西亞電影《他人之屋》從「人」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所帶來的失落感,展現時代洪流下仿若無根浮萍的個體;德國電影《最後一個柏林人》以柏林一個時髦街區的最後一棟老建築正在被騰空為背景,通過父親與地產商之間的博弈,展示了城市發展進程中各方衝突的縮影。
《他人之屋》劇照。
以上3部影片均本著對於大時代下渺小個體的喧囂與悲鳴,以不同時代背景的物質性建築空間與人類家園為媒介,以當代城市文明的毀滅與再生為主軸,探討時代洪流下不斷遷徙的人類作為個體將如何自處。本期活動邀請了10位嘉賓,我們堅信多元敏銳的觀點的碰撞,開放性地探討關於電影中當代城市文明的改變,藉此反思人類遷徙與時代洪流的相互影響。
《馬加拉》劇照。
本著雲上傳遞世界好電影,連接有趣靈魂的初衷,本次活動平臺「現在電影」特設專屬影廳、檢票大廳、同步影廳、實時彈幕分享以及嘉賓映前映後直播交流等全新「雲展映廳」功能……大家可以在雲上漫步的沉思中,體會影像的魅力。
《他人之屋》劇照。
UCCA × 現在電影
雲觀影|緊急中的沉思:人類的遷徙
2020.6.12 – 2020.6.14
國別語言配中文字幕
活動安排
6.12(周五)19:30-22:00
《馬加拉》
及致穎、張勇、弗洛吉、金小峰交流
6.13(周六)19:30-22:00
《他人之屋》
及潘可武、李銘韜交流
6.14(周日)19:30-22:00
《最後一個柏林人》獨家首播
及格雷戈·勒爾、安珂、黃茂昌、劉勇宏交流
參與方式
1. 關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公眾號,發送關鍵詞「 雲觀影」獲得觀影口令。
2.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檢票廳(兩個廳請勿重複選擇,任君擇一):
3. 若檢票廳超過200人,請輸入暗號:UCCA沉思,「影小P」將手動拉您進入檢票廳。
*正版觀看渠道:現在電影APP
*影展期間限時免費
2020.6.12(周五)
《馬加拉》
Makala
導演:埃馬紐埃爾·格拉斯
演員:萊迪·卡松戈
年份:2017
類型:紀錄片
國家:法國/剛果
語言:斯瓦希裡語/法語
片長:96分鐘
獲獎:第70屆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大獎
播放平臺:現在電影
簡介:剛果偏遠地區的貧苦少年自力更生,以過人意志伐木製炭。他夢想可以親手為妻子及女兒建築一個安樂窩。憑藉一輛單車,載著一袋袋沉甸甸的木炭獨立上路,期望送到鎮上能賣個好價錢。公路旅程卻多險阻,有人攔路「收陀地」,顧客壓價佔便宜。人情涼薄,向上天禱告可會有奇蹟出現?
影片推薦:
「非洲大陸,生之嚮往」。
剛果偏遠鄉村,貧困和疾病司空見慣。但也恰恰如此,當地人們最高的理想往往質樸而原始。為了給女兒治痢疾,建築安樂窩,人可以憑一己之力伐巨木,土法制炭,不遠千裡負重徒步。古希臘神話裡,西西弗斯堅定地嚮往全人類荒誕的幸福,因此他可以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推石上山。而馬加拉背後所代表的,則是千千萬萬飽受貧窮疾病折磨,卻依舊堅定嚮往平淡幸福的普通人。千萬年來,人類長久地追求生活的意義,這一追求註定了我們的沉思會是無限周而復始。導演懷著悲憫之心,用紀實影像為加繆的存在主義觀點加持「他對人從不悲觀,他悲觀的是人的命運」。
交流嘉賓
▼
致穎
藝術家
先後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及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目前居住和工作於臺北及柏林。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體進行創作,以探討全球資本化時代人類生存語境與環境體系之關聯,並從多個方面關注當代社會之主體性研究與探查。舉辦過多個個展,如「中國博物館F」(法國克萊蒙費朗IN EXTENSO藝術中心,2019),「新傾向:致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8),「抵抗徒勞無功」(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2017)等;也曾參與許多國際性的展覽計劃,如「中國-非洲:穿越世界的色彩界限」(法國巴黎龐華度中心,2020),「68屆柏林影展論壇延展單元」(德國柏林藝術學院,2018),「2016臺北雙年展:當下的姿態和檔案·未來的系譜」(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2014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上海PSA當代館,2014)等。此外,經常在藝術雜誌撰寫文章及評論,是臺灣藝術團體「復興漢工作室」的成員。
