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檢索公開報導,揚州驢友「飛魚守望者」(後文稱「飛魚」)以於2020年8月17日確認不幸遇難,懷著沉重的心情對飛魚的遇難表示哀悼。筆者搜索公開報導以及各戶外群對於飛魚遇難情況的看法,結合查詢到的戶外資料及個人經驗,以一個戶外驢友的視角對飛魚遇難事件進行深度分析和還原,探討關於戶外徒步運動中常見的危險種類和處理辦法,既希望逝者安息,也打算勸各位生者珍惜生命,敬畏自然。文章長約7590字,耗時預計15分鐘。
01事件回顧及重要線索
通過網上約伴的方式,飛魚一行人於8月2日進山,參加西藏境內他念他翁的戶外徒步活動。進山第二天(8月3日),飛魚與同行的「啊昌昌昌」(後文稱「啊昌」)因線路分歧脫離隊伍,飛魚與啊昌搭夥前行。第三天時(8月4日),飛魚、啊昌在途中與另一支隊伍的吳凡相遇,三人組成臨時團隊,搭夥徒步一天,到達營地後飛魚表示:啊昌與吳凡體力比較好,此後路程讓他們往前走,不用等他,晚上他能夠走到同一個營地,實在不行可以跟著後面的兩支隊伍。第四天(8月5日),三人小隊在胸龔曲隆(地名)因各自下載軌跡不一樣產生分歧,飛魚與吳凡走河谷線,啊昌走山腰線,約定在兩線交匯處龍戛稱明(地名)處集合。走山腰的啊昌先一步抵達龍戛稱明,走河谷的飛魚和吳凡因體力差異,吳凡在前飛魚在後,吳凡約在啊昌到達1小時後抵達龍戛稱明,兩人匯合後在龍戛稱明繼續等待飛魚約1小時,未見到飛魚蹤跡。考慮他們三人隊身後還有兩個戶外隊伍,啊昌和吳凡不再等待,繼續前行至當天的露營地。到傍晚時分仍未見到飛魚抵達營地,二人認為飛魚應該是跟後面的隊伍匯合同行,便考慮飛魚與後面的隊伍同行了。第五天(8月6日)啊昌與吳凡繼續前行,直至於8月9日晚上,啊昌、吳凡及其身後兩支隊伍陸續出山,均未見到飛魚,此時二人判斷飛魚失聯。8月9日晚,飛魚的約定聯絡人「往事如煙」告慰出山人員不要擔心飛魚,十日後飛魚自然會出現。8月12日(第十天)同行隊伍隊員陸續出山報平安,均未見到飛魚的蹤跡,往事如煙確認飛魚失聯,與家人報警。8月14日,啊昌與飛魚家人在班藏村匯合,據啊昌介紹,當地政府及警方已經組織人員進行了2天的搜救工作。8月16日,前方傳回消息,於河中找到飛魚,確認飛魚遇難。找到飛魚時,其徒步鞋掛在脖子上。
02事件背景
關於飛魚:飛魚戶外ID全稱「飛魚守望者」,真名餘文軍,江蘇揚州籍,男,身高175cm,54歲,戶外經驗十分豐富,曾徒步庫拉崗日、岡仁波齊、念青東、博格達、鰲太、貢嘎、喀納斯、狼塔、南太行等線路
關於他念他翁徒步線:他念他翁山脈屬於橫斷山脈中的一條,位於瀾滄江的左側,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他念他翁徒步線開闢時間約為2017年左右,全程位於西藏昌都市左貢縣境內,起點和終點都在G214國道旁,自東南向西北方向行走,屬半成熟路線,難度極大,全程約130公裡左右,徒步耗時約10天,絕大部分路段處於海拔3700m以上,要翻越6個海拔5000左右的埡口,其中3個埡口屬於不成熟少有人跡埡口,另外3個埡口屬於當地牧民途徑埡口,勉強有路跡、牧道。
03事發地線路分析及飛魚遇難情況推測
山腰線(啊昌走的線路,見「手繪分析圖」紫色軌跡):山腰線為胸龔曲隆(地名,海拔4200m)至龍戛稱明(地名,海拔4140m),全程約2.3公裡,處於海拔4200m線上,屬緩下坡。
