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卡夫卡的《審判》

2021-02-08 普魯斯特
我讀卡夫卡三部長篇的順序是:《城堡》、《失蹤者》、《審判》。個人覺得《城堡》是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它達到了創作上的純熟;《失蹤者》有些稚嫩的地方,但不失為一個獨特的故事,卡夫卡賦予了主角卡爾一點希望,環境的多樣給這個故事增添了許多靈動;《審判》則像是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更重要的可能是啟下,它與《失蹤者》略有相似,更像的是《城堡》,我感覺沒有《審判》的創作在前,《城堡》在藝術上不會這麼純熟。

卡夫卡當然想要寫一個獨特的故事,但不知是什麼阻撓了創作,很多地方沒有想明白,只能試圖去寫,這就導致了《審判》的零散,很多思想的碎片拼湊在一起,這,很卡夫卡。它幾乎是《城堡》的另一個親近版本,但依然有它表達的獨特之處,這次跟法律有關,是卡夫卡熟悉的領域,他是法學博士、也曾做過法律助理,揭露腐敗的司法內幕和官僚機制,在這點上,《審判》的呈現獨特而飽滿。

審判的開頭K.被捕了「有人誣陷了約瑟夫·K.,肯定的。因為,在這天早上,他被捕了——但他什麼壞事都沒做。」我以前想卡夫卡的一句話想了很久——「一隻籠子在尋找一隻鳥。」現在恍然大悟,生活就是那隻籠子,「我」就是那隻鳥。被籠子捉住的約瑟夫·K.一開始覺得荒謬,他知道自己是無罪的,當然要與這個世界對抗、掙扎一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指控他有罪,他也開始給自己設限,原本是銀行職員的他心想:我既然被捕了,又怎麼可能到銀行去呢?」被籠子捉住的鳥總歸要撲稜幾下,約瑟夫·K.的心路歷程也逐漸發生變化。

K.不完全是一位低層人,他是銀行的襄理,地位在行長之下,應該跟副行長差不多,他受行長提拔,跟副行長有些嫌隙。就是這樣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在初次調查、面對預審法官的時候,才能高談闊論、指責司法系統黑暗並為自己辯護。還記得《失蹤者》裡的小司爐和卡爾麼,他倆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皆發生了「失語」,受到誤會也無法開口為自己進行辯護。卡夫卡借主角之口說出那句「如果對方缺少善意,要想替自己辯護是不可能的。」在約瑟夫·K.這裡,使為自己辯護的「過程」變成了可能,在剛發表完講話的時候,K.覺得自己完全掌控了這群人,他們看起來已經被說服了,或者離被說服也只有一步之遙。我覺得這是社會地位造成的,K.可以因為控訴為自己奔走,想一些辦法,比如尋找律師,如果發生在更沒地位的卡爾身上,這個故事真的就只有開頭和結尾了。

K.想找人幫助自己,很大程度上找的都是女人,先是布爾斯特納小姐,然後是法院雜役的妻子,法院雜役的妻子不僅是法院末位之人的妻子,還被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大人物的大學生追求,同時能接觸到預審法官,再來是律師身邊的護士萊妮,她主動勾引K.,K.果斷放棄律師跟她廝混在一起。K.與她們的交往是奔著「結識」上層能幫助自己的人去的,這點跟《城堡》中的K.如出一轍,這裡的這些女人便是《城堡》裡K.的未婚妻弗裡達,弗裡達是城堡辦公室主任克拉姆的情人,K.認為通過她可以搞清楚自己是否在城堡任職,也是克拉姆的前情人旅店老闆娘。她們只是K.接觸上層的籌碼,如果城堡存在於K.心中,他就不可能真正愛弗裡達,如果審判存在於約瑟夫·K.心中,他也不可能和萊妮談情說愛。但是《審判》中對待女人的態度還略顯混沌,到了《城堡》就明晰許多,這也是在寫《城堡》的時候,卡夫卡成熟的地方吧。

法院體制內的一些官僚腐敗已經夠讓人窒息了,更荒誕的是K.來找畫家的幫忙,他被審判的事幾乎人盡皆知,連這位「不相干」的陌生人都知道了。畫家是給法官畫像的,當K.問他是怎麼接觸到那些法官的時候,畫家說他的父親就曾是一位為法院服務的肖像畫家,這種職位是繼承下去的,因此很容易。畫家畫的正義女神也離譜,她的腳後跟上長著翅膀奔跑,K.說「正義女神的姿態必須穩定,否則天平就會搖晃,根本不可能給出公平的判決。」在這種上行下效、混亂不堪的體制中,公平的判決本就不可能,所以畫家才大言不慚地說「這些(帶K.找到畫家家門的)女孩也是法院的一部分,既然你是無罪的,僅憑我一個人的力量,便足以讓你從官司裡脫身。」畫家、小女孩、法院雜役的妻子、小護士萊妮、律師都可以對K.進行判決,他們不是法官卻擁有審判的權利,審判又有何意義呢?

