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有獵奇功能。
就像監獄電影,觀眾沒坐過牢,卻從中窺見監獄生活。
而全球眾多監獄中,泰國孔普雷,臭名昭著。
在那裡,不守規則可能會死,遵守規則一樣會死,黑幫結隊,叢林法則盛行,人是困獸。
電影[煉獄信使],便發生在這修羅場。
©[煉獄信使]中的孔普雷監獄
熱帶的夏天,空氣潮溼,快淌出水,孔普雷的囚犯們,只著一件大褲衩,光著膀子,紋身坦蕩蕩,汗液於悶熱中蒸騰,變得粘結。
數十人共處一監,環境髒亂,滋事鬥毆家常便飯,每天都有囚犯死去,活脫煉獄。
即使當年[監獄風雲]中的黑獄,也要讓其三分。
©[監獄風雲]
監獄,上帝都拋棄的地方,而電影卻喜歡這裡。
無論是聞名影史的肖申克,還是令人窒息的孔普雷。
電影裡的監獄,多少年了,從未沉寂。
第一部監獄電影誕生於1901年,叫[監獄酒吧]。
這要歸功於個叫沃爾特·巴恩斯代爾的馬戲團老闆,此前,他經營一家家族馬戲團,是那種流動馬戲團,打一槍換個地方,小本生意。
©沃爾特·巴恩斯代爾
後來電影從歐洲傳到北美,但僅在城市裡能看到,此時,沃爾特突發奇想,倘若能讓電影下鄉,給農民也能看到,應該會掙不少。
說幹就幹,馬上,他花重金購入一套設備,帶上電影和流動馬戲團,下了鄉。
而早期電影哪有什么正經院線片,全是試驗性地瞎拍,題材也沒有拘束,就像超市進口商品區形色各異的貨物,怎麼新潮怎麼來。
剛開始,沃爾特和威斯康辛州監獄合作,拍攝其內部生活,因為,能進帳篷裡看到電影的人,肯定對監獄生活聞所未聞。
於是,有了早期監獄電影,而這些全是紀錄片,只是記錄,並沒劇情。
©當時沃爾特貼在馬戲團外的監獄電影海報,左為1901年的[監獄酒吧],右為1903年的[監獄裡的生活]
後來,電影逐漸成熟,單純的風光記錄早已吸引不了顧客,沃爾特的移動影院也關了門。
反之,監獄電影並未隨之消亡,由於場所特殊,開始出現在其他電影中。
1920年,喜劇大師巴斯特·基頓演了部叫[13號囚犯]的電影,這是沃爾特之後,監獄再登銀幕。
因為是喜劇,裡面的監獄並不寫實,只是搞笑元素堆砌的某個場景。
©[13號囚犯]中的監獄
直到1929年。
那年,由於「新犯罪學」理論出臺,美國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監獄暴動。
其中,科羅拉多州立監獄以八名獄警被殺,五名罪犯越獄失敗自殺,監獄建築被眾犯人焚燒殆盡拔得頭籌。
©1929年,科羅拉多州立監獄暴亂
該事件震驚全美,同時也激發了電影從業者靈感,同年,編劇喬治·希爾據此寫了名為《恐怖統治:犯罪和懲罰的故事》的劇本。
第二年,本子拍成電影[牢獄鴛],第一部越獄電影誕生。
©[牢獄鴛],講的是在一個人口過載且黑暗不公的監獄裡,三位罪犯如何與獄警抗爭,最後成功越獄的故事
該片已與如今的監獄電影相差無幾,也被看作是近代監獄電影的鼻祖。
在這之後,越獄題材幾乎成了導演們取之不竭的寶藏,像是1932年的[亡命者],更是將監獄片上升到了司法制度和政治批判的高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亡命者],講的是不公的司法制度環境下,正直誠實的公民是如何鋃鐺入獄,同時也抨擊了美國的勞改制度
至此,監獄片正式成為一種類型片,在銀幕上站穩了腳跟。
為什麼監獄題材電影引人入勝?
