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在明年第三季度(9月)發布,比原先的外界猜測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
《經濟日報》稱,據供應商透露,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並將相關業者列入首波供應鏈。因應對Apple Car 備貨需求,和大、貿聯等廠商已全面爆單。
本月早些時候,還有媒體報導稱,蘋果的晶片製造合作夥伴臺積電正在與蘋果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晶片」。
顯然,蘋果正在加快腳步進軍汽車圈,其造車的真相,也漸漸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
過去幾年時間裡,關於「蘋果造車」幾乎每月都會有新消息和猜測流出,期間夾雜著媒體各界關於「蘋果到底是不是要造車」的討論和推斷。
從沒有哪家企業像蘋果一樣幾年如一日地被傳造車「緋聞」,而且每次都熱度不減。
更微妙的是,即便日復一日地上熱搜,關於蘋果到底是在整車製造(造車),還是只是作為供應商研究自動駕駛技術,始終沒有定論。
蘋果造車就是在外界「莫須有」的各種猜測中成長起來的——
2013年,蘋果在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WWDC)上正式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後更名為CarPlay),宣布蘋果開始進軍汽車領域。
2014年,蘋果首次被傳涉足「造車」。
2015年,知情人士透露稱,蘋果汽車已經徵招了數百名員工開始「造車」,項目代碼為「Titan」,團隊將在距離蘋果公司位於Cupertino總部附近幾英裡的一處私人地方開展工作。
彼時,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稱,蘋果計劃最早於2020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如今看來,當時的說法基本屬實。)
種種風波後,2018年,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終於添了一記實錘。2018年10月,前特斯拉三號人物、負責整車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更新了自己LinkedIn的身份信息:蘋果公司Special Projects Group(以下簡稱「SPG」)的VP。
道格·菲爾德公開身份後,有媒體隨即發現,依據LinkedIn的不完全統計,在蘋果SPG名下有將近1200名員工,其中300多名來自特斯拉,170多名來自福特。
彼時,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教授克裡斯·戈德斯曾發出感慨:「你只要發現矽谷哪位與汽車相關的高管突然離職並去向不明,那他們多半是去了蘋果。」
再後來,關於蘋果造車的進展幾乎每月都有新聞傳出,不知是創新難產還是厚積薄發。
但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一次,相關供應商已被傳開始了備貨和運轉,這說明蘋果的造車進程已經到了量產前最關鍵的一步。
蘋果的底氣
在輿論層面,蘋果始終是造車新勢力的「先行者」,關於其造車的猜測已經持續了6年;但從品牌發布和首款新車亮相時間來看,蘋果無疑屬於後來者,而後發的蘋果究竟有哪些底氣後發制人?
首先,軟體開發能力。
對未來電動汽車而言,智能化和自動駕駛程度是衡量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元素之二。過去的蘋果汽車每每被曝出動態進展,也基本都是圍繞這些方向。
一方面是自動駕駛領域,蘋果早已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從2015年開始,蘋果便屢次被媒體曝出在從事自動駕駛相關研發,2016年,蘋果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提交了一封公開信,信件內容證實蘋果正在大力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究工作。
2017年,蘋果再次向加州監管機構提交了一份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計劃報告,並獲得了測試許可證。
此後的2017年6月,蘋果CEO蒂姆·庫克首次公開承認蘋果正在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直至現在,蘋果的自動駕駛研發始終在有條不紊推進中,擁有了不少相關自動駕駛系統專利,近日,蘋果正與臺積電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晶片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2020年5月,據Apple insider報導,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預計,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這對所有汽車企業而言都是筆不小的研發投入金額。要知道威馬今年拿到的100億元人民幣融資,都已經是新勢力有史以來的最大單筆融資。
