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文學」領軍人物餘華,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下認識寫作

2020-11-17 騰訊網

餘華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靠著《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餘華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語言、結構敘述等方面為中國當代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獎項。

餘華在1983年開始寫作,在正式從事寫作之前,他做了5年的牙醫。餘華前期的寫作風格受到川端康成的影響極大,他對川端康成的著迷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不僅閱讀了川端康成當時市面上所有的中譯書籍,還在寫作風格上受其影響達3年之久,直到遇到卡夫卡將餘華從川端康成的籠罩下拯救出來。

餘華遇到卡夫卡純屬偶然,從朋友那裡借來《卡夫卡小說選》閱讀,被卡夫卡自由的寫作形式所折服,他才意識到以往寫作形式的禁錮。如果說川端康成教會了餘華描述方式,那麼卡夫卡則解放了餘華,打開了他認識文學和寫作的新大門,在小說形式上給他帶來了新體驗。

在此之後,他寫下了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這部作品是餘華首次在文學上的成功,也是他最早期受卡夫卡影響的作品。小說情節上《十八歲出門遠行》看似不合理,充滿著荒誕,但又在荒誕離奇之中,凸顯出真實世界人性的反映。這篇小說中反傳統的寫作方式,被譽為是先鋒文學的代表作。

除了評論家們所說的先鋒性,餘華更想表達的是對於文學真實性的重新認識,即文學虛偽的形式。在這種虛偽之下,故事成了一種媒介,背離現實世界的秩序和邏輯,在小說中獨立的世界加入想像、夢境和欲望,以此不斷接近虛偽中的真實。

在不斷文學探索和豐富下,餘華尋找著寫作方式的豐富和變化,並對文學的認識漸趨成熟。到了九十年代,他創作了《在細雨中呼喊》、《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這些作品獲得的榮譽和獎項無數,奠定了餘華的文壇地位。

無論是川端康成開始卡夫卡都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作家,餘華通過他們對於純粹個人化的世界感觸認識文學的形式。他在借鑑了兩人寫作風格的同時,又融入自己對於中國現實的認識和理解,成為20世紀80年代」先鋒文學」的領軍人物,影響了中國當代一個時期的創作風格。

