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圖|布拉格:卡夫卡之城

2021-02-17 小十月OctoberKids

以文學的名義出發,觸碰靈魂的旅程。在這裡,我們追隨作家的生命足跡,在這裡我們探訪地圖上的人文奧秘。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約翰尼斯(卡夫卡之友)

 

一提到布拉格,大部分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歌手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廣場,在許願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鴿背對著夕陽,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其實,有兩位名人與布拉格這座神秘浪漫的城市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一位便是弗朗茲·卡夫卡,他的出生和主要活躍地都在今捷克境內的布拉格。尼採說:「當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音樂時,我只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神秘的布拉格其名來自德語,意思為「門檻」。這主要是因為伏爾塔瓦河在此處流經一個暗礁,水流湍急,就好似越過一個門檻,並把城市分成了兩部分。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著包括布拉格城堡在內的無數歷史遺產,因而整座城市都被指定為世界遺產。在卡夫卡成長的舊城區內,有許多舊式建築呈塔狀。從城市至高點望去,高低起伏的塔尖,看起來想一座塔的森林。因此,布拉格也享有「百塔之城」的美稱。

夜幕下的布拉格城堡

 

卡夫卡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布拉格,在他不足41歲的有限生命裡,這位用德語寫作的猶太作家,在布拉格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他已經和布拉格融為了一體,他一生的作品也全部是在布拉格環境中創作完成的。卡夫卡作品中的世界幾乎完全脫胎於布拉格,從他所描述的故事細節中卻可以清晰地聽見布拉格跳動的脈搏,但又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落到實處,常常模稜兩可。

 

「一分鐘之屋」:藝術的薰陶

 

1883年7月3日,弗蘭茲・卡夫卡在布拉格老城廣場旁的一棟樓房裡出生了。此後,雖然他們幾次搬家,但都離他的出生地都不遠。這好像有種宿命的味道。卡夫卡曾對他的希伯來語老師說:「這是我的中學,我們對面的那邊的建築是大學,左邊再過去一點兒,是我的辦公室。我一輩子都局限在這小圈圈裡。」

卡夫卡出生後的第一次搬家的目的地是位於舊城區市政廳旁的「一分鐘之屋」,其名取自「距市政廳只有一分鐘路程」之意。他在這兒度過了七年兒時時光。這座風格獨特的樓房外牆繪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壁畫,並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表現得栩栩如生。卡夫卡作品中那些瘋狂的獨特的想像,或許也曾經從這些壁畫中得到過靈感吧!

 

「一分鐘之屋」

黃金小巷22號:「為了寫作我想要孤獨」

 

黃金小巷22號是卡夫卡的故居,也是卡夫卡作品的誕生地,是他的妹妹為他租下的。黃金巷原來是為王公貴族打造金飾的鍊金工匠居住的地方,因而得名「黃金小巷」。

作為布拉格古堡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黃金小巷也是布拉格最具有詩情畫意的小巷。這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地方位於城堡區的東北角,用石板鋪砌的小道狹窄而曲折,兩旁色彩繽紛的房舍小巧玲瓏,比鄰而立。來此遊玩的旅客往往要低著頭才能走進屋內。而身高1.82米的卡夫卡,如果站直了,這座小屋留給頭頂的空間也就不多了。

這座卡夫卡的故居,有一間正式的房間,再加一間狹小的廚房,十分簡陋。但卡夫卡卻十分心滿意足,這個僻靜的地方恰恰符合他的要求。他曾說,「為了寫作我想要孤獨」。這間22號房能滿足他的也就是這種孤獨了。他的表現主義小說《城堡》中的K先生——一個卑微的土地測量員,在奔波徘徊中精疲力盡時發出的感慨,也正是卡夫卡租住黃金小巷22號的內心感受。卡夫卡搬來時應該是1916年的年初,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步出住處的門,便踏上了寂靜的街道路面上的積雪」,又說「今天它完全地適合於我了。包括:門前那美麗的上坡路,那裡的寂靜」。

 

黃金小巷22號

羅浮宮咖啡館:《變形記》的撰寫

 

布拉格是一個很適合步行的城市,這裡有石砌的小道,有各種各樣露天的咖啡館。對於卡夫卡而言,咖啡館則是他的靈感生發地。他在這裡進行思考和寫作,仿佛游離於世界之外。希貝斯卡大街的羅浮宮咖啡館(Café Louvre)便是他的常去之地,他的《變形記》就誕生於此。這座羅浮宮咖啡館自稱是屬於「布拉格精英」的咖啡館,常常匯集著在文史哲等各領域有一席之地的「大佬」。愛因斯坦便是此地的常客。

 

羅浮宮咖啡館

如今的羅浮宮咖啡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去布拉格旅行的必去之地之一,也早已成了卡夫卡書迷的打卡之地。來到這裡,說不定便可以和卡夫卡來一次穿越時空的相遇呢!

