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啟示:青春期異類做派,少年們的苦,父母應該如何破

2020-08-28 愛的媽咪

引言

《少年的你》由曾國祥導演,周冬雨與易烊千璽領銜主演,該片於2019年10月在內地上映,2020年在第39屆香港金像獎中可謂是最大的贏家,先後狂攬了8個獎項: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帶著這些尊敬的獎項我刷完了這部電影。

來自網絡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少年們在高中時的事件,主線是以一樁校園欺凌的死亡事件為導火索,引發了兩個少年與命運掙扎後,通過彼此守護最終成為夢想的成年人的故事。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讓我們看到了備考高壓下學校黑暗的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青春期少年們浮躁而敏感的心態下處理問題的極端性,影片雖以現實題材改編而成,但青春期這個大腦還在發育的產物,遠遠不止校園欺凌這一種現象,一定還有其他困惑的場面,比如:

  • 13歲以後的孩子是不是經常看到同學新買旅遊鞋,新買衣服,自己回家給父母談,也想買,如果不買,孩子就非常生氣……
  • 同學張和同學李成好朋友了,他們不再與你家孩玩了,孩子會很難過……
  • 這次成績考的不如鄰居好,不知道該怎麼跟父母說,或者孩子壓根就不說……

相信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遇到的焦慮還遠遠不止這些,看到孩子難受父母也會跟著著急上火,但如果問的過多,孩子反而避而不答,甚至嫌棄父母事多、鬧心,畫面偶爾激烈還有拌嘴,真像「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怎麼辦呢?今天這篇文章就談談孩子青春期問題以及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走出那些所謂的困擾。

來自網絡

一、何為青春期?青春期「做派」的誘因是什麼?

關於青春期介紹的書籍,有很多,定義也都差不多,最常規的表述是人類生理、生化、內分泌及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這樣描述青春期「青春期本來就帶危險性,但它並不能把人的性格做真正的改變,青春期只是把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帶到了一個全新的意境之中,給那些孩子一種全新的考驗,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一些異常的行為,比如像獨立,爭取與成人平等的性格、成熟的氣質」。

通俗一點說青春期可以理解為孩子因為身體發育變化,帶來的各種異常反應,這些反應主要都是心理問題在作怪。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朱迪斯·沃納在美國《新聞周刊》中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問題,也提出了一些見解,她認為孩子的這種叛逆是由於心理陣痛造成的,這種陣痛,讓他們感覺自己在做各種分類,會被貼上一些標籤比如好看的「校花」、「校草」,要和喜歡的人一起玩等等,這個被分類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會帶來一些情感和心理上的傷害。所以父母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焦慮和叛逆,其實這是一個自我蛻變的過程,那麼這個蛻變過程,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幫助孩子減輕壓力呢?

來自網絡

二、青春期「做派」需要引導,但不需要過度關注

1、 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優秀同伴

進入青春期後在學校裡,孩子的同學多了起來,身邊可能會出現什麼相貌、成績、家庭背景等等比自己更優秀的同學,比如影片中魏萊的家庭背景就很優越,他們的存在,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壓力大增,也或者會讓孩子找不到認同感而自卑,胡小蝶就是因為自卑承受不了壓力而選擇了自殺。

面對這些問題,父母應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要多陪伴孩子,但不要過度的關注,可以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問題,正是由於優秀的人在身邊,才能照亮自己前進的路,才能讓自己看到更好的事物。可以給孩子講些優秀人物的事跡,比如跳水冠軍郭晶晶與吳敏霞,在當年兩人一組的時候,郭晶晶永遠都是那個耀眼的星,是吳敏霞不行嗎,當然不是,吳敏霞的教練評價吳敏霞是一位非常有毅力的運動員,但她依然願意做個陪襯,後來郭晶晶退役後,吳敏霞也是世界冠軍。可見有時候不是自己不行,只是機會沒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努力掌握好技能,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

來自網絡

2、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與我們大人一樣,在學校難免會遇到一些煩心的人和事,這時候要溫柔的鼓勵孩子說出來,如果孩子受了欺負或者委屈,孩子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不能自己解決的儘量尋求外部資源,比如尋求學校的老師解決,影片中陳念就是尋找了外部資源小北。當然如果有需要父母也可以公開去學校課堂上說,但確實需要慎重,因為孩子的內心可能會更自卑,認為自己不行,在同學面前感覺很丟面子。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多找資源儘量自己解決。

3、 讓孩子學會關上心中的「一扇門」

有時候孩子由於身體變化、脾氣秉性,還會覺得自己的一些特徵與別人不同,從而遭到來自同學的壓力,這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拋棄壓力,與孩子分享一些正向有價值的事跡啟發他們。


來自網絡

例如有一次魯豫採訪白巖松,問他如何解決工作中的壓力,白巖松就坦然說媒體行業也是一個名利場,做的多就被關注的多,自然好與壞的評價也就搖擺不定,可能今天是「民族英雄」,明天就要被眾口斥責,這很正常,自己要學會把這些噪音屏蔽。做完工作後就不想這些問題,把這些全都關在「心」外。這樣的方法同樣適合青春期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即可。

