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東省第一屆新高考完美收官,之前對於第一次選科走班的種種擔心也都塵埃落定。毋庸置疑,這一屆考生畢竟是第一次選科走班,各種因為經驗的不足導致的選科失誤也在所難免。但是,對於後面的考生來說,如果不吸取他們身上的經驗和教訓,重蹈覆轍恐怕也不是不可能。
通過和已經畢業的這一屆高三老師深入交流,李老師發現,這一屆考生傳統的理科生組合如物化生發揮的很不理想,很多班級考得可以說很差,反倒是很多傳統的文科班,政史地組合班級發揮的非常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平時理科比較好,文科一般的學校,最後理科反倒成了犧牲品?
李老師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學霸選課不慎也會成為炮灰。這篇文章在各大平臺備受推崇,很多看過這篇文章的地方學校、老師紛紛請求轉載,這裡包括北京四中等一些名校。
為何學霸選科不慎也會成為炮灰呢?山東省今年的高考其實就是一個例子。一些平時比較出名的中學最後發揮的非常一般,甚至某千萬人口大市全省前50名考生一個也沒有,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就其根源,高中第一次選科沒有給全體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是一個重大失誤,很多學校對於學生選科完全放開,或者完全不放開。我說的完全放開就是不管不問,學生想怎麼選就怎麼選,和不適合都同意。而有些學校則是認為進行組合限制,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
這種缺乏統一的選科指導下的弊端,不是影響一個人兩個人,而是一個地市的整體成績,所以高考這個試金石就做了很好的檢驗。盲目跟風選科,學霸扎堆選科等各種風氣盛行,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吃大虧。
由於實行等級賦分制度,可以考滿分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比例限制,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真正的學霸,不是真正的強校,而是本地的所謂強校,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吃虧,大頭都讓更強的名校剝奪了。所以,李老師說,一般地方「名校」的學霸們其實稍有不慎就會淪為炮灰。
這篇文章,李老師不想多講學霸,而是想多談談普通學生為什麼選了政史地卻發揮得很好。李老師目前帶的這一屆學生當中,政史地組合的學生在連續幾次考試中依然是發揮的最理想的,按理說選擇政史地的考生都是成績一般的學生,為什麼到了政史地班級反倒考得好?
一、時間很充分
選擇政史地基本上就保證了學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對於文科生來說,數學是最頭疼的事情,如果選擇物化政等類似組合,由於物理很難,化學也很難,那麼政治學科就沒有時間保證,而政治學科恰恰需要大量時間背誦,同時數學也會因為物理和化學被消耗掉大部分時間而無暇顧及,所以,政史地學生基本上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可以保證數學時間,也可以保證其它學科時間。
二、賦分優勢大
由於實行賦分制度,不同於以往的原始分,選政史地的優勢也就出來了。過去大文大理時代,很多人包括家長之所以瞧不起文科,就是因為文科考不出高分,歷史、政治聽得懂,不會做,做了不得分這是很多人的共識,一場考試下來物理可以考100分,政治想考80都很難,某地市一次一模考試,全市政治最高分原始分才84分,這怎麼和物理比?賦分就不同了,這個84分最終就是100分,在以往這根本不可能。
三、競爭壓力小
對於第一次實行新高考的地區的考生來說,第一年選科往往都是帶有一定盲目性的,選擇物化生、物化地的估計扎堆嚴重,因為大家都考慮了物理的重要性,所以扎堆物理組合往往就意味著競爭壓力巨大,這一點即使到了後來的高考志願填報也是如此。政史地組合競爭壓力相對小,因為成績稍微好一點的考生去選擇偏理組合了,對政史地的傳統偏見反倒對選這個組合的考生來說變成了機遇。
如果你數學還不錯,如果你不討厭政史地,如果你真的不怕吃苦,李老師告訴你,選擇政史地組合其實挺好的。不要覺得政史地將來就業難,志願填報難,被人瞧不起等等,但是我想說,能有個大學上這是第一位的,物理再好,不合適也不能勉強,偷雞不成蝕把米,最後啥也沒得到,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