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這事,年輕人自己做主(中國青年觀察①)

2021-02-07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2020年9月30日,湖南省桂東縣城三臺山休閒酒店娛樂廳,青年男女正在聯誼交友。鄧仁湘攝(人民視覺)

2020年5月20日,江蘇淮安,一對青年申領結婚證後合影。趙啟瑞攝(人民視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2020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青年有擔當、不怕苦,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昂揚向上的良好風貌,贏得全社會點讚。如今的青年人主體逐漸變為「90後」「95後」甚至「00後」,當年人們口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們開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綻放光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使命。當代青年更有主見,更加獨立,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影響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本報今起推出「中國青年觀察」系列報導,與您一起領略新時代的青春風採。

「是手機不好玩還是劇不好追?為什麼一定要談戀愛?」「我不想戀愛,只想賺錢」「不談戀愛就沒有煩惱」……對於戀愛,經常有年輕人在網上放出這樣的「狠話」。不少人因此發出「是什麼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現在的年輕人還會戀愛嗎?」等疑問,年輕人的婚戀觀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正在重塑青年人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比起上一輩,如今的青年對待婚戀的態度有哪些變化?擇偶時更看重精神契合還是物質條件?年輕人是否真的不再嚮往愛情了?

記者調查發現,青年人對於婚戀的認知正處於新舊觀念的交疊之中,開放與保守並存,不同的婚戀觀念相互交錯碰撞,折射著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緣分婚姻」到「愛情婚姻」

「都快三十了,還沒對象嗎?」「什麼時候結婚啊?」「差不多就行了,別挑那麼細」……逢年過節,回鄉探親的年輕人總會收到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問候」。

然而,逐漸成熟的「90後」「95後」們,面對「催婚大軍」的熱情關心,卻常常不為所動。民政部數據顯示,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2019年只有6.6‰,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

「如果遇到那個對的人,就戀愛結婚;如果一直沒遇見,一個人有何不可?」談起愛情和婚姻,「90後」男孩小郝表現得很「佛系」。一直沒有談過戀愛的他,覺得遇到理想的愛情是小概率事件,「在父母要求的年齡段結婚,可能有些困難。」

「愛情需要運氣。」女孩小樹發出了和小郝同樣的感嘆。學生時代的她曾經遇到過以為對的人,最終卻沒能走下去。參加工作後也遇到過喜歡自己的,但小樹遲遲無法心動。

進入27歲,小樹變得更成熟理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但不會強求了。」現在的她正在積極提升自己,「如果找不到想讓我走入婚姻的人,就把自己修煉得更強大吧。」

持類似觀點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七成的年輕人不認為「人的一生中必須結婚」,超過半數的堅持「只有遇到喜歡的人才會結婚」。

年輕人的婚戀觀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為我們引入了兩個概念:過去社會強調家庭利益,個體的生存主要依附於家庭,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傳宗接代,因此過去的婚姻多為「緣分婚姻」;而當代社會更重視個體利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得更好,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實現個人幸福,因此現代社會的婚姻被稱作「愛情婚姻」。「這是由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發展決定的。」

「人們不是必須結婚才能幸福,於是婚姻變成了一種選擇。年輕人會衡量,到底是結婚快樂還是單身快樂。如果結婚不能讓他幸福,那他就未必想要婚姻。」沈奕斐說。

在心理觀察員周若愚看來,現在年輕人不願進入婚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人壓力較大。「如果生了孩子,就要更多考慮孩子的撫養、教育、住房等事情,生活質量可能有所下降。相比之下,一個人生活反而更舒坦。」周若愚說。

相親容易,合得來難

雖然與「人生一定要結婚」的傳統婚戀觀不同,但當代青年對相親等傳統婚戀形式的接受度並不低。多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有過相親經歷。

去年結婚的小侯就是通過相親遇到了現在的妻子。「當時沒想太多,就覺得去交個朋友也挺好的,沒想到見面發現兩個人挺聊得來,慢慢地就在一起了。」

但對於傳統「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當代青年有著不同的看法。2020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95後」社交觀念與社交關係調查報告》顯示,在擇偶方面,青年人群最在意自由婚戀因素,如「性格合得來」「個人品質」等。最不在意傳統禮俗規約因素,如「門當戶對」和「家人/親友的意見」。

