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跨黃金城——記布拉格
余光中
布拉格堡一探,猶未盡興。隔一日,我們去黃金巷。那是一條令人懷古的磚道長巷,在堡之東北隅,一端可通古時囚人的達利波塔,另一端可通白塔。巷的南邊是伯爾格瑞夫宣,北邊是碉堡的石壁,古時厚達一公尺。壁壘既峻,宮牆又高,黃金巷蜷在其間,有如狹谷,一排矮小的街屋,蓋著瓦頂,就勢貼靠在厚實的堡壁上。十六世紀以後,住在這一排陋屋裡的,是號稱神槍手的炮兵,後來金匠、裁縫之類也來此開鋪。相傳在魯道夫二世之前,這巷裡開的都是鍊金店,所以叫作黃金巷。
如今這些矮屋,有的漆成土紅色,有的漆成淡黃、淺灰,蜷縮在斜覆的紅瓦屋頂下,令人產生幻覺,怎麼走進童話的插圖裡來了?這條巷子只有一百三十公尺長,走過窄處,張臂幾乎可以觸到兩邊的牆壁,加以居矮門低,牆壁的顏色又塗得稚氣可掬,乃令人覺其可親可愛,又有點不太現實。進了門去,更是屋小如舟,只要人多了一點,就會摩肩接踵,又仿佛是擠在電梯間裡。
炮兵和金匠當然都不見了。興奮的遊客探頭探腦,進出於迷你的玩具店、水晶店、書店、咖啡館,總不免買些小紀念品回去。最吸引人的一家在淺綠色的牆上釘了一塊細長的銅牌,上刻「佛朗慈·卡夫卡屋」,裡面是一間極小的書店,除了陳列一些卡夫卡的圖片說明,就是賣書了。我用七十克朗買到一張布拉格的「漫畫地圖」,十分得意。
「漫畫地圖」是我給取的綽號,因為正規地圖原有的抽象符號,都用漫畫的筆法,簡要明快地繪成生動的具象。其結果是地形與方位保持了常態,但建築與行人、街道與廣場的比例,卻自由縮放,別有諧趣。
黃金巷快到盡頭時,有一段變得更窄,下面是灰色的石磚古道,上面是蒼白的一線陰天,兩側是削麵而起的牆壁,縱橫著斑駁的滄桑。行人走過,步聲跫然,隱蔽之中別有一種隔世之感。這時光隧道通向一個空落落的天井,三面圍著鐵灰的厚牆,只有幾扇封死了的高窗。顯然,這就是古堡的盡頭了。
寒冷的岑寂中,我們圍坐在一柄夏天的涼傘下。南邊的石城牆上嵌著兩扇木門,灰褐而斑駁,也是封死了的。門上的銅環,上一次是誰來叩響的呢,問滿院的寂寞,所有的頑石都不肯回答。我們就那麼坐著,似乎在傾聽六百年古堡隱隱的耳語,在訴說一個灰頹的故事。若是深夜在此,查理四世的鬼魂一聲咳嗽,整座空城該都有回聲。而透過窄巷,仍可窺見那一頭的遊客來往不絕,恍若隔了一世。
凡愛好文學的讀者都知道,卡夫卡,悲哀的猶太天才,也是在此地誕生,寫作,度過他一生短暫的歲月。
今日留居在布拉格的猶太人,已經不多了。曾經,他們有功於發展黃金城的經濟與文化,但是往往贏不到當地捷克人的友誼。最狠的當然還是希特勒。
卡夫卡是誕生於布拉格的德語作家,猶太裔的卡夫卡始終突不破自己的困境,註定要不快樂一生。身為猶太種,他成為反猶太的對象。來自德語家庭,他得承受捷克人民的敵視。父親是殷商,他又不見容於無產階級。另一層不快則由於厭恨自己的職業:他在「勞工意外保險協會」一連做了十四年的公務員,也難怪他對官僚制度的荒謬著墨尤多。
此外,一直壓迫著他、使他的人格扭曲變形的,是他那獨斷的父親。緊張的家庭生活,強烈的宗教疑問,不斷折磨著他。這苦悶而焦慮的心靈在晝魘裡徘徊夢遊,一生都自困於布拉格的迷宮,直到末年,才因肺病死於維也納近郊的療養院。
生前他發表的作品太少,臨終時,他囑友人布洛德將他的遺稿一燒了之。幸而布洛德不但不聽他的,反而將那些傑作都編妥印出。
布拉格,美麗而悲哀的黃金城,其猶太經驗尤其可哀。這金碧輝煌的文化古都,到處都聽得見卡夫卡咳嗽的回聲。最富於市井風味歷史趣味的老城廣場,有一座十八世紀洛可可式的金斯基宮,卡夫卡就在裡面的德文學校讀過書。廣場的對面,有卡夫卡藝廊。猶太區的入口處,梅索街五號有卡夫卡的雕像。許多書店的櫥窗裡都擺著他的書,掛著他的畫像。
畫中的卡夫卡濃眉大眼,憂鬱的眼神滿含焦灼,那一對瞳仁正是高高的獄窗,深囚的靈魂就攀在窗口向外窺探。黑髮蓄成平頭、低壓在額頭上。招風的大耳朵突出於兩側,警醒得似乎在收聽什麼可疑、可驚的動靜。挺直的鼻梁,輪廓剛勁地從眉心削落下來,被豐滿而富感性的嘴唇託個正著。
布拉格的迷宮把彷徨的卡夫卡困成了一場惡夢,最後這惡夢卻回過頭來,為這座黃金城加上了桂冠。
