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我的寫作是長痛 滿懷絕望去寫希望之書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城外湖上盡荷花,荷花深處是誰家?何時借宿呆幾天,看花納涼吃魚蝦。 作者:劉樹勇 


    自莫言獲獎之後,「小說熱」似有回潮之勢,不少停筆多年的純文學作家的作品得以面世,而餘華的《第七天》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本。

    對於《第七天》,各方爭議頗多。在荒誕的外殼下,餘華究竟想表現什麼?當小說與生活太靠近時,會不會被現實所吞噬所消融?一個短篇的架構,如何包容長篇的內涵?於是,我們更想聽聽餘華怎麼說。

    我的寫作是長痛

    寫作時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自己正在寫作,完全置身於虛構的世界,在一個個虛構的人物那裡靈魂附體,感覺每一個人物都是自己。有時候就是餓了去吃飯仍然不會從裡面出來,吃完飯趕緊再去寫。但是,隨著年紀越大,這樣的好時光越短。十多年前曾經有記者問我,是否擔心才華枯竭?我說,才華不會枯竭,但是生命會枯竭。不少偉大的作家老態龍鍾之後寫作退化了,就是這個原因。人老了,雖然才華依舊,可是體力衰退了,記憶力也衰退了,就很難寫出好小說。

    每個作家的寫作方式不一樣,有的一氣呵成,有的斷斷續續,我的寫作屬於斷斷續續。我羨慕莫言的寫作方式,他是長時間構思一部小說,構思成熟了就背著包回老家高密一氣呵成寫出來,十多年前我對他說,你是短痛,我是長痛,長痛不如短痛。

    小說能讓死有對證

    這次《第七天》出版後,有人質疑我為什麼只用七個月就寫完了,其實我希望七個星期就寫完,問題是我沒有這個能力。我希望自己能夠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40多天就寫出一部傑作,而且還那麼厚,可是我做不到。

    《第七天》涉及的一些事件讀者應該是熟悉的,所以我用死無葬身之地的這樣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講述這些。很多真相不是在生者的世界裡,而是在死者的世界裡。雖然人人認為死無對證,我還是要讓這部小說死有對證。

    有人懷疑鼠妹和伍超的愛情,覺得這樣的愛情現在不會存在了。這樣的看法代表了很多人對現實的極度失望,在一個道德淪喪的環境裡,鼠妹這樣一個女孩會如此愛著伍超嗎?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人們在批判道德淪喪時,常常覺得那是一系列個體行為造成的,對此我們應該想一想。所以我在《第七天》想要傳遞的信念來自那些被誤解的個體,不是來自現在流行的社會批判觀念。

    用荒誕表現真實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荒誕小說,《第七天》也是荒誕小說。不一樣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是1987年1月發表的,當時人們的感受不荒誕,今天則已經足夠荒誕,就是用紀實的方式把一些事件寫出來,也會給讀者荒誕感。寫《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時候,小說比現實荒誕,寫《第七天》的時候,現實比小說荒誕了,這是一個難題。

    當荒誕世界中的真實和真實世界裡的荒誕相差無幾的時候,小說如何表現荒誕中的真實,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喜歡這樣的挑戰。《第七天》試圖用比現實更荒誕的方式來表現,今後我還會繼續這樣的嘗試。

    為何要寫死無葬身之地

    如果沒有死無葬身之地,我沒有辦法去寫這部小說。我在寫作的時候一直這麼感受著這個死無葬身之地。我反覆告誡自己,那裡不是烏託邦,也不是世外桃源,我重新定義了這個地方。一方面是為了更加有力地批判,另一方面是對現實世界的美好憧憬。

    社會悲劇加劇了個人悲劇,個人悲劇又加劇了社會悲劇,兩者糾纏著周而復始,似乎沒有盡頭。人類的美德,比如同情和憐憫,有時候可以終結悲劇,有時候又會產生悲劇。這個問題好像沒有答案,所以我只好去描寫死無葬身之地了。

    為什麼要用第一人稱

    我已經出版的5部長篇小說裡有3部是第一人稱敘述的,《在細雨中呼喊》是借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時候經常沒有「我」了。《活著》和《第七天》使用第一人稱,「我」一直存在著。確實,我「小說裡的人物似乎並沒有主觀感知到自己身上的苦難」。《活著》裡的福貴經歷太多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的一生除了苦難似乎沒有別的,可對於福貴自己,他有著很多人沒有的幸福,比如他有過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和兒女,雖然他們早早離他而去,可是回憶足以讓這樣的幸福延續。如果用第三人稱來寫福貴的故事,除了苦難還是苦難,我寫不下去。