河谷線(飛魚和吳凡走的線路,見「手繪分析圖」褐色軌跡):該線路如果未仔細查看軌跡,則認為是下坡線路,經過筆者仔細查閱資料對比,發現河谷線其實是一條非常危險且難度較大的線路,河谷線全程約2.8km。先從海拔4200的胸龔曲隆徒步約750米下降至海拔3960米的位置,屬較陡峭的下坡路,此時距離河道最近,且走到河道的位置最平緩,約為2-10m左右。然後沿海拔3960m線緩慢橫切行走1公裡上升至海拔約4000m位置。再從海拔4000m徒步約為200m,上升高度約100米至4100米,坡度60%,屬較難的上坡路,且該處位置不能再往前橫切,根據地形判斷其上升段左側為懸崖。最後從海拔4100m橫切860米之後抵達海拔4140米的龍戛稱明。
因此,飛魚走的是一條先急下坡,再走一段微斜上的「平路」,再急上坡,且一邊還是懸崖,然後繼續微斜上平路才能抵達匯合點,按照正常行走速度計算,2.8公裡這種線路耗時應為1小時至1.5小時範圍。而啊昌的線路是一條2.3公裡的緩下坡線路按正常速度計算,耗時應為30分鐘至1小時範圍。根據二人抵達龍戛稱明的先後時間描述,啊昌用時約30分鐘,吳凡耗時約1.5小時,之後又等待約1小時,而2.5小時過去後,飛魚仍未見蹤影,此時極有可能飛魚遭遇變故或者偏離線路。
疑點①:飛魚為何選擇走河谷線?
根據已有線索推測飛魚只有河谷線軌跡和體力不支是走河谷線的原因,推測過程如下:
其一、據啊昌描述,當時飛魚和啊昌軌跡不同,即飛魚只有河谷線的軌跡圖,故選擇河谷;
其二、飛魚與啊昌前期脫離隊伍是不願意走支線,通過查詢資料發現,整條他念他翁線路中只有一處支線,為需要往返行程約9公裡前往南加曲隆方向,就近欣賞大米勇神山的線路,根據後面隊伍出山時間推測,他們第一次的分歧點在第二天途徑的三岔口位置,此說明飛魚體力較差不願多行,此後的旅途中也有描述,飛魚覺得啊昌和吳凡體力較好可以不用管他,他獨自一人能抵達營地或者選擇與身後隊伍同行。因此,飛魚選擇走河谷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認為河谷線會輕鬆一些。
疑點②:飛魚遺體為何會在河中找到?
推測有兩種可能:
偏離預定線路過河時意外跌落河中因某種原因打算沿河谷下撤至班藏村,過河時意外跌落河中
推測過程如下:
第一、據@揚州發布「最新 | 「飛魚」遇難:戶外有風險,徒步需謹慎」報導,飛魚好友往事如煙描述,「飛魚往往不需藉助導航等儀器設備,就能準確判斷出所在地的方位和位置,哪怕再陌生的地方,再複雜的山形都難不倒他,仿佛自帶雷達系統,用上帝視角看世界。」加之飛魚有豐富的戶外徒步經驗,往事如煙的描述飛魚徒步時不看電子導航軌跡行走應該是常有的真實情況,其選擇走河谷線就是他這種「能力」判斷的結果。另外河谷線有標記「去胸龔曲隆別走下面,會繞路」說明河谷線存在岔路,飛魚為節省體力選擇向下走河谷線,他從軌跡標註點偏離向下即成為其思維的結果。只是可惜,無法查到這個標記點往下是通向何處,但該標記點描述為「別走下面」,極有可能會偏離至河道位置。因此,飛魚遺體在河道中發現,最大的可能就是偏離軌跡導致。
第二、由於河谷地形險峻,不排除飛魚在河谷線出現意外受傷的可能,受傷之後的飛魚選擇從河道下撤至班藏村,途中意外跌落水中;或者因為線路太虐,體力太差,覺得自己無法完成全程而選擇從河道下撤至班藏村,途中意外跌落水中。這兩種可能都是基於飛魚特意下撤的結果。
疑點③:為何屢次錯過救援時間?
