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相聲和評書之花在臺灣盡情綻放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1月29日電(記者查文曄、吳濟海)《口吐蓮花》《穿越教父》《西遊漫談》,這是去年底「2019說唱季敘」臺北演出的幾個快板小段、小品和相聲節目。貼近生活的臺詞、輕鬆詼諧的風格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讓臺下觀眾開懷大笑。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臺北曲藝團是推動臺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上世紀80年代,就讀於銘傳商專的葉怡均在校園裡接觸到了傳統說唱藝術。兩個人在臺上,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情此景撩動了少女葉怡均的心弦:「我覺得好有意思啊!也體會到語言的美感。」

那時候,兩岸尚未恢復交流,大陸的藝術家、書籍和音像節目無法進入臺灣。和許多喜歡相聲的老師、同學一樣,葉怡均是通過短波電臺欣賞大陸的相聲節目。

「聽了這些有意思的相聲,我有些躍躍欲試,覺得其中的內容女孩子也可以講。當時老師們說,說唱藝術後繼乏人,在臺灣快失傳了。我覺得自己可以幫上忙。」葉怡均談起了入行緣由。

剛入行的葉怡均,擔任的是捧哏的角色。儘管是初學,且是與眾不同的女演員,但葉怡均樂在其中。寫劇本、做主持、上電視,她的演藝初體驗多彩而富有朝氣。

相聲和評書源自大陸,要讓它們在臺灣結出豐碩的果實,自然要歸根溯源。1990年,上海國際相聲交流演播在滬舉行,侯寶林、馬季、姜昆等大陸知名藝術家參演,初出茅廬的葉怡均也表演了節目。兩岸相聲藝術界相見甚歡,侯寶林還贈給葉怡均一個籤名木碗,以示鼓勵。這些記憶都珍藏在葉怡均心裡。

2007年,大陸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訪臺演出,很受臺灣觀眾歡迎。葉怡均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那幾天我心裡小鹿亂撞,冒昧地向田老師提出了拜師的請求,田老師也很慎重,向姜昆老師了解我的情況。經過認真考慮,田老師收下了我這個徒弟。」

當年9月,葉怡均飛赴瀋陽,來到田連元家中拜師。儀式按照傳統的禮數,簡樸而隆重。北京、天津及東北等地的曲藝界人士都趕來見證這一時刻。田連元即興賦了一首「三句半」:「藝海乘長風,帶動兩岸情,師徒人五個——同行!」在葉怡均之前,田連元只收過3名弟子。師徒倆對這一緣分,都十分珍惜。

「師父收我作入室弟子,每次到北京他家裡,我就住在書房裡。師父和我見面幾乎不聊別的,就是聊評書,傳道、授業、解惑,幫助我在藝術造詣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田連元身上,葉怡均看到對傳統藝術的執著以及改革創新的熱情,她非常感念師父的教導,並以此鞭策自己。

回首來時路,葉怡均說,她也經歷過人生的低潮與抑鬱,但感謝相聲和評書,它們不僅給觀眾帶去歡樂,更能療愈演員的內心。作為女演員,她時刻提醒自己要淡定,要保持女性的氣質和特點,不要完全模仿別人。

相聲和評書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葉怡均也很注意「接地氣」。她曾多次赴福建參加「兩岸歡樂匯」,基層觀眾的熱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儘管有電視、網絡,但是現場觀看相聲和評書,對大陸農村的許多觀眾來說,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每次下鄉演出,葉怡均都注意觀察觀眾的眼神,看到他們的眼睛亮了,成就感油然而生。這些經歷,讓葉怡均感覺「很過癮」。

葉怡均不諱言,相聲在臺灣是相對「小眾」的藝術,要想避免人才斷層,栽培青年必不可少。2005年開始,葉怡均自辦相聲「練功房」,收徒授課,在青少年中進行培訓。十餘年間,學生達200多人。她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資質分別予以引導。興趣濃厚、能堅持下來的學生,她就推薦他們加入臺北曲藝團。曲藝團主要的功能是為說唱藝術的傳承、展示提供平臺。

現在香港城市大學傳媒專業就讀的宋明翰從小參加葉怡均的「練功房」,後來也加入臺北曲藝團。在這裡,他遇到志同道合的同齡人,也讓自己的興趣和才華得到充分施展。即使在香港讀大學,宋明翰也積極參加相聲演出。他說,未來或許不會作專業的相聲演員,但這個愛好一定會保持下去。

從業以來,葉怡均堅持在臺灣各地巡迴演出,並在多所中小學開設語言和說唱藝術課程。擔任臺北曲藝團團長後,葉怡均為培養青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17、2018兩年暑假,她帶著一批臺灣青少年在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學習,與大陸前輩名家、年輕同行切磋技藝。近年來,臺北曲藝團的青年演員與大陸相聲界的後起之秀多有合作,雙方共同創作劇本,攜手表演節目,彼此獲益良多。

