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相聲和評書之花在臺灣盡情綻放——訪臺灣說唱藝術家葉怡均

2020-12-23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月29日電(記者查文曄、吳濟海)《口吐蓮花》《穿越教父》《西遊漫談》,這是去年底「2019說唱季敘」臺北演出的幾個快板小段、小品和相聲節目。貼近生活的臺詞、輕鬆詼諧的風格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讓臺下觀眾開懷大笑。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臺北曲藝團是推動臺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上世紀80年代,就讀於銘傳商專的葉怡均在校園裡接觸到了傳統說唱藝術。兩個人在臺上,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情此景撩動了少女葉怡均的心弦:「我覺得好有意思啊!也體會到語言的美感。」

那時候,兩岸尚未恢復交流,大陸的藝術家、書籍和音像節目無法進入臺灣。和許多喜歡相聲的老師、同學一樣,葉怡均是通過短波電臺欣賞大陸的相聲節目。

「聽了這些有意思的相聲,我有些躍躍欲試,覺得其中的內容女孩子也可以講。當時老師們說,說唱藝術後繼乏人,在臺灣快失傳了。我覺得自己可以幫上忙。」葉怡均談起了入行緣由。

剛入行的葉怡均,擔任的是捧哏的角色。儘管是初學,且是與眾不同的女演員,但葉怡均樂在其中。寫劇本、做主持、上電視,她的演藝初體驗多彩而富有朝氣。

相聲和評書源自大陸,要讓它們在臺灣結出豐碩的果實,自然要歸根溯源。1990年,上海國際相聲交流演播在滬舉行,侯寶林、馬季、姜昆等大陸知名藝術家參演,初出茅廬的葉怡均也表演了節目。兩岸相聲藝術界相見甚歡,侯寶林還贈給葉怡均一個籤名木碗,以示鼓勵。這些記憶都珍藏在葉怡均心裡。

2007年,大陸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訪臺演出,很受臺灣觀眾歡迎。葉怡均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那幾天我心裡小鹿亂撞,冒昧地向田老師提出了拜師的請求,田老師也很慎重,向姜昆老師了解我的情況。經過認真考慮,田老師收下了我這個徒弟。」

當年9月,葉怡均飛赴瀋陽,來到田連元家中拜師。儀式按照傳統的禮數,簡樸而隆重。北京、天津及東北等地的曲藝界人士都趕來見證這一時刻。田連元即興賦了一首「三句半」:「藝海乘長風,帶動兩岸情,師徒人五個——同行!」在葉怡均之前,田連元只收過3名弟子。師徒倆對這一緣分,都十分珍惜。

「師父收我作入室弟子,每次到北京他家裡,我就住在書房裡。師父和我見面幾乎不聊別的,就是聊評書,傳道、授業、解惑,幫助我在藝術造詣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田連元身上,葉怡均看到對傳統藝術的執著以及改革創新的熱情,她非常感念師父的教導,並以此鞭策自己。

回首來時路,葉怡均說,她也經歷過人生的低潮與抑鬱,但感謝相聲和評書,它們不僅給觀眾帶去歡樂,更能療愈演員的內心。作為女演員,她時刻提醒自己要淡定,要保持女性的氣質和特點,不要完全模仿別人。

相聲和評書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葉怡均也很注意「接地氣」。她曾多次赴福建參加「兩岸歡樂匯」,基層觀眾的熱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儘管有電視、網絡,但是現場觀看相聲和評書,對大陸農村的許多觀眾來說,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每次下鄉演出,葉怡均都注意觀察觀眾的眼神,看到他們的眼睛亮了,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些經歷,讓葉怡均感覺「很過癮」。

葉怡均不諱言,相聲在臺灣是相對「小眾」的藝術,要想避免人才斷層,栽培青年必不可少。2005年開始,葉怡均自辦相聲「練功房」,收徒授課,在青少年中進行培訓。十餘年間,學生達200多人。她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資質分別予以引導。興趣濃厚、能堅持下來的學生,她就推薦他們加入臺北曲藝團。曲藝團主要的功能是為說唱藝術的傳承、展示提供平臺。

現在香港城市大學傳媒專業就讀的宋明翰從小參加葉怡均的「練功房」,後來也加入臺北曲藝團。在這裡,他遇到志同道合的同齡人,也讓自己的興趣和才華得到充分施展。即使在香港讀大學,宋明翰也積極參加相聲演出。他說,未來或許不會作專業的相聲演員,但這個愛好一定會保持下去。

從業以來,葉怡均堅持在臺灣各地巡迴演出,並在多所中小學開設語言和說唱藝術課程。擔任臺北曲藝團團長後,葉怡均為培養青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17、2018兩年暑假,她帶著一批臺灣青少年在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學習,與大陸前輩名家、年輕同行切磋技藝。近年來,臺北曲藝團的青年演員與大陸相聲界的後起之秀多有合作,雙方共同創作劇本,攜手表演節目,彼此獲益良多。