通過梳理整個經過,我們發現,最少有三次救援時間被耽誤,分別是:
吳凡與啊昌在龍戛稱明匯合後等待1小時未見飛魚蹤影,如果此時繼續等待或者返回尋找,極有可能將飛魚帶出,或者立即確認飛魚失聯,便於組織救援。吳凡與啊昌抵達營地之後,即在8月5日傍晚至8月6日早晨飛魚仍未現身,吳凡和啊昌應繼續等待,至少等到後面兩支隊伍抵達,便可初步確認飛魚是否失聯,便於及時救援8月9日晚,吳凡、啊昌以及身後兩支隊伍陸續出山,均稱未見到飛魚,此時就應該立即報警,而不是等到8月12日的10日之期結束才選擇報警組織救援此疑問涉及到常理推論和回顧性推論,因飛魚先前告知啊昌和吳凡,不用等待,他能一人抵達營地或者跟隨後面隊伍行走;以及飛魚與往事如煙的10日約定之期未到,萬一飛魚第9日出山,組織社會救援造成的損失有可能引來糾紛。故而,從常理判斷,未及時救援的也能說得過去。
以上的推論全部是基於公開報導和證據進行的,可能存在偏差或者大相逕庭,但意外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組合到一起的結果,逝者已矣,望飛魚親友節哀,望天下驢友平安!
04戶外徒步運動常見風險種類和處置辦法
戶外徒步旅行本就是高風險的活動,徒步旅行者必須依靠基本的戶外常識、清醒的自我認知和危險預判、緊密的團隊合作才可能儘量減少風險,安全出山。
(一)失溫
定義:體熱量流失大於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溫度降低而產生的心理或生理現象。表現為一系列寒顫、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這裡所謂的人體核心區主要是指大腦和軀幹內的心、肺等維持生命的主要器官,這一概念是相對於人體四肢和表層皮膚而言的。
產生的原因:失溫現象在高海拔徒步遇險案例中經常出現,本次飛魚遺體於河中發現,就不能排除失溫的可能。高海拔地區天氣變化無常,大雨、大風、大雪、冰雹等惡劣天氣隨時發生,加之高海拔氣溫較低,如果在惡劣天氣中沒有採取有效且及時的措施,極易發生危險。
處置措施:
預防是所有避險措施的最有效手段,及時預判天氣變化進而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例如遇到烏雲密布,及時穿戴雨衣;大風大雪時儘快找到背風面進行躲避,加保暖防風衣物,切不可在大風大雪中行走,除易導致失溫外還有滑墜、迷路等風險3層著裝原則:貼身穿著排汗快乾麵料的內衣,中間保暖層可選擇抓絨衣或羽絨服,防風防水層可使用衝鋒衣褲或具備防水御風功能的產品。當停止運動時,身體就會覺得寒冷。所以休息的時候要添加衣物,而且休息時間不應過長。即使氣溫很低,在進行大強度的運動時仍會出汗。當內衣、襪子等被汗水打溼後,會使身體散發大量的熱量。所以到達露營點或下山後應立即換上乾燥的衣物。推薦一個方法就是帶一條幹的毛巾,來不及換衣服的時候就把幹毛巾貼到背上和肌膚相親,以此保暖。在溫度較低的區域進行活動,帽子、頭巾、手套都可以防止身體喪失熱量,應當隨身攜帶。在緊急情況下,急救保溫毯可以有效的維持生命。急救失溫的人,沒有別的條件下,身體傳溫最直接。一定要相互脫掉衣服,肌膚接觸,才有效果。好的條件是幾個正常溫度的人輪流給一個失溫的人提供身體保暖。(二) 高反
定義:是人體急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於低壓低氧環境後產生的各種不適,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常為前額和雙顳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
關於高反的相關親身經驗:
高反症狀輕微時一般表現為輕微頭痛、睡眠質量差、乾嘔、乏力、呼吸急促等嚴重高反如定義所見高反並不會因為之前到過高原適應了這次就不會發生,如果時間超過7天以上,再次上到高海拔地區仍會發生高反處置措施:
輕微高反會隨時間推移慢慢減緩直至消失,中高程度高反應當立即下撤至安全海拔就醫,或者吸氧徒步前應先到海拔3000左右的地帶進行緩衝,如果有中高症狀或者輕微症狀兩天內無緩解建議不要前往高海拔地帶活動目前除吸氧外無其他特效藥免除高反,但可以攜帶少量葡萄糖,用於補充能量,緩解症狀高海拔地帶儘量減少劇烈奔跑、跳動、吶喊,排尿動作儘量輕緩,不喝酒不抽菸
(三) 滑墜
滑墜常發生在懸崖、河邊、陡峭的山坡山脊等危險地帶,滑墜易導致受傷,嚴重者導致無法行走動彈甚至死亡
處置措施:
