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十代師承關係表

2020-12-25 樂朝分享

評書十代藝名一覽:

第一代:鴻

第二代:臣、亮

第三代:光、海、勝、文、君、泰

第四代:廷(亭)、廣、萬

第五代:瑞、茂、奎、振

第六代:得、盛、鳳、春、浦

第七代:致、嵐、鈺、長、連、竹、福、悅

第八代:傑、正、寶、坪,雲,誠、潤、續,慶,

第九代:闊、蔭、軫、鶴、豫、華、雄、俊、桐

第十代:增、虎、存、賢、維、仁、浩。

評書師承關係表

第一代:王鴻興1

第二代: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

第二至三代:

安良臣——張海風,鄧光臣——張沛然,何良臣——柯光玉

(另有安太和一枝)

第三至四代:

張海風——胡永隆,張沛然——戴明山,柯光玉——趙廷貞、柯廷然,

安太和——恆永通、張永福、吳永春、張永興、韓永滔

第四至五代:

胡永隆——何茂順 、劉茂順、陳茂勝,

戴明山——張君義,

趙廷貞——尚奎明、昆奎明、王奎盛、蘇奎慶、王奎海、齊奎遠、劉奎

遠,

柯廷然——牛瑞泉、華瑞生(共七人,號稱「七瑞」),

恆永通——慶有軒、李有源,

(另有姜振名一枝)

第五至六代:

何茂順——奎勝城 、高勝泉、劉勝常,

劉茂順——陳勝通,

陳茂勝——陳勝芳,

張君義——雙文興 、海文泉、林文聖、白敬亭 ,

尚奎明——李鳳山、馬鳳雲 ,

王奎盛——任春山、谷春山,

牛瑞泉——程德蔭 、奎德順、關德志、戴德順 (共十八人,號稱「十八德」),

慶有軒——奎道順,

李有源——田道興,

姜振名——吳輔庭、哈輔源 、連輔軒、春輔祥;

(六代尚有:陳勝長、賈勝岐、尹勝雲、藍德俊、許德勝、馮德泉、張

德誠、張德勝、韓德寶、魏鳳祥、何鳳鳴、王鳳岐、程鳳祥、高鳳鳴、孟春柯、崔春玉)

第七代:

(陳勝通——):曹聚銳 、魏聚寬、德聚明,

(高勝泉——):文嵐吉、馬嵐波、宮嵐彩、張嵐溪 、田嵐雲 、曹嵐興、

張嵐泊、張嵐濤、芮嵐亭;

(白敬亭——):群福慶 、陳福生、文福仙、春福蘭、陳福慶、伊福賓,

楊雲青、董雲坡,

裕昆勇、王昆蘭、孟昆永,

世殿丞(臣)、梁殿元、桂殿魁、王殿遠、文殿成;

(福、雲、昆、殿不分)

(李鳳山——):李長彩、徐長勝,

趙連波、桂連封、胡連城、張連仲,

梅竹蘭、劉竹橋;

(長、連、竹不分)

(程德蔭——):王致廉、張致蘭 、霍致高、德致厚、李致清,

英致長、王致玖 ;

(戴德順——):陳悅賢、陳悅真、馬悅卿 、李悅明、李悅斌、李悅輝、

吳悅慶(號稱「七悅」);

(奎道順——邢義如,田道興——石義舫);

(吳輔庭——):胡昆英;

1王鴻興:(生卒年不詳)清代評書藝人。原為雍正年間北京著名的弦子書藝人,後改說評書,在西直門內新街口醬房夾道說《三國演義》,成為北京評書的創始人。按師承關係推算,評書乃由王鴻興肇始。他一生收弟子八人,即所謂的「三臣」(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白文亮、黃福亮、佟起亮、翟士亮、刁亮)。「五亮」均以演唱弦子書為業。北京的評書是由「三臣」流傳下來,迄今已傳十餘代。

2何茂順:(生卒年不詳)專說《東漢》、《英烈》,刀槍架子好。

3 奎勝城:(生卒年不詳)專說《英烈》。談到伍殿章大戰康茂才時,能比仿幾手鉤法,頗為精妙,得自乃師何茂順臨終授藝八手護手鉤。

高勝泉:(生卒年不詳)能說《英烈》、《東漢》、《水滸》、《三國》等。向不修飾外表,專講充實內容。其人廣覽多讀,號稱「腹闊第一」。其盔甲贊新穎生動,且能摹擬槍招,系得自乃師臨終授藝八路槍法。

劉勝常:(生卒年不詳)為人憨直,說書從不摻包袱,專以評講叫座。摹仿錘招最為精妙絕倫,系得自乃師臨終授藝八式錘招。

4 雙文興:(?—1926)北京人。滿族。原名雙厚坪(藝名一說雙文星)。其藝術活動於清光緒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之間。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軒、東城東悅軒、西城慶平軒、南城福海居等書場、茶館說書。他深通文理,知識淵博,熟悉舊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風。說書時熟練掌握「以古事而今說,佐以評論」這一藝術特色,運用幽默冷雋的「活口」,敷衍「書外書」來吸引聽眾;有時還背誦原文,聽眾佩服至極,譽他為「雙記書鋪」。

他說書路數寬,尤以《水滸》、《精忠》最為精到。而無論袍帶抑或短打,諸如《隋唐》、《水滸》、《施公案》、《封神榜》、《濟公傳》等,都各有風味。擅長旁徵博引,能夠做細緻而有層次的描繪;能用詼諧口吻摹仿各種聲音,如咒語、馬嘶等等;善於剖析人物的心理狀態,即以情打動聽眾,又按照書情、書理抖響包袱。其評書對京劇劇目的出新也發揮過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讓武生演員沈小慶編出八段短打武戲,即《蚆蠟廟——拿費德功》、《鄚州廟——拿謝虎》、《薛家窩——拿薛金龍》、《殷家堡——拿殷洪》、《河間府——拿一撮毛侯七》、《東昌府——拿郝文僧》、《霸王莊——拿黃隆基》、《落馬湖——拿猴兒李佩》,簡稱「八大拿」,京劇演員楊振綱也擷取一段編成《惡虎村》,後成傳世名劇,是楊小樓代表劇目之一。

雙厚坪性詼諧、細緻、風趣、引人入勝,喜在書中插話,利用細節引申發揮,尤以諷刺當時統治者的昏庸荒謬和抨擊時弊最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極為稱道。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識功底,為聽眾所擊節讚譽。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成為其一個缺點,即枝蔓過多,主題不集中。雙厚坪幾乎沒有留下遺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腳本,經過藝術再加工,即是陳蔭榮《興唐傳》一書。

雙厚坪是公認的一代評書宗師,人稱「評書大王」,與「戲界大王」譚鑫培和「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藝壇三絕」。

5白敬亭:(生卒年不詳)評書藝人,藝名白文亮,是雙厚坪的師弟。他擅長短打書,最拿手的是《施公案》和《永慶昇平》,常常到清代各家王府裡去說「家檔子」(堂會)。他本是瓦工出身,說到書中人物杜克雄揮舞大鐵鍬,邊說邊比劃,有聲有色,惟妙惟肖。

6 馬鳳云:(生卒年不詳)最擅文口《英烈》,無變口,無刀槍架。

7程德蔭:(生卒年不詳)最擅《善惡圖》,逝世後此書即成絕響。

8戴德順:(生卒年不詳)「十八德」行七。光緒初年由天津來到瀋陽,演說《大八義》。後

在東北另立門戶,廣收門徒。其下傳弟子為「悅、慶、桐、浩」。

9哈輔源:(生卒年不詳)蒙族人。清末民國時期著名評書藝人。乳名雙兒。曾拜師姜振名。他口齒伶俐,語言流暢,尤諳旗人風俗,擅長「倒口」,講述故事生動。初登書壇,便受歡迎。他與其師姜振名在《康熙私訪》等八段短評書的基礎上,豐富情節,加工潤色,編演了《永慶昇平》全書。內容以清初北京倉庫兩面、跳寶案、耍人的混混兒為主體,由於他熟悉地痞混混兒那些人物,說書時模仿得逼真,使聽眾如身臨其境。該書結構嚴密,情節曲折,是哈輔源的代表書目。該書曾由郭廣瑞筆錄,於光緒年間印行,其後有續書一百回,則署名為貪夢道人撰。有詩道之及其《永慶昇平》曰:傳神逗趣山東馬,妙語合時哈輔源。何事清營誇得勝,全憑大肚冠三軍。名震當年田地會,瓦刀利勝大環刀。堪憐瘦馬終無福,不及英雄搶切糕。

