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記一巴掌,把河南一座小城,打得一夜之間天下聞名。
這座小城叫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
不過,滄海桑田,歷史變遷,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濟水的蹤影了,只能在史籍資料中才能找到和它有關的記載。
《爾雅·釋水》云:「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在古代,五嶽和四瀆,代表「天下」和「江山」,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
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為祭祀濟水神「清源王」,頒詔在濟水源頭修建濟瀆廟。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位於濟源市西北2公裡濟水東源處廟街村,是古四瀆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一處古建築群落,被譽為中原古代建築"博物館"。
濟水文化源遠流長,仰韶、大汶口、龍山、嶽石等文化遺址,遍布濟水流域,是中原先民文明的發祥地。
哦,對了,不只是濟源,濟南、濟寧、濟陽、濟陰(即今天的菏澤)等地的得名,都源自濟水。
相對於黃河、長江、淮河而言,濟水真的是太不起眼了,不但水量很少、水勢平緩,而且動不動還會幹涸,幾近消失,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懷疑,它為何能位列四瀆?
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濟水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即「三隱三現」,一會潛藏於地下,一會浮現在地上,且穿黃河而過,卻仍能保持清澈的水質。
白居易《題濟水》云:「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唯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
至清遠濁,堅守其節,波瀾不驚,溫文爾雅,濟水這種獨特的魅力,符合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激濁揚清的精神追求,以及恩澤天地、不求聞達的人格秉性。
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