    《第七天》裡的楊飛是一個死者,但是他來到了死無葬身之地這麼一個十分美好的地方,他死後的所見所聞在寧靜裡透射出欣喜,這時候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將這樣的欣喜直接和微妙地表達出來,可以省去第三人稱敘述時常常不能迴避的鋪墊式語句。所以,與其說我偏愛第一人稱的敘述,不如說我選擇的題材和敘述角度偏愛第一人稱的敘述。

    相信世界越來越好

    我在專欄裡寫過一篇關於盜版的文章。盜版屢禁不止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根本的原因還是存在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仍然有1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他們構成了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的需求市場。他們沒有能力去消費正版的有質量保證的產品,只能消費便宜的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需要知識、需要看電影、需要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們買不起正版的圖書,只能買便宜的盜版圖書。所以我在大學演講時說過:如果這個巨大的貧窮人口問題不解決,我的書被盜版是應該的。

    我相信這個現實世界會越來越好,我一直以來是樂觀的,雖然我的小說讀起來是悲觀的。我已經寫了30年的小說,有自己的寫作體會,也和其他作家有過不少交流。我的經驗是不要相信「文如其人」這句老話,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樣。滿懷希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絕望之書,滿懷絕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希望之書。陳輝/整理

    餘華

    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

相關焦點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用絕望透析希望,用死亡解釋生命,用虛幻傳遞真實。餘華的偉大,還得等時間再往後走走才能體會得到。尤其是當你活在中國。直到很久以後,回憶起這段五脊六獸的日子,他說,後來的生活都千篇一律了,這當時覺得無聊之極的牙醫生涯,倒實在充滿了令人難以忘記的趣味。「我一直為寫作給自己帶來的無盡樂趣而沾沾自喜,今天我才知道這樣的樂趣犧牲了我的青春年華,我的安慰是,我還有很多牙醫的記憶,這是我的青春。」
  • 太平間裡獲得靈感,寫死29人後成名,餘華:我經常夢見被追殺
    對於其他書,我都會告訴讀者能學到哪些道理,能獲得什麼增長,而對於《活著》,我只能說它讓我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和人生悲慘,表面之下我更看到了一種源自於靈魂的生命力,現實赤裸的擺在面前,這才是頂級作品才能展現出的魄力。
  • 餘華的《活著》:千千萬萬人讀到的是絕望,其實他寫的是希望
    人的出身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但是每個人的人生究竟該怎麼活著,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活著,這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很多人可能都讀過餘華寫的這本小說《活著》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流著淚讀完的,。初次讀這本書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小說故事,再看一遍就讀出了當時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
  • 餘華:高考落榜,被退稿無數,從牙醫到作家,開創「先鋒文學」!
    所以餘華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1970年,餘華隨著父親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而這次搬家徹底影響了餘華後期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在太平間的對面,隔三差五就能聽到太平間的哭聲。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餘華對生命和血肉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開始每天放學後跑去醫院,等在父親手術室門前,看著一桶又一桶血肉模糊的東西被拎出來。慢慢的,餘華喜歡上了酒精和福馬林的味道。
  • 餘華:作家必須要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此前一天,他在廣州「南國書香節」出席全新雜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的首發式。兩天前,他現身北京書展,參加中圖集團舉辦的「餘華對話30國漢學家」活動,其中不少漢學家是餘華作品的海外譯者。一名漢學家問餘華,為什麼轉向非小說寫作了?餘華坦言,他現在的時間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不能長時間安靜下來寫作,只能寫一些短文章,甚至不是寫短篇小說,只能寫一些散文隨筆。
  • 鞏俐.餘華.張藝謀.
    想進入文化館工作,有三條路可選:寫作、繪畫、作曲。 識字不多的餘華,發現自己除了寫作之外,似乎別無他能。 就這樣,他走上了寫小說的道路。 在文壇棄醫從文的例子,不算少。國內有魯迅、郭沫若,國外有歐亨利、契科夫等。 可餘華棄醫從文,不是為了救國,是為了救自己。
  • 餘華《活著》:追求一種向陽的精神,活出生命的意義!
    身為作家的餘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一口氣讀完《活著》這本書時,我的心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份源於好奇的小問題,於是,我去了解了一下這位了不起的作家。六零後的餘華並不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餘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