10曹聚銳:(生卒年不詳)本名曹卓如。從前在衙門當差,家道小康,本人博聞強記,擅說《聊齋》。

11張嵐溪:(1868?—1932?)北京人。民國初年(一說二十年代初)由京至津,在天津長期演出。其書目主要為《三國》和《明清八義》。張嵐溪京劇知識頗為豐富。他表演時不僅經常借鑑京劇演員表演身段,而且他也會唱京劇的唱腔與著名唱段,因此他的書有聲有色,藝術性很強。在《三國》四奇(張嵐溪、張慰臣、西子云、吳志子)之中,只有張嵐溪是來自北京的「道兒活」演員,而且集唱、做、說、表於一身,是說《三國》評書演員中表演藝術最全面的。曾進宮為皇家講說《三國》。收徒有品正三、李正奇、謝正華、明正順等。三十年代初,病逝於天津。

12田嵐云:(生卒年不詳)精於武術且廣覽多讀、博聞強記,自出藝以來便享譽書壇。擅說書目有《明英烈》、《東漢》、《水滸》,刀槍架美觀。為人性情剛烈,頗有俠風。

13群福慶:(?—1933)北京人。原姓吳,乳名群子,字光甫,排行在二。幼時曾在點心鋪學烘爐烤點心的手藝,一幹八年。後因酷愛評書,乃至被辭退。拜師白敬亭,藝名本為吳福慶,但諧音「無」很不吉祥,改名群福慶。他在天橋撂地演出,由於嗓音好,口齒清,颱風正,善於表現書中英雄人物,能將其俠肝義膽和威武氣概表現出來,因此很受聽眾歡迎,贏得「挑簾紅」的美譽。他原說《施公案》,後又從劉竹橋那裡學到牛瑞泉編寫的《於公案》。由於故事結構嚴謹,穿插巧妙,頗能引人入勝。後成為其代表作之一。他還向馬鳳雲學習《盜馬金槍傳》。

群福慶為人聰明機警,講義氣,禮讓為先。當袁傑亭說《施公案》時,群即改說《於公案》;後袁病倒,群才復演《施公案》,享名達三十年之久,並有「活黃天霸」之譽。他說書帶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同行中以識時務、講藝德著稱。收徒劉榮安、陳榮啟、許榮田等。

14張致蘭:(生卒年不詳)清末曾考取秀才,因與仕途無緣,改說評書《聊齋》。他精通文言文,學識淵博,擅長將原文逐字逐句譯成白話講解;說書如同講學,講得原原本本,有聲有色。他說書非常認真,有「書館成學館,說書兼對書」之讚譽,一時傳為佳話。後來曾在《北京新報》副刊上刊登他編寫的白話《聊齋》。

15王致玖:(1854?—1920?)北京人。原名王得寶,是清末天津著名的相聲演員。後由英致長代拉為師弟,棄相聲而說評書,並一舉成名。代表書目是《永慶昇平》,有「活馬成龍」之稱。其特點是說書口緊,但是緊而清晰,有條不紊,快而不亂;演出時經常把相聲技巧巧妙地揉入評書之中,包袱多而脆,噴口甜而響,使相冷雋不頻,變臉靈活不厭。收徒眾多,有張杰鑫、許傑泉、吳傑森、常傑淼等。劍俠書《三俠劍》雖系張杰鑫創演,但王致玖在編纂過程中起到總設計與指導作用。

16馬悅卿:(1854—1930)綽號「馬大嗓」,原籍直隸臨榆縣。二十五歲拜戴德順為師。聲音洪亮,袍帶、短打皆精。在1914年3月30日的「評詞研究員畢業等級分數表」評比中,他以85分最高分,榮登有二十一名評書藝人參加的此項活動之榜首。其代表作有《大隋唐》、《大八義》、《清烈傳》等。系瀋陽評書的奠基人之一。

第七至八代:

(曹卓如——):趙英頗 ;

(嵐——):品正三 、馮正春、廷正川、趙正升、霍正榮、汪正江、馬正明、李正奇、丁正洪 、崔正俠;

(福——):張榮久、曹榮祿、顧榮泉、陳榮啟 、許榮奎、李榮奎、閻榮山、趙榮發、段榮華、劉榮安、劉榮雲、許榮田、傅榮庭、孔榮清、楊榮保、劉榮魁、劉榮芳、藺榮林、安榮魁、閻榮山;

(雲——):閻伯濤、範伯成、王伯芝;

(殿——):劉繼業 、劉繼雲、姚繼賢、徐繼田、王繼興、王繼隆、李繼有;

(榮、伯、繼不分)

(致——):王傑魁 、袁傑英 、袁傑亭、袁傑武、廣傑明、常傑淼 、張杰鑫 、李傑恩、富傑俊、金傑華、金傑立、李傑芳、文杰玉、雙傑海、劉傑謙 、許傑泉、王傑鈺、張杰寬、吳傑森、杜傑峰,

陳士和 、李士元,

顧雲亭、王雲漢、喬雲齋、葉雲棠、松雲山、聶雲貴,

(傑、士不分)

(悅——):楊慶鑫、汪慶柏、趙慶年、富慶升、甘慶雨、金慶治、金慶嵐 、廣慶華、賈慶巡、許慶堂、李慶魁 、李慶揚、楊慶泰、田慶義、張慶祥、陳慶祿、苑慶山、喬慶貴;(號稱「十八慶」)

嚴寶森、繩寶珍;

(長——):潘誠立 、張誠斌、張誠潤、瑞誠詠、蓋誠蘭,黃誠志,徐坪玉 、蔣坪芳、福坪安 、周坪鎮 、邱坪鈞、孟坪義、李坪興,吉坪三 ,

陳潤發,

盧醒笙 ,

(誠、坪、潤不分)

1趙英頗:(?—1951)北京人。拜師曹卓如,說《聊齋》極負盛名。他以環境鋪排細緻、情節描繪入神,摹擬各種音響逼真見長。他的聲調豐富多變,風吹雨渲,門戶啟闔,甚至一顰一笑,一呷一飲,皆有形有聲,聽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在廣播電臺中播講評書《聊齋》之《席方平》、《續黃粱》、《王者》以及《官夢弼》、《蓮香》、《聶小倩》等篇,均獲得聽眾嘉許。建國後,他首先到電臺播講新評書《白毛女》、《登記》,受到群眾歡迎。收徒齊信英、佟信魁等。

2品正三:(1896—1953)北京人,滿族。出身評書世家,父親文殿成是清末民初著名評書演員。自幼學習評書與古文,21歲正式演出,拜張嵐溪為師。他虛心求教,廣採博學,向文福仙學《東徵》、向蓋誠蘭學《楊家將》、向田嵐雲學《明英烈》、向李豫鳴學《龍潭鮑駱》。1938年還通過當年雙厚坪的摯友掌握了雙說《隋唐》的路數。經過他潛心研究,棄諸本之短,集眾家之長,以家傳《隋唐》為基礎,參照雙的《隋唐》,整理出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隋唐》(又名《興唐傳》)。這部書稿後來由其親傳弟子陳蔭榮口述,經人整理,成為一百四十萬字的《興唐傳》,由中國曲藝出版社1984年出版。

品正三以會書多而出名。他可以連續講說從隋到北宋的一系列評書,有《九老興隋》、《隋唐》、《隋唐小英雄傳》、《龍潭鮑駱》、《富貴壽考》、《五代殘唐》、《大宋飛龍傳》、《楊家將》等八部,人稱「品八套」。他說書不譁眾取寵,人們稱其是「給書聽的『品八套』,肚裡寬綽技藝高」。

品正三古文功底紮實,文學修養較高,說書時講、評並重,說、做俱佳。他摹擬人物惟妙惟肖,描景繪情細膩入微,生、旦、淨、末、醜行當分明。他謙虛好學,平生有「三愛」(愛看書、愛看戲、愛雜學)、「三多」(多學同行長處、多聽觀眾反映、多請教於前輩),達到了「三闊」(耳闊、眼闊、心闊)。他不圖虛名,「要做學十當一的人,不做學一當十的狂生。」他告誡弟子,「藝無止境,為人不可狂妄自大。」

品正三可稱一代評書名家,德藝雙馨,不幸於1953年英年早逝。

3丁正洪:(1902—1973)又一藝名丁凱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縣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兩輩在京開設「肆雅堂」和「肆文堂」書店,專門經營古書。他讀私塾十年,特別對史書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時酷愛評書藝術。1922年拜張虛白為師,在北京學說評書。直到成名後,聽眾譽其「古事今談」,他才告知家裡此事。他的《西漢》曾在北京、天津、煙臺等地演出,出關後久佔瀋陽,以及吉林、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在瀋陽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會賢等。他和固桐晟、李慶魁、盧醒笙(一說與宋桐斌、施星夔、盧醒笙)被譽為「瀋陽四大說書家」。解放後,聽眾又送他一幅「古為今用」的幛子以示讚譽。

