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屢獲重要發現 再現絲路甘孜文化遺存

2020-12-27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9月10日訊 自8月30日以來,來自北京和四川的考古、歷史、人文、藝術和藏文化等多個領域的10餘位專家學者組成科考隊一路深入甘孜州北線,正在對康定、道孚、爐霍、色達、甘孜、石渠、德格、白玉和新龍開展為期近半個月主題為「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的專家科學考察活動。

此時,科考隊已歷經康定、道孚、爐霍、色達、甘孜、石渠六縣,行程過半,科考隊已發現多處與南絲路息息相關的甘孜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信息。此次行動,甘孜州乃是在全省率先主動融入和推動「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四川段」建設之舉,也是在省委省政府指導下,全面配合做好「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戰略部署上來,緊密結合實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不斷開創四川涉藏工作新局面」的貫徹執行工作。

途中,專家學者不斷被甘孜州豐富多樣的歷史人文和廣袤磅礴的景色所吸引、震撼……迄今為止科考行程已過半,回溯科考隊已走過的路跡,本文梳理「絲路甘孜」科考隊行過六地科考所獲。未來幾日,科考隊還將對德格、白玉、新龍繼續進行科考。

遺落在康定「南絲路」的故事

曾被稱為「打折多」「打箭爐」的康定市,不僅是茶馬古道重鎮,更是「南絲路」上貿易、文化、經濟等信息交匯、融合、碰撞之地。

圖說:甘孜州博物館館藏——虎皮帳篷

在甘孜州博物館,科考隊被這裡的鎮館之寶所吸引,這是一個由百張虎皮和豹皮、水獺皮等製成的有四百年歷史的虎皮帳篷。帳篷上下部位,圍繞鑲嵌著多達15800多顆不同造型的白色海貝。科考專家們仔細觀察帳這些遠道而來「外來貨」,探討分析當年「南絲路」上在此的貿易往來和人文故事。

圖說:虎皮帳篷上的海貝

此外,科考隊還在甘孜州非遺館和塔公寺查看了收藏的絲綢實物和絲綢唐卡。專家仔細辨認幾幅絲綢唐卡,認為皆來自十九世紀。除了絲綢唐卡,專家還發現一些出土的銀器明顯和中原類似。作為此次科考行動的起點縣,康定豐富的絲路文化和絲路文明遺存開啟了專家科考隊深入探索和考察絲路甘孜的濃厚興趣和決心。

道孚漢文題記木板再現民族緊密融合

在道孚,科考隊有了「絲路甘孜」科考的重要發現——漢文題記木板。

8月31日下午,「南絲路」科考團翻山越嶺抵達道孚縣協德鄉泰寧古城。在清初到此經商的山陝籍商人所建的漢式建築關帝廟遺址附近居住的居民,為科考隊特地拿出了幾塊木板和幾塊木柱,在木板拼湊的過程,「萬家生福」字樣呈現出來,仔細辨認,木板左側刻有「恩憲 西翁公祖大人武 德 軍門老大人陳」幾行字,右側上書殘缺字樣 「十三年四月初八日」,落款顯示為「眾街民等叩建」的漢文信息。木柱則呈現精美的魚、龍等紋刻。這個科考實物的發現,豐富了「南絲路」漢藏民族交融元素。

圖說:在道孚發現的漢文題記木板

圖說:木柱上精美的圖紋

從事地方人文與歷史、地理和非遺項目挖掘與保護等研究的學者表示,泰寧古城是商品流動和駐軍守邊產生的民族遷徙帶來民族交融的一個縮影。關帝廟遺址顯示其按照漢地規制修建,但它又借用了格薩爾王的傳說和形象,融關公與格薩爾於一體,既顯示出民間商貿交流和民族遷徙流動在當地的變通適應,也顯示出漢藏文化歷經歲月磨礪的融雜一體。經專家考察,此處關帝廟牆體的夯土形態及構成和同在此地的土地廟各異,顯示二者建造年代不同。推測土地廟早於關帝廟出現,年代可能與年羹堯駐軍築城大致同期,為所駐漢軍所用。關帝廟則晚很多,更多為商賈和稍後定居此地的漢族人所用。

圖說:關帝廟殘牆

圖說:遙望泰寧古城

科考團研究地方歷史和藏羌彝走廊的專家推測,泰寧作為康定西來第一城,是元明時期重要的軍事、經濟重鎮。陝西人自元代隨忽必烈軍隊入藏。他們在泰寧經商,屯墾,興街設市,發展生產,也將陝西關帝信仰、飲食習俗(花饃饃)及語言等帶到此地。後年羹堯築土城,遂成為軍事城堡。隨著漢藏民族交往交流和局勢安定,其城軍事功能漸被城鎮功能取代,大批屯墾士兵轉為民戶,民族交融密切,有了縣城的規模,所以又設置了縣衙、土地廟及城隍廟等公眾空間。