  • 窮到只能住9平出租房,剛離婚完卻又新婚,餘華:初見新妻就淪陷
    1993年,餘華33歲,他辭去了海鹽縣文化館的工作,離開了這個只有8000人的小鎮去了北京,家住在雙榆樹的一位朋友請他去家裡做客,邀請他一起看了伯格曼的《野草莓》,餘華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電影,晚上激動地從雙榆樹步行回到十裡堡,整整30公裡。
  • 餘華戳穿了真相
    直到近來,才讀了餘華的原著,沒想到這竟是我讀的最艱難的一本書,雖然它篇幅不長,可要是你和我一樣,看兩頁眼睛就蘊滿淚水,得偷偷拿紙巾擦掉,然後關掉屏幕緩好一會才能繼續看下去,我想你也不會很快看完。回到小說,二喜在抱著沒了氣息的妻子回家時,那種尖銳的痛苦幾近經將他的神經麻木:喪友之痛,痛於言表;喪親之痛,無法可表。我不禁感慨:餘華啊餘華,你可真狠!可是,轉念一想,這不就是生活麼?
  • 餘華:《活著》自序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長期以來,我的作品都是源於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係。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中國著名作家餘華曾寫作《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紀念三島,後收錄於文集《我能否相信自己》(99讀書人/明天出版社,2007)。 原題 | 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作者 | 餘華 三島由紀夫自殺之後,他的母親倭文重說:「我兒做步人後塵的事,這是頭一回。」
  • 既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寫上一點點
    很多年後 ,大姐告訴我,剛剛出生沒多久的我被罵聲嚇得哇哇大哭。建新見無人回應,不久便消停下來,打道回府。反倒是哭著回家的大姐被父親痛打一番。至今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的大姐說,父親是被戳中了痛點,彼時弟弟未出生,一連接一個女生,四個姑娘家家聽起來就嚇人。
  • 餘華:太平間長大,高考落榜,從牙醫到作家,他8部小說寫死29人
    餘華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但餘華背後的那些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都是半自傳的小說,書中很多故事都是餘華自己的親身經歷,然而餘華在8部小說中寫死了29個書中的人物之後,餘華最終「涅槃重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寫出了《活著》。
  • 餘華:童年住太平間旁邊,每天聽著撕心的哭聲,8部作品寫死29人
    關於作家餘華,想必大家了解更多的是他的成名之作《活著》一書,這本書固然是非常出名的,一定也有很多人讀過這本書,那麼他本人有什麼故事呢?他的名字來源於父母親的姓,兩個非常簡單的漢字組成,與他本人的個性特點完全相符,餘華本人也是非常簡單、又非常低調。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個在太平間長大的少年,早期寫作風格冷酷血腥,他用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書內的世界,八部作品中寫死了二十九個人,也因此投稿五年都被退。他就是作家餘華,一位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時代縮影的偉大作家。太平間長大的少年1960年,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了一個未來名滿文壇的大作家,這就是餘華。
  • 餘華:告別6年婚姻,不到6個月娶性感知己,再婚即開掛
    01、棄醫從文,寫作之夢起航餘華自小跟隨父母在海鹽縣城生活,高考落榜後,由父母安排成為了一名牙醫。5年間,餘華拔了1萬顆牙,也厭倦了這份工作。他決定棄醫從文,夢想著通過寫作,進入 清閒的縣文化館的工作,那一年餘華23歲。
  • 血淋淋的白大褂,躺在太平間裡睡午覺,殘酷天才餘華的童年很可怕
    ,餘華還經常在對面的太平間裡去睡午覺除了太平間的哭聲和在裡邊睡午覺,餘華還見過醫生身穿著血淋淋的白大褂病人最慘不忍睹的模樣,便是裸露在體外的身體殘餘組織而這些都在餘華的童年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說,餘華的童年雖然沒有經歷過太多的苦難但這些同齡孩童沒有見證過的東西,餘華都親身經歷了餘華曾說,也正是自己有著跟別人不一樣的特殊經歷對於自己以後進行寫作的風格定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活著》的誕生
  • 餘華《活著》: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暢銷長篇小說的獨特魅力
    80年代初時,餘華的幾篇文章被北京的雜誌刊登,在當地名聲大噪,他才結束了這份枯燥的工作。1993年,經過10年寫作生涯的歷練,牙醫餘華已經成長為,不再擔心退稿的小說家餘華。日子仍然窘迫,他還只能從《收穫》領取稿費400元。就在這一年,他的第一部小說《活著》出版了。
  • 餘華《活著》拍成電影,觀眾指責太慘了,張藝謀:我已經收著拍了
    寫死29人後,終於被張藝謀發掘1983年,餘華剛開始寫作生涯,當時他正巧到北京參與改稿工作,本以為會因此而走上人生巔峰,卻不料和其他作家一樣懷才不遇,寫出的作品沒有人認同,被退稿了無數次。餘華自己都記不清到底有多少次,那幾年他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到頭來卻沒有絲毫的收益。
  • 「先鋒文學」領軍人物餘華,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下認識寫作
    餘華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靠著《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餘華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語言、結構敘述等方面為中國當代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