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採取賦分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哪個層次的學生影響最大?我認為是中等生!因為賦分模式下,選擇對手很重要,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而言,可選的組合很多,每個組合,他們都可能成為「分子」,這部分學生,一般會選擇物理,然後加上其他科進行組合,其中最優秀的那部分學生,以物化生和物化地為主。而對於成績差的學生而言,基本上沒有什麼選擇的機會,因為上課能聽懂最重要,這部分學生,多數選擇政史地。
而對於中等生而言,應該更加注意「策略」,這就如同「田忌賽馬」一樣,成功的策略,能夠幫助你逆襲,戰勝對手,而失敗的策略,則會讓他們輸得很慘。
在山東省2017級,也就是新高考第一級選科數據中,選擇政史地的學生人數最多,其次就是選擇物化生的學生。從單科來看,選擇地理和生物的學生最多。
那麼,對於中等生而言,應該選哪些組合呢?不同學校的中等生,水平不一樣,即便是同樣成績的中等生,每個學生擅長的科目也不一樣,這裡不能一概而論,我選擇兩個諮詢我最多的組合進行解釋:政史地組合和政史生組合。
政史地和政史生這兩個組合,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學習難度,地理和生物的思維要求低於物理和化學,所以對於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喜歡選擇這兩科;從賦分方面看,這兩科因為人數比較多,而且分布比較合理,所以學生的賦分能夠和原始分相吻合,不會出現「尖子生互掐」的現象。從專業方面看,這兩科面對的專業,相對而言比較冷門,所以學生選擇這兩門學科,更多的是考慮分數而不是專業,所以這兩個組合可選專業基本上類似,可能會出現直接競爭的局面。
但是,這兩個組合也各有優缺點:從賦分上看,選擇生物的高分生比地理多,所以如果生物不是非常好的話,有可能會出現賦分低於地理的情況;從專業看,選擇生物的學生,專業可選面相對寬一些,主要是醫學(康復、針灸等)、農學、林學等一些專業,要求選擇生物就可以報考,而選擇地理則不能報考。
所以,如果生物比較有優勢,而且以後打算學農林牧副漁醫等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生物,但是也要考慮大學可能會學習化學;如果生物沒有什麼優勢,專業也不願意報考這些專業,不如直接選擇政史地組合,考出更高的分數,衝擊更好的學校和專業。
當然,對於中等生而言,選擇這兩個組合,在成績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但是從專業選擇面上看,受限比較明顯,所以對於中等生而言,要在學校和專業之間做權衡,從山東省今年的投檔情況看,如果高考成績達不到500分以上,選擇這兩個組合,都有可能面臨著沒有本科或者公辦本科上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