丁正洪以說《西漢》、《列國》、《封神榜》和《西遊記》譽冠曲壇,有「丁西漢」之稱;此外,還說過《火燒紅蓮寺》等短打書。演出時能將前兩者連續說,知識性和趣味性並存,可說「一節」(四個月)。他說書的特點是:不僅背誦原文,而且能用現代語言加以準確地解釋,做到「古事今說」;通俗細膩,深入淺出,娓娓動聽;情節設計,波瀾起伏,曲折動人,手法多變,既有史實依據,又不受歷史束縛。善於說「書外書」。說書時常常引經據典,不時地插進一些稗史野聞和民間傳說,張中有弛,相映生輝,情趣盎然。

丁正洪曾任瀋陽市藝曲協會會長。1954年,應錦州邀請前往演出,被挽留加入錦州市曲藝團。1973年卒於錦州。遺稿有《後套封神榜》片斷。

4陳榮啟:(1904—1972)北京人。陳福慶之子,拜師群福慶,先說《施公案》,後說《精忠傳》。二十年代初,曾在大連、營口、煙臺、天津等地演出,頗受歡迎。後在北京演出,說《精忠傳》最為精到。他的表演以平穩、細膩、深刻見長,善於刻畫人物,鋪排情節。1959年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1972年逝世。

5劉繼業:(生卒年不詳)拜師世殿丞,擅說《濟公傳》,尤以「噴口」最為出色。

6王傑魁:(1874—1960)北京人。早年從藝,二十三歲在北京說書,並開始登上書壇。拜王致連為師,得其親傳。擅說《包公案》(《七俠五義》)、《小五義》,是最早演述《七俠五義》的評書藝人。其說書以說表細膩,翔實準確而著稱;說書細中有細,吐字慢,娓娓道來,別具藝術魅力。他擅用「變口」,用變換語音聲調和以不同方言體現人物身份性格的對白來塑造書中的各色人物。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對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間習俗的描述多有獨到之處。王傑魁從民國初年起就享譽書壇,主要做藝地點在天橋福海居,演出三十餘年。三四十年代,他在北京說《包公案》,有「淨街王」之美稱。當時一些商業電臺也連續播出其錄音。1949年後,是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會員,拿手傑作《包公案?三吃魚》有記錄本,五十年代曾在《曲藝》上發表,並收入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編的《評書傳統作品選》。

7袁傑英:(?—1947)北京人。拜王致廉(一說白敬亭)為師,以《施公案》最負盛名。其書以小花臉式的人物——小腦袋瓜趙璧為書膽,將趙的一言一行、一衣一履、一車一馬都說得詼諧幽默,是情理中的笑料。金受申曾評論:「其說王鳳山毒死餘瑾時,一步一緊,令人神往,說宋天忠不得已而施權詐,宛如目見。」他的聽眾面廣泛,尤其是知識階層和戲曲藝人,多是座上常客。他善用細節發揮,譏諷時弊,淋漓盡致,人稱「二號雙厚坪」。他藝術造詣高深,在當時評書界與品正三、王傑魁齊名,有「說書的梅蘭芳」之稱。他與其兄袁傑亭、其弟袁傑武在書壇並稱「袁氏三傑」。

8常傑淼:(1875?—1929)山東人。1903年曾在北京說書,後經許傑泉介紹,在天津拜師王致玖,不久移居天津。其書目有《永慶昇平》與《東漢》等,袍帶、短打皆擅長。後在許的幫助下,編寫了《雍正劍俠圖》,1921年在營口演出時,一炮打響,後來返津後受到青睞,並成為紅書目。常傑淼因此與許傑泉、張杰鑫被譽為「評書三傑」。常傑淼說書時語言簡捷明快,動作剛健雄壯,詞句基本固定,能最大程度地適合聽眾的口味。另外,他也能武書文說,引經據典,說的有滋有味;颱風老練、大方。1924年曾與張杰鑫同在「三不管」四平臺大棚中對臺演出,以《雍正劍俠圖》對《三俠劍》。1928年電臺出現後,他被約為第一批上電臺播音的老藝人。1929年逝世於天津南馬路葫蘆罐。

二十年代中期,《雍正劍俠圖》以文字的形式在《新天津報》與《新天津晚報》連載並結集成書出版。臨終前將未完成的書稿傳交弟子蔣軫庭續寫與刊發。至四十年代已累計出書近四十冊。收徒徐軫懷、趙軫鐸、佟軫方、來軫義、蔣軫庭等。馬軫華與蘭軫琪系四十年代由蔣軫庭代師收徒的代拉師弟。1995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其口述本《雍正劍俠十三部》。

9張杰鑫:(1862?—1927)保定人。家境優越,自幼喜愛評書藝術,後正式下海說書。關於其拜師情況,說法不一。金受申曾指出,張杰鑫是在天津拜王致玖為師的,且是其掌門大弟子;另一種說法是張杰鑫在年近不惑之年正式拜師,即在1900年前後;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在王致玖「五傑」弟子中行二。其書目《十粒金丹》、《升仙傳》和《永慶昇平》等,在當時並不受歡迎。後在王致玖、英致長、徐長勝的策劃與直接協助下,由張杰鑫編纂演出了《三俠劍》,到1915年已成為紅極一時的書目。上海正氣書局曾於1950年印行了《三俠劍》37卷,計五百餘萬字。

他說書綜合諸多著名評書藝人的藝術精粹於一身,長槍、短打皆能,表演時遲、疾、頓、挫掌握準確恰當,使觀眾能夠清晰地品味其藝術韻味。他的「撥口」更是出色,將詩、贊巧妙地匯集在一起,給觀眾造成強烈的懸念感。他塑造的「金頭虎」賈明,機智、多謀、活潑、幽默,絕無輕浮甚至低級庸俗的表現。收徒「四軫」馬軫元、孔軫清、杜軫明、蔣軫龔等。1927年病逝於天津金家窯寓所。近年曾出版了他的口述全本《三俠劍》。

10 劉傑謙:(1894—1976)北京人。原名劉漢卿。幼年家貧,二十歲時曾在王府裡當廚師。業餘時間常去書館聽評書,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後潔身自愛,憤而辭工,在內外城打零工。不久決心改行學評書,並於1916年拜德致(臻)厚為師,學習《包公案》和《小五義》。此派書說的是石玉昆的「本門活」,對書中主要人物和情節精雕細刻,重彩濃墨,很適合有文化水平的聽眾欣賞。其風格是從細微處顯露真情,講得入情入理,耐人尋味。其說書口齒清晰,語韻沉重,甜脆動聽,表演神完氣足,從容灑脫,颱風瀟灑自然。他摹擬人物,生、旦、淨、末、醜,行當分明;善於借鑑戲曲的表演動作與聲韻,以彌補與豐富說工之不足。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設計用冀、魯、豫、晉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評論時注意風趣,常常抖響詼諧幽默的包袱,以活躍書場氣氛。特別是對包拯剛直不阿、秉公而斷、執法如山的精神,眾俠義不畏權奸佞臣的淫威,敢於和黑暗勢力挑戰,誅豪強除惡霸的壯舉,都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書壇上有「活包公」之譽。

劉傑謙品德高尚,忠厚誠實,愛護同行,為維護藝術家的道德一直堅持走正路。世代相傳的品德修養要求禁忌溜、扒、諞、賣、踹、奸、懶、曲、滑、壞。因此他深知高臺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藝業,尊重同行的成就,從不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曾深惡痛絕地說:「明著扒踹別人,就不應該,暗地裡使陰活兒,那更不道德了。」他強調「說書要講口德,口德就是藝德」。

劉傑謙屬第八代演員,與張少蘭、張霈興、品正三結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編了評書《富貴壽考》,演出於天橋福海居茶館,並不保守地主動傳授給品正三。「七七事變」後,他曾輾轉到潼關、山海關等地演出,堅持走正路,決不覥顏事敵的信念從未動搖。1940年,其師兄金傑立約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鑽研的《包公案》,頗受歡迎。解放後參加紅橋區曲藝團任副團長,整理加工其代表書目《包公案》,以《新三俠五義》的名稱,寫出了《烏盆記》、《土龍崗》、《五義結拜》、《陝北四老》等四部分,後在《新生晚報》連載。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終於經過無數次的修改,以洋洋百萬言形成文字稿本。他還多次當選為市級勞動模範。1976年在津逝世。

