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大江南北都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在慶豐收的同時,頻頻也想考考大家,「五穀豐登」你知道說的是哪五穀嗎?
答應頻頻,別再五穀不分
人們常說五穀豐登,但究竟是哪五穀很多人應該都答不對。有網友大膽猜測,「難道五穀就是傳說中的大米、小米、綠豆、花生and玉米?」
頻頻想說,這位網友的答案已經非常接近了,但是,並不全對。
五穀具體是哪「五穀」?跟緊頻頻,別掉隊!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最早對「五穀」的解釋,源於《漢書·食貨志》,指出五穀為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
在典籍中查找「五穀」,主要有兩種常見的說法:一種是稻、麥、黍、稷、菽, 一種是麻、麥、黍、稷、菽。
兩種說法的差別在於稻和麻,麻可以部分食用,但主要功能還是織布。第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含在五穀裡面,而把稻放在首位,更加符合人們今天的認知。
稻:一般指水稻,去殼後就是大米。
麥:即小麥,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饅頭、麵條、麵包等食物。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
黍:子實呈淡黃色,去殼後是黃米,比小米稍微大一些。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點。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脫皮後就是小米。
菽:豆類的總稱,一般指大豆,原產於中國,富含植物蛋白。
如今,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已經演化成糧食作物的總稱,泛指所有糧食作物。
經過千百年的「進化」,人們已經可以將糧食加工成各式各樣的美食。
01 稻
水稻是中國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但你知道嗎?早期的水稻並不是人們的主要糧食,到了唐朝,稻逐漸代替了稷(小米),明清時期,水稻才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中佔到了絕對優勢。
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水稻產量前10位的國家有9個分布在亞洲,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如今,米粉、米糕、餈粑……一系列美食都可以用大米加工而成,大米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
02 麥
麥,包括大麥和小麥,小麥是五穀中唯一起源地並非中國的穀物品種。相比於小米,小麥粉富含麵筋蛋白,會讓麵團具有韌性,易於加工成不同形狀,口感也更加豐富,這是小麥地位在歷史上反超小米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時期,大家就吃上了饅頭,那時發酵技術已經普遍運用於麵食製作當中。
到了唐代,人們已經吃上了餃子、包子、面片。而宋朝隨著烹飪方法的發展,油炸、糕點等都可以吃到。明朝各種麵條類的品種更為多樣,人們能吃到的各式麵條,如拉麵、刀削麵、燴麵,在明朝已經基本定型。
因此,小麥在明朝時成為了僅次於稻的糧食作物並延續至今。
03 黍
在商周時期,黍(即黃米)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因為單位面積產量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黍的地位下降不再是主糧,今天在中國的餐桌上已經很少見。
黍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可以釀酒,非糯質黍,稱為穄(jì),以食用為主。在許多北方人眼裡,黃米的地位是要高於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糯米的一種)用,有些地方拿它做糕點待客。
04 稷
小米具有抗旱耐熱,生長期短,產量高、品質好的特點。
隨著農業技術改進,到了商周時期,小米便逐漸取代了黍,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並被普遍種植,直到隋唐時期,其首要地位才被稻所取代。
古代中國把國家稱為社稷,稷代指糧食,可以看出當時稷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如今,多數人主要用它煮粥喝。
05 菽
菽一般指大豆。在古代,大豆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中國人還創造了豆漿、豆腐等,並發明了醬油等源自大豆的調味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點擊視頻,看看豆腐是如何誕生的?(央視頻號:格物致知)
大豆有一個遠勝其它四谷的優點就是蛋白質含量約為35%-44%,是穀類食物的4-5倍,為古代中國人身體發育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
現如今大豆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進入了工業領域,豆油是人類食用和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料,榨取油脂後剩下的豆粕則是家禽豬牛等動物的重要飼料。
古詩裡也有糧食大學問?
早在很久以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一直強調要珍惜糧食,並留下了大量有關糧食的詩句。下面這些,猜猜看說的都是哪種糧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無勞映渠碗,自有色如銀」
「羅衣初卸露黃膚,累累嵌成萬顆珠」
點擊上方「參與討論」跟頻頻聊聊,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與糧食有關?
你笑起來真好看!
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也是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認可與感謝!
農民們一張張綻放的笑臉,便是秋季裡最絢爛的色彩:
內蒙古達拉特
圖片來源:達拉特發布
陝西
圖片來源:陝西日報
廣州白雲
圖片來源:廣州白雲發布
雲南西盟
圖片來源:西盟雲
辛勤勞作的他們
每年盼的就是風調雨順,有個豐收年
9月22日,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
這一天,是屬於每一位農民的節日
豐收時節,為他們點讚!
上央視頻看豐收的中國
▍主編:楊浪
▍編輯:王昕彤
▍部分內容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