相關焦點

  • 周五人物 餘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採、博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 餘華:高考落榜,被退稿無數,從牙醫到作家,開創「先鋒文學」!
    所以餘華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1970年,餘華隨著父親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而這次搬家徹底影響了餘華後期的寫作風格。因為新家在太平間的對面,隔三差五就能聽到太平間的哭聲。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餘華對生命和血肉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開始每天放學後跑去醫院,等在父親手術室門前,看著一桶又一桶血肉模糊的東西被拎出來。慢慢的,餘華喜歡上了酒精和福馬林的味道。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文化館裡的這些人,常常漫無目的的遊蕩在街頭,這讓餘華甚是不解,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就像不用工作似得?然而,館裡的人卻笑呵呵地告訴他,在大街上遊玩這就是他們的工作。誰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呢。餘華當即下了決心,我也要到文化館工作。要進入文化館,只有有三條路可選,作曲、繪畫和寫作。
  • 鞏俐.餘華.張藝謀.
    餘華覺得哭聲裡充滿了難以言傳的親切,那種疼痛無比的親切,恰似我們昏庸而怯懦的生活。曾經經歷和見證的苦難與痛苦,都成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體驗,讓他心懷悲憫。他相信文學是由那些柔弱同時又無比豐富和敏感的心靈創造的,讓我們在生離死別後還是互相熱愛。
  • 22歲棄醫從文,被評為先鋒文學,影響千萬中國人,34歲被拍成電影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在1993年的時候,一部 長篇小說《活著》現世,震驚了文學界,同時,作者餘華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了現代小說的領軍人物。1983年,餘華開始創作。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 文學地圖|布拉格:卡夫卡之城
    在卡夫卡成長的舊城區內,有許多舊式建築呈塔狀。從城市至高點望去,高低起伏的塔尖,看起來想一座塔的森林。因此,布拉格也享有「百塔之城」的美稱。夜幕下的布拉格城堡 卡夫卡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布拉格,在他不足41歲的有限生命裡,這位用德語寫作的猶太作家,在布拉格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他已經和布拉格融為了一體,他一生的作品也全部是在布拉格環境中創作完成的。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經就是一個護士,著名文學作家餘華曾經是一個牙醫。自從魯迅棄醫從文以來,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而餘華的棄醫從文之舉,你說來確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間煙火,就像普通人一樣,厭煩一個工作之後,總想找一個輕鬆的躲躲清閒。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他只願意自己創作,即使擱了筆,也還在寫作:一部日記,給一些少女的書信。在這個文學的邊緣地帶,我們聽見一顆孤獨的、得不到慰藉的心在跳動,在喘息。在這裡我們尋找什麼呢?卡夫卡熬夜寫就的東西與文學的秘密混在一起,而他自己也與文學成為同一。卡夫卡就是文學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樂本身。法國作家勒內·夏爾說,他是「我們的金字塔」。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卡夫卡
    國外名家說寫作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從莎士比亞、簡奧斯丁到卡夫卡和愛倫坡的普林斯頓文學書單
    本書幾經再版,在西方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被評為西方最重要的文學批評作品之一。從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評論到經典著作的新譯本,從文學傳記到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文學書單代表著全球範圍內學者們對文學研究的持續貢獻,促進人們對各種文學形式的掌握和理解。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餘華:作家必須要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大量社會活動對您的創作產生了什麼影響?餘華:肯定是很不好的影響。寫作經常會被打斷。打斷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不斷出國,另一方面在國內有不少和朋友之間的活動。我有好幾部小說開了頭都沒有寫下去。我曾經試過誰也不見,哪個國家也不去。沒兩個月以後又見了。現在交流那麼方便,甚至能用手機定位你在哪裡,我說謊都不能說了。沒辦法。
  • 90年代的中國文學:暢銷興起、圈子消逝和私人寫作-虎嗅網
    「他們」圈子的影響更擴大了。張生在1991年到達南大攻讀當代文學的研究生時,他的下鋪是李馮,他們有一次在宿舍裡偶然聊起了文學,從海明威、馬爾克斯聊到卡夫卡,聊得十分投緣,經過李馮的介紹,張生也見到了南大畢業的小海還有吳晨駿。吳晨駿的工作單位也離學校不遠,他也會在休息時間過來和李馮下棋聊天。通過李馮,張生又認識到了韓東。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9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了"先鋒文學"的思潮,湧現出一大批具有推陳出新的作家,莫言、賈平凹、餘華、陳忠實、蘇童、王小波等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三十年過去了,這些人依舊是中國當代文壇裡的主力軍。這一時期,中國文壇誕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不朽之作。
  • 【聖痕小劇場】 卡夫卡 | 荒誕不定的布拉格寒鴉
    但是,是不是說這裡取的也是這個含義呢,那也不是,卡夫卡無論如何是不算孝順的。相反,由於卡夫卡的父親只關心他的生意,對兒子的寫作事業並不理解,更談不上支持,加上他對子女的家長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從小就籠罩著威權的壓力,這也是他小說中一切權威和代溝意象的源頭和原型。
  • 卡夫卡作為小說家太生硬了,另一個生硬的是昆德拉
    古希臘人說,「認識你自己」,我覺得這句話在西方後來的兩三千年裡頭幾乎就是一句空話——對不起啊,我這句話不一定對,說錯了你原諒——只有到了啟蒙運動之後,「認識你自己」才真正地賦予實踐意義和社會意義。往大處說,現代主義正是「重新認識你自己」。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上世紀80年代有一位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他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憑藉一本《活著》火遍大江南北,他被稱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個在太平間長大的少年,早期寫作風格冷酷血腥,他用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書內的世界,八部作品中寫死了二十九個人,也因此投稿五年都被退。
  • 阿乙:一種對文學高度的尊敬 | 作家書單·第1期
    +  卡夫卡和拉美文學一樣,因為某種新意,而容易被視為捷徑。現在,走巴爾扎克、託爾斯泰這樣的路,被視為畏途。幾乎和挑戰風車一樣,又滑稽又悲壯。而師法卡夫卡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每當讀卡夫卡時,作者總會想:「我也能玩這個。」或者,「小說原來可以這麼寫。」後一句話是不是很熟悉,那意味著胡安·魯爾福也是可以師法的,也是捷徑。  卡夫卡沒有寫出真正的具有工藝性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