出版評書作品:《大五義》(春風文藝)等。

11陳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紹興,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陳建谷,後改固本,字蘭亭;一名陳德本。出生在前門外儲子營。父親在清末刑部衙門任文書(一說是慶親王府廚師)。少時在慶王府膳房助廚,八九歲始隨父親讀書識字。由於家境貧苦,十歲以後即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聽了很多評書。後來世殿丞收其為義子,給他講授說書的訣竅。辛亥革命後(1912年),正式拜張致蘭為師,學說《聊齋》。張擅長原原本本地將文言譯成白話講解,陳士和繼承其衣缽,並受田嵐雲、雙厚坪的藝術啟發,博採眾家之長。經過多次探討實驗,以張致蘭的講述為基礎,逐漸改變了照本宣科式講說,以愛憎分明的感情、淵博的社會知識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對故事進行了再創作,在說書藝術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來到天津說書。1940年後即久佔天津,專說《聊齋》。1952年他參加影片《六號門》的拍攝,飾演反面人物「馬八輩兒」,刻劃了一個天津舊社會久經風雲的老「混混兒」形象。1952年11月,曾來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當時已是白須飄灑,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組織力量對《聊齋》進行記錄、錄音和整理,可惜只獲得十三段。陳士和先生於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陳士和一生說過的《聊齋》有五十一篇,集中選用的是兩種題材:(一)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撻封建包辦婚姻制度,歌頌青年男女忠貞愛情。他同情讚揚善良百姓、無告弱者和正直誠實的人物,抨擊嘲諷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等形形色色的醜惡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闡發了蒲松齡原著的思想內容。其評書語言通俗生動,書路細緻謹嚴,情節跌宕曲折,表演時颱風親切大方,口齒清晰,長於摹擬各色人物的神態。他對原著中涉及的歷史、地理、宮廷禮節、世俗、倫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釋;善於抓飛哏飛掛(即興笑料),使用連鎖的「串包袱」;常常書外加書,製造懸念,敘事中雜以評論,夾敘夾議,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齋故事,對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的描述,把場景勾勒得更加細緻,並且增添了不少富於戲劇性的細節,以豐富原作的藝術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節炫惑聽眾,而著重於挖掘原作的故事隱喻現實人生,讚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使其具有較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壞了原作虛幻突兀的環境和以「異類」出現的人物來描寫人生的藝術風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當豐富深刻的主題內涵處理得比較淺薄。

人們稱讚陳士和說《聊齋》,做到了所謂「三愛」(愛聽、愛學、愛問),「三闊」(耳闊、眼闊、心闊),「四絕」(說白、摹擬、評論、表演)。金受申說過,「陳士和能把《聊齋》說得通俗、細膩、動人,又擅長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聽不厭,久而彌趣的魅力。」

出版評書作品:《評書聊齋志異》(第一集,百花文藝,包括《勞山道士》、《畫皮》、《阿寶》、《續黃粱》、《雲翠仙》、《考弊司》、《向杲》),《評書聊齋志異》(第二集,百花文藝,包括《夢狼》、《崔猛》、《席方平》、《瑞雲》、《王者》、《毛大福》)以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聊齋志異》單行本。

12金慶嵐:(1880—1946)北京人,滿族。少年學過京劇,藝名金秀山,後改行說評書。先說《濟公傳》,由於他把京劇的手眼身法步吸收到評書之中,一舉成名。1914年在瀋陽書曲研究社學習,後投身到李慶魁門下。李代師收徒,將書藝傳授於他。金慶嵐常在瀋陽翔雲閣茶社說書,還到過大連、安東(今丹東)、錦州、撫順等地。1935年去長春,常進偽「皇宮」說書。他曾在電臺播講過《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打羅漢》、《七劍八俠》等書目,是長春市第一個上電臺的演員。他博覽群書,常依據小說、戲文改編成評書講述,人們評價他是:有聲、有相,書路子寬。收徒郭桐聲、李桐森等。

13李慶魁:(1862—1935)東北評書藝人。年輕時當過清兵,民國初年拜馬悅卿為師。其代表作有《大隋唐》、《盜馬金槍》、《精忠說嶽》、《五女七貞》、《雙鏢記》等,被人稱為「評詞大王」。1920年被推選為奉天(瀋陽)改良書曲研究會會長。張作霖曾送其一塊橫匾,贈語「威鎮華夷」,瀋陽書迷贈之「柳下遺風」的銀盾。在臨終前曾嘲笑大漢奸張景惠,演說《楊繼業碰碑》,將「大將難免陣前亡」說成「大將寧死不稱王」,顯現其高尚的民族氣節。

14潘誠立:(1872—1929)北京人。清末民初在北京獻藝。他擅說「長槍書」,以《明英烈》見長,《隋唐》、《精忠說嶽》、《包公案》等均是其代表作。其文化造詣較高,「插筆書」引經據典,「武打書」長槍短打,尤是「撥口書」更有其獨到之處。他嗓音洪亮,刻畫人物性格細膩生動,描摹人情世態活靈活現。受雙厚坪的影響,他勇於抨擊社會黑暗現象,常常把時事新聞穿插書中,嬉笑怒罵,淋漓盡致。他說書技藝精湛,文武兼備,文雅而不庸俗;為人謙虛有禮,注重儀表。他的「書外書」堪稱一絕。張作霖曾邀請李慶魁、梁殿元和潘誠立三人同說《精忠說嶽》,分別由李說《河北三戰》,梁說《牛頭山》,而潘則說難度最大的《虎帳談兵》。這段在書館只說兩天的書,這次竟然說了兩個月。他歷數自古用兵之道和各種軍事知識,說的多是「書外書」。張作霖對其評價頗高。有人說「北京來個潘誠立,嚇跑了李慶魁,嚇不動梁殿元。」

1916年(一說1918年)在北洋政府業務局贊助下,北京成立了第一個評書藝人組織——「評書研究會」。潘誠立自任會長。在他的主持下,對當時流行的幾十部大書進行了鑑別,確定了二十九部書為推薦上演書目。評書研究會促進了北京評書藝人的團結和藝術交流、切磋。後潘誠立逝世後,該會停止了活動。他還曾自編評書《明清野錄》和《龍潭鮑駱》,均獲得好評。

15徐坪玉:(生卒年不詳)擅說《水滸》,尤其是摹擬武松的形象,有「活武松」之譽。

16福坪安:(1885—?)北京人,滿族,原名鈕古祿氏?福布森。自幼從師徐長勝。出師後演出於京、津間。解放後,赴東北演出,久佔遼南,逝世於營口。常演書目有《大隋唐》、《三俠五義》、《明英烈》、《永慶昇平》。他說《永慶昇平》有「活馬成龍」之謂,《明英烈》學於士英無比,刻劃人物,一人一相。《大隋唐》有「瓦崗山亮隊」一節,亮廿四隊,人、馬、刀、槍贊,各說廿四套,堪稱一絕。收徒李鶴謙、吳鶴齡、董鶴良、郭鶴鳴、馬鶴逸。

17周坪鎮:(1887—1947)北京人。從師徐長勝。經常演出於京、津間,後來落戶天津南門裡。1947年逝世於津宅。其人有「周八套」之城。因他所演的八部書,每套都是「底」活。這八套書是:《封神榜》、《東漢》、《水滸》、《盜馬金槍》、《五女七貞》、《西遊記》、《彭公案》、《後小五義》。他說書詞句考究,幾無閒言,自然幽默,引人入勝,包袱多。《五女七貞》中有一段「百鳥朝鳳」和「百獸朝麟」,可充分說明他學識廣博:他能講說一百隻鳥和一百隻獸,名稱、形狀、習性,個個活靈活現,只只如在眼前,堪稱一絕。曾編著《五女七貞》在《新天津報》、《新天津晚報》連載,並出版了單行本計二十冊以上。收徒李鶴仙、劉鶴蘭、張鶴瑞、崔鶴桐、王鶴軒等。

18吉坪三:(1897—1951?)相聲兼評書藝人。相聲門內系馮昆志的弟子,評書系李長彩門下。20世紀初曾在天津兼演相聲與評書,評書以《清烈傳》為主。後赴上海並輾轉漢口、南京獻藝。1933年回津。1935年起在電臺廣播,1936年曾在電臺演播評書《濟公傳》和《清烈傳》。1941年在北京啟明茶社相聲大會中以單口相聲擔任大軸,頗受歡迎。1942、1944年曾在天津三角地書場說演《黃楊傳》。1947年雙目失明。1951年逝世。

19盧醒笙:(1891—1957)遼寧瀋陽人。原名盧寶昆。自幼從武,27歲前曾當過警察。後拜李長彩為師,專攻評書《水滸》。由於他生得魁梧,留一部絡腮鬍須,尤以摹仿魯智深最為酷肖,上場時再穿布襪僧鞋,故有「活魯達」之譽。他除在茶館獻藝外,還常上堂會,為社會名流說書。四十年代為瀋陽評書「四大說家」之一。建國後,參加瀋陽民眾曲藝團,該團記錄了其《水滸》演出本。

第八至九代:

(趙英頗——):佟信魁、齊信英 ;

(正——):陳蔭榮 、陳蔭魁、馬蔭良、劉蔭清、李蔭川、陳蔭廷、張蔭林、張蔭年、張蔭忠;丁建中 ;