張勇
紀錄片導演
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畢業,浙江師範大學非洲影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非洲影視研究與創作工作,在《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發表論文多篇;導演創作《我從非洲來》《重走坦贊鐵路》等中非題材紀錄片。
弗洛吉
Flogy Dostov Ngalouo
攝影師
來自剛果共和國(剛果布),目前是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電影研究生,2018年至2019年獲得德國安聯公司短片大賽三等獎;2018年在微電影《最後的漁民》中擔任攝影師,影片入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16年憑藉《夢醒浙江》獲得浙江省第11屆留學生攝影大賽三等獎;2015年獲得國家基金管理委員會評審的優秀留學生獎學金;2015年獲得浙江省第四屆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影視類特等獎、平面類一等獎。2017年至2019年,浙江師範大學國際處海外宣傳社交媒體藝術組(SMAG)創始人兼經理;2016年在剛果共和國國家電視臺實習攝影師、2016年在中國紀錄片《我從非洲來》擔任音樂總監、攝影師、拍攝對象;2014年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中非學術交流協會《非洲之夜》才藝晚會總導演。
金小峰
Zorobabel Vubu Phuati
音樂家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擅長鋼琴、鼓和貝斯,曾與朋友為紀錄片《非洲人在義烏》創作音樂,2016年作為樂隊成員之一參加了中國紀錄片《我從非洲來》;2017年榮獲浙江金華首屆「情系金華,古婺詩韻」留學生詩歌朗誦比賽三等獎;2017年榮獲浙江義烏首屆「非洲媽媽」杯非洲留學生足球比賽第二名;目前是浙江師範大學計算機智能控制和機電工程的研究生。
2020.6.13(周六)
《他人之屋》
House of Others
導演:盧蘇丹·格魯吉澤
演員:薩洛米·德穆裡亞 / 奧爾加·迪霍維奇納亞 / 雅姆澤·蘇基塔什維利
年份:2016
類型:劇情
國家:喬治亞 / 西班牙 / 俄羅斯 / 克羅埃西亞
語言:喬治亞語
片長:103分鐘
獲獎:第5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東方陣營獎
第31屆美國攝影協會獎聚光燈獎
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導演獎
播放平臺:現在電影
簡介: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阿布哈茲,一場戰爭之後,曾經是睦鄰的喬治亞人和阿布哈茲人成為死敵。戰敗使得成千上萬的喬治亞人被迫逃離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與此同時阿布哈茲人則擴張其對該地區的控制權。一個年輕的阿布哈茲家庭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他們搬進偏遠村莊的一所廢棄房屋。周圍只有一座山、一個橘子園和一戶鄰居,雖然這樣的環境對於新生活來說已是美好,但在這個並不屬於自己的房子裡,每面牆上都縈繞著被遺忘的記憶,不斷提醒著他們,那些曾經屬於房屋主人經歷過的恐懼。這個新家是否足以平復因戰爭而帶來的失落感,並消除仍舊在他們內心糾結的纏鬥?
