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人物 餘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2021-02-07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餘華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就是生。」——川端康成


「一切障礙粉碎了我。」——弗蘭茨•卡夫卡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來自東西方的兩位作家,在1982年和1986年分別讓我興奮不已。


雖然不久以後我發現他們的缺陷和他們的光輝一樣明顯。然而當我此刻再度回想他們時,猶如在陰天裡回想陽光燦爛的情景。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 1899-1972):日本小說家。由於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二戰後獲得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作室裡用煤氣自殺。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採、博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寫作之初的迷戀


川端康成擁有兩根如同冬天裡的枯樹枝一樣的手臂,他的嘴角的微笑有一種衰敗的景象。從作品匯總看,他似乎一直迷戀少女。直到晚年的寫作裡,對少女的肌膚他依然有著少男般的憧憬。我曾經看到一部日本出版的川端康成影冊,其中有一幅是他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面對他的第一排坐著幾位身穿和服手持鮮花的日本少女,他可能喜歡圍棋,他的《名人》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小說。


《美的存在與發現》是他自殺前在夏威夷的文學演說,文中對陽光在玻璃杯上移動的描敘精美之極,顯示了川端在晚年時感覺依然生機勃勃。文後對日本古典詩詞的回顧與他的《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樣,僅僅只是體現了他是一位出眾的鑑賞家。而作為小說家來說,這兩篇文章缺乏對小說具有洞察力的見解,或許他這樣做是企圖說明自己作品的淵源,從而拐彎抹角地回答還是不久以前對他們(新感覺派)的指責,指責認為他們是模仿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莫郎等。這時候的川端有些虛弱不堪。


一九八二年在浙江寧波甬江江畔一座破舊公寓裡,我最初讀到川端康成的作品,是他的《伊豆的舞女》。那次偶爾的閱讀,導致我一年以後正式開始的寫作,和一直持續到一九八六年春天的對川端康成的忠貞不渝。那段時間我閱讀了譯為漢語的所有川端的作品。他的作品我都是購買雙份,一份保藏起來,另一份放在枕邊閱讀。後來他的作品集出版時不斷重複,但只要一本書中有一個短篇我藏書裡沒有,購買時我就毫不猶豫。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對川端的迷戀來自我寫作之初對作家目光的發現,無數事實湧出經驗,在作家目光之前搖晃,這意味著某種形式即將誕生,川端的目光顯然是寬闊和悠長的。他在看到一位瘸腿的少女時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她與一個因為當兵去中國的男子訂婚,這是戰爭給予她的短暫恩賜。未婚夫戰死,使婚約解除,她離開婆家獨自行走,後來佇立在一幢新屋即將建立處,新屋暗示著一對新婚夫婦即將搬入居住。兩個以上的、它們之間可能是截然無關的事實可以同時進入川端的目光,即婚約的解除與新屋的建成。


《雪國》和《溫泉旅館》是川端的傑作,還有《伊豆的舞女》等幾個短篇,《古都》對風俗的展示過於鋪張,《千紙鶴》裡有一些驚人的感受,但通篇平平常常。


川端的作品籠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寫作,那段時間我排斥了幾乎所有別的作家,只接受普魯斯特和曼斯菲爾德等少數幾個多愁善感的作家。


拯救者


這樣的情景一直持續到一九八六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了卡夫卡,我是和一個朋友在杭州逛書店時看到一本《卡夫卡小說選》的。那是最後一本,我的朋友先買了。後來在這個朋友家聊天,說到《戰爭與和平》,他沒有這套書。我說我可以設法搞到一套,同時我提出一個前提,就是要他把《卡夫卡小說選》給我。他的同意使我在不久之後一個夜晚讀到了《鄉村醫生》。那部短篇使我大吃一驚,事情就是這樣簡單,在我即將淪為文學迷信的殉葬品時,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為命運的一次恩賜。


《鄉村醫生》讓我感到作家在面對形式時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無政府主義」的,作家沒有必要依賴一種直接的、既定的觀念去理解形式。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家完全可以依據自己心情是否愉快來決定形式是否愉悅。在我想像力和情緒力日益枯竭的時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時間建立起來的一套寫作法則在一夜之間成了一堆破爛。不久之後我注意到了一種虛偽的形式(參見我的《虛偽的作品》,載《上海文論》一九八九•五)。這種形式使我的想像力重新獲得自由,猶如田野上的風一樣自由自在。只有這樣,寫作對我來說才如同普魯斯特所說的:「有益於身心健康。」


此後讀到的 《飢餓的藝術家》、《在流放地》等小說,讓我感到意義在小說中的魅力。川端康成顯然是屬於排斥意義的作家。而卡夫卡則恰恰相反,卡夫卡所有作品的出現都源自於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和時代格格不入。我在了解到川端康成之後,再試圖去了解日本文學,那麼就會發現某種共同的標準,所以川端康成的出現沒有絲毫偶然的因素。而卡夫卡的出現則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文學史上的奇蹟。