(榮——):葉祥真、劉祥明、孫祥瑞;

(伯——):張青山 、李月三;

(繼——):段興雲、許興魁、王興閣、馬興田;

(傑——):張闊興、袁闊成 、阿闊群、宋闊民、吳闊惠、陶闊九、傅闊增 、苗闊泉、楊闊庵、曹闊江、馬闊山、高闊軒、連闊如 、胡闊洲、劉闊漳 、孫闊英 、趙闊漢、張闊峰、尹闊良 ;

陶湘九 ;

蔣軫庭 、馬軫華 、徐軫懷、趙軫鐸、佟軫方、來軫義、蘭軫琪、馬軫元、孔軫清、杜軫明、蔣軫龔;

(士——):文健華、劉健英、張健新、黃健聲、張健聲 、劉健麟、劉健卿;

(闊、軫、健不分)

(慶——):固桐晟 、宋桐斌 、李桐孚、段桐明、金桐純、莊桐嚴、郭桐聲、李桐森、宋桐茂、黃桐鰲、高桐鳴、嶽桐春、顧桐峻 、王桐軒;

(寶——):呂俊會、

(誠——):李豫鳴、張豫蘭、高豫祝 、趙豫堂、邢豫如、邊豫塘、張豫民、唐豫祥、蔡豫卿、尹豫恆、朱豫章、王豫荊、丁豫良;

(坪——):劉鶴雲、畢鶴勳、李鶴謙 、李鶴仙、劉鶴蘭、張鶴瑞、崔鶴桐、王鶴軒、吳鶴齡、董鶴良、郭鶴鳴、馬鶴逸、吳鶴軒;

張豫華、徐豫田;

陳華啟、劉華振、馬華鑫、趙華軒、李華臣、張華賓、王華瑞;

(潤——):馬雄章;

(鶴、豫、華、雄不分)

1齊信英:(1927—1994)北京人。自青年時就酷愛評書藝術,師承趙英頗、陳榮啟。後又拜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啟儒為師,說演單口相聲兼工捧哏,但終以評書為主而聲名鵲起。他擅說公案書及神怪書,如《彭公案》、《聊齋》等,尤以《聊齋》而著名。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響應黨和政府「說新唱新」的號召,積極編演新評書,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講過《呂梁英雄傳》、《新兒女英雄傳》、《鐵道遊擊隊》、《紅燈記》等;改編出版了《嬰寧》、《辛十四娘》等《聊齋》回目;發表過評書《北方勇士打飛賊》等。1951年,齊信英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1958年他發起組建了北京青年曲藝隊並任副隊長。

齊信英說書颱風沉穩從容,醒木一拍,在幾句定場詩過後,娓娓展開故事情節;在刻畫人物方面,用語準確,人物形象鮮明;對場景和環境描寫細緻入微。1994年12月14日,因心臟病突發,齊信英猝然離世。出版評書作品:《嬰寧》、《辛十四娘》(均為中國曲藝版)等。

2陳蔭榮:(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陳詠和,十三歲起即追隨著名評書家品正三,學會了一系列袍帶書,包括《九老興隋》、《隋唐演義》、《隋唐後傳》、《龍潭鮑駱》、《富貴壽考》、《五代殘唐》、《大宋飛龍傳》、《楊家將》等。二十一歲正式拜品正三為師,長期演出在北京、張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學強記,廣搜多問,不斷豐富書目內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後,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義》,取名《興唐傳》, 不但繼承了品正三的說書藝術,而且從評書大王雙厚坪流傳下來的《隋唐演義》中汲取了不少營養。(1989年全部整理完畢,共140萬字。)他還編演了新講史書《黃巢起義》八回,以及《靈泉洞》、《呂梁英雄傳》等。1959年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1986年參加了北京市曲協等單位舉辦的「曲藝前輩舞臺生涯50周年紀念」活動。 陳蔭榮擅長演說長槍袍帶書,以表演細膩、人物刻畫逼真、善於在說書中運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繩寶珍等。

出版評書作品:《興唐傳》(四冊,中國曲藝,1984;十冊,包括《鬧花燈》、《南陽關》、《賈家樓》、《瓦崗寨》、《群雄會》、《四平山》、《虹霓關》、《揚州會》、《搶三關》、《鎖五龍》等,1981—1982;其中《鬧花燈》、《賈家樓》、《瓦崗寨》曾於1957年由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興唐後傳》(中國曲藝)《鮑福闖龍潭》(中國曲藝)等。

3丁建中:(1922—1998)一說1924年出生。丁正洪之子。自幼出於受家庭薰陶,在家鄉河北冀縣丁家莊讀書時,就喜歡讀歷史書籍,熱愛評書藝術。青年時代從事革命工作,曾在公安部門任職。建國後,協助其父研究評書藝術,共同探討《西漢》,逐字逐句進行加工潤色,深得其父藝術精髓。1957年正式登臺獻藝。1959年加入瀋陽市大東區曲藝團,演說評書。1980年在瀋陽人民廣播電臺播講了全部《西漢》,受到同行和聽眾們的好評。1998年10月25日病故。其表演特點是:吐字清楚、尖團分明,不論背誦原文還是人物對話,都句都分明,刻畫人物栩栩如生。生前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出版評書作品有《張良扶漢》(春風文藝)、《韓信掛帥》(春風文藝)等。

4張青山:(?—1962)東北評書藝人。原在天津獻藝,三十年代到瀋陽說書,自成一派,是當年評書界說「武扣」的名將。三、四十年代曾編演並在長春「新京」印書館出版了《洪武劍俠圖》、《水滸拾遺》(共八集)兩部大書。1939年曾用稿費在瀋陽市皇姑區開過青山書局,一年後輟業。1940年去長春,曾與固桐晟合寫過研究評書的論文,發表在當時的《麒麟》雜誌上。解放後參加了吉林省曲藝團,五十年代兩次來瀋陽,1969年病故。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過《武松打虎》一書,《洪武劍俠圖》有劉浩鵬口述本正續集四冊(花山文藝版)問世,《水滸拾遺》有其本人口述改編本《梁山軼事》(吉林人民版)問世,後來還曾被藝人改名《梁山復仇記》講述。

5袁闊成:(1929— )北京人。出生於天津。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以擅說《五女七貞》而著名。自幼隨父習藝,後拜金傑立為師,並得到陳士和的指點。十四歲(一說十六歲)登臺,長期在唐山、天津、哈爾濱、營口、北京等地獻藝,以短打書《十二金錢鏢》、《施公案》享名。1949年後帶頭說新書。1952年在唐山說《呂梁英雄傳》和《二五長徵》等新書,政府曾獎勵其一面錦旗。1958年參加營口市曲藝團。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時,表演的《舌戰小爐匠》深受歡迎。1963年表演的《許雲峰赴宴》等新書,轟動一時,被譽為「說新書的帶頭人」。期間,先後在電臺播講演出了《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巖》、《赤膽忠心》、《野火春風鬥古城》等現代題材的新評書。1979年在北京「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大會」上,表演的《桃花莊》受到文化部的獎勵。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遼寧營口市。

1981年,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錄製長達二百六十餘講的《三國演義》,1985年播出後受到好評,先後被陳雲、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鼓勵他說好評書,弘揚民族文化。評書《三國演義》榮獲遼寧省人民政府1983年優秀文藝創作獎。1985年調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工作。1988年以來先後為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長坂雄風》、《西楚霸王》和為北京電視臺錄製《紅巖》,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像出版社錄製了《十二金錢鏢》等。其作品《水滸外傳》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叢書。

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新的表演方法和藝術技巧,汲取了話劇、電影、相聲、戲曲、秧歌等姊妹藝術的精華,借鑑其創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會貫通,不斷豐富並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他的表演說表並重,靜動互存,神形兼備,繪聲狀形,以形傳神;表演細膩感人,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闊成196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曲協理事、曲協遼寧分會副主席,營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副主席、市曲藝團副團長、團長。出版評書作品:《三國演義》(上集,雲南人民)、《趙子龍》(百花文藝)、《大鬧大名府》(黑龍江人民)、《大鬧神州擂》(黑龍江人民)、《巧破乾坤樓》(中原農民)、《燕青打擂》(春風文藝)、《水滸外傳》(春風文藝)等。

6傅闊增:(1900—1976)北京人。受業於著名評書藝術家王傑魁,得王親傳。擅說《包公案》、《小五義》,說書時藝術頗似其師,以表現社會生活風貌、描摹人物、聲態、心理細緻見著,特別是對三街六市、五行八作以及民間習俗講得通俗透闢,頗受聽眾歡迎。王傑魁去世後,傅的《包公案》在北京享有盛譽,書館爭相邀請。他於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1961年開始記錄《包公案》,長達數百萬字,書稿在「文革」中遺失。