 

 

 Na Porici街 7號:生活與理想的權衡

卡夫卡曾說,「除了寫作,我一無是處」。從他的職業生涯來看,他對寫作的熱愛顯而易見地影響了他的工作選擇。卡夫卡幾經周折,找到了一家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上班。每天上班時間只從早八點到下午二點,薪水也不低,這樣的生活幾乎支撐了他全部的寫作生涯。在卡夫卡看來,這份清閒而工資不低的工作正是他的不二選擇。工作的收入可以使他維持生活,工作的清閒又使他可以沉浸於寫作。這座保險公司的舊址就在布拉格城市的Na Porici街 7號,現如今已經成了一家酒店。但這裡依然有不少與卡夫卡相關的元素,如卡夫卡的半身像等。

此外,這兒還有一個掛著卡夫卡辦公室牌子的房間,不知道卡夫卡是否也曾坐在這裡,愣愣地凝視著窗外,腦海中浮現那些虛無晦澀的字句。

 「我是終點,或者起點。」生命走到終點的時候也是卡夫卡寫作事業真正的起點,沒有哪位作家能夠像卡夫卡那樣,在生前如此謙卑無聞,死後又如此飲譽文壇。他的作品裡所強調的人生的荒誕性,他的無所歸屬,對生活的無助、無望與焦慮,都深深的與布拉格這座讓他驕傲又自卑的城市密不可分。

 

