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是陝西米脂縣人,黃埔一期畢業,正宗的「天子門生」,對蔣氏可謂忠心耿耿,唯命是從。雖然平生未打過幾次勝仗,但因為忠誠,頗得蔣氏信任,視其為心腹,而得以不斷升遷。其對蔣氏的忠誠可以從以下幾件事情得出結論:
1942年,中國遠徵軍從緬甸敗退,日軍已經迂迴到後方切斷了遠徵軍回國的道路。史迪威要求杜聿明把部隊撤到印度休整,當時部隊離印度只有300多公裡,而離國內有1000多公裡。且退路已經被切斷,只能翻越野生山回國,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無法補給,各種瘴氣、熱帶病、等等,可以說是兇險萬分。但蔣氏認為撤到印度「喪師辱國」,要求杜聿明把部隊帶回國內。
杜聿明不顧沿途兇險,進入野人山,4萬多人進去,餓死、病死無數,出來只剩3000多人,杜聿明自己也患上瘧疾差點死在野人山裡。杜聿明回國以後到重慶見蔣氏,並自我檢討:「這次作戰失敗是學生指揮無能,未能完成任務,為國爭光,請校長處分。」蔣介石卻把他升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作為獎賞。當時雲南是大後方,日軍被阻擋在怒江南岸,杜聿明在昆明基本沒什麼事,休息了好幾年。
雲南是龍雲的地盤,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蔣氏無法插手,早就想除掉龍雲。抗戰勝利沒幾天,蔣介石藉故要龍雲派部隊到越南受降,調走了他的主力,然後要杜聿明以武力方式逼迫龍雲到重慶任職。按杜聿明的說法,自己跟龍雲相處幾年,私人關係好到無話不說的地步。但他接到蔣氏的命令後,卻是不動聲色地做準備,沒給龍雲透露半點消息。武力解決掉龍雲以後,蔣氏對杜聿明說:「你解決龍雲對國家是立了功,但是得罪了龍雲,你應該為國家背過。」後來杜聿明被撤職查辦。為國家背過其實是給蔣氏背過,杜聿明心知肚明但是卻毫無怨言。用他的話說:「已經給蔣先生背過無數次了。」
淮海戰役,蔣氏屢次改變作戰計劃,接連要求杜聿明不惜一切代價去救黃百韜、黃維兵團,結果杜聿明自己反被解放軍圍困在陳官莊一帶,情況十分危急。蔣氏於12月29日派機投下近萬份黃百韜烈士紀念冊和南京《救國日報》刊登的解放軍將蔣氏、何應欽、杜聿明等列為頭等戰犯的消息。杜聿明明白蔣氏就是讓他臨難死節,以全忠孝,於是回電:「生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結果杜聿明最終被俘,關押在一間磨坊裡面。他趁看守人員離開的間隙,拿起一塊手頭往自己腦袋上猛砸,想自殺死節。杜聿明鮮血猛流,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但最終被解放軍搶救過來。
從以上幾件事情可以看出,若論忠誠,杜聿明在國軍之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但他被俘後,家人又遭到怎樣的對待呢?
最初蔣氏以為杜聿明已經殉國,將其妻兒及母親接到臺灣。後來得知杜聿明其實是被俘了,便對杜的妻兒不聞不問。杜聿明與妻子曹秀琴共有三兒三女,杜母依然健在。杜聿明被俘之前,大女兒杜致禮被送到美國念書,其餘幾個子女都在臺灣。一家人全靠曹秀琴一人操持,生活非常艱難,靠杜聿明的老同事說情,才得以把子女安置到學校讀書。當局又派人調查杜聿明子女的學籍、學費問題,說:「杜聿明已經被殺害,要給立烈士神位。」才給予了一點學費補助。
杜聿明長女杜致禮原本通過宋美齡的關係,入讀貴族女校衛斯理女子學院。杜聿明被俘以後,家道中落,只能轉學到不太出名的聖文森學院完成學業,但是卻在這裡邂逅了在西南聯大時的老師楊振寧。1950年8月26日,兩人在普林斯頓結婚。杜致禮曾於1952年返臺探親,卻被蔣介石扣留,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離臺。
杜聿明長子杜致仁,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求學,但因為家庭困難,只能從臺灣銀行貸款。1956年,杜致仁離畢業只差一年,銀行卻突然對其斷貸,這讓已經欠下7000美元的杜致仁陷入困境。曹秀清不得已打報告給蔣氏,請求借款3000美元學雜費,蔣氏僅答應借款1000美元,且分兩年支付。當時楊振寧的事業也剛剛起步,同樣無力支持杜致仁。最終杜志仁大失所望,服用安眠藥自殺。
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蔣氏為了將其拉回臺灣效力,開始對杜家熱情起來。杜母去世時,蔣氏對其喪事安排了極高的規格。1958年9月,蔣氏夫婦還親自接見了曹秀清,表面寒暄過後便對他說:「你要憑著嶽母的關係,爭取楊博士為黨國效勞。」曹秀琴表面上答應,內心是想到美國以後想辦打聽杜聿明的消息。到美國一年多後,看到杜聿明被特赦的消息。兩人經過長時間的聯繫,最終在我使館人員幫助下,於1963年6月回到北京。
杜聿明被特赦的消息傳到臺灣,加上曹秀清又一直在美國不回。臺灣當局把杜聿明子女當作犯人一樣監視,生怕他們也逃離臺灣。據李敖《大江大海騙了你》中描述:曹秀清去美不歸後,杜聿明子女生活和學習都遭到了極大的影響。三兒子杜致用輟學去開計程車。二兒子杜致勇本來是土木工程專家,但是找任何工作都會被「安全考慮」影響,甚至自家房屋租出去,租客也會遭到警察半夜盤查。杜致勇最終只能找一份為保齡球鑽指孔的工作終老。二女兒杜致義、三女兒杜致廉嫁到臺灣,連下一代出境都會遇到極大麻煩。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病逝,曹秀清想讓兒女到大陸奔喪,特意發電報給蔣經國,她說:「骨肉團聚,親視含殮,以盡孝恩,一俟葬儀告畢,即行歸返,懇請予以便利,至深哀盼。」但蔣經國卻無動無衷,只允許其子女在臺灣設立靈堂祭奠。杜聿明死後,曹秀清一直在內地生活,偶爾到香港與子女團聚。子女勸她回臺灣以便照料,但遭到了她的拒絕。1984年5月,曹秀清再次到香港想與子女團聚,子女未到香港之際,她卻在香港病亡。
蔣氏似乎對於部下的忠節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著,他希望每個部下在臨難時都成為文天祥那樣的人物。比如常德保衛戰,餘程萬8000餘人打到200餘人,蔣氏仍要其堅守,與城共存亡。最後餘程萬突圍了,蔣氏卻大發雷霆要判他死刑。
杜聿明為蔣氏效忠半生,又經歷10年牢獄之災,雖然未能挽蔣家王朝於狂瀾,但也已經竭盡全力了。於公於私,其後人都應該受到優待,但卻一直被監視,至死都未能讓子女見最後一面。常人很難體會,當曹秀清帶著大兒子的骨灰,走出機艙,見到闊別15年的丈夫時是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