4、 鼓勵孩子提高認知,換個角度拓寬自己的價值邊界

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特殊的年齡階段,不要讓孩子陷入對自我的認知缺陷中,孩子身上一定會有閃亮的光點,比如孩子成績比較好,但音樂比較差,當孩子遇到負面評價或者遇到失望的事情時,例如報名參加歌唱比賽沒有成功,可以引導孩子說這方面不好,我們在某個學科方面表現就很好,老師已經怎樣了你哪些方面的優點等等,讓孩子找到自己被認可的地方。

來自網絡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表現就很值得學習,他早期的作品都與諾貝爾獎無緣,甚至有人說他是諾貝爾的陪跑者,對此他這樣評價自己「諾貝爾獎不重要,讀者才重要」。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找到了更高的寫作意義,也因此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

三、結語: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陪伴孩子認識怎樣做更好的自己,幫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父母要用愛和體諒引導他們,不要製造問題,也不要試圖強制他們做一些不喜歡的約束,只需要在他們身邊時隱時現的陪伴就好,相信孩子長大後,回憶青春必將感激父母。

相關焦點

  • 少年的你:青春期殘酷物語
    在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教育體系中,似乎從未去學習過如何成為大人,在跌倒又爬起的過程中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學得差不多了,卻發現,其實還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長大?變得成熟?沒有哪一節課教過我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都是在青春期開始真正學習長大的。
  • 金像獎《少年的你》:少年們的成人禮為何如此坎坷艱難
    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是啊,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教授過孩子們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大人。但是成為一名真正的大人,又是每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必須經過的歷程。劇中處在青春期的欺凌者魏萊和被欺凌者陳念都在渴望成為大人的成長之路上,因為原生家庭和教育者的失誤而被引入到錯誤的航向。
  • 《壁花少年》:不是所有人的青春期都經歷著轟轟烈烈
    導語不知道大家現在對於青春期的理解到底是什麼?是轟轟烈烈以為最愛但卻極少走到最後的初戀,是與家庭父母關係不合的歇斯底裡和叛逆出逃,還是每日埋頭苦讀為高考奮鬥青春獻給了校園。2012年上映的這部《壁花少年》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查理,有著這個年紀的最最普通的青少年都有的害羞和孤僻,經歷著每一個最普通的青少年都經歷的故事和生活,單向暗戀沒有結果,受同學排擠,巨大的學習壓力,然而查理認識了兩個高年級的同學,叛逆少女珊和自信滿滿的派屈克,他們教會查理自己的青春不應該旁觀,應該自己參與其中才能獲得自己的精彩
  •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孩子的父母們
    青春期,一說起青春期,不管是家裡有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或是已經進入青春期的父母都格外焦慮: 我家閨女好像和一個男生走的很近,還經常一起出去玩,她是不是談戀愛了,是不是會影響學習; 我家孩子經常抱著手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你提醒他,他嫌你煩,你不說,他也不知道會玩到什麼時候
  • 青春豬頭少年:當青春期煩惱成為都市怪談,就由豬頭少年來拯救吧
    10月播出的動畫《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期初以為是後宮番,沒想到一旦入坑便無法自拔了。《青春豬頭少女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已經更新到第10集,快要結束了,讓我們簡單講講圍繞著「「青春期症候群」發生的故事吧。
  • 《少年謝爾頓》:那些未來可期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的?
    而本劇則由九歲少年謝爾頓進入高中就讀開篇。謝爾頓的成長困惑,孿生姐姐的調皮古怪,青春期哥哥的叛逆不羈,平凡而溫情的父母,以及年過花甲卻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騎絕塵的姥姥,讓這個普通家庭有血有肉,極具生活真實性。情景喜劇的拍攝方式,讓整部劇輕鬆詼諧,爆笑之後,卻又引人深思:面對一個兼具極高天賦與問題不斷的少年兒童,平凡的家庭是如何接納並促成其成長為日後的物理天才?
  • 少年班 | 當天才和青春期相遇,炸鍋了
    「少年」一詞意味著擁有無限的機遇、昂揚的鬥志、飽滿的情緒或者無名的憂鬱,今天想與大家分享這部電影——《少年班》,與其它青春片不同,沒有一見鍾情的歡喜、沒有白蓮花綠茶婊之間的暗鬥、沒有渣男渣女的橋段.而是關於一位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導師周知庸(孫紅雷 飾)前往全國各處尋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並在之後一同攻克IMC賽事的課題,在攻克途中,智商超群的天才們和自身青春期的酸甜苦辣撞個滿懷
  • 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加上報刊、電視等傳媒對青少年的旱戀、少年團夥犯罪、性罪錯等等的報導屢見不鮮,給這令人迷惑不解的「青春期」蒙上了幾多神秘的面紗,家長們在驚呼,老師們在驚呼,社會上也在驚呼這「多事之秋」。這「多事之秋」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歷程。抱怨解決不了問題,訓斥和打罵更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們需要父母的關心、教育、引導和幫助。
  • 中二少年的青春期故事——《惡之華》