K.去見律師的時候,遇到了在審判中沉浮五年之久的商人布洛克,根據先前讀卡夫卡所產生的互文印象——《失蹤者》中司爐是卡爾命運的縮影,巴納巴斯是《城堡》中K.命運的縮影,所以我幾乎以為布洛克的經歷就是K.以後的命運,這五年裡有反反覆覆的審訊,想取得進展卻絲毫沒有,對問題的回答已經像禱文那樣倒背如流。聯繫了多位律師,正常的工作生活也被審判影響,他在見到律師的時候,律師讓他下跪,他像條狗一樣已經失去了尊嚴。通過無限延遲判決,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進展,讓人覺得黑暗又扭曲。

不禁讓人回想起畫家說的,三種形式的自由:一,真正的無罪判決;二,表面上的無罪判決;三,無限期拖延判決。真正的無罪判決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被告人本身是無罪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K.並不能依靠無罪這個事實來獲得自由,剩下的路就只能像布洛克一樣,無限期拖延判決。

在布洛克跪下後的一章,卡夫卡加了《在大教堂》一章,卡夫卡生前視《審判》這部小說為「藝術敗筆」,唯獨喜愛《在大教堂》一章中寫的守門人的故事,並拿來取名為《在法的門前》。《在法的門前》這個短篇我以前讀了很多次都沒讀懂,所以對它印象深刻,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它的內核簡練、深邃,能夠當作整部小說的寓言。能用簡潔的語言去表達,何必寫這樣一個複雜、冗長的故事,他想表達的內容太複雜了,無怪乎自己覺得是「藝術敗筆」,但沒有這所謂的「藝術敗筆」,也就沒有《城堡》的純熟,到達不了的城堡,也即觸及不到的審判、永遠無法踏入的「法的門前」。

《在大教堂》一章難懂,它比前一章的風格看似更明朗,然而涉及神職人員,其實是更讓人絕望的,神父對於「法的門前」這則寓言的解讀,顯然讓K.心中更為沮喪,「謊言被當作世界的基石」。我不明白出現神父的寓意,牽強一點說可能是最後一點光也被黑暗吞噬吧,神父也是隸屬於法院的,K.知道一切都毫無意義了,這樣才能跨越布洛克的命運,有這樣一個結局。

結尾是這樣突兀、慘烈,K.被再次逮捕,「其中一位先生的雙手已經牢牢掐住了K.的脖頸,於此同時,另一位先生將那把刀刺入K.的心臟裡,並且在裡面轉了兩下。K.的目光逐漸模糊,但還來得及看到那兩位先生是怎樣臉挨著臉湊過來,觀察這場審判的最終結果的。『像一條狗!』K.這樣說道,仿佛恥辱於他身故之後,尚可苟且偷生。」K.的死太過突然,我一直等待著審判的無限期延長,他卻選擇了死,他本身無法抉擇,是卡夫卡選擇讓他死,超出布洛克命運、超出自由的第二條路,是死亡,我感受到了卡夫卡內心的壓抑和疼痛,「像一條狗!」這句話,便是卡夫卡向世界發出的最後低吼。K.已然死了,說出這句話的只可能是跳出K.之外的卡夫卡。

據說《審判》是先完成開頭和結尾的章節,然後才創作的中間章節,這樣便能解釋為什麼K.的死突然,與前面的章節少了些連續性。人生也是如此吧,出生和死亡是註定的,卡夫卡總想寫無窮無盡的作品,從出生到死亡這段路看似無窮無盡,卻是那樣荒謬和無意義。

讀罷《審判》,沉默良久,那一刻仿佛感受到了刺刀插入心臟裡轉動的幾下,餘痛猶在,又想著,終於結束了,卡夫卡的痛苦也能隨著這結局告一段落,死亡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相關焦點

