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無國界。話雖如此,可面臨「中國製造」,且花巨資培養出來的31歲帥小夥,卻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一事,依然引起無數網友及社會各界的熱議。
少年天才已早成
尹希,出生於1983年,不同於學渣們「上課打瞌睡,下課唾沫飛」的「流水線」童年。1993年,年僅9歲半的他便以突出成績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僅隔三年,尹希又憑藉572分的高考分數被中科大96級少年班錄取,他是學校年齡最小的「小鮮肉」。2001年,尹希成功完成了中科大5年的本科學業,並獲得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開始全力攻讀該大學物理系弦理論。
哈佛畢業難回國
2006年,尹希獲得博士學位,並回到了祖國,準備報效培育之恩。可是美國自然不捨得,同年哈佛大學打破慣例,向尹希拋出橄欖枝,允許他留校繼續進行物理學研究。2015年,哈佛大學物理系誕生了年僅31歲的正教授尹希。
我國花大量心血和資金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卻還是留不住,為別人做了嫁衣,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人才流失嚴重
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977年高考恢復後,到2018年的40多年間,留學鍍金的人有585.71萬人之多,其中有432.32萬人成功完成學業,365.14萬人選擇回國,而剩下超過70萬人選擇留在外國。
這70多萬人中,大多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這對我國造成的價值流失顯而易見。
祖國強大需要齊心協力
尹希選擇了對個人發展更有利的學術環境,固然是他的個人自由。可在愛國層面上來說,又終究有所不足。
科學固然無國界,可科學家應該有國界。
仍有無數愛國人士,寧願放棄國外的優異環境,也要選擇回國報效祖國。如錢學森,歷經千難萬險也要回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促進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傲然立足於世界的資本。
祖國的強大,是我們國人的堅強後盾;祖國的強大,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