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教育體系中,似乎從未去學習過如何成為大人,在跌倒又爬起的過程中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學得差不多了,卻發現,其實還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長大?變得成熟?沒有哪一節課教過我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都是在青春期開始真正學習長大的。
這幾年, 校園青春片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同桌的你》、《青春派》、《最好的我們》……這些影片更多關注的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的個人情感,著重表現青春期的清純情感最終在成人世界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懷舊和傷感的情緒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
但是《少年的你》則不同,這是一部關於怎樣的世界才能讓少年成長這一主題,雖然他是關於校園題材的電影,但這部電影講的不是校園的愛戀,講的不是校園的友情,而是把聚焦點放在了校園欺凌,而且,就這麼血淋淋的展現在你面前。原來,青春期不是只有情竇初開。
關注現實是《少年的你》打動人心的最重要的點。這一點很像《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把「校園霸凌」這個頗具現實性的問題提了出來,陳念所遭遇的暴力讓人觸目驚心。現實生活中,網絡上也常常曝光校園霸凌事件,這些未成年人因為一些瑣事,因為一些感情問題,或者純粹是為了發洩自己的個人情緒,而去欺負身邊,同樣是未成年的人。而遭受了暴力的這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會活在陰影中,活在青春期的傷痕裡,他們是孤獨的,無助的,他們這群人,怎麼也不能走進陽光中。在他們的印象裡,青春期就是殘酷的。
圖片上傳處理中...
無疑,在電影當中,所有人物的經歷是一場悲劇。而在這場悲劇背後,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好像都能從背後的家庭上找到答案。更可怕的是,這些家庭,就是現今世界,最真實、最殘酷的寫照。
爸爸從沒出現,媽媽騙錢被追債,四處東躲西藏,只留下女兒一人在家,承受著這一切。陳念不僅要遭受同學的欺凌,還要被動承受媽媽帶來的附加傷害。她很體諒媽媽,她知道媽媽養她不易。所以,媽媽附帶給她的傷害,她從來沒開口一句抱怨。同學給她的傷害,她哭著打電話給媽媽,卻抑制住哭聲,說了一句我很好。
而陳念的理想,就是考上一座好大學,離開這座城市,帶著媽媽開始新的生活。而她的媽媽一直在對她說:「媽媽全指望你了,你好好學習,等你考上大學了,我們就解脫了,好日子就來了。」 這話,聽起來多麼刺耳。
直到最後,她被欺凌,捲入殺人案,母親得知消息才回來。母親的神情從驚訝轉到心疼,抱著她痛哭。那一刻,她是愧疚的吧?如果多關心孩子一點,多了解她一點,多陪她一點,那是否很多悲劇都不會發生?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可小北的世界誰來保護?
陳念的家庭很爛,而小北的家庭更爛,也許這也就是他們能互相理解的根本原因吧。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扔下他們母子跑了,在他13歲的時候,母親也為了重組家庭而拋棄了他。父母的拋棄,讓小北拼了命的堅強。成為小混混,與別人打架鬥毆,卻也只是為了養活自己;遇到心愛的人,也只會通過毀掉自己來成全對方。
他是一個混混。可在聊起母親時他背過身,偷偷落淚;在看到陳念讀書時,他的眼神中難掩對讀書的渴望;在得知陳念大學畢業後融入社會生活時,心裡滿是自卑;在看到陳念被傷害後,這個一直在和生活抗爭的男孩,幾乎喪失理智……
陳念和小北之間不光是愛情,還有兩個遭受過現實傷害的人的互相救贖。他沒人保護,受盡了生活的苦,所以在遇到了「乾淨」「美好」的陳念時,他不願世間骯髒玷汙她,選擇替她扛下了一切。也正是因為沒有家,沒有人愛他,所以當出現了一個關心他疼不疼的人時,他付出了萬倍的回報,即使付出生命,也要護她。
魏萊作為這場欺凌的主導者就真的該死嗎?其實她何嘗不是一個可憐的人物。正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所以魏萊才努力學習想要討好父母。
但是父親因為一次學習的失誤就做到了一年不和她說話,母親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也是那樣的極端和錯誤。在學校裡她也沒有真心實意的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她的心理才逐漸扭曲。
一邊在父母和大人面前假裝成乖乖女,一邊在校園中當大姐大實施霸凌。在警察審訊的時候,她一臉無辜的樣子,完全沒有一點點的愧疚和害怕之心。
魏萊看似是一個施暴的強者,其實她才是最可憐的,因為她什麼都沒有。
預防、杜絕校園霸凌事件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因為這雖然出自校園,卻是家庭、學校、社會、法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造成的結果。而家庭教育更是第一要素。
縱觀戲裡戲外,那些關於霸凌故事背後的家庭,往往伴隨著三種非常極端的教育狀況,那就是:忽略、溺愛和暴力。但其實,就像蔬菜腐爛不是一天就造成的,孩子變壞也會出現過無數次的「小麻煩」。不是他們壞的太快,而正是你缺席了他們變壞的過程,沒有及時的矯正。而那一個個欺凌、施虐者背後,不就是一場場失敗的家庭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