(有刪改)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寫「黃金巷」名字的由來,旨在表現布拉格這座城市有著童話般的色彩,稚氣可掬,讓人覺得可親可愛。
B. 作者用七十克朗買了一幅布拉格的「漫畫地圖」,它用漫畫的筆法替代了抽象的符號,生動而別有諧趣,作者為此很得意。
C. 卡夫卡是誕生於布拉格的作家,他痛苦壓抑的一生及其偉大的文學成就,成為布拉格這座美麗而悲哀的黃金城的代表之一。
D. 作者選擇「黃金巷」和「卡夫卡」來表現布拉格,既寫出了其外在的靈動可愛,又寫出了其悠久的歷史與人文內涵,可謂以點帶面,巧妙而富有深意。
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以「興奮的遊客探頭探腦」,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遊客們置身黃金巷時的新鮮好奇,並從側面表現出黃金巷的獨特魅力。
B. 作者坐在古堡的盡頭冥想,感覺恍若隔世,與王勃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C. 文章用卡夫卡生前在布拉格的困境與今天他的畫像遍布布拉格書店做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布拉格人不能公正對待猶太人的諷刺與批判。
D. 本文寫布拉格時,在客觀表現的同時穿插了許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使這座客觀存在的城市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從而更具魅力。
8. 作者寫布拉格,卻著重筆墨描寫了畫中卡夫卡的形象,對此你如何理解?
9. 在閱讀Ⅰ的材料一中,陳平原認為「對都市的解讀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在閱讀了余光中的這篇文章後,你認為余光中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解讀布拉格的呢?請結合相關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6. A A項,「旨在表現布拉格這座城市有著童話般的色彩,稚氣可掬,讓人覺得可親可愛」理解錯誤,由原文第二節「如今這些矮屋,有的漆成土紅色,有的漆成淡黃、淺灰,蜷縮在斜覆的紅瓦屋頂下,令人產生幻覺……牆壁的顏色又塗得稚氣可掬,乃令人覺其可親可愛,又有點不太現實」可知,「黃金巷」名字的由來並不能表現其稚氣可掬,讓人覺得可親可愛,而是這些建築物的變化,讓人們覺得稚氣可掬,乃令人覺其可親可愛。
7. C C項,「表達了作者對布拉格人不能公正對待猶太人的諷刺與批判」理解錯誤,由原文內容「這苦悶而焦慮的心靈在晝魘裡徘徊夢遊,一生都自困於布拉格的迷宮,直到末年,才因肺病死於維也納近郊的療養院」可知,作者並非對布拉格人的諷刺與批判,而是對他一生都自困於布拉格的迷宮的同情。
8. ①描寫卡夫卡的畫象,旨在表現出卡夫卡抑鬱、感性、痛苦、糾結的性格;②布拉格獨特的人文環境雖然帶給卡夫卡痛苦,卻也給了他創作的靈感;③卡夫卡的成就反過來又讓布拉格更加輝煌,成為今天布拉格的驕傲;④作者如此著墨,旨在突出布拉格的文化底蘊。
9. 示例:余光中是從「文學中的城市」這一角度來解讀布拉格的。「文學中的城市」,兼及作家、作品、建築、歷史等內容,本文著重寫了在這裡誕生的名作家卡夫卡的生平、代表作及其今天在這個城市中的巨大影響:到處掛著的他的畫像,與他有關的歷史建築遺存等,更寫出了因卡夫卡而帶給這座城市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一種哀傷凝重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