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題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網上瘋傳。作者稱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在常點的店鋪下單時,發現平常不超過3元的配送費漲至6元。作者分別在兩部手機使用會員和非會員帳號測試,發現會員帳號配送費為6元,而非會員帳號配送費僅2元。作者認為美團是在實施差別待遇,外界質疑美團「殺熟」會員。
此後,美團向用戶誠懇致歉。其回應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定位緩存造成的預估不準。「目前已經成立專門團隊,正在與用戶進一步溝通和解決問題,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
有網友自述是外賣商家,認為不同設備間、會員和非會員間的「差價」,和平臺補貼力度有關,導致最終價格不同。如此看來,差價的產生,究竟是不是平臺「殺熟」,還有疑問待解。但是,事件引發的「殺熟」恐慌,以及對消費者的心理衝擊,卻值得思考。
看到文章後,我也隱隱不安,下意識就讓曾點過同一家外賣的室友截了個屏。對比後,發現配送距離相同,配送費是一樣的,這口氣還沒緩下去,朋友便很無奈地說,「咱倆就別比了,我也是會員,而且比你時間長多了」,一時聊天陷入沉默。這種感受,想必不少網友會頗有共鳴。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貴很多。很多人之所以忿忿不平,就是因為明明充值了會員,不僅沒享受到「特殊優待」,反而被「殺熟」。儘管只是質疑,但那種不知不覺可能當了冤大頭的感覺,卻戳痛了很多人。
今年10月,浙江省消保委兩度點名飛豬平臺,指出「大數據殺熟」和平臺商家宣傳與實際不符的問題。根據北京市消協調查,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且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在此過程中,由於經營者往往掌握規則制定和闡釋的主動權,有的還會以商業機密為由進行掩飾,使得消費者舉證維權十分困難。
在這個問題上,在線旅遊領域的問題更為突出。文旅部在《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五條中提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在專家看來,除了在線旅遊領域的明確規定,其他領域「殺熟」亂象,尚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而大家討論的「大數據殺熟」現象,是一種感性描述,缺乏嚴格的法律指涉。
「大數據殺熟」之外,人們還討論了價格歧視和差別待遇。一般來說,平臺為吸引新用戶,會推出各種優惠措施,但後期要回收成本,新用戶的優惠不可能一直順延。不同用戶間的差別待遇,也能理解為平臺個性化服務。對支付不同費用的用戶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這是開展多元經營的正常現象。然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就是規則應當透明,選擇主動權要在消費者手中。若利用大數據蒙蔽用戶,那就涉嫌消費欺詐,違背交易誠信原則,妨害消費者進行對等的公平交易。
如今輿論質疑不能消散,和過往「殺熟」案例留給人的心理陰影不無關係。相對於消費者、商家和配送人員,平臺處於「全知」視角,人們的疑惑有待更充分細緻的說明。對於各類網際網路平臺而言,提升產品和服務,不是一句空話,靠「殺熟」或者割用戶「韭菜」,決非長久之計。平臺出現技術問題,相信消費者能夠理解;若是借技術之名侵犯消費者權益,則是企業價值觀或經營方針存在問題,別說消費者不答應,監管部門也不會視而不見。
沒人願意點個外賣、訂個賓館都擔心被「殺熟」,每次下單前,無奈地備兩部手機,隨時拿會員帳號和非會員帳號比價。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