影片推薦:
「他人之屋,終非真正歸屬」。
黑海海岸旁有一方土地曾因度假勝地美名為人所知,如今卻因主權戰爭、地緣政治蒙上一層傷痛與哀愁的面紗——本片故事正是發生在這片充滿爭議的區域之中。上世紀末伴隨著巴爾幹巨人漸漸分裂,阿布哈茲人與喬治亞人長期以來的民族分歧日益凸顯,喬治亞內戰由此爆發。恰如影片裡那句臺詞「人們總是這樣,來了又走,來了又走」,這場戰爭的陰影也縈繞多年,時代洪流下的個體仿若無根浮萍,被奔湧的波濤裹挾吞沒,世代承襲的家園一夜之間淪為他人之屋,又被迫逃往另一處被別人遺棄的房子,所謂「家」在何處?個人記憶淪為時代洪流中多餘的泡沫與浪花,導演從「人」本身出發,帶領觀眾靜心聆聽大時代下渺小個體的喧囂與悲鳴。
交流嘉賓
▼
潘可武
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博士生導師、傳媒學術期刊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影像美學與視覺傳播,開設《視覺傳播》等課程。著有《鏡界——電視劇的視覺傳播》一書,在《當代電影》等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電視劇傳播中視覺形式動力機制研究」和北京市社科基地項目「媒介生態視野中的首都藝術影院發展策略研究」等課題。曾經執導大量的紀錄片、廣告片、微電影,創作多部電影劇本。紀錄片作品有中央電視臺《跨國風雲》《跨越——文化體制改革十年巡禮》《遙遠的牧歌》《百年滄桑話雲南》《又見祥子》《中國院士》等,其中《中國院士》獲國家音像製品獎。獨立紀錄片《何以為食》(攝影師)入選半島電影節競賽單元等。
李銘韜
副教授
編劇、導演、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訪問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藝術家。曾擔任電影《臥虎藏龍II:青冥寶劍》《中國製造》文學策劃,作為編劇創作過電視連續劇《春光燦爛豬八戒》《滄桑花樓街》等一百多部(集),作為導演創作過電視連續劇《網絡年代》,作為編導創作過舞臺劇《夸父逐日》《少年孔子》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中美中低成本影片比較研究》,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項目《大師研究:庫斯圖裡卡的景觀世界》等國家級課題2項,其間策劃並組織實施了「艾米爾·庫斯圖裡卡大師班」。
2020.6.14(周日)
《最後一個柏林人》
The Last Berliner
導演:格雷戈·埃勒爾
演員:佩嘉·費多尼 / 塞巴斯蒂安·阿基裡斯 / 麥斯米蘭·布勞爾
年份:2018
類型:劇情/驚悚
國家:德國
語言:德語
片長:107分鐘
獲獎:2019倫敦獨立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2019曼徹斯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獨家首播:現在電影
簡介:柏林一個時髦街區的最後一棟老建築正在被騰空。託比亞斯的父親正是其中一名房客,因拒絕搬出與地產商代表羅伯特產生爭執,並最終在氣憤和絕望中自盡。目睹全過程的託比亞斯一氣之下打昏了羅伯特,還把同來探查的巡警也綁了起來,他逐漸發現羅伯特謊話連篇,而父親從頭至尾只是一個堅守正義的老房客,他感到痛苦又無所適從。此時,羅伯特找到機會向警方呼救,託比亞斯向警方要求和弗蘭卡的母親,即房產公司的負責人喬吉斯女士談判,各執一詞的二人終究不歡而散。與此同時,警方準備擊倒託比亞斯,卻因混亂擊中了羅伯特。於心不忍的託比亞斯讓警察將受傷的羅伯特救出房間,片刻之後對講機裡傳來了弗蘭卡的死訊。局勢一步一步惡化,託比亞斯萬念俱灰,做出了他認為正確的選擇,卻換來了意料之外的結果……
影片推薦: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正如《如何謀殺一座城市》的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所言,我們以為城市變遷是自然選擇所致,但其實那隻看不見的手是可以看見的——背後的政策、資本、社會等因素相互作用,都市日益更新、新移民湧入,原住民卻帶著社區特色慢慢剝離,原有的社區文化與肌理也隨之消失,形成了「都市士紳化」現象。
影片中父親與地產商之間的博弈,正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各方衝突的縮影。是保護原住民、促進城市多元化,還是驅逐原住民吸引高收入階層,改善生活空間?現代化讓柏林變得更具特色,還是與其他城市趨於同質化?不同階層各執一詞,孰是孰非?電影打出的問號亦是現代城市文明向每個人拋出的問題,如果我們成為那最後一個「柏林人」,選擇會是什麼?
