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卡夫卡——《審判》

2021-02-19 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

點擊上方藍字「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會」獲取更多法律知識

「所有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同樣可以說,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卡夫卡的註腳。」

——哲學家懷特海德

     

《審判》中,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為一整年。從小說開頭可以看到,首先是法庭的偵查員在未經通知的前提下闖入了K的住所,接著對K的通知與審問是在K的女鄰居布爾斯特納小姐的房間裡進行的,同樣也沒有經過這位女鄰居的同意。由此表明,法庭的權威可以使其實現對個人空間的肆意入侵和佔用,並且其在辦公的過程裡,對普通人的利益也可隨意侵害。但令人奇怪的是,K雖然在30歲生日那天被捕了,但是他並未失去人身自由。隨後故事講述到K初審的時間定在周日,這一時間安排使得K失去了參加與副行長進行周末娛樂活動的機會。由此也體現出,法庭的介入對於K建立正常的社交、工作關係產生了影響,法庭的陰影已經過度膨脹,深入了他的日常生活。作為一個普通人的K在此種情形下完全無力反抗,儘管他並不知自己為何被捕、所犯何罪,但他也只能容忍權威一方滲入自己的私人空間,而且這一切僅僅只是開始。

          

之後K來到了初審的法庭,與普通人觀念中的法庭不同,這次給K進行初審的「法庭」設在了一個可以說是居民區的地方,沒有任何明顯的標誌,法庭所在的大樓裡也居住著其他居民,我想作者的這一描述可以表明其想進一步體現法庭與普通人之間的關係,法庭已與普通人的生活融為一體,並無任何間隙。在第一次初審的過程中,K嘗試著對在場旁聽的人傾訴他的心中所想,他眼中法庭的種種不合規行為。然而結局卻像一個笑話,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官員,可以說都是代表權威一方,K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無法改變居面,這次初審就這樣荒唐的結束了。

隨後的日子裡,K雖然還是正常的上班生活,但實際上與法庭對抗已經成為K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了。K曾先後求助於律師、畫家和神父,但似乎這些途徑並無實際作用。在作者的筆下,本應象徵法制上人身自由的律師,確成為了法庭機制的維護者。由此,K求助的這位律師並無幫助K的能力,僅僅只是順應法庭程序進行,並且他還勸說K服從於法庭的權力體系。故K只能另尋他法,他決定去拜訪一位得到了法院信任的畫師,然而在來到畫室與畫師交談的過程中,他卻發現似乎周圍都是法院的人,「一切都已屬於法院」,連畫師都無法避免法官對自己的幹預。法院的權力已經擴張到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任何人都無法得到絕對自由。畫師最終也沒能給出一個完美方案,無論如何,K似乎都只能深陷其中,在與法庭的抗爭中失去自我生活。作為普通人的K,和法庭抗爭的過程中屢屢受挫並且無法實現最終目的,作為象徵藝術與審美的畫師,好像也在維護法庭,屈服於權威之下。在求助於法律與藝術都無果的情況下,K被引入了城市的大教堂,他或許可以在此找尋精神的解脫。然而諷刺的是,在教堂中,一位對K的案件知情的教士毫不留情地在教堂宣判了K的罪責,摧毀了K精神防線。教士所講的鄉下人的故事也無疑是對為了法庭的合理與正當而辯護,以及提醒K的處境,告知其無法與法庭抗衡。

作者其實是以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了國家權力機制的過度膨脹與滲透,正如K所說:「你清白無辜可以給你判罪,你不知不覺也可以給你判罪」。在此種現狀下生活的普通人毫無對抗之力,沒有任何尊嚴與安全。該書名為「審判」,既可以理解為法庭對K的審判,K的自我審判,也可以理解為一場對審判本身的審判。作者以他獨有的寫作方式,表達出其對於現代社會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懷疑和批判態度,以及對於在這種腐朽而殘酷的制度下受到嚴重傷害的普通人的同情。

「他的目光落在採石場旁邊的那座房子的頂層上。那兒亮光一閃,好像有人開了燈,一扇窗戶驀地打開了。一個人的身子突然探出窗口,他的雙手遠遠伸出窗外,由於他離得遠,站得高,所以他的形象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這個人是誰?一個朋友?一個好人?一個同情者?一個願意提供幫助的人?僅僅是他一個人嗎?還是整個人類?馬上就會有人來幫忙嗎?是不是以前被忽略的有利於他的論點又有人提出來了?當然,這樣的論點應該有。邏輯無疑是不可動搖的,但它阻擋不了一個想活下去的人。他從未見過的法官在何處?他從來沒能夠進入的最高法院又在哪裡?他舉起雙手,張開十指。」

「但是,一個同行者的兩手已經掐住K的喉頭,另一個把刀深深插入他的心臟,並轉了兩下。K的目光漸漸模糊了,但是還能看到面前的這兩個人,他們臉靠著臉,正在看著這最後一幕。『像一條狗似的!』他說。他的意思似乎是:他死了,但這種恥辱將留存人間。」