  • 絕望式的啟迪丨淺析卡夫卡《審判》
    絕望式的啟迪——淺析卡夫卡《
  • 電影「審判」:卡夫卡神話
    一部電影,大光明上海最大影廳上千的座位爆滿,電影結束時觀眾自覺起立集體鼓掌,昨晚的電影「審判」如是,這在電影史上既便不是首次
  • 【薦讀】卡夫卡——《審判》
    點擊上方藍字「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獲取更多法律知識「所有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同樣可以說,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卡夫卡的註腳。」——哲學家懷特海德     《審判》中,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為一整年。
  • 絕望式的啟迪——淺析卡夫卡《審判》
    用一上午刷完了卡夫卡的《審判》。封面上印著哲學家懷特海德的讚譽:「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卡夫卡的註腳。」
  • 作品賞析 | 黑暗之門:在自我隔離中閱讀卡夫卡的《審判》
    從他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封面就看得出來,卡夫卡希望展示一扇通往黑暗的門。然而,沒有任何一部卡夫卡的作品像《審判》這樣,與門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繫。仿佛一夜之間,卡夫卡的小說就成了對我們的審判。此時的門,不只是為了文中主人公約瑟夫·K而開合,也為了我們這些正在努力理解變化著的世界的所有人。很大程度上來說,門的這一側和另一側的光線一樣昏暗。好吧,這非常卡夫卡。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美讀】誰擁有卡夫卡——卡夫卡手稿的卡夫卡式歸屬
    眾所周知,卡夫卡把他已刊和未刊的作品留給了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並且給布洛德明確的指示:在卡夫卡去世的時候,他必須摧毀這些作品。事實上,卡夫卡自己早就已經開始焚燒大部分作品了。雖然布洛德也沒有出版卡夫卡留給他的每一件原稿,但他拒絕承兌卡夫卡的要求。他在1925年和1927年間相繼出版了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卡夫卡
    《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 在春天裡,閱讀經典:卡夫卡《變形記》分享
    春天正是讀書的好時節,「新書來了」也如約而至,希望新鮮出爐的這一期內容能陪伴讀者諸君潛心閱讀
  • 為什麼卡夫卡那麼難看
    卡夫卡為什麼不愛上班,鬱鬱寡歡,四十一歲就死了呢?就是因為他看出了工作的荒謬之處。馬克斯·韋伯是怎麼說職業人士的呢?他們要過一種禁慾的生活,避免一切淫樂,不能不勞而獲,也不能誇富,要謹慎地、受理性控制地生活,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行為要有條不紊,還有,避免貪戀塵世之繁華,也不貪戀藝術或一己之情緒和情感。
  • 【聖痕小劇場】 卡夫卡 | 荒誕不定的布拉格寒鴉
    1.卡夫卡:奧匈終末的文學之光2.上位聖痕:星空下的彷徨3.中位聖痕:萬象異化4.下位聖痕:寂寥的寒鴉5.審判與幻幕6.結語:求索一生卻無名,身後萬家自隨行從第一感覺來說,捷克這個地方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在歐洲的知名度肯定不如英法德意這樣的國家,甚至連西班牙一類的第二梯隊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可能有人說起「
  • 卡夫卡 | 愛的險境
    愛的險境 卡夫卡
  • 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 薦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在卡夫卡身上,沉默的問題用最激烈的方式提出來
    其中又以長篇小說《審判》《城堡》,中篇小說《變形記》,短篇小說《判決》《鄉村醫生》等為世人討論最多。K喬治•斯坦納李小均 譯 卡夫卡現在的形象被人誇大,但卻模糊 1924年,卡夫卡去世,生前只發表了幾部短篇和斷片。
  • 周五人物 餘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作室裡用煤氣自殺。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
  • 《明日方舟》卡夫卡幾時上線 卡夫卡屬性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明日方舟卡夫卡的相關介紹,2021年會上線三個新幹員,卡夫卡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名已經公布叫山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
  • 《變形記》100歲了,關於卡夫卡的這20件事你知道嗎?
    當然,卡夫卡最堅定的支持者還是他的大學好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他從一開始就堅信卡夫卡是天才般的小說家,並保留了卡夫卡的作品手稿。卡夫卡曾對布洛德寫下了最著名的文學死亡願望:「親愛的馬克斯,我最後的要求就是,一切我留下的日記、手稿、信件,草圖等等,讀了的、未讀的,務必完全燒毀…」 但其實,有傳言表示,布洛德曾在卡夫卡生前就明確表示不會銷毀卡夫卡的手稿,所以也有人猜測卡夫卡寫的臨終願望其實是欲擒故縱。
  • 卡夫卡《地洞》:世界之大卻無我安身之所
    至於地洞的主人「我」具體是一種什麼物種,作者語焉不詳,不過讀者大概可以猜想是一隻鼴鼠,因為在1904 年卡夫卡寫給馬克斯·布羅德的信中寫到: 「我們像一隻鼴鼠打地洞,滿身黑茸茸的毛,從我們打的沙洞裡站出來,伸出可憐的小紅腳,怪可憐的。」在卡夫卡看來,人生的境遇就和鼴鼠打地洞一般,孤立無助,充滿悲戚的意味。
  • 《卡夫卡》幻境與現實重疊 城堡裡荒謬怪異的懸疑
    本以為《卡夫卡》是部傳記紀實電影,其實不然,《卡夫卡》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一部恐怖感十足、撲朔迷離、荒謬怪異的探索電影。《卡夫卡》藉由一起懸念兇殺案介入事件邊緣人卡夫卡的虛構文本。影片旁涉和隱喻了卡夫卡作品中諸如小人物、城堡、墳墓、精神控制權威等典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