「95後」女孩雨田告訴記者,家裡曾經給自己介紹過一個外在條件不錯的相親對象,學歷、工作、家庭都比較「搭」,但總是感覺話不投機。「見面時我穿了高跟鞋走不快,對方一直在前面走,完全沒有要等我的意思,後來我就再也沒有見他。」雨田說。

「95後」男孩小傑也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相親經歷:「我們兩家父母很熟,就撮合我倆在一起,周圍的人都覺得很合適,可是我倆始終不來電。」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注重與另一半「合得來」。「所謂『合得來』,就是兩個人能找到和諧的情感相處模式,這樣才能長久。」周若愚分析。

有的青年認為,成長經歷相似更容易「合得來」。近日「985相親局」就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很多「985高校」畢業生更傾向於找與自己學歷相同的對象。

參加過「985相親局」的小樹認為,學歷雖然不與人品劃等號,但跟成長經歷和見識掛鈎,學歷接近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在同樣畢業於「985高校」的小郝看來,「有趣的靈魂」更重要,「只要對方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兩個人可以有精神上的交流,是不是『985高校』畢業的並不重要。」

現代社會生活的不穩定性和經濟壓力也給年輕人的婚戀觀造成影響。《「95後」社交觀念與社交關係調查報告》顯示,在結婚原因方面,「95後」最希望的結婚理由是「因為愛情」,然而僅有15%的「95後」願意為愛情放棄麵包和金錢。可見,青年人追求愛情,但依然需要有現實的物質基礎,對「月亮」或「六便士」的選擇不願走極端。

雨田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不一定有房有車,但至少有穩定的收入。「如果兩個人組建家庭後反而過得更窘迫,那結婚又有什麼意義呢?」她說。

「好的感情是不斷磨合出來的」

一段時間以來,作為一項有償情感體驗類服務,「虛擬戀人」出現在各類網絡平臺,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陪伴聊天、當一日情侶、陪玩遊戲、溫柔哄睡等,「虛擬戀人」正成為當下不少青年熱衷的網絡消費方式之一。

體驗過「虛擬戀人」服務的小王介紹,自己找虛擬戀人主要是因為現實中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想體驗戀愛的感覺。「雖然兩個人沒有面對面接觸,但心靈上的交流讓人很滿足,有時候確實能感受到溫暖和鼓勵。」

在沈奕斐看來,「虛擬戀人」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年輕人不知道如何去處理親密關係。

「今天,大家在愛情中追求自我呈現的同時,又不希望自我在兩性關係中受影響。但問題在於,親密關係意味著兩個人一起建立『我們』的概念,想要自我不受任何影響,是很難的。」沈奕斐表示,「虛擬戀人恰恰可以保留自我,同時減少了不確定的風險。」

不過,「虛擬戀人」畢竟是不真實的,無法取代真正的情感。那麼,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愛情和婚姻呢?

沈奕斐在自己開設的《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裡建議單身青年不要一味追求遇到「Mr Right」,而是要用排除邏輯,重新審視周圍,尋找與自己適合的人。

「好的感情是不斷磨合出來的,年輕人對待愛情和婚姻不能太理想化,應該多去嘗試,了解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周若愚說。

除了青年自身的努力,社會也應該積極引導,幫助青年更好地處理親密關係。比如,鼓勵學科專家如心理醫生、學者多去指導,向青年傳達正確的心理和情感知識,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兩性相處模式。

在周若愚看來,現代社會過於重視下一代的培養,希望社會能給家長減少壓力,讓青年少一些對結婚生子的疑慮甚至恐懼;同時,父母對年輕人的婚戀態度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幹預。(記者 喬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5 版)