——卡夫卡《審判》

相關焦點

  • 讀書 | 卡夫卡的《審判》
    個人覺得《城堡》是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它達到了創作上的純熟;《失蹤者》有些稚嫩的地方,但不失為一個獨特的故事,卡夫卡賦予了主角卡爾一點希望,環境的多樣給這個故事增添了許多靈動;《審判》則像是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更重要的可能是啟下,它與《失蹤者》略有相似,更像的是《城堡》,我感覺沒有《審判》的創作在前,《城堡》在藝術上不會這麼純熟。
  • 電影「審判」:卡夫卡神話
    一部電影,大光明上海最大影廳上千的座位爆滿,電影結束時觀眾自覺起立集體鼓掌,昨晚的電影「審判」如是,這在電影史上既便不是首次
  • 絕望式的啟迪——淺析卡夫卡《審判》
    用一上午刷完了卡夫卡的《審判》。封面上印著哲學家懷特海德的讚譽:「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卡夫卡的註腳。」
  • 絕望式的啟迪丨淺析卡夫卡《審判》
    絕望式的啟迪——淺析卡夫卡《
  • 作品賞析 | 黑暗之門:在自我隔離中閱讀卡夫卡的《審判》
    從他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封面就看得出來,卡夫卡希望展示一扇通往黑暗的門。然而,沒有任何一部卡夫卡的作品像《審判》這樣,與門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繫。仿佛一夜之間,卡夫卡的小說就成了對我們的審判。此時的門,不只是為了文中主人公約瑟夫·K而開合,也為了我們這些正在努力理解變化著的世界的所有人。很大程度上來說,門的這一側和另一側的光線一樣昏暗。好吧,這非常卡夫卡。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美讀】誰擁有卡夫卡——卡夫卡手稿的卡夫卡式歸屬
    眾所周知,卡夫卡把他已刊和未刊的作品留給了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並且給布洛德明確的指示:在卡夫卡去世的時候,他必須摧毀這些作品。事實上,卡夫卡自己早就已經開始焚燒大部分作品了。雖然布洛德也沒有出版卡夫卡留給他的每一件原稿,但他拒絕承兌卡夫卡的要求。他在1925年和1927年間相繼出版了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
  • 名人談寫作特輯——國外名家:卡夫卡
    《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 為什麼卡夫卡那麼難看
    卡夫卡為什麼不愛上班,鬱鬱寡歡,四十一歲就死了呢?就是因為他看出了工作的荒謬之處。馬克斯·韋伯是怎麼說職業人士的呢?他們要過一種禁慾的生活,避免一切淫樂,不能不勞而獲,也不能誇富,要謹慎地、受理性控制地生活,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行為要有條不紊,還有,避免貪戀塵世之繁華,也不貪戀藝術或一己之情緒和情感。
  • 【聖痕小劇場】 卡夫卡 | 荒誕不定的布拉格寒鴉
    1.卡夫卡:奧匈終末的文學之光2.上位聖痕:星空下的彷徨3.中位聖痕:萬象異化4.下位聖痕:寂寥的寒鴉5.審判與幻幕6.結語:求索一生卻無名,身後萬家自隨行從第一感覺來說,捷克這個地方看起來好像不怎麼樣,在歐洲的知名度肯定不如英法德意這樣的國家,甚至連西班牙一類的第二梯隊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可能有人說起「
  • 卡夫卡 | 愛的險境
    愛的險境 卡夫卡
  • 在卡夫卡身上,沉默的問題用最激烈的方式提出來
    其中又以長篇小說《審判》《城堡》,中篇小說《變形記》,短篇小說《判決》《鄉村醫生》等為世人討論最多。K喬治•斯坦納李小均 譯 卡夫卡現在的形象被人誇大,但卻模糊 1924年,卡夫卡去世,生前只發表了幾部短篇和斷片。
  • 周五人物 餘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作室裡用煤氣自殺。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
  • 《明日方舟》卡夫卡幾時上線 卡夫卡屬性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明日方舟卡夫卡的相關介紹,2021年會上線三個新幹員,卡夫卡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名已經公布叫山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
  • 《變形記》100歲了,關於卡夫卡的這20件事你知道嗎?
    當然,卡夫卡最堅定的支持者還是他的大學好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他從一開始就堅信卡夫卡是天才般的小說家,並保留了卡夫卡的作品手稿。卡夫卡曾對布洛德寫下了最著名的文學死亡願望:「親愛的馬克斯,我最後的要求就是,一切我留下的日記、手稿、信件,草圖等等,讀了的、未讀的,務必完全燒毀…」 但其實,有傳言表示,布洛德曾在卡夫卡生前就明確表示不會銷毀卡夫卡的手稿,所以也有人猜測卡夫卡寫的臨終願望其實是欲擒故縱。
  • 在春天裡,閱讀經典:卡夫卡《變形記》分享
    👣從未想過,卡夫卡的《變形記》可以被搬上銀幕,直到一部叫《第九區》的影片出現。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卡夫卡1883年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 卡夫卡《地洞》:世界之大卻無我安身之所
    至於地洞的主人「我」具體是一種什麼物種,作者語焉不詳,不過讀者大概可以猜想是一隻鼴鼠,因為在1904 年卡夫卡寫給馬克斯·布羅德的信中寫到: 「我們像一隻鼴鼠打地洞,滿身黑茸茸的毛,從我們打的沙洞裡站出來,伸出可憐的小紅腳,怪可憐的。」在卡夫卡看來,人生的境遇就和鼴鼠打地洞一般,孤立無助,充滿悲戚的意味。
  • 《卡夫卡》幻境與現實重疊 城堡裡荒謬怪異的懸疑
    本以為《卡夫卡》是部傳記紀實電影,其實不然,《卡夫卡》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一部恐怖感十足、撲朔迷離、荒謬怪異的探索電影。《卡夫卡》藉由一起懸念兇殺案介入事件邊緣人卡夫卡的虛構文本。影片旁涉和隱喻了卡夫卡作品中諸如小人物、城堡、墳墓、精神控制權威等典型符號。
  • 卡夫卡:感悟悲觀的5句話,「生命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其主要作品為:《變形記》、《城堡》、《誤入世界》、《午夜的沉默》、《卡夫卡隨筆》、《審判》等。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卡夫卡,因為王小波就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當很多人看到卡夫卡的職業的時候,想必自己沉澱已久的文學夢就馬上開始崛起了。文學從來不是什麼陽春白雪,也並非是什麼高端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作家,只要是能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來,能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