交流嘉賓
▼
格雷戈·勒爾
Gregor Erler
導演、編劇
編劇、導演、剪輯師、攝影師、製片人。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柏林人》的導演和編劇,為了慶祝本片在中國的全網首播,格雷戈特意從德國錄了視頻,對拍攝本片的靈感、電影製片與發行等內容進行分享,並發來遠方的祝福。
安珂
Anke Redl
德國電影協會中國代表
一半英國血統,一半德國血統,是生活在中國的第三代家庭成員。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德國海德堡大學,曾是北京大學的學者。媒體職業生涯開始於ARD/德國電視臺的製片人崗位,後來曾在路透社北京分社以及英國的《金融時報》媒體和通訊公司工作。1999年與合伙人共同創辦CMM-I傳媒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擔任德國電影協會中國代表已有15年,曾7次在中國舉辦德國電影節,熱衷於中德兩國電影產業之間的溝通與交流。2014年,被評為亞洲媒體領域的頂級女性之一;2017年在聯合國婦女署和CKGSB組織的女性領導論壇上發言,並主持了許多以中國媒體行業為重點的小組討論。如今已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精通德、中、英三門語言,其雙胞胎兒子是在中國長大的第四代家庭成員。
黃茂昌
製片人
畢業於美國電影學院與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並於2002年在臺北成立前景娛樂有限公司,從事電影製作與發行。以題材跨域多元和發掘新導演獲得讚譽,製作發行的劇情長片、紀錄片、動畫、短片與電視劇集,多次入選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並屢屢獲獎。擁有多年亞洲與歐洲合拍經驗,亦經常受坎城製片人交流會Producers Network、歐洲影視製片人聯合會EAVA旗下的歐亞製片人工作坊Ties that Bind、柏林電影市場製片人孵化中心(EFM Producers Hub)、鹿特丹電影節CineMart創投與實驗室、龍躍中歐合作項目實驗室、釜山電影學院與菲律賓電影發展委員會等的邀請,在各大工作坊進行演講,並給予項目和學員專業指導。也受邀擔任各大電影節項目創投與劇本比賽的評委,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武漢華語青年電影周、成都山一國際女性電影節、香港HAF電影計劃等。亦有多年落地與國際發行經驗,除將《第一次的離別》《郊區的鳥》《再見瓦城》等華語電影推至A類電影節外,也把優質的歐美亞得獎外片和中國大陸電影如《推拿》《八月》《路邊野餐》《我在故宮修文物》《攀登者》《紅高粱》《大世界》等引進至臺灣發行。也創立並擔任首屆金馬創投執行長。
劉勇宏
攝影指導、導演
中國影視攝影師協會會員(CSC)、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影視攝影藝術創作與理論專業碩士、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影視美學方向)博士。2019年洛杉磯「與電影共舞」電影節《聚焦:中國》電影單元最佳攝影獎;2018年第 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培訓師;2018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夏季電影風」講師;2018年西溪影人會/電影創投訓練營導師;2015年第十屆華語電影青年論壇年度新銳攝影師;2013年憑藉《圖騰之旗》獲得第一屆亞洲微電影節金海棠最佳攝影獎;2012年擔任第五屆新人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評委;2003年憑藉《盲井》獲得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第五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二屆東京SKIPCITY國際數碼電影節最佳技術獎;2002年憑藉《海鮮》獲得第23屆MANAKI BROTHERS國際電影攝影師電影節競賽提名。導演作品:2011年77分鐘的劇情片《夜郎》(Tangle),獲得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協會(FIPRESCI)特別表揚獎;入圍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競賽單元、第四屆首爾數字電影節亞洲電影競賽單元、第三屆新人電影節,於2011年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影院放映。主要電影攝影作品:《藍色列車》《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盲井》《牛郎織女》《江城夏日》《蒙娜麗莎》《芒種》《海鮮》《北京的風很大》。
合作方
▼
UCCA 前身為由蓋伊·尤倫斯及其夫人米莉恩·尤倫斯於2007年創建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7年,在新支持者與理事的幫助之下,UCCA順利完成機構重組,成功轉型為UCCA集團。秉持藝術可以深入生活,並改善生活的理念,UCCA每年為超過百萬的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展覽、公共項目和研究計劃。
德國電影協會
德國電影協會成立於1954年,是在全世界推廣德國電影的國家級信息及諮詢機構。其前身為德國電影出口聯盟,如今與德國文化部密切合作,支持德國電影國際合作項目。
【現在電影APP】謹希望以☁️觀影的方式,讓影迷們在平凡的日子裡,與素昧平生的人一起分享內心的柔軟。夏天或近或遠,這樣的浪漫未嘗不比蟬鳴蛙噪炙熱��~
原標題:《UCCA雲觀影|緊急中的沉思:人類的遷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