從相片上看,卡夫卡臉型削瘦,鋒利的下巴有些像匕首。那是一個內心異常脆弱過敏的作家。他對自己的隱私保護得非常好,即便他隨便在紙片上塗下的素描,一旦被人發現也立即藏好。我看到過一些他的速寫畫,基本上是一些人物和椅子及寫字檯的關係,他的速寫形式十分孤獨。他只採用直線,在一切應該柔和的地方他一律採取堅硬的直線。這暗示了某種思維特徵。他顯然是善於進行長驅直入思索的。他的思維異常鋒利,可以輕而易舉地直達人類的痛處。


《審判》是卡夫卡三部長篇之一,非常出色。然而卡夫卡在對人物K的處理上過於隨心所欲,從而多少破壞了他嚴謹的思想作風。


川端康成過於沉湎在自然的景色和女人的肌膚的光澤之中。卡夫卡則始終聽任他的思想使喚。因此作為小說家來說,他們顯然沒有福克納來得完善。 無論是川端康成,還是卡夫卡,他們都是極端個人主義的作家。他們的感受都是純粹個人化的,他們感受的驚人之處也在於此。


川端康成在《禽獸》的結尾,寫到一個母親凝視死去的女兒時的感受,他這樣寫: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


而在卡夫卡的《鄉村醫生》中,醫生看到患者的傷口時,感到有些像玫瑰花。


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遺產是兩座博物館,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文學上曾經出現過什麼;而不是兩座銀行,他們不供養任何後來者。