目前,臺北曲藝團還致力將說唱藝術結合中學語文課本,通過相聲、評書、竹板等活潑、趣味手法,呈現三國、水滸、西遊、聊齋等經典文學,提升青少年學習語文的動力。葉怡均說,中華古典文學中有太多啟示與智慧,希望說唱藝術能讓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到親切,願意親近閱讀。

「相聲、評書、快板只是一個入口,裡面是我們浩瀚而深遠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藝術不僅是表演,更是一種教育,將傳統的文化、價值和道德傳給年輕一代,用藝術創造更好的人。」葉怡均說,她希望守護臺北曲藝團這個平臺,讓說唱藝術在臺灣傳承下去,讓每朵花都盡情綻放。

相關焦點

  • 讓相聲和評書之花在臺灣盡情綻放——訪臺灣說唱藝術家葉怡均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臺北曲藝團是推動臺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 讓相聲評書之花綻放臺灣
    《口吐蓮花》《穿越教父》《西遊漫談》,這是去年底「2019說唱季敘」臺北演出的幾個快板小段、小品和相聲節目。貼近生活的臺詞、輕鬆詼諧的風格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讓臺下觀眾開懷大笑。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 脫口秀、單口喜劇、單口相聲、評書、落語的區別
    懂王以前也表演過單口喜劇,以至於他當總統後還那麼愛搞笑,把美國和世界弄得一團糟。香港黃子華的棟篤笑,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都屬於單口喜劇,另外德雲社現在很多青年相聲演員的表演,其實也屬於單口喜劇,因為就是碎包袱一通扔,既沒有結構也沒有框架,除了大褂之外跟相聲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 聊點臺灣腔:你聽過臺灣的相聲嗎?
    來源:海外網相聲作為中華傳統曲藝形式,廣受兩岸同胞歡迎。相聲在臺灣的發展,要從1949年說起。號稱「人間國寶」的吳兆南等北京相聲演員隨國民黨當局退至臺灣,開始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臺主持相聲節目,讓相聲進入了臺灣人的生活。
  • 郭德綱傳其衣缽的徒弟,曲藝張雲雷,評書李雲傑,相聲並非郭麒麟
    郭德綱拜師侯門之前,可以說是極其的落魄,一方面來源於自己的經濟拮据,另一方面也來自相聲界的各類施壓和鄙夷。,在德雲社的小劇場中也時常有評書的節目。現在轉眼看德雲社很多演員,他們沒經歷過這番苦難,說的相聲也可樂,但是就是比不了郭德綱那份真切,說到底相聲也講究一份閱歷。為什麼說承郭德綱相聲的並非是郭麒麟,作為他的親兒子,郭麒麟也曾表態,他和郭德綱並不同,在相聲這塊上真接不了德雲社這個班兒。
  • 郭德綱弟子拜訪新師,相聲評書京劇書畫多棲發展,日子過得真瀟灑
    德雲社發展至今,演職人員數量眾多,其中不乏才藝高妙之人,郭德綱徒弟李雲傑便是其中之一。李雲傑自幼學習京劇,後加入德雲社拜師郭德綱學習相聲、評書,業餘時間又喜愛鑽研書畫。李雲傑表示,和李巍松老師交流之後受益匪淺,他認為李巍松在工筆畫方面造詣頗深,令其汗顏。李巍松則回復李雲傑:「雲傑賢弟,相聲、評書、京劇專業之餘又能深入書畫,勇猛精進,難能可貴」。
  •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逝世 曾拜侯寶林為師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布的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  吳兆南,字宗炎,1924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  1949年元旦,吳兆南輾轉來到臺灣。做小生意的同時,也當京劇票友,他喜歡演丑角,角色無論男女老幼。後來,馬繼良在臺北創立「螢橋樂園」,變魔術、說評書、唱大鼓的都有,獨缺說相聲的。挑選相聲演員時,馬繼良首先想到了吳兆南。於是,吳兆南硬著頭皮開講單口相聲。此後陳逸安、魏龍豪又被請來加盟。
  • 評書裡有單田芳,為何沒有郭德綱?
    悲戚之餘,也見近兩天的各種悼文裡紛紛嘆詠,說評書行後繼無人,評書行裡沒能出個相聲行裡郭德綱那樣中興行業的人物,更讓人感傷。楊侃上的朋友都知道,我因為從小愛評書,自己也說,算個票友。所以說到評書,有感而發,簡單說兩句。
  • 絕版,郭德綱師父金文聲評書—《基督山恩仇記》 之 報恩莫勒爾
    2020最新郭德綱坑王系列相聲,王玥波新水滸、最新雍正劍俠圖,《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搞笑精品全收錄,省去你上網尋找和下載的痛苦過程,隨時隨地收聽口袋評書……2020最新郭德綱坑王系列相聲,王玥波新水滸、最新雍正劍俠圖,《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搞笑精品全收錄,省去你上網尋找和下載的痛苦過程,隨時隨地收聽口袋評書