相關焦點

  • 結婚這事,年輕人自己做主(中國青年觀察)
    當代青年更有主見,更加獨立,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影響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本報今起推出「中國青年觀察」系列報導,與您一起領略新時代的青春風採。 「是手機不好玩還是劇不好追?為什麼一定要談戀愛?」「我不想戀愛,只想賺錢」「不談戀愛就沒有煩惱」……對於戀愛,經常有年輕人在網上放出這樣的「狠話」。不少人因此發出「是什麼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現在的年輕人還會戀愛嗎?」
  • 憑什麼中國青年結婚必須要買房?-虎嗅網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有房才有家」的傳統觀念,住房一直是作為家的一個承載體而存在,它對於中國人的婚姻和家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年步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小家,住房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需求。在現代中國社會,結婚買房的觀念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進一步得到彰顯。
  • 這屆年輕人沒點才藝,不敢結婚
    說好了這屆年輕人都「社恐」呢,怎麼轉眼又被戲精附體,在婚禮現場顯神通? 婚禮怎麼就變成這樣了?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好端端的婚禮變成才藝競技場了呢?縱觀中國婚禮的歷史,大體上婚禮經歷了一個由繁至簡又由簡至繁的過程。
  • 當代青年不想結婚的原因,「我這輩子不結婚」,是在害怕什麼?
    現在真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恐婚,到底是什麼原因大家會如此抵抗結婚這件事?小編作為一個女孩子,先來說說我自己的觀點吧。但是我仍然相信會有幸福的婚姻,只是不相信這份幸運會屬於我,可能這就是對自己未來的生活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劃吧。#當代青年不想結婚的原因#相信很多人嘴上說的得不結婚不是「我這輩子不結婚」,實際上說的是「在我還沒想明白之前,我暫時不會做出來結婚這個十分重大的決定。」現在這個時代,談戀愛可以結婚不行。
  • 面對2.5億老人,不願結婚的年輕人,到底誰給他們養老呢?
    從這組數據上來看,其實我們就能看出現在的老人是越來越多了,可見當代的老年人人口確實是個大數目。他們在為國家作出貢獻後,終究到了年老的時候了,那就需要養老了。那麼,養老就需要年輕人了。一般來說,這個年齡的年輕人都是無法擔負起兩個老人的養老,就需要結婚了,可尷尬的問題出現了,年輕人不願意結婚。
  • 30歲,大多數年輕人理想的結婚年紀
    說起結婚,是不少單身適齡青年的一件頭疼事,畢竟到了一定年紀,催婚的人越來越多,身邊結婚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形單影隻的,就像是人群中的異類。於是凡是聚會或者過節,總有人會問一句:「什麼時候結婚,有對象了沒」。於是每到節假日,不少年輕人寧願假裝加班,也不願意面對別人的「拷問」。
  • 為什麼年輕人覺得自己結不起婚也不想結婚了
    隨著多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分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在感受社會多樣性的時候也發現有一些話題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感覺結婚太難了。他們稱自己為「打工人」,戲稱孩子是「四腳吞金獸」,但是更多的人根本不必為生不生孩子而苦惱,就僅僅結婚就已經讓大多數年輕人望而卻步。
  • 這一屆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想結婚了?|研究發現
    但根據最近《中國青年研究》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90後」人口特徵及其形成原因解析》的研究文章結果發現:推遲婚育年齡是「90後」的普遍屬性,未婚人口比例高且未婚人口內部性別結構失衡嚴重,存在一定的男性婚姻擠壓。
  • 年輕人何止不想結婚,有人連戀愛都不想談了
    目前,中國離婚率已連續16年持續上升,而結婚率則從2014年開始連續4年下降。簡言之,離婚的人越來越多,但選擇步入婚姻的人卻越來越少。為何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一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癥結?官方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我國的結婚率和離婚率發生了明顯變化。2002年,我國的結婚率為6 .1%。此後幾年,該組數據一直呈上升趨勢,但在2014年開始下降。
  • 46歲「婚姻無所謂主義」,做自己喜歡的事,愛自己喜歡的人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標籤一:名演員、導演:由她執導的《杜拉拉升職記》曾獲得中國大陸一億的票房,成為大陸首個票房破億的女導演。她憑《開往春天的地鐵》《我的美麗鄉愁》先後獲第2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標籤二:商人:辦過電子雜誌《開啦》,還成立了自己的網絡科技公司;標籤三:文藝女青年:當過教師,會畫畫、會書法、會彈琴。2007年,因其書法清冽而又優雅被開發出「方正靜蕾簡體」。
