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女婿楊振寧,是一位眾人皆知的名人。他在1957年與李政道一塊兒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其實,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也是一位相當有名的人物。他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留學美國又獲得芝加哥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先後任教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學府。
楊武之在清華大學任教20年,堪稱桃李滿天下。楊武之最著名的學生當屬華羅庚。華羅庚本是一名初中畢業生,全靠自學完成了高中和大學課程。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後,楊武之給了他很大幫助。華羅庚在一封信中很感激地稱:「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我之鮑叔即楊師也。」
1957年,當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楊振寧的嶽父杜聿明還在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通過新聞看到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卻並不知道楊振寧就是自己的女婿。
直到有一天,一位來自上海的客人到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來見杜聿明。
這位來自上海的客人就是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說來有意思,楊振寧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於7年前就在美國紐約結婚了,兩個親家,雖然都在中國,卻是第一次見面。
杜聿明是身經百戰的將軍,楊武之是學富五車的教授,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一定特別有意思。
杜聿明與親家見面的消息,很快就在戰犯管理所傳開了。大家都替杜聿明感到高興,向他表示祝賀。不過,杜聿明本人卻並沒有表現出喜悅之情,倒是像背上包袱一樣,憂心忡忡。
為什麼會這樣呢?
杜聿明是這樣對同在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文強說的。杜聿明說:「楊振寧的父親來到北京探望我的目的,不是為了兒女親家的私事,而是出自他愛國主義的大事。他是一位著名的大學教授,只是他以親家的身份來探望我,我才知道這門親事。當然,我為我的愛女致禮有了這麼一個好丈夫而引為安慰!但是親家來的目的,是為了與我合作,以期將楊振寧博士在學術的成就及才能,用於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服務。他是很希望我有所為力,並在兩天後給他答覆。我考慮到楊振寧是臺灣和美國培植出來的人才,與我素不相識,我對女兒致禮的思想情況,一無所知。我又考慮到我的妻子和兒女們,不在臺灣即在美國,他們的生活和前途,今後怎樣安排?我尚在囹圄之中,已經沒有顏面見人,如果我再去挖臺灣的牆腳,未免就難以為人了。至於對我妻和兒女的安全、生活出路等等,也不能不考慮到。大家一個勁地為我祝賀,領導上對我的期望也很大,誰又知道我正陷入苦惱之中。請你為我考慮一下,要怎麼才能使我心之所安。」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楊武之之所以要來見杜聿明,實際上是要通過他們的作用,一起將楊振寧引回中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服務」。杜聿明則擔憂,這種做法,相當於「挖臺灣的牆腳」,使得他「難以為人」。而且他的妻兒都在臺灣或美國,這種做法或將他們置身不安全的境地。
文強回憶,杜聿明說完這段話後,「幾乎要掉下眼淚而擦拭起來」。這說明,杜聿明確實感到很為難。
文強一時無法回答,回去找廖耀湘、龐鏡塘商量研究,最後告訴杜聿明:「爭取楊博士為建設祖國、造福於6 億人民以至於子孫萬代,又有什麼不好呢?挖牆腳只要挖得有理,就應該下決心去挖。」至於杜聿明妻兒的安全問題,文強等人表示,這個問題很重要,所以,更要「爭取他們回到祖國人民的懷抱,這才是最可靠的生活出路和遠大的前程」。
聽了文強等人的話後,杜聿明豁然開朗。過了幾天,楊武之再來見杜聿明,他就已經完全沒了思想上的顧慮,高高興興地與親家見面了。
後來,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杜聿明還給女婿楊振寧寫了一封言簡意賅的祝賀信:「親愛的寧婿: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杜聿明即草」
杜聿明很快收到了楊振寧的覆信, 末句是:「我非常感謝您對我的關懷!」還送上一塊最新式的原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