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熱搜停掉的日子,沒有官宣,沒有一點點防備,《乘風破浪的姐姐》就這麼突然的播出了
截止到目前,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微博的話題熱度已達到36.9億。
「別讓姐配合你們,你們要配合姐」
果不其然,一開播就「有內味了」。
寧靜:「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幹了。」
張雨綺:「之前經紀團隊不讓我參加節目,但是,我換經紀團隊了。」
伊能靜:「配合我一下,別讓我配合你們。」
當張雨綺被導演問:那你有沒有低谷的時候?
張雨綺:一直都挺紅的呀,你有什麼質疑我的點嗎?
02
在鄭希怡那裡 有一條彈幕:「我好像沒那麼害怕變老了」
當有實力、有閱歷、敢出頭,還不怕把欲望寫在臉上的中年女明星,主動出擊,代替觀眾找回遺失在「妹妹們眼淚裡」的自信。
這種踩在觀眾爽點上的節目,無異於一劑強心針。
「姐」更多時候是作為一種氣質和人生態度存在的。沒有「小花」不諳世事的嬌嗔,舉手投足多是見過世面的底氣;遇事不需要別人來拯救,自己對人生有著足夠惹眼的掌控。
「姐姐」的存在,往往有著真性情與真實力,即使跳出所謂的「遊戲規則」,不按常理出牌也會被照單全收地包容。
03
到底什麼是30歲?
是尚未達成某種目標、實現什麼理想,猶豫不覺之際,後浪已經洶湧而至?
又或者是深陷瑣碎日常,日復一日轉瞬即逝,然而未來依舊模糊一片?
羅曼·羅蘭曾這樣寫道過:「多數人二十或三十多歲已經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不斷重複以前的自己。」
毫無知覺中,大多數人就這樣,逐漸到了自己的三四十歲,一方面感慨年紀漸長卻一事無成,一方面又在相似的日常中難以脫身。
每個人必然會面對年歲的增長、時間的遞減與自我選擇之間的焦慮。
而這種焦慮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天都在膨脹。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同樣的焦慮。
伊能靜也曾深陷養娃日常而迷失自我……
白冰每年出過那麼多作品而不被看到……
然而,同樣是面對種種焦慮時,這一次,她們選擇了乘風破浪、主動出擊。
節目中,有人期待成團、有人挑戰自我、有人重新證明自己、有人要讓觀眾看到自己另一面。
「姐姐」這一稱呼,突然不再是關乎年紀,而是代表了一種她們面對年歲增長的焦慮、面對衰老的不可逆轉時,無畏的氣場和成熟的人生態度。
不管抱著怎樣的期待來到乘風破浪,對她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人生歷程。
而這樣一個人生歷程,就像是黃曉明在節目中,看似看為姐姐們,卻是道破真諦的那句話:「這是加分項!」
04
去年的熱播劇《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中,觀眾被劉玉玲強大的氣場折服。她說:「我想要一直活在一個不對自己設限,不害怕的,敢於冒險的世界。」
有趣的是,在優秀女性角色層出不窮的北美電視劇市場,CBS家的《致命女人》並沒有出圈,但是卻在大洋彼岸受到了現象級的追捧。這是否在某種角度證實了:骨肉豐滿的中年女性角色太稀缺了。
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藝人最長出道的是36年,36年的時光後還在自己最初的選擇的道路上。
人的一生就是不停的找自我的過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找讓自己開心的東西,找讓自己活的更好的東西。
但是多少人在尋找的路上還不忘初心,不忘內心深處最單純美好的小夢想。
「乘風破浪的姐姐」是一個不能彩排的節目,就像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在表演時大多數藝人都表現的緊張,僅少數的藝人表示自己已經充分準備,一種勢在必得的自信撲面而來。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表演,有的表演給家長看,有的表演給老師看,有的表演給領導看。
登臺之前我們都在時刻準備著,但最後上臺之時我們有過輕裝上陣的釋懷嗎。
最後讓我們再品一品節目開篇開場的文案:
努力與翻越,不餒與堅信。肆意笑淚,青春歸位。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直掛雲帆,乘風破浪。
加油姐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