目前,臺北曲藝團還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中學語文課本,通過相聲、評書、竹板等活潑、趣味手法,呈現三國、水滸、西遊、聊齋等經典文學,提升青少年學習語文的動力。葉怡均說,中華古典文學中有太多啟示與智慧,希望說唱藝術能讓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到親切,願意親近閱讀。

「相聲、評書、快板只是一個入口,裡面是我們浩瀚而深遠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藝術不僅是表演,更是一種教育,將傳統的文化、價值和道德傳給年輕一代,用藝術創造更好的人。」葉怡均說,她希望守護臺北曲藝團這個平臺,讓說唱藝術在臺灣傳承下去,讓每朵花都盡情綻放。(完)

相關焦點

  • 讓相聲和評書之花在臺灣盡情綻放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臺北曲藝團是推動臺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 讓相聲評書之花綻放臺灣
    《口吐蓮花》《穿越教父》《西遊漫談》,這是去年底「2019說唱季敘」臺北演出的幾個快板小段、小品和相聲節目。貼近生活的臺詞、輕鬆詼諧的風格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讓臺下觀眾開懷大笑。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 臺灣相聲「大姐大」葉怡均:相聲是兩岸共同語言
    臺灣相聲「大姐大」葉怡均:相聲是兩岸共同語言 原標題:   新華社福州8月11日電(記者喬本孝)從學生時代業餘玩票,到如今擔任臺北曲藝團團長,在傳統為男性主導的曲藝圈,能說一口「京片子」的葉怡均稱得上是臺灣相聲界的「大姐大」。
  • 聊點臺灣腔:你聽過臺灣的相聲嗎?
    來源:海外網相聲作為中華傳統曲藝形式,廣受兩岸同胞歡迎。相聲在臺灣的發展,要從1949年說起。號稱「人間國寶」的吳兆南等北京相聲演員隨國民黨當局退至臺灣,開始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臺主持相聲節目,讓相聲進入了臺灣人的生活。
  • 「從人笑我生張八,舉國傳君活趕三」.紀念臺灣相聲開創者吳兆南先生
    在吳兆南移居美國前後一個階段,臺灣相聲也大幅度滑坡,被臺灣相聲研究者視為是「弱水期」。而在這一階段,其實有一些人或是因為個人興趣,或是出於學術研究的目的,並沒有停止對包括相聲在內的說唱藝術的研習活動,並逐漸形成了說唱藝術小社團。然而,他們沒有相聲的師承,其範本只是吳兆南、魏龍豪幾人。偶爾在電臺短波上聽到一個段子,如獲至寶。
  • 【哀悼】故園北望吳兆南:這人以前說過相聲,但現在說不了了……
    吳兆南的父親吳漢之是銀行經理,當時藝人社會地位很低,即便如梨園行,也往往為人輕賤,因此商賈之家的吳兆南曾被父親禁止學戲,然而又因吳漢之事務繁忙,以致禁而不嚴,京劇功底為吳兆南日後的相聲生涯打下了基礎。50年代初,吳兆南在臺北靠變魔術和說評書討生活,不過另有說法是,當時他賴以謀生的,不是唱戲,更不是說相聲,而是賣烤肉。也許是懷念故土,他想給自己的攤位取名「北京烤肉」,但那個年代,說「北京」像是「匪諜用語」,說「北平」呢,還是不合適,於是取名「蒙古烤肉」。
  • 兩岸藝術家「雲端」牽手 傳統曲藝正發力
    姜昆(左)和戴志誠表演相聲。南詞表演唱《九曲棹歌》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以「守望相助、攜手前行」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近日在永安舉行,兩岸藝術家「雲端」相會,重溫共同走過的美好時光,探討新時代曲藝傳承發展路徑。
  • 歲月無情,相聲老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10月14日去世
    從小在胡同長大,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茶館,那個時候就愛上了說評書。隨著日益成長,吳兆南對語言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13歲那年,吳兆林拜侯海林為師學習京戲,專攻文,武,醜。漸漸的吳兆南也紮下了一些相聲的基本功,說,學,逗,唱。
  • 臺灣後花園迎來曲藝盛宴 ——第八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臺東火爆登場
    從高雄沿太平洋一路向東來到素有「臺灣後花園」美譽的臺東,5月25日上午,由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聯合主辦,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福建省曲藝家協會、財團法人臺北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聯合承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專場演出在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體育館隆重舉行。
  • 臺灣著名相聲大師吳兆南離世,短短半個月,已有三位大師走了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據聞,吳兆南在美國獲得過「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終身成就獎」等殊榮。在個人深造與藝術傳承上,1982年吳兆南拜相聲大師侯寶林為師,以求深造。