對地形地貌危險預判,溼滑、懸崖、地質鬆軟等地點踏實抓牢,切不可莽撞大意結伴前行,避免單獨行走有條件的拉保護繩、使用冰爪等裝備意外事件發生後他人不可輕易,避免二次傷害,及時止血,固定斷裂的傷骨等獨自一人滑墜無法動彈行走時,除基本的自救外,應當避免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如失溫、失水等(四)迷路
迷路多發生在單獨一人行動時,且多為戶外經驗不足不會使用電子軌跡、地圖等設備或者自認為經驗豐富而未下載電子軌跡,迷路並不會立馬導致危險,但迷路會伴隨其他風險係數的急劇增加,如滑墜受傷、失溫失水、野獸攻擊、飢餓等,且增加救援難度。
處置措施:
如果覺得自己無法找到正確的路,在能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待在原地不動,就地等待救援一旦確認自己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時不要隨意亂走,學會利用石頭、樹枝、牛糞、自身裝備等所有能用的物資標記方向,辨別山勢河流走向,已確保在尋找出路未果的情況下能返回原地,且即使出現危險,也便於後續救援人員定位你的位置
(五)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高海拔長距離徒步線路中遇到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小,但低海拔地帶卻經常遇見,大部分原因是徒步者出發前未研究近期天氣狀況導致。
處置措施:避免在已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長時間滯留,特別是紮營。低海拔地帶的戶外活動見天氣狀況不好時,應當及時下撤,來不及下撤的應當往山脊上行走紮營,不要在低洼、陡峭山體下方等地帶紮營
(六)野獸攻擊
高海拔地帶常見的野獸有:狼、熊、野犛牛等大型猛獸低海拔地帶常見野獸有:毒蛇、毒蟲等小型有毒生物攻擊處置措施:
狼:害怕鐵器敲打的聲音、火光等熊:千萬不要奔跑,不要攜帶刺鼻氣味的東西,保持鎮定、面朝熊、舉起背包讓自己形象高大等,當熊發動攻擊時裝死或者逃跑幾乎沒用,敲擊鐵器、使用明火、攀爬大樹等可能可以躲過一劫。熊攻擊人的例子很少,切不可主動與熊接近野犛牛:預防為主,見到野犛牛切勿靠近。落單野犛牛攻擊性極強,見到野犛牛立起尾巴、怒目而視、急促呼吸,則犛牛處於攻擊前的狀態,一旦被攻擊就是比拼速度、走位的時候了。據說見到犛牛放低身態緩慢後退能起到作用(未經考證)。毒蟲:很快在傷口近心端約5釐米處進行縛扎,阻斷靜脈和淋巴液回流,減少毒液在體內擴散。行走時留意觀察,保持警惕。以上五種意外情況經常是多種類型伴隨發生,戶外活動風險大,保持清醒的頭腦,做正確的判斷,及時預防比任何事後救援都強。
05關於確保戶外活動安全進行的基本規則
上文粗略展示常見的戶外風險種類和處置辦法,除知道這些風險種類和處置辦法外,我們如何儘量將風險降到最低,享受美好旅程的同時儘量安全的歸來。筆者有些淺薄的戶外經驗和知識分享給大家,供大家探討:
(一)自我認知極其重要
不管你是老驢強驢,還是新驢嫩驢,保持謙遜的心理,對自己實力有充分的認識是平安完成戶外旅行的首要條件。不要因為自己強就可以肆意妄為、粗心大意,多少戶外強驢折戟沉沙都是經驗教訓。而那些新驢弱驢,要對自己的實力有充分認識,不可逞強好勝,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演繹的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不能走的路線非要走,最終除了害了自己還有可能害了同行人員以及造成社會救援人員的傷亡。
(二)風險預判和事前預防能避免99%的意外事件發生
多數意外事件是因為徒步旅行者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對危險來臨前缺乏預判和預防,長線戶外徒步活動多處於高海拔高寒的惡劣地理環境中,人跡罕至救援難度極大,一旦發生危險,將面臨救援不及時和沒有救援條件的窘境,所以預判危險,預防危險才是戶外活動安全進行的有效保障。
(三)團隊精神
隨著近些年戶外運動的興起,出現了不少商業隊伍,商業團隊保障力度較大,走的也大多是成熟線路。相對商業隊,AA制組隊則是面臨風險責任自擔、保障力度有限等現實狀況。雖然AA制隊友之間沒有必須生死相依的強制性救援義務,但遇到緊急情況時,隊友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你唯一能得到的有效外界救援。
