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饒曙光,出生於1959年12月,黔江人,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愛「偷聽電影」的小影迷
饒曙光是黔江人,年幼時就是一個「電影迷」。
那時流行看「壩壩電影」,但凡聽說有電影播放,不管颳風下雨,他總要去看。不過,有些電影還得買票進影院才能觀看。饒曙光沒錢買票,就跑到放映廳入口處「偷聽電影」,再趁著放映結束前5分鐘工作人員入內準備清場之際,溜進去看個結尾。
除了酷愛看電影,饒曙光還喜歡舞文弄墨,尤其是寫議論文、讀後感。
初中畢業後,他在黔江菌肥廠當工人,看完電影《春苗》就寫了一篇評論,這是他的第一篇影評,「發表」在廠裡的黑板報上。後來下鄉當知青期間,更以「上山下鄉」為背景寫了一部30多萬字的小說。
從1975年起,饒曙光開始接觸電影理論方面的書籍,對電影評論的興趣日益濃厚。
大學期間常翻牆看電影
1977年高考恢復,饒曙光夢想搭上「這班車」,踏入大學校門。
在四川師範學院讀書時,饒曙光課餘最愛幹的事還是看電影。
有一次,他偶然發現,與四川師範學院僅一牆之隔的四川省郵電學校(現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每個星期會放兩部電影,「當時師院管得嚴,不許我們隨便到郵電學校。我就偷偷翻牆過去,看了《佐羅》《冰山上的來客》《人證》《追捕》等好多經典影片。」
進入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由於對電影興趣濃厚,饒曙光一心希望能從事和電影有關的工作,但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川西地區一家師範專科學校任教,並沒能如願以償。
他不願就此放棄夢想,將業餘時間全部用於備戰考研,最後一舉考上了四川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5年7月,饒曙光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從事電影研究和評論工作。饒曙光回憶:「我當時興奮不已,心想終於等到機會,要成為一名電影從業者了。」
要做好電影研究和評論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影數量。所以最初兩年,他常常一天看六七部電影。 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工作的28個年頭裡,「超級影迷」饒曙光觀看的電影數量超過1萬部,撰寫影評文章500多篇,累計超過400萬字;還發表了十幾部與電影有關的專著。
2013年12月,饒曙光調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從去年開始又兼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這兩個身份,賦予他更多為中國電影業發展建言獻策的責任。
一直關注家鄉電影業發展
饒曙光一直關注家鄉的電影事業,「重慶的電影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電影機構數量較少,也缺乏拳頭產品,我非常願意為家鄉電影業的發展盡一份力。」
去年10月26日至27日,他在黔江聯娛國際影城牽頭舉辦了「多彩中華·首屆獲獎少數民族影片展映」活動,參加展映的影片包括《德蘭》《山那邊有匹馬》《我的旗》等13部。
其間,作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還代表該協會為黔江濯水古鎮授牌「中國電影家協會濯水電影創作拍攝基地」,並積極推動北京電影學院在這裡建實訓基地,為重慶培養更多電影人才、集聚更多電影資源。
去年12月,他還在重慶市第七屆電影劇本徵集評選活動中擔任評委。
今年,他計劃和黔江區政府一起,在黔江建設國內首個少數民族電影博物館——阿蓬江電影博物館。
「重慶電影業多年來的積累已經引發廣泛關注,無論是在創作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重慶電影業都處在『爆發』前的臨界點上。我相信,重慶電影業在這兩三年內會有較大發展。」饒曙光信心滿滿地表示。
臺北捷運公司總經理顏邦傑
為重慶軌道交通建設培養人才
感言: 交通文明的養成也是一種文化內化的過程,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催化劑」。
簡介:顏邦傑,1951年出生,籍貫重慶梁平,土木工程專業碩士,臺北捷運系統建設、運營領域資深專家。現任臺北捷運公司總經理,重慶軌道交通院士工作站專家。
再度「出山」,執掌臺北捷運系統
2015年9月1日,64歲的顏邦傑出任臺北捷運公司總經理。他2008年11月在臺北捷運公司副總經理職位上退休,之後相繼擔任高雄捷運公司總經理和臺灣高速鐵路公司站區開發處副總經理。
時隔7年後全面執掌臺北捷運,對於顏邦傑而言是一次「回歸」。這一方面是因為臺北捷運公司董事會對顏邦傑管理經驗、水平的認可,另一方面則是緣於他自己內心有著揮之不去的「捷運情結」。
這位親自參與了臺北捷運早期設計、建設與多年運營的資深專家,對於捷運系統有著深厚的感情。
顏邦傑頗為自豪地介紹,臺北捷運系統運營的可靠度極高、安全品質及服務水準一流,而這些,都與運營管理服務理念和執法、運營、維護、監督等制度層面的設計密不可分。
身體力行,引導創建捷運文化
守秩序、講禮讓,關懷弱勢群體,不大聲喧譁……搭乘臺北捷運的外地觀光客,普遍對捷運系統的文明氛圍印象深刻。許多人甚至將其稱為臺北捷運文化,認為捷運文化是臺北的一張城市名片。
捷運文化的形成,與顏邦傑一班人對捷運服務理念的定位密不可分。
「我們從一開始,就注重精神層面的引導和塑造,明確要建立和傳統鐵路不一樣的服務。」顏邦傑介紹。
事實上,大約經歷了5年時間,臺北捷運文化才顯現雛形。
顏邦傑說,從捷運系統投入運營開始,他便要求同事做好幾個細節:「多抬頭,看看有沒有什麼人需要幫忙;多走動,發現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勤彎腰撿垃圾,別人看到後就不會亂丟垃圾。」
顏邦傑認為,細節暗示作用很重要,這好比「破窗理論」。因此,在捷運系統投入運營的最初幾年,包括顏邦傑在內的公司最高管理層經常身體力行,和基層管理人員一起到各個車站撿垃圾,結果幾年後就再也沒有人亂扔垃圾了。
心繫重慶,培養大量軌道人才
作為軌道交通產業資深專家,顏邦傑親自參與了重慶軌道交通的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他內心濃厚的家鄉情節。
顏邦傑的父親是在梁平蟠龍鎮出生、長大的,1949年赴臺灣,此後多年經常和家人提及家鄉梁平,但直到去世也沒能有機會回家鄉一趟。
顏邦傑對家鄉的嚮往,是從小時候家中的泡菜罈、過年必定出現的香腸臘肉開始的。1998年,他第一次回到梁平祭拜祖墳,和堂兄弟見面,深刻感受到了「血濃於水」的含義。
也正是在那次返鄉期間,顏邦傑和正籌建重慶軌道交通系統的沈曉陽建立了聯繫,從此密切關注並積極參與重慶軌道交通建設。
其間,顏邦傑獲聘成為重慶軌道交通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
「重慶軌道交通技術適合山地城市,可以進一步深耕技術,不斷提升。單軌交通系統甚至可以進其他國家和地區。」見證了重慶軌道交通整個發展歷程的他這樣表示。
記者 何欣 戴娟
編輯:姜雅娟
校對:張礫丹
審核:何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