  • 藝術進學校 臺灣高雄偏鄉國小走說唱藝術之路
    華夏經緯網3月3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南安國小位於高雄市彌陀區,學生人數不過200餘人。校長李安世不諱言,訓練學生說相聲與竹板快書,是因為沒有太多經費。面對窘境,南安國小透過巧思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學生也用心,用亮麗成果回報給師長。
  •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逝世 曾拜侯寶林為師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  吳兆南,字宗炎,1924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  1949年元旦,吳兆南輾轉來到臺灣。做小生意的同時,也當京劇票友,他喜歡演丑角,角色無論男女老幼。後來,馬繼良在臺北創立「螢橋樂園」,變魔術、說評書、唱大鼓的都有,獨缺說相聲的。挑選相聲演員時,馬繼良首先想到了吳兆南。於是,吳兆南硬著頭皮開講單口相聲。此後陳逸安、魏龍豪又被請來加盟。
  • 他的一生等於寫了臺灣相聲史
    下個月郎祖筠又有新作品要和大家見面了!這次不演話劇,這次來說相聲!很多人不清楚,郎祖筠除了是話劇演員外,還是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唯一的關門女弟子。說起相聲表演,她覺得首先要在臺上建立一種鮮明的個性。有的人走的比較蔫的路線,而她的個性則是比較火爆強勢的。當觀眾認定這種角色設定之後,在相聲裡的表演就有自己的特質了。
  • 你知道臺灣也有相聲名家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在裝甲兵康樂大隊當戲劇官,主唱京劇,1953年後開始在臺北各處說相聲,也在電臺作相聲節目,多才多藝的他還配音、演電影,曾獲金馬獎。1986年成立了「龍-說唱藝術實驗群」,這是臺灣最早最有規模的相聲組織,也培育過許多相聲新秀。可惜的是, 1999年魏大師因攝護腺癌去世。即使他在臺灣已經被公認為是相聲大師,但按照相聲界的舊習,之前未有師承的魏龍豪,仍會被視為「非門內」。
  • 「逗陣」引爆笑彈反恐 兩岸相聲高手、12/4逗嘴過招
    「逗陣」引爆笑彈反恐 兩岸相聲高手、12/4逗嘴過招臺灣今年發生校園殺童、情人變臉、手足相殘
  • 侯寶林徒弟 臺灣相聲大師吳兆南去世 曾跟郭德綱約定明年合作
    最近相聲界大師走了一個又一個,今日凌晨,臺灣相聲大師吳兆南去世了。說起吳兆南,很多人不熟悉,但是他的身世背景很厲害,爸爸是銀行經理,算是富二代,可是吳兆南就小就喜歡相聲,一直想拜師學藝,後來家裡就是不同意,只好讀了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
  • 侯寶林弟子、臺灣著名相聲藝術家吳兆南去世 享年93歲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 1949年元旦,吳兆南輾轉來到臺灣。後來,馬繼良在臺北創立「螢橋樂園」,吳兆南開始在那裡講單口相聲。此後陳逸安、魏龍豪又被請來加盟。後來,吳兆南口述,陳逸安、魏龍豪寫「臺詞」,三人合力創作出一批像《口吐蓮花》《誇講究》《黃鶴樓》這樣的相聲作品。 1953年,相聲正式在臺灣登上舞臺。吳兆南與魏龍豪成為臺灣相聲舞臺的最佳拍檔,堪稱「絕配」。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他的評書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他的語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和年齡的界限,讓評書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河南的評書表演藝術家趙維莉,共同回憶單田芳對評書的熱愛、執著和永遠更高的追求。新中國成立之初是評書藝術的繁榮時期,在那段時間,單田芳說了幾十部新書,《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鬥古城》等新派評書迅速流行起來。改革開放後,評書迎來了復興期,1978年,單田芳錄製了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長篇評書《隋唐演義》。退休後,單田芳從鞍山到北京當起了「北漂」。據報導,1993年,單田芳錄了80回的《七傑小五義》,播出以後反響很好。
  • 侯寶林弟子、著名相聲藝術家吳兆南去世,郭德綱發文悼念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文稱:「我們敬愛的師父吳兆南先生,已於洛杉磯時間西元2018年10月14日凌晨1時30分,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三歲。
  • 與戲劇的不解之緣 臺灣著名表演藝術家 李立群
    7月24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到臺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李立群,和主持人張穎一起聊聊這部劇和他傳奇的演藝人生。《冬之旅》劇照出演劇中人老金的是北京人藝年近89歲的表演藝術家藍天野,而老金的冤家陳其驤則由著名演員李立群出演。賴聲川擔任該劇導演。四位戲劇名家聯手呈現這一出直指人性深處、再現生命華彩與無奈的話劇《冬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