獵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能在100分鐘裡給觀眾鑄造同樣壓抑的一個觀影囚籠。
影片結束,從囚籠中抽身的觀眾,總能感受到自由空氣的甜美。
而監獄電影無非分為兩種,一種講越獄,一種不是越獄。
不論是哪種,都有著一位個性鮮明的典獄長。
監獄是自由的對立,充滿壓抑,而典獄長作為環境的主導者,多為反派。
就像1936年的[鯊島逃生記],裡面有銀幕上首位典獄長,他為阻撓蒙冤的男主逃離鯊島監獄,可謂用盡一切辦法,甚至在幾近逃出時,仍將其抓了回來。
但導演並未讓他壞的透徹,男主以德報怨救下他性命後,典獄長還是回了頭。
©[鯊島逃生記]中的典獄長,監獄片中第一位性格突出的典獄長
而在香港監獄片鼻祖[監獄風雲]裡,全片前半段氣氛絕望悲戚,歸功於張耀揚扮演的典獄長,其欺軟怕硬,手段卑劣,讓囚犯吃足了苦。
©[監獄風雲],張耀揚飾演的典獄長,痛恨囚犯
此外,還有[肖申克的救贖]的山姆·諾頓,道貌岸然,利慾薰心,得知安迪清白後,不但不為其平反,更是殺害無辜囚犯,斷掉他伸張正義的橋梁。
最後,越獄成功的安迪,扳倒肖申克監獄的黑暗統治,諾頓落了個飲彈自盡的下場。
©[肖申的克救贖],典獄長諾頓
當然,也並非所有典獄長都是反派。
像1980年[黑獄風雲]中的布魯貝克,其是理想主義者,為調查監獄腐敗的秘密,新上任的他不惜假扮囚犯。
後因觸及官員利益,其被調離監獄,但在他的努力下,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黑獄風雲],布魯貝克典獄長
也如1999年[綠裡奇蹟]中的保羅,是一名兢兢業業的法律執行者,談不上壞。
而當他遇見上帝般的囚犯約翰,更是對無情法律產生了動搖。
©[綠裡奇蹟],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保羅
監獄電影裡,典獄長的萬般風情,也是監獄的一呼一吸。
監獄是個小型社會,除了獄方的絕對霸權,犯人間還存在一個不成文的鄙視鏈。
在這個鄙視鏈的底層,是那些強姦犯。
2002年,美國羅馬天主教牧師約翰·吉歐根曾因猥褻兒童獲刑十年,結果入獄才一年,便在獄中被人殺害。
©左為約翰·吉歐根,右為殺他的囚犯,吉歐根之死讓這個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再增添了個無期
事實上,不止任何服刑者都能對強姦犯踩上一腳,甚至是獄警,對這種行為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所以,2017年[被操縱的都市]裡,強姦犯入獄後,遭到同監區犯人無差別圍毆。
©[被操縱的都市],被毆打的強姦犯
而位居鄙視鏈頂層的,則是獄中黑幫,在一些監獄電影中,其作的惡比典獄長更甚。
[煉獄信使]裡,孔普雷監獄的黑幫便是,滿身紋身,視覺上已足夠衝擊。
他們甚至還凌辱剛入獄的囚犯,致其自殺。
©[煉獄信使]中的黑幫凌辱新入獄的囚犯,結果第二天新囚犯吊死在監獄
而在韓國電影[叛獄無間]裡,獄中黑幫則和典獄長串通一氣,顛倒黑白,隻手遮天。
©[叛獄無間]中的黑幫
正是由於這個小型社會的三六九等,新入獄的囚犯為自保,通常會選擇強勢黑幫作靠山。
而要想依附,必然有門檻。
強姦犯自是沒戲,其餘囚犯,則需有過硬的技能或是罪行足夠「顯赫」,才會得到獄中黑幫的認可。
「顯赫」的罪行首推金融犯罪。
絕大部分犯人都是底層人民,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夢想——「操翻那些有錢人,然後自己變成有錢人。」
金融詐騙犯不但完成了前半句,鋃鐺入獄的他們,還能幫囚犯們完成後半句。
因此,即便安迪並非因金融詐騙入獄,其銀行家身份,仍讓他受到「獄中最大黑幫頭目」諾頓典獄長的賞識。
©[肖申克的救贖],安迪因在華爾街工作,典獄長讓他為自己做起了黑帳
而在孔普雷監獄,泰拳必定是過硬的技能。
[煉獄信使]中,比利雖是英國人,憑藉一手好拳,不僅未被黑幫迫害,更是打出了一片天。
©[煉獄信使],會打泰拳的比利,為自己爭取到了高級牢房
罪犯匯聚的監獄,等級分明,獸行暗湧,其是弱肉強食的社會。
高牆內外,野蠻與文明,兩個世界。
而監獄電影,則能讓觀眾感受片刻的囚禁,爾後,方知解脫的香甜。
銀幕上下,壓抑與自由,兩種心情。
▼
你喜歡哪些和監獄有關的電影
請到文章末尾評論區留言
與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觀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