爐霍出土海螺海貝引關注

科考隊在甘孜爐霍縣,發現了更多絲路信息。有「石棺葬王國」之稱的爐霍縣境內,石棺葬多達25處。1984年,爐霍縣修建卡薩湖水電站時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石棺墓葬群,共發現275座石棺墓,發掘海螺、海貝和珊瑚等文物千餘件。相關部門初步推測為春秋戰國墓葬群。而在當地晏爾龍村發現的石棺葬墓群,共出土石棺葬12座,隨葬品有海螺、海貝和石器、骨器、綠松石等,測定為商周時期墓葬群。

圖說:爐霍石棺墓葬群出土大量海螺海貝等物

海螺海貝這些海洋的產物,在幾千年前,可以千裡迢迢來到這雪域高原之城。背後所承載的正是當年南絲路賦予的契機和條件。

圖說:爐霍卡薩湖絕美風光

在爐霍,專家科考隊還對推測出現於唐宋時期的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進行考察。當地傳說,文成公主進藏前抵達唐蕃古道鮮水河河谷的隘口驛站休整,皇家送親馱隊修復了損壞的鐵器物件。修復之地即有了文成公主御賜地名呷拉宗。另說呷拉宗因霍爾國知名鍛造金銀銅鐵的巧匠與統領者曲太傑布而得名。在現場回填的遺蹟處,專家們仍能看到因鐵而呈紅色的碎石片。

關於色達商貿通道思考和探討

9月2號下午,科考團抵達色達縣。在一戶居民家中發現該家族收藏的多種「外來品」:紡龍織鳳各種花色的絨毯、類似坎肩樣精美拼接絲綢的上衣和絲綢濾水壺、清代或民國的茶碗、泛黃的大海螺、小巧的象牙秤,龍紋鏤空銀壺等。這些藏品或彼時當地做不出來,或來自中原,或來自遙遠的印度等地。收藏這些東西的老者說這些老物件是家族幾代人留存下來,其家族很早就開始從事商貿生意,家中所藏物品很多明顯是當地沒有或無法製作出來的。

此外,科考隊還在當地寺院發現收藏有三百多年的漢族樣式的袈裟、景泰藍碗、繫著絲綢的海螺等。

圖說:當地某家族收藏品之象牙桿秤

圖說:當地某家族收藏品之拼接絲綢的衣物

圖說:當地寺院收藏的景泰藍碗

圖說:當地寺院收藏的絲織品

科考專家與當地民俗專家等人就色達的商貿、文化、歷史、旅遊等話題展開對話座談。色達民俗專家稱,當地人有喝「北茶」還是「南茶」的說法,茶葉、絲綢本地沒有,卻在生活、貿易等方面出現。

專家表示,「有絲綢不一定是絲綢之路,但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探查。」 通過找尋色達特色的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併集合起來,帶動旅遊、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

甘孜縣現多處重磅絲路科考發現

在甘孜縣呷拉鄉,在科考隊對一段約三四百米的低矮黃土牆考察後,與兩位研究本地民俗和文化遺存多年的當地人士達成初步共識,推測其為古代城牆遺蹟。

圖說:甘孜縣呷拉鄉古牆遺址

更加驚喜的是,在當地德貢布寺(漢人寺),寺內一層有五六十根立柱,二層有天井和迴廊等,頂部為斜坡和梁架結構,種種細節顯示此寺或為漢族建築元素與當地建築元素相結合的產物。同時,該寺一塊掛著刻有「乃應來歆」,為清軍將士所獻,落款為清代乾隆年四十二年(1777年)的黃字黑底木匾,更充分證明了該寺在清代曾出現過多民族交融交流。在很多與此地相關資料裡都出現了「商貿」二字。

圖說:上書「乃應來歆」的匾額

圖說:德貢布寺結構顯示為當地建築元素與漢族建築元素相融合

科考專家說文獻裡記載,此寺於元代修建,因為和元代帝師八思巴和國師膽巴等相關,其寺名中的漢,可能是「汗」字相通的叫法。此寺因三個很重要的點讓其顯得相當重要,一是匾額題字,二是寺名,三是梁架結構。無論是唐蕃古道、元代的驛站,還是茶馬古道,都顯示這裡曾是交通、政治、文化、商貿的中心,且都與相關記載吻合。

圖說:石渠縣多地都發現古代石刻棋盤

此外,當地仁果鄉和來馬鄉,這裡發現的石刻棋盤格紋隱約可見,溫泉仍能見到當地居民在使用。學者解釋棋盤是商隊歇腳時遊戲所用。石棋盤、溫泉、古道等都與甘孜縣經商者甚多,乃與「四方商賈雲集和八面貨物集散之地」的相關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亦為甘孜縣作為甘孜州境內南方絲綢之路商貿重鎮的真實寫照。

