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以「面向未來的汙水處理行業系統升級」為主題的「2020(第十二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滬召開,三峽集團所屬單位、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環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彭丹霖分享了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實踐。
彭丹霖
長江大保護工作進展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要求「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2018年7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支持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的指導意見》。
在相關頂層設計下,三峽集團使命從「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向「管理三峽,保護長江」轉變,業務領域從水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延伸到長江大保護。在國家發改委的指導下,三峽集團牽頭成立了共抓長江大保護五大平臺:成立核心實施平臺——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總體量為1000億的籌資平臺——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並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中證長江保護主題指數」;建立共建平臺——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成立研發平臺——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支撐平臺——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
共抓長江大保護五大平臺
彭丹霖介紹,三峽集團通過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治水方略:「以城鎮汙水處理為切入點,以摸清本底為基礎,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汙染物總量控制為依據,以總體規劃為引領,遵循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標本兼治,一城一策原則,突出整體效益和規模化經營,通過「廠網河湖岸一體」、「泥水並重」、資源能源回收、建設養護全周期等模式開展投資建設和運營,促進城鎮汙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以及綜合利用,保障城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根本改善。」並以該方略為指引,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
三峽集團還統籌推進四種模式創新,即聚焦廠網一體的治理模式、聚焦價格機制的商業模式、聚焦政企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和聚焦產業聯盟的共建模式。
從2018年選定蕪湖、九江、嶽陽和宜昌四個試點城市先行先試至今,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在試點城市初見成效,業務布局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全面鋪開,截至2020年8月底,總投資規模達875億元,預計2020年底投資規模超1000億元。
典型案例實踐
蕪湖:廠網一體、汙水系統提質增效
三峽集團在蕪湖運用「廠網一體」治理模式。通過汙水廠提標與擴建、新建管網填補空白,雨汙管網排查修復、市政汙泥焚燒處置,尾水溼地深度處理、統一運管按效付費,實現了城鎮汙水系統治理。
蕪湖市汙水治理工程一、二期總投資達65.5億元。通過系統治理,朱家橋、高安等汙水廠進水COD濃度等指標實現明顯提升。
江東尾水溼地治理效果
九江:廠網河一體、黑臭河道治理
2018年5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九江召開推進三峽集團開展長江經濟帶城鎮汙水處理試點工作現場會,打響三峽集團全面參與長江大保護「第一槍」。
治理前的十裡河、濂溪河和城區內澇
在九江,三峽集團實踐「廠網河一體」模式,聚焦黑臭水體治理,制定了小區源頭治理,管網排查修復、新建管網填補空白,水廠新建擴建,汙泥協同處置,尾水生態補水,河道清淤疏浚,智慧系統管控,統一管理運維等系列治理措施。
九江市汙水治理工程一期、二期總投資133.61億元。通過系統治理,成效顯著。
九江市十裡河整治效果
同時,三峽集團和九江市政府在策劃實施九江一期項目時,綜合考慮了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三水共治」,面對今年嚴峻的長江防洪形勢,九江一期項目中的八裡湖賽城湖控制樞紐工程7月5日火線投運,連續運行25天,排水量達到3.5億立方米,相當於24個西湖的水量,將八裡湖、賽城湖的水位降低了3.5米,有力保障九江市60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嶽陽:廠網湖一體、富營養化湖泊治理
治理前的東風湖黑臭水體(左)和治理後(右)
在嶽陽,三峽集團實施「廠網湖一體」模式,聚焦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嶽陽市汙水治理工程一期、二期工程總投資115.5億元。通過治理,湖濱汙水廠進水COD濃度提升27%,周邊小區COD濃度直接提升150%,效果非常明顯。
COD濃度變化
「資本+」模式
在推進實體項目落地的基礎上,三峽集團運用「資本+」模式與各方深化合作:1,資本+全國性行業平臺,建立股權紐帶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協作發展,加大大保護投資力度;2,資本+區域性地方平臺,破解發展瓶頸,增強投資運營管理能力,打造區域大保護載體;3,資本+專業技術型企業,更好地提供專業技術服務,拓展專業技術市場,加強技術集成研發能力。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