  • 不僅不想結婚,日本年輕人的婚禮也越來越小了
    因為年輕人結婚、生娃欲望再創新低,前幾天日本政府宣布,明年起,部分新婚夫婦可申請60萬日元(約3.9萬元人民幣)生活補助。
  • 2018年結婚率創新低,為啥年輕人不愛結婚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疑問,為啥年輕人不願結婚了?如果要從不婚一族的話語體系中找出一句高頻亮相的回應,無非那句「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快樂」。人口經濟學家認為,2018年全國結婚率創新低和年輕人的獨立性更強、自主性提高有很大關係。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觀念的轉變,經濟獨立的年輕人面對人生可以有多樣的選擇。他們可以保持戀愛關係,也可以同居但不結婚。
  • 日本年輕人現在流行喝這款中國酒? !
    其實喝酒迎新年的傳統在百年前的西方年輕人中就大為流行,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分國界的習俗,喜慶的日子裡人們更需要有好酒的相伴來助興。 下班後不回家,獨自一人或是和同事一起去居酒屋喝上一杯成為了日本上班族日常最放鬆快樂的事。除了日本人最愛的啤酒、燒酒和調酒外,火遍中國年輕人圈子的中國白酒江小白也悄悄地在日本以及韓國流行了起來。
  • 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這一批年輕人怎麼了?
    我那時侯的確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要結婚,反正就覺得到年齡了就要結婚,結婚了就要有孩子,就是這樣啊!中國傳統觀念裡:一個男人不成家立業,就是不孝;一個女人不結婚不生孩子,她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
  • 我是個年輕人,我不想結婚
    大家都在討論: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 據《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8年全年,中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13.9萬對,結婚率為7.3‰,結婚率創近10年新低。民政部統計,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 數字背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為什麼不想結婚?婚姻對他們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 結婚這件事兒,自己說了算!
    中國的離婚率又增加了,很想對那些單身的女青年說一句「寧可不結婚,也莫嫁錯人」,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感情的事絕對不能將就。據了解一些一線大城市的離婚率已經超過50%,看到一個人開玩笑的說,「這年頭婚姻能維持五年,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 從《女兒們的戀愛》看情感觀察類節目為何如此受歡迎?
    這或許也就是大多數人最初想要看情感觀察類節目的原因吧,不過雖說這是吸引觀眾收看節目的吸睛點所在,但絕不是情感觀察類節目能夠留住觀眾的原因。為什麼情感觀察類節目會如此受歡迎?不過有趣的是,正是這批單身青年,當他們看到"女兒們"甜蜜的戀愛時,往往都會忍不住的淚流滿面,深陷這種甜甜的戀愛中不能自拔。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處於一種既不願輕易說愛,同時又嚮往父輩們擇一人而終老的完美愛情的糾結狀態之中。
  • 從《女兒們的戀愛》看情感觀察類節目為何如此受歡迎?
    這或許也就是大多數人最初想要看情感觀察類節目的原因吧,不過雖說這是吸引觀眾收看節目的吸睛點所在,但絕不是情感觀察類節目能夠留住觀眾的原因。為什麼情感觀察類節目會如此受歡迎?,不禁會開始思考如果換做自己,這樣做的話會不會更好?
  • 中國青年,我們一直和你在一起!
    97年來,《中國青年》伴隨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記錄他們對自己、對人生和對時代的思考,以及他們不懈追求的夢想。關注青年在意的事情,始終保有對「年輕」的敏感,更接近「年輕」的真相,《中國青年》始終和你一起同行。這一年,我們做了很多事年初疫情暴發,《中國青年》推出「阻擊疫情的年輕人」「戰疫青年 封面人物」等系列報導,他們「即使明白危險,即使眷戀舒適,也會義無反顧。成熟 、理性、熱血、付出,這就是中國青年,這就是中國力量」。
  • 買婚包這件事只能老婆做主?
    包治百病這句話絕不是空穴來風,大多數女人都有這種情懷,那就是包包不嫌多,換一套衣服就得換一個包包。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女子圖鑑》裡戚薇扮演的女主角陳可,在北京歷經各種艱辛最終生活穩定,而且還找了個上司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