石渠摩崖石刻巖畫群再現民族交融史

9月5日與6日,「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科考團對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幾個鄉的摩崖石刻巖畫進行了考察。幾處石刻題記以多角度多場景特色,將民族融合刻進了歷史。

圖說:照阿娜姆摩崖石刻

洛須鎮「丹達」溝內吐蕃時期約公元826年左右的作品——照阿娜姆摩崖石刻,高約28米。據悉,該石刻造像有敦煌吐蕃時期壁畫的波羅藝術風格,造像側刻有「楊二造佛也」的漢語題字,清晰可辨,應為當時的漢族工匠所留。科考團專家表示,「楊二」的漢文題記體現了多民族文化融合。

圖說:「楊二」的漢文題記

據了解,入選「中國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石渠石刻,數量多,有600多處(個),且題材豐富、價值高、保存狀況良好,為南絲路或唐蕃古道考證提供了實物佐證資料。多年進行實地考察的當地學者認為,石渠是文成公主出川入藏過程中停留休憩和必經之路,無論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或茶馬古道,石渠都是多民族交流、商貿者必經的重要節點。

圖說:巴格嘛呢石經牆

圖說:據傳有千年歷史的格瑪尼石經城

此外,科考隊還對石渠舉世聞名的兩處歷史人文點——格瑪尼石經城和巴格嘛呢石經牆進行考察。這兩處歷史人文點讓科考隊成員為之震撼,探討分析其因處於川青藏三省交匯處,古道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作為古道上的特殊建築,為進藏或出川的來往旅人提供了一個休憩、中轉和朝聖祈福所在。對於古道與石經城、石經牆出現時間是否相近,在當時狀況如何,均需進一步深入探查考證。(尤紫璇)