    兩人相約尋找可以解脫的彼岸,遠離自己所處的垃圾堆和身邊的「臭蟲」們。在夏日祭的時候,兩人做出了瘋狂舉動。若干年後,春日高男交往了新的女朋友常磐文。兩人在詩集方面有著共同愛好,對內心負面情緒有著共同語言。
  • 《少年的你》觀後感:因為感動,所以傷痛
    青春應該是什麼模樣,是《我只喜歡你》的甜蜜,還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長的陣痛。如果說苦與樂,是你心中有關青春的兩種詮釋,那麼橫空出世的《少年的你》,將為你青春開啟第三扇門。「你保護世界,我們保護你」,陳念與北野的共生關係,因為感動,所以傷痛!
  • 14歲少年跳樓:父母,我們的青春期很脆弱,需要陽光和尊嚴!
    一個14歲的孩子,竟用如此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離去,掀開了多少人青春期裡,那個最隱秘的角落。有網友說,「自殺的孩子是為我們大多數人而死的。」青少年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是獨立的個體!
  • 《少年的你》父母失格的少年,哪有世界可以保護
    兩個小時的片長,《少年的你》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壓抑。電影也許是各種極端事件的集中表達,所以會接二連三碾壓人的神經,沉重而無法掙脫。這部電影中的幾個少年,小北的父母自始至終從未出現,陳念的母親從頭到尾都是一臉驚恐,魏萊父母全是道貌岸然迴避問題。還有一個,我甚至沒能看清楚是哪一個施暴者,就在被學校通知停學的那一瞬間被自己的父親打倒在地。這樣的家庭,將這樣的孩子一步步培養成這樣的少年。
  • 寫給所有困惑的青春期父母一封信
    各位仍在困惑不知道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你們好:今天我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訴所有正在「限制」孩子行為的父母們,放飛孩子的夢想,一起與青春期同行!文字寫得有點長,希望大家可以認真看完!記得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看到了很多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留校成為導員。
  • 《少年的你》: 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宿命,誰來陪我長大
    》,上映10天破11億的票房肆意而來,各個角度的思索和共鳴,從大數據的背後直逼靈魂。每一個問題少年的背後似乎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離異的家庭、事業有成卻無瑕顧及孩子的家庭,現實的世界裡有很多無法迴避和解決的存在。站在陰溝裡的少年,誰陪他一起仰望天空?
  •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偵探,你會打壓嗎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和早戀叛逆掛鈎,雖然,社會發展到今天,早戀早已成為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依然不免要遮遮掩掩,不能擺到檯面上說,畢竟學生還是要以學業為重,只是苦了父母又要操碎了心。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孩子藏得再好,一些蛛絲馬跡也是難逃父母的發言,網友不禁調侃: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堪稱福爾摩斯啊!
  •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父母該如何「管教」青春期孩子?
    這一悲劇再次引發了輿論場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探討,孩子母親的做法也受到了輿論的廣泛批評。但平心而論,此時此刻恐怕沒有人比這位母親更加痛苦、悔恨。除了扼腕嘆息和痛斥批評之餘,我們更需要一種建設性的探討:處於過渡期的青少年,他們的心理是怎樣的?面對尚未成熟的他們,家長和學校又該如何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
  • 南縣茅草街鎮中心學校:性教育巡講為青春期少年長效護航
    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家中的爺爺奶奶除了照顧好孩子們的飲食起居啥都不懂,對於「性教育」這個羞於啟齒的敏感話題很多家長也是緘口不開。茅草街鎮中心學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的要求,為確保對青少年性教育工作開展能長效性和實用性,特抽調8所義務教育學校各1名教師到南縣教育局進行青少年性教育宣講專業培訓及心理諮詢培訓。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而歌德選擇讓小說的故事走向悲劇,維特自殺了,無非是想以此警示世人正確對待少年的情緒煩惱,而讓他們奮發出重新認識世界、思考未來的信心,讓少年走進世界的美好裡。01.少年人的煩惱來自於內心的矛盾,夢想和現實的掙扎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維特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那是因為他少年人極其浪漫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無法平衡。
  • 同為校園霸凌題材,《悲傷逆流成河》為何輸給了《少年的你》?
    2019年10月25日,同題材影片《少年的你》上映,對於目前現存的兩部有關校園霸凌的影片,自然少不得拿到一起比較。任何一部電影,都需要從多角度來進行分析與評價。接下來,作者將從校園霸凌、主旨和演員這三個角度來對電影《少年的你》和《悲傷逆流成河》進行對比分析。
  • 《少年的你》熱映,遇到校園暴力不是反不反擊,而是如何有效反擊
    導讀: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不足4天,票房累計已破6億,目前電影口碑表現出色,易烊千璽評價《少年的你》中小北與陳念的情感「屬於愛情,但是高於它」。圖片來源網絡無風不起浪,「藝術源於生活」無論是前段時間備受爭議的《悲傷逆流成河》,還是現在熱映的《少年的你》,我們不難看出「校園」不再單純是「朝氣蓬勃」的關聯詞,它還擁有一個人們常為之避而不談的話題,那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