7連闊如:(1903—1971)一說1902年出生。北京人。滿族。原名畢連壽,筆名雲遊客。幼年家境貧寒,只讀過兩年私塾即輟學。1927年進入評書界,先拜李傑恩為師學習《西漢演義》,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漢演義》,並得到熱心聽眾孫昆波的悉心指點。連闊如虛心好學、記憶力強、勤記筆記、刻苦鑽研,將陳榮啟的《明英烈》、劉繼雲的《精忠傳》學到手,後創立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人們稱讚「見識實在,勝人一籌」。三十年代末,他在北京伯立威廣播電臺連續播講《東漢演義》,有「千家萬戶聽評書,淨街淨巷連闊如」之美譽。接著又在其他電臺直播《水滸》、《東漢》、《隋唐》、《明英烈》等書。1934—1937年間,連闊如還應邀在報刊上發表評書。計有:《西漢演義》(《小公報》)、《明英烈傳》(《時言報》)、《嶽飛》(《立言報》)、《東漢演義》(《民聲報》)、《卅六英雄》(《新北平報》)等。1949年初,他努力開展曲藝革新運動,在戲曲界藝人學習班上被選為主任委員,帶頭學習《社會發展史》,並組織成立了大眾遊藝社任社長,在前門箭樓上開設書場,普及新曲藝。

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期間,成立了「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會」,連闊如被選為副主任。他先後播講了《二五長徵》、《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李有才板話》等長篇新評書。1951年初,他自願赴朝鮮,擔任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大隊長,在前線表演評書《武松打虎》,古事今說,闡明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真理。歸國後又赴西南各地匯報演出,編寫了《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智取婁山關》等現代評書作品。1953年10月中國曲藝研究會成立,連闊如任副主席。同時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講《三國演義》。1956年3月,為了貫徹總理「南北曲藝要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指示,赴上海演出,以《頭請姚期》、《誦賦激瑜》、《轅門射戟》三個長書受到好評。同時又學習南方評話,向揚州評話名家王少堂虛心學習《武松》,仔細記下心得體會。1959年1月,北京宣武說唱團成立。連闊如參加至1963年退休。幾年間,他在董記、和記、張五、劉鴻寶、通州、趙一軒茶館和東安市場鳳凰廳等處演出。同時悉心研究《三國演義》前後達四十年之久。他還與長子連振翔、女兒連麗如、女婿賈建國整理了袍帶書中的贊賦,並匯集成冊,可惜在「文革」中連同群福慶託付給他的《五女七貞》書稿,均付之一炬。

連闊如曾在電臺連播《三國》、《西漢》、《東漢》、《隋唐》、《明英烈》。其每一部書書情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說書時颱風瀟灑,神滿氣足,語重聲宏,口齒清晰,娓娓動聽。尤其是連派三大書目(《東漢》的打功、《三國》的評講、《水滸》的民俗),經過他認真揣摩,反覆加工,每部書都刻畫出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連闊如曾任北京市戲曲界講習班主任,全國文聯理事,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第一、二屆全國文代會代表,北京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中國戲改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38年出版了名著《江湖叢談》,後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再版。1971年8月18日病逝。

8劉闊漳:(1916—1987)祖籍河北省武清縣大孟莊鄉寺各莊。原名劉春貴。早年拜金傑立為師(在金傑立所收「七闊」弟子中行六),從藝於遼西,定居在錦州,曾開設茶館並說書(錦州解放初在市內開私人茶館)。後合營改制為錦州曲藝社一社。先後任錦州和平曲藝社、錦州曲藝社經理,並參與評書隊演出。擅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後小五義》及《三俠劍》,尤以《五義》系列,頗得乃師真傳。平素敏而好學,融會百家,有「無書不曉」之美稱。他還為他人寫過不少「書梁子」,自己還編演過一部長書《風塵三俠》。後因年高病重,不幸於1987年3月18日逝世,僅留下《棍掃蕭金臺》、《楊香武三盜九龍杯》、《升仙傳》等錄音資料及一些「書梁子」手稿。出版評書作品:《三俠劍?棍掃蕭金臺》(春風文藝)。

9孫闊英:(約1925—?)黑龍江哈爾濱人。十三歲開始學藝,師承袁氏三傑之袁傑武,得到袁氏真傳,成名於曲藝界,有「南北二闊」之稱(南袁闊成、北孫闊英)。孫闊英青年時曾六訪張清山、三拜固桐晟,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在評書表演上突飛猛進。其代表書目有《包公案》等,此書記錄整理本曾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10尹闊良:(1934.5— )黑龍江哈爾濱人。原名尹作友。曾任本溪市曲改會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曲協理事。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轉業到哈爾濱市公安局任公安員。1953年正式步入曲壇。曾受趙玉峰、趙士海等指導,後拜袁傑武為師,並隨袁闊成學藝。長期堅持說新書,在改編和創作過程中,與人合作出版《白樓鋤奸》獲全國長書播出三等獎,《節振國》由黑龍江電臺播出,《戰鬥在敵人心臟》在全國多家電臺播出。改編演出有《烈火金剛》、《暴風驟雨》等十餘部新書。出版評書作品:《白樓鋤奸》(與人合作,春風文藝)

11陶湘九:(1911—1992)北京人。回族。自幼隨其兄陶湘如學藝,後拜郭瑞林為師,與馬三立等同為第四代藝人。解放前,在京津等地賣藝謀生。1940年拜金傑立為師,有《大明英烈》、《隋唐演義》、《嶽飛傳》等代表作。同時他還將不少長書的精彩章回改編為單段評書,如《秦瓊打擂》、《獅子樓》等。1958年陶湘九參加北京青年曲藝隊並任隊長。他積極支持當時「說新唱新」的曲藝改革。他和齊信英一起帶頭說演新評書,改編說演了《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等書目。1958年全國曲藝匯演,他表演的《楊子榮舌戰小爐匠》被評為優秀節目。1960年調至福建,任福州市北方曲藝隊隊長,為南北曲藝交流和培養相聲、評書新生力量做出了貢獻。

12蔣軫庭:(1903—1964)天津人。原名蔣昆,字玉昆,筆名蔣介磊。系茶房出身,有一定文化基礎。約在1927年拜常傑淼為師,與乃師關係密切。1929年常逝世前,將《雍正劍俠圖》的「冊子」及為《新天津報》撰寫而尚未發表的稿件,全部遺留給蔣軫庭,由其繼續撰寫。後由蔣口述,黃健聲、蔣軫龔等執筆書寫。三十年代後期,蔣軫庭曾以《明清八義》為底本,改編成《金刀會七義》並出版單行本。蔣軫庭演出口齒流利,語彙豐富。其藝術風格是以語言取勝而形體表演方面則未能繼承乃師獨到的技藝。收徒有張樞潤、羅樞平、李樞勳、李樞信、聶樞林、秦樞寶、曹樞林等。四十年代代師收徒,代拉馬軫華、蘭軫琪為師弟。

13馬軫華:(1906?—1954)天津人。世居天津北倉,少年喪父,流落於市區。業餘喜唱太平歌詞,後被張壽臣代拉為師弟,算是焦德海弟子,按相聲門排名馬壽巖。1940年蔣軫庭代拉馬為師弟,算是常傑淼弟子,入評書門名為馬軫華。三十年代曾應電臺之邀,每天演唱太平歌詞。後在三角地書場正式演出評書,整理演出《李金鰲》(又名《沽上英雄譜》,俗稱《混混兒論》),可演四個月。這是一部最具天津風味特色的書目,也是馬軫華的代表作與成名之作。1953年改說傳統評書《水滸》,在張樞潤等人協助下,借鑑戲曲表演動作,在演述傳統書目方面也取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他口齒清晰,聲音甜潤悅耳,有時在評書中穿插使用相聲包袱,以活躍書場氣氛;他善於借鑑京劇的程式與各種身段,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四十年代收徒牛樞通、王樞祥、於樞海等,建國後收徒童樞源等。1954年病逝於天津城內鼓樓西屬所。

14張健聲:(1910—1965)天津人。原名張耀明,字孝聲,以字行。在戲劇界的藝名是張笑聲,健聲是其評書藝名。幼年就喜愛文藝表演,從少年時代起,先後參加過京劇、評劇、文明戲等的演出活動。他擅演小生,曾同關菊隱、小俠影、戴更璧、新鳳霞、陳少舫、花迎春等同臺演出,贏得讚譽。1940年拜師陳士和,專習評書《聊齋》,為陳所器重。他認為評書是適合一人同時表演多種角色的一門藝術,講述須和舞臺表演相結合。因此,他立志改革,在評書的舞臺戲劇化方面孜孜探索。陳士和逝世後,便由他繼續講述《聊齋》,曾記錄過三十餘段。後只尋覓到十餘段記錄稿,經整理後出版,即《評書聊齋志異》第三集和第五集,包括《折獄》、《張鴻漸》、《紅玉》、《聶小倩》、《雲蘿公主》、《嬰寧》、《佟客》、《伍秋月》等。

