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濟)字 辨 析
京博文
齊字為周代國名、地域文化名、姓名、朝代名,轉生義有平整、一致等 ,這些皆源自地名。而記錄齊地名的齊字也有演變繁化,需要探究才能明白。齊地有濟水,是夏禹所治四瀆之一,濟水中遊與齊地是一地,二者本義相同,字音相同,濟字不過是齊字的繁化。濟水齊地應得名於夏代,史載商湯革命,「漢南四十國歸之」,是濟水原有漢水之名的實證。《逸周書·殷祝解》《尚書大傳》追記夏桀逃亡之地,依次有中野,不(按:大義)齊、海、魯四地,考之在今巨野、嘉祥。史載商湯建都於濟水之亳。周初齊國應自濟水流域由西向東開拓,經過與萊人爭戰後,奪取臨淄一帶建都,實則遠離了濟水、齊地,將齊地之名帶至臨淄。齊國強大時,東臨大海,南到泰山南,北到無棣,西至平陰西。齊國有魚鹽之利,臨淄為天下大都會之一。齊人崇尚功利,封功賞績,國力迅速強大。齊桓公兵車之會四,衣裳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活動於濟水流域,為春秋五霸之首。齊與魯、晉、燕、魏分別進行過幾次戰爭,史有記載。齊國存在八百年,齊人管仲、晏嬰、鄒衍,魯仲連等人都有著作傳世,一脈相承形成的齊文化傳衍千古,可知文化與人群關係之密切。後世建立的朝代乃至偏安之國以齊、漢、秦、梁等為名,正是基於文化認同心理。田氏代齊後,原齊國公族以齊為姓。臨淄雖為齊國之都,齊滅後,臨淄一帶很少設過名齊的行政區域。而在古濟水沿岸,由西向東,在今山東境內設過漢代濟陽縣、濟陰(郡、縣)、濟州、濟寧、濟南、金代濟陽縣,並在濟水消失後仍然沿用。濟南歷史上有「齊煙九點」勝景傳世,尤可證濟水與齊地為二名一地、本義一致。
濟水中遊、齊地在夏代前叫什麼?孟子說夏禹所治四瀆為江河漢淮,他書說夏禹所治四瀆為江河濟淮。二說不同,並非孟子記錯,而是古漢水與濟水是同一條河流的前後之名(見拙作《濟水又名漢水考》)。夏代時,漢水流域出現了新的物產,由遍生禾黍而為遍生禾麥,以至人們喊出了濟水、齊地的新名和創設記錄文字。後世文人常追溯舊名,一般人只用新名。
甲骨卜辭有「齊師」之名,卜辭用三個麥穗形表示齊地;楚系簡帛、小篆在三個麥穗形下加二橫表示齊地;許慎《說文》解齊為:「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解的是齊的轉生義而非本義,並未指齊地。東漢時濟水已大半淤塞,早已沒有齊國,許慎不明白齊是地名,不知齊地得名於物產禾麥,不知濟水為夏禹所治四瀆之一,錯把濟水解為河北的一條無名小河:「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從水,齊聲。」直令人忍俊不禁。後世學者對許慎解齊、濟二字多予糾正。《風俗通》解:「濟者齊,齊其度量也。」指濟水流域麥穗高度平等。《列子·黃帝》註:「齊,中也。」說齊指中國。《爾雅·釋言》疏:「齊者,中也。中州為齊州,中州猶言中國也。」按:上古九州(州同洲,義為水中的九塊陸地,九州名稱及方位依《河圖括地象》說)本以冀州為中土(今牡丹區、巨野南)、兗州(河濟間為兗州,今河南濮陽、山東鄄城)為西土,齊州(今東平、肥城、平陰、濟南)為北土,但冀、齊二州相連,皆在濟水流域,都是宜麥之地,將齊州解為中州、中國,應屬合理。徐鍇註:「生而齊者,莫若禾麥。二,地也。兩傍在低處也。」指出齊地遍生禾麥,整齊如一,為它種作物不及。而早於許慎的西漢人劉安在《淮南子·地形訓》中說:「濟水通和而宜麥。」聯繫卜辭和小篆字形,《淮南子》可謂記載了齊地、濟水得名之由,也是齊地本義最明確的記載。考之,禾麥傳入濟水流域中遊(上古中國)距今約四千年,從此中華先民由禾黍改為禾麥為主食,民以食為天,這種改變對先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意義太大了。氾勝之總結了濟水支流氾水民眾的農業技術著《氾勝之書》,後世賈思勰著《齊民要術》轉錄了《氾勝之書》的大量記載。二書對中國農業技術的推廣起到了極大作用。由此可見濟水流域的小麥高產主產區是中華民族生存的根基。
濟以齊為聲旁,皆讀為jǐ,由以齊作聲旁的字如躋、擠、鱭、劑等可知。齊字有的用法(包括國名)改讀qí是周代設齊國以後的事。楷書齊字與卜辭、小篆寫法不同,這是因為濟水流域小麥高產,各地民眾紛紛遷居於此,麥田並不連片,因水網密布,河澤相接,陸行不便,需要過河來往,划船勞作,久之,居船成了常態。人們又把齊地民眾居船生產狀態描繪出來,成了新的齊(濟)字,即楷書的齊字。上部為船蓬形;中部左邊的刀為勞動工具,丫為收穫物,右邊為「兩個人」之變形,代表居船之人;下部為甲骨文舟形。所以濟又有渡過、幫扶、助益等轉生義,齊也有了更多轉生義。這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使用文字表達事物時,不斷產生新的更多意義的必然現象。
壹點號京博文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