一方面是整車製造領域,蘋果已經獲得了上百項專利。
尤其是2019年以來,幾乎每周,蘋果都有新的專利申請,而且內容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身三大方面。
並且,蘋果其實屢次憑藉相關汽車專利登上熱搜,原因就是其專利內容的確在業界具有「前無古人」的顛覆性。
我們隨便看幾個例子。
比如,其主要應用於汽車天窗的「可拆卸面板組件」,專利內容就是天窗有一個可控的可變半透明區域,可以隨時切換為透明或不透明;
主要應用於顯示器的「外觀集成」,可以將顯示屏與一個覆蓋層結合起來,這樣顯示屏就可以作為汽車整體設計的一部分適時隱藏;
可伸縮的保險槓系統,能讓車子在低速情況與人發生碰撞時,自動改變碰撞發生時的接觸位置和長度,減少對行人的碰撞損傷;
具有自動對準裝置的充電站,可以讓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到充電站並自動插入插頭充電;
車窗可以隨時隨地調整顏色和透明度,怎麼舒服怎麼來;
懸架可以實時識別路況自動調整,車內乘員乘坐始終保持舒適狀態,並減少輪胎的磨損……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可以說,這其中的很多專利都是足以對汽車行業起到顛覆作用的」黑科技「。
其次,蘋果對人才的吸引力。
據海外媒體報導,在汽車相關領域,蘋果對人才的投入下足了血本,所以「沒有一家傳統企業能夠抵擋住蘋果的挖角攻勢」。
比如戴姆勒-奔馳北美研發中心CEO、谷歌負責搜索和AI的高級副總裁、特斯拉負責整車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等等都被蘋果成功挖角來做汽車,電池公司A123、特斯拉、英偉達、Mission Motors、Here地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公司均是蘋果重點「挖人」的對象。
2017年,被蘋果大規模挖人擊中痛點的電池公司A123不得已把蘋果告上法庭,而Mission Motors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甚至因為大規模被挖角而向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
本身科技公司與傳統車企相比,在薪資方面就具有很大的優勢,再加上蘋果自身的影響力與大手筆,相關研發人員自然覺得前景可期。
這使得蘋果可以直接根據需要,從傳統汽車產業招到高質量的人才。
第三,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和獨特生態。
這點不用細說,單看手機業態就能看出來,現在的iPhone其實已經創新能力不足,相比華為、三星等太多品牌都已沒有了創新和功能優勢,但為什麼其價格和銷量依然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的蘋果品牌和生態。
品牌力無需多言,除了蘋果,曾經有過造車想法的科技公司其實不勝枚舉,但沒有一家企業能像蘋果這樣受到長期持續地關注,連續六年因為同類話題頻繁上熱搜。這就是蘋果的品牌力量。
至於蘋果的系統生態,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在今年6月蘋果申請的汽車相關專利中,有一項專利是關於FaceTime的,其具體內容是可以將汽車的擋風玻璃變成AR-HUD屏幕,通過「屏幕」和OS、iOS系統,可以直接實現FaceTime視頻通話功能。出於安全考慮,在駕駛過程中,FaceTime電話並不會擋住駕駛員視線,副駕可以看到完整的畫面,主駕只能音頻通話;當車速下降或停止時,駕駛側才會顯示FaceTime畫面。
這種基於OS和iOS系統的生態閉環,就是其他車企或軟體供應商不具備的優勢。
除此之外,即便是打造汽車相關的全新生態,蘋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各路選手紛至沓來
但其實,留給蘋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隨著特斯拉等新勢力品牌的護城河逐漸建立,市場對後發品牌所需要的創新能力要求無疑會越來越高。加之從品牌人氣和忠誠度來看,現在的蘋果早已不復當年,其在手機市場的地位也漸漸被華為等品牌擠佔、甚至取代。
今天蘋果造車消息再次傳出後,除了表示期待,滿腹吐槽的網友也不在少數,「是不是電池需要一天一充?」、「買車送充電樁嗎?」等等都是網友對蘋果造車的調侃與質疑。
除此之外,近來被傳言即將加入造車大軍的科技公司不止蘋果一個,亞馬遜、谷歌、索尼……都是名單上潛在的種子選手。
2020年10月,已經有消息稱亞馬遜將與Rivian合作將推出電動貨卡車,首批下單十萬輛,預計明年8月亮相,2022年交付。
據透露,目前汽車配套供應商和大工業已經在為某新廠加速AI智能化產線布建,計劃在2021年第2季度新增六條產線並投產,還有和勤、富田等供應商也在擴能擴產,不過由於已籤署保密協議,以上廠商均表示無法透露更多細節。
唯一可以確定的事,電動汽車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