(餘華:作家,代表作品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本文由《生活》雜誌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先鋒文學」領軍人物餘華,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下認識寫作
    餘華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靠著《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巨大影響力,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餘華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語言、結構敘述等方面為中國當代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獎項。
  • 鞏俐.餘華.張藝謀.
    餘華覺得哭聲裡充滿了難以言傳的親切,那種疼痛無比的親切,恰似我們昏庸而怯懦的生活。曾經經歷和見證的苦難與痛苦,都成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體驗,讓他心懷悲憫。他相信文學是由那些柔弱同時又無比豐富和敏感的心靈創造的,讓我們在生離死別後還是互相熱愛。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這次改稿之行,徹底改變了餘華的命運。作為縣裡第一個去北京改稿的人,自然不能繼續和牙較勁了。他如願被調到了文化館工作。1986年,餘華在杭州一家書店閒逛時,意外覓獲《卡夫卡小說選》,他當即用《戰爭與和平》換取此書。卡夫卡作品裡使用大量的荒誕與變形,以此來描述充滿敵意的社會裡孤獨而絕望的個人,這讓餘華大為震動。
  • 【聖痕小劇場】 卡夫卡 | 荒誕不定的布拉格寒鴉
    但是,是不是說這裡取的也是這個含義呢,那也不是,卡夫卡無論如何是不算孝順的。相反,由於卡夫卡的父親只關心他的生意,對兒子的寫作事業並不理解,更談不上支持,加上他對子女的家長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從小就籠罩著威權的壓力,這也是他小說中一切權威和代溝意象的源頭和原型。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如果你也很厭世,不妨讀下卡夫卡的語錄,會明白一個道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誰若棄世,他必定愛所有的人,因為他連他們的世界也不要了,於是他就開始察覺真正的人的本質是什麼,這種本質無非是被人愛,前提是:人們與他的本質是彼此相稱的。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卡夫卡還被印度文學和印度宗教文獻深深吸引。在與古斯塔夫·雅諾施(GustavJanouch,1903—1968)的談話中,卡夫卡對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過評價,對「聖雄甘地」的政治活動十分肯定。此外,印度宗教典籍中所蘊含的悲觀主義精神令卡夫卡有所體悟,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變形」傳統也影響了卡夫卡對「變形」的認識和創作。
  • 《明日方舟》卡夫卡幾時上線 卡夫卡屬性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明日方舟卡夫卡的相關介紹,2021年會上線三個新幹員,卡夫卡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名已經公布叫山
  • 【美讀】誰擁有卡夫卡——卡夫卡手稿的卡夫卡式歸屬
    [美]朱迪斯·巴特勒 著王立秋 譯譚宇靜 校 特拉維夫正在進行一場審訊,這次審訊將決定誰有資格管理卡夫卡的數箱原稿,包括他已經出版的作品的原始稿件,它們現在儲存於蘇黎世和特拉維夫。眾所周知,卡夫卡把他已刊和未刊的作品留給了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並且給布洛德明確的指示:在卡夫卡去世的時候,他必須摧毀這些作品。事實上,卡夫卡自己早就已經開始焚燒大部分作品了。雖然布洛德也沒有出版卡夫卡留給他的每一件原稿,但他拒絕承兌卡夫卡的要求。他在1925年和1927年間相繼出版了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他開始大量閱讀外國名著,川端康成、卡夫卡,國外文學家的名字與書籍他信手拈來。馬爾克斯、茨威格、布爾加科夫、福克納、巴爾扎克、三島由紀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包括魯迅,都是他心頭所愛。得到肯定的餘華果斷踏上了去北京的路,追尋自己的文學夢。到了北京,餘華租了一間9平米的房子,白天在魯迅文學院參加學習班,晚上就趴在桌子上創作。在這個學習班裡,有莫言、劉毅然、還有餘華現在的妻子陳虹。
  • 讀書 | 卡夫卡的《審判》
    卡夫卡當然想要寫一個獨特的故事,但不知是什麼阻撓了創作,很多地方沒有想明白,只能試圖去寫,這就導致了《審判》的零散,很多思想的碎片拼湊在一起,這,很卡夫卡。它幾乎是《城堡》的另一個親近版本,但依然有它表達的獨特之處,這次跟法律有關,是卡夫卡熟悉的領域,他是法學博士、也曾做過法律助理,揭露腐敗的司法內幕和官僚機制,在這點上,《審判》的呈現獨特而飽滿。
  • 明日方舟:「卡夫卡」原型和元素考據,寒鴉、孤獨與雙頭鴉
    卡夫卡精二立繪一、卡夫卡新增五星特種幹員,卡夫卡。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非常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我們的特種幹員卡夫卡,中英文名都與他完全相同,這並不是一個巧合。
  • 餘華:作家必須要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幾次見到餘華,他都是一身黑,就像其早期作品的色調。選擇黑色和人生態度有關嗎?餘華回答《環球時報》記者,他的深色衣服確實多,但穿黑色衣服跟人生態度沒什麼必然關係,只是因為黑色衣服禁髒,「我80年代末在魯迅文學院進修的時候,一條黑色牛仔褲穿了一個學期都沒洗,看上去還是很乾淨。現在年紀大一點,愛乾淨了,但穿黑色衣服的習慣沒有改變。」餘華用微信語音回復這段話,是十天前在廣州開往貴陽的高鐵上。
  • 海邊的卡夫卡
    初讀《海邊的卡夫卡》,就被書中兩段平行世界的故事所吸引,兩個故事交替展開,真切的現實世界與撲朔迷離的魔幻世界平行推進,給人視覺感官上以很強的衝擊力。奇數章節以寫實的方式講述了一名15歲少年卡夫卡離家出走二十餘日內故事。卡夫卡從小就背負著弒父娶母的預言被拋棄,但是他想要逃避詛咒,想要獲得自由,於是選擇了不斷前行。他一步步戰勝了自己內心的恐懼、憤怒和踟躕,最終成長為了一個頑強的少年。
  • 文學地圖|布拉格:卡夫卡之城
    其中一位便是弗朗茲·卡夫卡,他的出生和主要活躍地都在今捷克境內的布拉格。尼採說:「當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音樂時,我只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另一個字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神秘的布拉格其名來自德語,意思為「門檻」。這主要是因為伏爾塔瓦河在此處流經一個暗礁,水流湍急,就好似越過一個門檻,並把城市分成了兩部分。
  • 餘華小說改編《許三觀賣血記》
    香港同流劇團—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喜劇《許三觀賣血記》(粵語發音 漢語字幕)時間:10月24
  • 卡夫卡城堡與布拉格利爪
    卡夫卡曾說,布拉格像是長著利爪的母親,你怎麼也掙不脫。這座中歐高地首席都城以中世紀以來保留完整的歐羅巴建築而聞名,也以穿城而過的伏爾塔瓦河和古老石橋而令人流連,它憑藉著卡夫卡一般的憂傷氣息,吸引遊客穿越波西米亞森林遊走宏偉城堡之間。
  • 《日和》與卡夫卡
    於是把日和一至四季都找來看完。看到最後,就發現日和的規律了。而且也不覺得好笑了。不好笑是基於兩點,一種是我一貫的詭異公正感。比如我小時候看貓和老鼠就受不了老鼠把貓欺負的太狠。另一點是,看得有點脫敏了。笑料就是對「不正常」的無底線遷就和接受,以及這一過程中「正常」的焦灼、自我懷疑、無奈無助直至最終的妥協。那種焦灼、自我懷疑、無奈、無助,都讓我這個生活中的慫人覺得感同身受,實在笑不出來。尤其是作為一個自認為正常的人,行在這個扯淡的大地上,被眾所周知的力量輪著,還要求你在被輪的過程中說點好聽的。
  • 卡夫卡的優秀家長
    這期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卡夫卡可愛的家長們~~~~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願教育孩子的家長,今天我們第一個主角家庭是卡夫卡小學員王翊童的媽媽,這位80後溫柔、漂亮、有遠見的辣媽,在王翊童剛來卡夫卡學習時媽媽說:「我作為家長,有好多吐字發音自己都不規範,所以更不敢亂教孩子,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