  • 致廣大評書迷的致歉信和王玥波評書的若干問題的回覆
    為表示歉意為您奉上最新劍俠圖8,有意思的一段,厲害的高人石飛燕出世:其次,我作為一個40歲的天津人,從小耳濡目染,愛好曲藝,鍾情於評書和相聲。曾記得,小時候放暑假,晚飯吃完香酥雞腿和土豆辣子,我便迫不及待的打開收音機,每天準時收聽六點半央廣的評書欄目,當時最愛聽單田芳的明英烈,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一復一日,多麼單純而美好的生活啊。
  • 日本相聲(落語、漫才)和中國相聲的區別
    所以,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些不一樣,表演大人物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打打殺殺,所以單口相聲就會有很多以扇代替劍,來表演一些舞刀弄劍,所以整體單口相聲的表演動作更具有觀賞性一些。(有人說評書比較注重大人物,其實我分不清這2個啦。)
  • 侯寶林徒弟 臺灣相聲大師吳兆南去世 曾跟郭德綱約定明年合作
    最近相聲界大師走了一個又一個,今日凌晨,臺灣相聲大師吳兆南去世了。說起吳兆南,很多人不熟悉,但是他的身世背景很厲害,爸爸是銀行經理,算是富二代,可是吳兆南就小就喜歡相聲,一直想拜師學藝,後來家裡就是不同意,只好讀了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
  • 端午佳節,赤壁三國古戰場說書堂,逗趣相聲、精彩曲藝、評書三國、品赤壁青磚茶!
    由湖北龍行天下傳媒和三國古戰場聯合舉辦,傾力打造的大型赤壁古戰場北極光之夜3d光影藝術節。超炫3D"極光秀"、非遺鋼花秀、漢服民俗表演+端午民俗展示、聽逗趣曲藝相聲,品三國赤壁青磚茶,2020年6月19日至7月5日,在赤壁三國古戰場景區隆重舉行。赤壁三國古戰場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
    一次失敗而有趣的嘗試「卡卡西老師一縱身輕飄飄落在他身後,鳴人眼前一花,敵人不見蹤跡,敢情人家老師閒庭信步,把書這麼一合,倆手往前一探結了一個印。小櫻看見了這可厲害了,怎麼?虎之印,哎喲,這下鳴人可有憂啊!
  • 臺灣著名相聲大師吳兆南離世,短短半個月,已有三位大師走了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據聞,吳兆南在美國獲得過「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終身成就獎」等殊榮。在個人深造與藝術傳承上,1982年吳兆南拜相聲大師侯寶林為師,以求深造。
  • 10大美女相聲演員
    >B區—40元+10元(包桌費)=50元/桌(必須滿6人)C區—30元+10元(包桌費)=40元/桌(必須滿6人)6個人看相聲只花一份錢,人越多越便宜!《藝苑風景線》《周末喜相逢》《曲苑雜談》的表演和錄製。
  • 李準基,惡之花,綻放
    由李準基領銜男一號的韓劇《惡之花》,隨著劇集最新一集更新完畢,離最後的收官真正僅剩一步之遙。在勵人看來,李準基在這一集表現地精彩程度,已經帶給觀眾一種大結局提前來臨的具體感受。他的演技再次全面爆發,他飾演人物都賢秀人性當中的「邪惡之花」,完成了徹底的綻放!
  • 評書先生砸場子!
    我需要你的關注     ↑↑↑↑    古時下九流中較為明星的就是藝人了,近幾年來郭德綱經常在臺上科普舊時相聲藝人的規矩、門派等等,大家都有所了解了。今天我們談談相近的另一個行當「評書「的規矩。郭德綱在臺上說過多次,觀眾對唱戲的稱「老闆「,對評書的則稱為」先生「,究其原因一是說書尊孔聖人為祖師,稱為聖人門徒,二是評書除了讓人身心愉悅外,還講究通過故事的呈現勸人向善。江湖上則稱為」團柴的「。舊時書場擺放通常是 中間放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一根榆木製成的粗香。說書人進場後會在桌子上放上毛巾,把紙扇順著放在桌面上,掏出醒木,就預備開書了。
  • 最新,朱迅燒餅曹鶴陽相聲《我要當主持》
    王玥波,愛稱王三皮、1978年生於北京,自幼學習評書、相聲等多門曲藝藝術,曾拜馬增錕學習評書,拜趙小林學習相聲,拜章學楷學習聯珠快書。全總文工團(原在煤礦文工團)說唱演員,在宣南書館、崇文書館均為創業元老,女評書第一人連麗如夫婦之義子。播講過《聊齋》、《隋唐》、《雍正劍俠圖》、《俠義英雄傳》等多部評書。
  • 評書十代師承關係表
    他說書非常認真,有「書館成學館,說書兼對書」之讚譽,一時傳為佳話。後來曾在《北京新報》副刊上刊登他編寫的白話《聊齋》。15王致玖:(1854?—1920?)北京人。原名王得寶,是清末天津著名的相聲演員。後由英致長代拉為師弟,棄相聲而說評書,並一舉成名。代表書目是《永慶昇平》,有「活馬成龍」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