15固桐晟:(1903—1972)北京人,滿族,鑲藍旗。原名固松年,學名有德,曾用名張靜泉。光緒二十九年夏曆三月廿五日生於北京西單。其先輩是沒落的清室鑲藍旗貴族,其侄趙佩茹是著名相聲演員。他七歲起讀書,1921年來到瀋陽,喜聽李慶魁說書。1924年父親逝世。1926年(一說二十六歲)來到錦州,登臺講述《燕山外史》,名聲鵲起。在此時間內,他苦學政論、史論、奏摺、書序、傳記、雜說等樣式,豐富學識才情;試論國家大事、歷史教訓、山川風貌、社會習俗,使說書縱橫捭闔且波瀾起伏,轉接之間意外難測。二十八歲時開始說自編的《清宮外史》(又名《九龍祚》)。全書情節起伏跌宕,人物活靈活現,尤其是對清宮的典章制度、風俗禮節均有批解。1932年農曆二月廿五日,在瀋陽小西門裡西龍海飯莊正式拜李慶魁為師。此後在東北及天津等地說書。1934年認陳士和為義父,學說《聊齋》。後輾轉於鐵嶺、遼源、瀋陽、營口、天津一帶,得到「高臺教化」、「藝術超群」、「苦口婆心」、「談古論今」等贊語。1948年在天津電臺播講《東周列國志》、《東漢》等專章。1952年到長春,參加吉林省曲藝團;1958年加入長春市曲藝團。老舍、郭沫若、陶鈍都很關心《清宮秘史》,1961年曾有專人記錄整理達四十餘萬字,但不幸在「文革」中散失。固桐晟先後被選為長春市曲藝團團長,市人民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省、市先進文藝工作者,省曲協副主席,並出席了全國第三次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1972年8月5日在長春市西五馬路二十七號家中逝世。

固桐晟以淨、潔、脆、快、領、賣、乍、驚的風格演說宮廷朝政,邊疆烽火,社會家庭,人情世故以及刻畫各類人物;其評書是以雜學、民俗學著稱於書壇,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以書外書名揚於世。他說書注重一個「評」字,「說評書要替群眾評論評書中的是非,言不在多,要畫龍點睛,三分說七分評,說的是書,評的是理,說書的要講理,正理歪理都能講。」此外,他的貫口、判詞和奏摺也是一絕。一生說過《列國》、《西漢》、《東漢》、《三國》、《水滸》、《千古疑案》、《明史》、《海瑞》、《聊齋》、《儒林外史》等二十多部古今評書。現僅存《清宮秘史?泥打西太后》和《聊齋?二班》的錄音以及《緹縈救父》、《西門豹治鄴》和《範進中舉》的評書文字稿。出版評書作品:《西門豹治鄴》(吉林人民版)等。

16宋桐斌:(1900—1978)山東蓬萊人。原名宋繼武。幼年家境貧寒,童年來到東北,為謀生計,輾轉於遼寧省各地。在這段時間內,不僅閱讀了大量古典名著,還經常出入於說書館,和許多書曲藝人建立了友誼。1924年在鐵嶺正式拜陳慶祿為師,學說評書。1927年即在瀋陽登臺獻藝,並落戶於瀋陽,演說《三國》、《封神榜》、《西遊記》、《水泊梁山》、《清廉公案》、《大紅袍》等,俱是其拿手書目。他還曾與丁正洪合作編演《後套封神榜》,別出心裁,情趣橫生。他是瀋陽第一位上電臺播講評書的藝人。四十年代,電臺贈其一枚「廣播千日」的紀念章。五十年代初,任瀋陽藝曲協會首屆會長;1959年後任瀋陽曲藝團書曲隊副隊長等職。1962年出版中篇評書《哪吒鬧海》。

宋桐斌的表演不僅注意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塑造,而且對書中典故、榜文、奏摺等都有研究,在引經據典的同時,能隨時穿插幽默詼諧的包袱。有傳人劉浩鵬、蕭浩然等。

17 顧桐峻:(1898?—1933?)天津人。其父顧雲亭系英致長的掌門大弟子。自幼從父學藝,由於聰穎精明且學藝用心,幾年間將《包公案》、《大宋八義》等書目均學到手,同時還學到《於公案》。他被公認為是得英致長真傳最全面的繼承人。顧桐峻口齒清晰,表演傳神,加以他的文化水平高於他人,在青年時期即成為新一代評書演員中的佼佼者。二十年代中期《新天津報》和《新天津晚報》相繼約請顧桐峻將評書《大宋八義》寫成文字稿逐日連載,繼之又將劉葆初未竟之作《於公案》寫出,同時在《新天津報》連載,並分別結集成書。後其未完成的《大宋八義》之撰稿工作,由其師兄嶽桐春完成。

18高豫祝:(1891—1970)北京人。拜師張誠斌,擅說《東漢》。他以講述情節豐富細緻、描摹人物生動逼真見稱。三十年代末曾在《天津時報》連載前部《東漢》,達數年之久,後出版成書,計百餘萬字。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從1961年開始,曾記錄了他的後部《東漢》,書稿約一百多萬字,不幸在文革中散失。他為人忠厚老成,頗受行內人尊敬。

19李鶴謙:(1927—1983)天津人。原名李國安。九歲上學讀書,在校期間就喜愛民間藝術。十六歲畢業後隨父親學習打鐵。十九歲拜師福坪安學說評書。二十一歲登臺演出。先後在鞍山、營口、大連以及黑龍江省各地演出。1958年參加營口市曲藝團。此後他潛心鑽研新書,並整理改編了《魯達除霸》等優秀傳統書目,頗受歡迎。1978年參加曲藝匯演,演出的《古城星火》獲優秀獎。整理改編並演出的《楊家將》、《野豬林》和新書《三打烏龍鎮》均曾在省、市電臺播放,深受好評。

李鶴謙的評書藝術,不僅繼承了福派評書幽默細膩、頓挫有力、「咬字如捉虎」的藝術特色,而且熱情飽滿、嗓音洪亮、粗獷豪放、潑辣大方,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曾任中國曲協會員,曲協遼寧分會會員,營口市文聯委員。

第九至十代:

(蔭——):王寬章;

(興——):李鑫荃 ;

(華——):李存源 、姬存林、姚存禮、顧存德、姜存瑞 、黃存洲、索存壽、魏存發;

施星夔 ;

(闊——):丁增啟、耿增春、馬增祥 、朱增富、孫增奎、張增福、張增友 、王增智、劉增秀 、邵增濤 ;

連麗如 ;

田佔義 ;

趙維莉 ;

(軫——):張樞潤 、董樞權、於樞海、鞏樞和、羅樞平、李樞勳、李樞信、聶樞林、秦樞寶、曹樞林、董樞敏、牛樞通、王樞祥、童樞源;

(增、樞不分)

(健——):劉立福、張川;

(桐——):陳浩先、劉浩鵬 、蕭浩然 、陳浩智、佟浩如、楊浩成;

(俊——):蘆仁堂 、張仁璧、郭仁鵬 ;

1 李鑫荃:(1921— )河北安次人。早年在北京糧店學徒,18歲開始喜愛上評書。1945年始邊聽書邊聽記錄,同時私淑著名評書藝人連闊如,學講《東漢》、《三國》、《列國》。兩年後開始表演。1950年正式拜段興云為師,在北京的門頭溝、通縣、豐臺、朝陽門及天橋一帶行藝。1953年後又曾先後向連闊如、閻榮山學習說書,還曾向馬連登學《隋唐》、《包公案》。1959年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並開始改編新書,演出了《保衛延安》、《野火春風鬥古城》、《烈火金剛》、《苦菜花》等。六十年代初,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講過新書《紅巖》、《平原槍聲》。1962年在中國曲協舉辦的說新書交流會上,與袁闊成同被譽為說新書的帶頭人。在北京市舉行的曲藝匯演中,編演的《沙坪垻》、《和氏璧》曾先後獲獎。在電臺、電視臺錄製了評書《三國演義》、《雍正劍俠圖》等傳統書目。

李鑫荃說書細膩平穩,語言生動,善於拉典,講述娓娓動聽。出版評書作品:《和氏璧》(中國曲藝)、《忠義響馬傳》(整理馬連登本,工人版)、《雍正劍俠圖》(花山文藝)等。