相關焦點

  • 「絲路甘孜」科考專家團在道孚縣泰寧古鎮發現古代藏漢交融重要佐證
    康巴傳媒(記者 張嗥 文/圖)聽文成公主故事看虎皮帳篷尋絲路遺蹟……8月30日至31日探索南方絲綢之路 發現甘孜絲路文明>專家科考行動」的專家學者們在情歌故鄉康定和藏民居藝術之都道孚針對南絲路在兩地境內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尋訪和探究在兩天的時間裡專家團從塔公草原到龍燈草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先後前往甘孜州非遺館考證絲綢品、絲綢唐卡、貝殼飾品康定市公主橋勘察橋墩絲路石刻塔公寺考證寺廟絲綢唐卡
  • 今日啟程南絲路首迎重磅科考團 挖掘再現甘孜人文之光
    、石渠、德格、白玉、新龍等地進行為期近半個月主題為「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的大型專家科學考察活動,將針對南絲路在甘孜州境內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尋訪和探究。譚教授坦言:「甘孜州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二是保留古蜀道的遺存估計最多,三是特有的音樂藝術、雕版印刷等技藝仍在傳承使用。此次科考對格薩爾文化、絲綢遺存、唐蕃古道等深入探尋考察,是打破之前對南絲路狹隘認知的求證和探索。具有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
  • 「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科考團考察康定及周邊地區絲綢等南絲路...
    科考團欣賞藏式袍裝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8月30日至31日,「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科考團對康定及周邊地區絲綢等南絲路遺存實物進行考察。科考團考察發現,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仍流傳在康定塔公草原上,附近的農牧民均對公主橋的故事十分了解。
  • 聖潔甘孜跨越天塹變通途 - 甘孜頻道 - 四川新聞網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全線貫通,甘孜高原與內地和西藏的聯繫實現了歷史進步;2008年10月22日,康定機場正式通航,甘孜兒女的飛天夢一朝成真;2017年12月31日,雅高速通車瀘定,結束了甘孜地區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此次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的開工建設,必將再次拉近甘孜與祖國各地和世界的距離……透過一次次跨越發展,回顧一個個歷史事實,我們發現甘孜高原與內地和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 「絲路甘孜·康藏秘境」全新旅遊線路震撼...
    發布會上,甘孜州文廣旅局作了建州70周年等重大節慶活動推介,自駕旅遊達人作了「絲路甘孜·康藏秘境」甘孜北線旅遊資源和線路推介(7、9、19天產品),擁有近百萬抖音粉絲的網紅旅遊達人「行甘孜」現場分享自駕遊心得和起底部分絕密景點。同時,措普溝、亞拉雪山兩處新景區在發布會上正式亮相,「絲路甘孜·康藏秘境」旅遊新地標點位「點亮」全場。
  • 四川甘孜州「南絲路」科考:新發現漢字題記木板反映民族緊密融合
    科考團提供中新網成都9月2日電 (記者 劉忠俊)記者9月2日從四川甘孜州「南絲路」科考團獲悉,該科考團在道孚縣協德鄉境內發現幾塊拼出「萬家生福」字樣的殘木。這個實物的發現豐富了「南絲路」漢藏民族交融元素。殘損的「萬家生福」漢字題記木板。
  • 陝西省白水縣杜康溝發現4500多年前龍山時期文化遺存
    6月2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白水縣杜康溝遺址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地表散落的陶器殘片,在遺址朝向白水河的坡地上還發現了十餘座灰坑、房址等遺蹟。 根據調查發現的文化遺存,初步判斷杜康溝遺址的年代為龍山時期晚期,距今4500多年。
  • 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 印尼巨港訪絲路遺存(人在旅途)
    原標題:印尼巨港訪絲路遺存(人在旅途)   本文作者獲贈鄭和像   從雅加達飛至巨港機場後,我們直奔穆西河畔,在這一汪河港尋覓千百年前海上絲綢之路遺存。1000多年前,南蘇門答臘出現了斯裡佛室古帝國,覆蓋整個馬六甲海峽,而舊港就是其政治與文化中心。   中國明代時,海盜頭目陳祖義曾在舊港為非作歹,其海盜船隊常出沒在這一帶海面,成為阻止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一個「攔路虎」。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使命就是捉拿陳祖義。消除匪患後,「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得以安業」。
  • 致敬絲路九省,水井坊推出井臺絲路紀念酒
    2000多年過去,絲路上那些開拓者的無畏勇氣與傳承下來的璀璨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和方向。」,該系列共有9個極富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分別對應9個與絲路緊密相關的省份,被業內看作是水井坊發力次高端市場,以文化和區域專屬產品向次高端白酒價格帶突破的重要舉措。
  • 黃小明木雕《永恆的絲路》,再現絲綢之路的盛世輝煌
    一條絲路連通亞歐大陸,也串起了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更成為21世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創作的東陽木雕作品《永恆的絲路》,便是這樣的一件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作品。
  • 摘星臺這座景區重要的朝歌文化遺存!
    是重要的朝歌文化遺存,現在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健身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尋根祭祖聖地。內有殷朝六七聖賢君故都碑、陳婆造心經浮圖、麒麟壁、無耳朵獅子、扯淡碑、三仁祠、朝歌成語苑、淇河詩苑、林堅臺等景點50餘處,有魏、唐造像碑數件,是研究古代歷史和雕刻藝術的實物資料。
  • 涼山發現一株已宣布野外滅絕枯魯杜鵑,甘孜還發現零星小種群
    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在被宣布野外滅絕後,同一時間在多地被發現?它們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川報觀察記者就此進行探究。一問:枯魯杜鵑只有一株?涼山的並非唯一,甘孜還發現了20多株說起枯魯杜鵑,華西植物園副主任張超如數家珍。「我們很早就在關注枯魯杜鵑,之前也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故事從江心鏡開始,銅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江心鏡更是銅鏡中最為珍貴的。」張露表示,創作過程中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探尋之心,走訪調研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城市重鎮,及沿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國家,似乎能看到小說主人公在海上積極忙碌地開展貿易的情景。也是「黑石號」,讓張露對亞洲文化產生了強烈共鳴。
  • 海洋文化和絲路古港
    這些船模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的重要資料。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的難得實物數據。天津天后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機械消防器材之一。漢族民間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所以許多媽祖廟內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
  • 新發現 | 河南三門峽市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勘探取得重要成果
    ,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準確的考古資料依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靈寶市文管所、靈寶鑄鼎原文管所、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單位於2018~2019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對數處仰韶文化重要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圖一),取得了重要成果。
  • 蘭州三江口鹽鍋峽小茨村發現文物「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存」
    該遺址在1975年州文物普查隊調查時被發現。在此之前,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也進行過調查。1975年11月由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州文物普查隊又進行了調查,在遺址臺沿和臺地山根等處,發現灰層和大量散落的平行線紋、弧線紋彩陶片,1987年州文物普查隊又進行了複查。
  • 鎮江區域的朱氏文化遺存
    馬阿林 王鐵牛鎮江地區是朱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後裔的重要聚居地。
  • 成都絲路文化交流會在京舉行
    日前,在北京寶格麗酒店舉辦的「傳承絲路精神 敬啟未來」成都絲路文化交流會上,來自人民日報社《諷刺與幽默》報總經理嶽增敏一行,以及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參贊奧莉加·安德烈耶夫娜·梅利尼科娃,還有絲路沿線部分國家的使館嘉賓,與水井坊博物館館長王剛齊聚一堂,就絲路文化的發展沿革、當代意義展開了友好交流。
  • 山東:嚴重損壞紅色文化遺存可罰款五十萬元
    11月27日下午,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第一部全面規範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條例中規定,損壞紅色文化遺存等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