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年前的5月7日,「東方詩哲」泰戈爾誕生。他信仰生命,他尊崇青年,他歌頌青春與清晨,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泰戈爾」讀百遍,其義自現。你心中,有沒有一句至愛的詩來自他?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
但我已飛過。
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麼話。
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了很久。
若是你因錯失太陽而流淚,
你也會錯失繁星。
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
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有一次,我們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
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
只管走過去,
不必逗留著採了花朵來保存,
因為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開放的。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
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
這就是愛情。
當我們熱愛這世界時,
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
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後的話吧。
讀罷這一段段短小精悍的雋語,
如同漫步在暴風雨過後的初夏,
一股擋不住的清新撲面而來,
世界再次變得亮麗而明澈……
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中,
不遲不早,
我們遇見泰戈爾。
1861年5月7日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文學教養的家庭,泰戈爾8歲就開始寫詩,展露出非凡的天才,直至臨終共發表《吉檀枷利》《新月集》《飛鳥集》《流螢集》《園丁集》等50餘部詩集。
1913年,泰戈爾憑藉其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如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所說:「西方人過的是一種匆忙的、疲於奔命的生活;與這些恰恰相反,泰戈爾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印度遼闊的、平靜的、奉為神聖的森林中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美國詩人龐德稱,「這種深邃的寧靜的精神壓倒了一切。我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新希臘,像平穩回到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一樣,它使我感到,一個寂靜的感覺來到我們機械的轟鳴中。」
泰戈爾愛憎分明,14歲即發表第一篇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91年曾在西萊達經營父親的地產,目睹農村的蕭調景象和殖民當局的暴政。1901年在和平村創辦了一所學校,20年代改為國際大學,長期從事教育事業。
1905年,他參加了第一次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919年投書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屠殺,支持群眾鬥爭。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了不少愛國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印度國歌《Jana Gana Mana》
(即《人民的意志》)
二次大戰期間,泰戈爾或寫信著文,或組織活動,支持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1941年,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在詩歌、戲劇、哲學、教育和作曲方面的才華為人熟知,其繪畫天賦則鮮為人知。在生命最後不到20年的時間內,他創作了3000多幅繪畫。
印度前總理辛格說,「繪畫成為他活躍和充滿創造力的頭腦進行表達的另一種載體」,「泰戈爾幾乎沒受過正式訓練,但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創作出了非常具有想像力的視覺語言,展示了他對節奏和活力的超然理解力……對他來說,藝術是個人和廣大世界間的橋梁」。
△自畫像,分別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相互凝視的夫妻
△落日餘暉,小船依古樹,遠處冒著滾滾黑煙。
早在1881年,泰戈爾就在一個孟加拉語的期刊「印度人民」上發表了一篇以「在中國的死亡貿易」為題的文章,抨擊英帝國主義對於中國進行的骯髒的鴉片貿易。
1924年訪問中國。據說當他準備離開北京時,有人問:「落下什麼東西沒有(Anything left)?」他愀然地搖搖頭說:「除了我的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麼東西了(Nothing but my heart)」。
他熱愛中國文化,回國後,在印度國際大學創建了中國學院,使之成為印度第一個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中心。
在自己的最後一個生日上(此時距泰戈爾謝世僅6個月),他口授了《我曾踏上中國的大地》一詩,用深情的筆調回顧了1924年在中國度過的美好時光……
「我取了一個中國名字,
穿上中國的衣服。
我心裡早就知道,
我無論在哪裡找到朋友,
我就在那裡獲得新生。」
據新華網、人民網等報導整編
本期監製/唐怡 主編/侯振海 編輯/王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