因此AA制戶外活動進行之前要對活動隊員有充分的了解,溝通情感,發展友誼,不要自認為自己了不起總是在做嘲弄他人、故意破壞氣氛的舉動。在活動進行時避免掉隊,至少不要讓自己離開隊友的視線範圍,遇到危險的地段和天氣及時預警,呼籲結伴同行,當身陷險境時及時求救,隊友脫離視線時加快速度或者減慢速度,儘量保持安全距離。途中避免出現矛盾產生分歧,特別需要避免就是脫離隊伍單獨行走。活動結束之後有條件的可以舉辦慶功宴,鞏固感情,因為能在一條線上一起經歷生死走出來的隊友,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生的摯友,至少,下次再走時,有老隊友參加知己知彼也要安心不少。(四)使用科技手段保障活動安全進行
團隊成員儘量多的攜帶對講機等通訊設備,保障活動聯絡通暢。隨著科技的進步,進行戶外徒步活動時有衛星電話、北鬥海聊盒子等技術手段可供選擇,條件允許的情況攜帶可緊急聯繫外界的設備。在外界建立一個緊急聯絡通道,一旦危險發生可迅速組織救援,將極大減少傷亡事件的發生。緊急聯絡通道應該包含外界留守人員(組織救援、通知家屬)、家屬聯絡方式等。(五)購買戶外保險
戶外活動的安全事關方方面面,即使一個地方疏漏也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購買一份保險作為兜底的保障,是每個戶外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購買戶外保險應該選擇正規渠道保險時間覆蓋徒步活動期間及往返期間的全部時間段選擇保險時應該仔細查看保險條款,購買合適的險種至關重要(特別是保險涉及到的戶外運動種類、海拔、地理範圍、時間天數、免責條款等)
06延伸:關於AA制的爭議
近年來發生太多起因為AA制結伴前行,中途隊員遇難導致的社會輿論事件發生。從戶外實際參與者的角度出發,AA制戶外旅行作如下解讀:
1.關於責任和義務的界定:活動發起人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領導者,在AA制戶外旅行圈子的普遍共識是,發起人只是相當於活動的召集人,每個參與的成員對參與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後果都應當由其自身承擔,活動發起人和其他參與的隊員不承擔任何責任。同時所有活動參與者雖有道義上的義務幫助遇險的隊員,但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種義務是基於個人安全得到保障時所盡最大努力的結果,且施救者不應為施救行為導致的其他後果承擔責任。簡單來說就是:活動風險自擔,他人覺得自保有餘力後可以從道義出發施以援手,但這種施救產生的後果不應該由施救承擔。
2.關於旅途中的團隊合作方式:在徒步旅行中既可以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即每個隊員擁有獨立的行走能力,不依賴與團隊的任何人;也可以結成強有力的聯盟,即團隊公共物資分攤,搭夥吃飯、混帳,更進一步有領隊、有協作、有收尾人員。這兩種團隊的合作方式應該根據隊員的個人選擇合理安排,但其中的責任界定依然按第一條處理,為的是確保旅行擁有足夠的自由度和安全性。
在筆者即將截稿時,鰲太線上又傳來噩耗,一女在九層石海不幸遇難。
戶外活動風險大,逝者安息,聞者足誡!且行且珍惜!
文/小狼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刪
作者介紹:
專注於旅行領域創作
旅行經歷:
2013年7月曆時28天單人單車騎行1500公裡——山東到貴州
2014年1月曆時30天的單人背包搭車旅行——中部5省13市
2015年7月曆時18天的單人背包搭車旅行——北方4省
2016年6月—7月,歷時32天的畢業旅行——摩旅中國,山東—青海—貴州
2016年8月—2019年4月,深圳山嶺戶外,長期在深圳數山頭
2019年6月—2020年1月,自駕旅行中國
2019年6月17日-20日,徒步貢嘎大環線
2019年6月22日-23日,登四姑娘山二峰5200m
2019年6月25日-27日,徒步長穿畢
2019年9月29日-10月4日,徒步烏孫古道
轉載請先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