相關連結

BOOK∣《城堡》

BOOK∣《變形記》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十月少年文學》

相關焦點

  • 余光中《橋跨黃金城——記布拉格》閱讀練習及答案
    橋跨黃金城——記布拉格余光中布拉格堡一探,猶未盡興。隔一日,我們去黃金巷。那是一條令人懷古的磚道長巷,在堡之東北隅,一端可通古時囚人的達利波塔,另一端可通白塔。巷的南邊是伯爾格瑞夫宣,北邊是碉堡的石壁,古時厚達一公尺。
  • 故事之城|布拉格的日與夜(夜篇)
    夜晚的泰恩教堂夜遊布拉格,還是拉上幾個常駐布拉格的名人幽靈導遊莫扎特、哈謝克和卡夫卡等人來壯壯膽吧。他們消遣夜晚的方式天差地別,總有一個適合你。華燈初上,這時候歌劇就要開演了。布拉格市民的音樂修養不言而喻,每年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和層出不窮的音樂人才,布拉格有足夠的底氣和「音樂之都」維也納分庭抗禮。有70多年歷史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一直都是全捷克著名的文化盛會,主辦場地固定有兩個:一個是市民會館的斯美塔那音樂廳,一個則是魯道夫音樂廳的德沃夏克大廳。其中,德沃夏克大廳還被譽為歐洲最古老的音樂廳。
  • 【聖痕小劇場】 卡夫卡 | 荒誕不定的布拉格寒鴉
    但要說起歐洲的文學,捷克還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而這個地位則是由卡夫卡等多名捷克文學巨匠所帶來的。卡夫卡出生在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注意啊,這個布拉格大學要劃重點,等一下到後面是要提到的。他生活在奧匈帝國的最後時刻,也正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的社會經濟蕭條,政府腐敗,人民窮苦。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卡夫卡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 卡夫卡城堡與布拉格利爪
    卡夫卡曾說,布拉格像是長著利爪的母親,你怎麼也掙不脫。這座中歐高地首席都城以中世紀以來保留完整的歐羅巴建築而聞名,也以穿城而過的伏爾塔瓦河和古老石橋而令人流連,它憑藉著卡夫卡一般的憂傷氣息,吸引遊客穿越波西米亞森林遊走宏偉城堡之間。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在這個文學的邊緣地帶,我們聽見一顆孤獨的、得不到慰藉的心在跳動,在喘息。在這裡我們尋找什麼呢?卡夫卡熬夜寫就的東西與文學的秘密混在一起,而他自己也與文學成為同一。卡夫卡就是文學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樂本身。法國作家勒內·夏爾說,他是「我們的金字塔」。而一座金字塔,就是一座陵墓:在它黑暗的墓穴裡,埋藏著一個謎,一個吞吃人的謎。
  • 布拉格的文藝之美:歌德筆下"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圖]
    春暖花開,請你跟著小編起出發,輕挽查理大橋漸沉的落日餘暉,穿行在布拉格廣場,感受這座古老城市文學與藝術的魅力。  文學之旅:對馮驥才的誘惑不只有卡夫卡  布拉格是一個文學氣息瀰漫的國度,至今仍保存著詩人聶魯達的舊居,卡夫卡的墓園,米蘭·昆德拉也以這裡為背景寫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布拉格沒有布拉格廣場,也沒有許願池,難道歌詞裡都是騙人的?
    布拉格,在我的旅行裡,成為了我最愛的城市top3。它兼具巴黎的浪漫、裡約的包容、阿姆斯特丹的開放,還有紐約的大氣,生活於此的人們有著恰到好處的溫度,讓人如沐春風。布拉格之行是一次關於旅行最棒的決定。布拉格是一座山城,依山傍水,保留了很多中世紀以來的建築,雖然小,但也有完整的四個區,分別是老城區、新城區、城堡區和小城區,古老的歷史建築和現代化文明早已在此高度融合,所以走在布拉格,一面是過去,一面是現在,卻一點都不覺得的突兀。
  • 從京都之夜到古巴mojito:在周杰倫音樂中找尋文學地圖
    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堡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帕慕克成長在一個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豪華公寓裡,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但他的家族命運卻如「帝國斜陽」一樣陷進了無可挽回的衰敗。他的小說常常瀰漫著哀怨的氣質,卻不等於世人常嘆的「喪」,而是困頓於記憶和現實之間的創痛與憂傷。
  • 歐洲最美首都——布拉格,美麗的童話之城
    捷克共和國位於歐洲脈中部,西與德國接壤,東與斯洛伐克和波蘭接壤,南與奧地利接壤,布拉格位於捷克共和國市中心,曾是波西米亞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首都。「歐洲最美首都」的稱號,其實是源於戰爭中多次放棄大規模血腥抵抗,避免整座城市遭到毀滅的命運,在今天的布拉格上,數百年歷史建築的牆上仍然可見歷史遺留的彈孔和灰燼。
  • 布拉格之戀——屬於布拉格的素年錦時~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布拉格也不能例外。初見的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布拉格。
  • 布拉格還是那座布拉格,寫詞的人還在寫它,但唱歌的人已不再唱它,只有聽歌的人哭了…
    Vita)位於維而塔瓦河西岸的布拉格城堡內,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標之一,建築將近700年,有「建築之寶」的美譽。它哥特建築的精彩範例,建於925年,是由波西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一世修建的羅馬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改建為哥德式教堂。推薦重點參觀教堂內的彩色玻璃窗、溫賽斯拉斯禮拜堂、聖約翰墓。
  • 【一路走來一路讀】布拉格之戀
    我曾在多年以前,憧憬在布拉格一座不為人知的小教堂舉辦婚禮,是因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及考夫曼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每當我想到布拉格這座城市,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茱莉葉比諾什那雙憂鬱的透明的褐色眼眸。在查理大橋下面,有一座列儂之牆,是上世紀鐵幕時代,文藝青年們借紀念列儂之名,宣洩憤懣和壓抑之情的塗鴉。
  • |卡夫卡|米蘭·昆德拉|...
    「加拿大文學女王」阿特伍德:  嚴肅文學也能「出圈」  代表作品:《使女的故事》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個特別不容忽視的存在。作為近年加拿大文學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伍德曾獲得2000年布克獎。
  • 布拉格始建於公元928年,捷克的第一個首都,關於它還有一首歌!
    捷克的西南部有世界著名的溫泉療養地,但捷克人並不是每天都在那兒泡著;該國的水晶工藝聞名遐邇,但捷克人不只精於這些手工藝品,他們的蒸汽機車歷史悠久;捷克出了大音樂家德沃夏克,哈謝克寫了《好兵帥克》卡夫卡寫出了《審判》……但捷克人不僅長於文學藝術,捷克有反抗教廷精神統治的民族英雄胡斯,上個世紀50年代還有「布拉格之春」的思想解放運動。捷克是多面的、立體的、豐富的。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一本書一座城」之《羅馬:永恆之城》
    後搜索發現這是第2季的第二集,第2季首播於2017年5月8日,第一集是《羅馬:永恆之城》。第2季定位為一次新時代絲綢之路的文化之旅,全片共8集,每集30分鐘。 > by Anton Geisma《羅馬:萬城之城》的攝影師安東·傑斯馬是個德國大小夥兒。
  • 黃金小巷 | 布拉格最詩情畫意的街道
    街道很窄,原本是僕人工匠居住之處,後來因為聚集不少為國王鍊金的術士,黃金巷由此得名。整條街相當精緻可愛,小巧的門窗,低矮的屋頂,漫畫風的煙囪……深受世界各地遊客喜愛。它被認為是布拉格最詩情畫意的街道,也是最像精靈居住的地方。進入此地,宛若闖入了夢中的童話鎮。
  • 卡夫卡的中國情結:「我的生命枝長在何處,誰鋸開了它?」
    一百多年前,用德語寫作、生活在遙遠歐洲城市布拉格的猶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將自己的根扎在中國,藉由文字和思想走上「回家」的路。從《往事一頁》《一道聖旨》《中國長城建造時》到《變形記》《審判》《城堡》,卡夫卡不僅以中國為題材創作了多篇小說,也在其廣為流傳的作品中澆築了中國道家思想。
  • 在卡夫卡身上,沉默的問題用最激烈的方式提出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的是,卡夫卡的「超現實主義」——他慢慢地將現實從焦點移開,從而產生出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幻象——大都來源於對局部歷史環境帶有反諷性的精確觀察。在卡夫卡夢魘般精確的場景之後,是布拉格和衰落的奧匈帝國的地貌。布拉格承繼了猶太神秘色彩和佔星活動,它由陰影和尖塔構成的簡潔畫面,與卡夫卡的寓言和小說中的地貌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