2 李存源:(1921—1969)河北省涿縣人。自幼隨父李榮奎闖江湖賣藝,曾隨啟蒙老師陳華啟學說《濟公傳》。三十年代末又拜丁正洪為師學說《西漢》和《列國》,一直到18歲。他天資聰穎,又苦心鑽研,能背誦大量古詩文。像說《西漢》,可以滾瓜爛熟地背誦《治安策》和《阿房宮賦》。1941年開始在錦州南門外首次登臺,一舉成名,贏得「出藝紅」的美譽。解放前夕,他回到北京來說《西漢》,並穿插說《列國》故事,在天樂軒、三合成、萬樂園、天有軒等茶社演出,颱風酷似乃師。當時北京只有他一人能說《西漢》。六十年代初,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196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錄製其《西漢演義》十五段,《列國》和《戰國》七段。

李存源說袍帶書深入淺出,娓娓而談;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口風從容幽默,節奏疾徐有致,情節跌宕起伏;尤擅描述人物心理活動,善於揣摩人物的心理變化,掌握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將性格、心態傳情傳神,畫龍點睛;語言運用富於地方色彩,並時而在書中抖出「軟」、「硬」包袱,博人一粲。通過他的評講,能夠使世遠年陳的上古故事為今人領受,足見功力。出版評書作品:《蘇秦與張儀》(北京版)、《孫臏與龐涓》(寶文堂)、《贈綈袍》(中國曲藝)、《西漢故事選》(中國曲藝)等。

3 姜存瑞:(1908— )天津人。原名姜炘熙,筆名震宗。1908年七月初二出生於天津楊柳青。七歲上義學,1924年在天津河北關上木場做學徒學雕刻術,喜聽張嵐溪的《三國》並向之學習,直至1928年4月18日正式拜蔡豫卿為師,先學《隋唐》。1931年正式登臺。此後先後向顧存德、蔣軫庭、福坪安學藝,深得他們的藝術精髓。他主創書目有整部改編的評書《三國》以及《溫酒斬華雄》、《舌戰群儒》等文武片斷;改編的新書有《呂梁英雄傳》、《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紅巖》等整套節目。自五十至八十年代參加過歷屆天津及全國的評書匯演及津門曲薈。

姜存瑞的表演風格豪邁而不失細膩,分析人物和情節鞭辟入裡且細緻深刻;發音字沉口清,如穿雲裂帛;精於贊、賦、話作料、書外書,能大段背誦古文。長於袍帶書,尤以《三國》最為著名,享譽書壇。

4 施星虁:(1906—1985)遼寧瀋陽人。瀋陽四大說書家之一。20歲時參加張作霖軍隊。從小博覽群書,酷愛古典文學,尤其是對《三國》愛不釋手,不僅記熟故事,而且能背贊賦。青年時參加過東北軍。1936年拜張華賓為師學說《大隋唐》。而《三國演義》、《濟公傳》、《青衣女俠》、《黃河大俠》、《軍閥禍國記》等均是其代表作,在省內頗有影響。他說書人物形象逼真,語言幽默生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其《滑稽三國》,獨樹一幟,堪稱一絕。當時聽眾中流傳著四句話:「丁正洪準(準確)、馬興田正(正派)、李華臣俏(俏皮)、施星夔俗(通俗)。」這是對四位藝人藝術風格的準確評語。晚年有《濟公鬧相府》、《張作霖學藝》等遺稿傳世。

5 馬增祥:(1940.9— )原名馬岐。北京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市文化局曲藝訓練班。現任北京市曲藝團藝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二級演員、演奏員。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北京曲藝志》編委。後拜師陳榮啟學說評書。1989年曾在青島廣播電臺錄製評書《響馬傳》(180回),並由十四個省市電臺播放。1994年曾在北京電視臺文藝中心錄製200回目《響馬傳》。

6 張增友:(1935— )原名張振佐。1935年生於北京,自幼受家庭薰陶走上評書藝術之路。他擅說袍帶書,代表作有《東漢演義》等。近十年來,他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工作,許多學生都曾在全國大賽中獲獎(其子張少佐便是眾多學生之一)。他的表演講究「領、賣、乍、驚」,所講評書沉穩有力、意趣盎然,被人贊為「只要能聽,不能不聽」。

7 劉增秀:(1935.3— )河北張家口人。原名劉進仁,曾用名劉林寶。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和內蒙古分會理事。幼年時拜胡闊洲為師,主學評書。曾參加呼和浩特市說唱團,有《大隋唐》、《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等作品。1987—1991年間出版長篇武俠小說《長城大俠》、《金馬女俠》、《海蘭劍》、《龍虎風雲》等。

8 邵增濤:(1922?—1977)天津人。原為西河大鼓演員,藝名邵田鑄。建國初期改說評書,拜張闊峰為師,入門後改名邵增濤。主要書目為《三俠劍》。1953年南開區書曲隊建立時,他是基本成員之一。後致力於革命故事新書目的學習與演出的準備工作。在天津市第一屆曲藝雜技匯演中,與顧存德、張立川演出了三人評書《鐵道遊擊隊》片斷《夜談敵情》。五十年代末,他已成為南開區書曲隊主要演說新書的演員。1961年創作新書目《大鬧鐵路局》,共三十多萬字,敘述天津鐵路工人反對軍閥、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史實。1962年將《紅巖》改編成評書演出。六十年代收孟祥光為弟子。

9 連麗如:(1942— )北京人。原名連桂霞,滿族。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1960年高中畢業後入北京宣武說唱團隨父親學藝,學會長篇評書《三國演義》、《東漢演義》,又向李鑫荃學習了新評書《紅巖》。十年動亂中下放當了工人。後來回到宣武說唱團,以驚人的毅力恢復演出了《東漢》、《三國》,並與賈建國一起整理改編了《朱元璋演義》、《隋唐演義》等,受到歡迎。曾為哈爾濱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東漢演義》和戲曲故事《赤壁之戰》,在全國五十多家電臺播放。1986年為青島電臺錄製了中篇評書《山島克敵》。1985年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評書《哪吒》和中篇評書《三打祝家莊》。此外還主持播講了大型電視藝術片《聽書、看戲、話三國》,被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評為「優秀演播藝術家」。她還和賈建國一起整理了一百多萬字的評書手稿《東漢演義》、《程咬金》、《山島克敵》等。曾在鞍山召開的「千山書薈」上表演評書《智激周瑜》,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1985年8月調入中國煤礦文工團,並隨團多次到各地礦區演出。1993年至今,她多次到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表演評書和授課,並為新加坡電臺、國際廣播電臺、電視臺錄製了十幾部長篇評書,載譽而歸,並大大擴展了中國評書藝術在國外的影響。她與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並稱「當代評書四傑」。2003年起開始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開設「麗如書場」,每天準時播講《康熙私訪》、《東漢演義》等書目。

出版評書作品:《斬莽劍》(兩冊,中國曲藝)、《逍遙王》(兩冊,工人版)、《程咬金大鬧瓦崗寨》(北方文藝)、《左良傳》(兩冊,工人版)、《康熙私訪》(紫禁城版)等。

10 田佔義:(1943— )中國鐵路文工團評書演員。早年師從相聲名家王世臣學習相聲,後拜袁闊成為師學說評書。1968年曾向李鑫荃學習短篇評書《海底青松》、《劉宗敏馬渡漢江》、《三絕碑》,編演了新評書《一把閘》參加調演並獲獎。其代表作《秘密列車》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錄音錄像播放,書稿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1983年以來在中央、北京、天津、青島等電臺、電視臺陸續播講了《虎門銷煙》、《林祥謙》、《古城鋤奸》、《民國風雲》(1991)、《夕照紫禁城》(1993)、《古今通鑑》及《李自成》(二百回)等多部中長篇評書,成為近年來播講近代史評書成就最高的演員。

田佔義說演評書,不獨宗某家某派,而是博採眾長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發揮。他說書態度嚴謹,風格端正,口風嚴,動作灑脫,尤以近現代題材評書為佳。他還不拘泥於傳統手法,吸收電影、戲曲、話劇等姊妹藝術手法刻畫人物,展現情節。

11 趙維莉:(1951.10— )山東蓬萊人。筆名韋麗。出生於遼寧瀋陽,現任鄭州市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主任編輯。系中國曲協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河南省曲協理事、河南省公共關係協會理事、鄭州市作協會員、河南省八屆人大代表。從1981年起,為電臺播講長篇小說和評書,先後錄製了《仇與愛》、《三八線槍聲》、《神州擂》、《萍蹤俠影》、《玉葉冠》、《三女亂唐》、《巧破乾坤樓》、《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第一奇案》、《雪山飛狐》、《寶瓶奇案》、《碧血劍》、《少年諸葛亮》、《難忘的1942》、《呂四娘新傳》、《宮門掛玉帶》等二十餘部,為遼寧電視臺錄製了電視評書《雙劍恩仇戀》、《呂四娘新傳》,為中央電視臺錄製了電視評書《康熙大帝》。曾多次獲全國大獎,1991年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授予「全國電臺聽眾喜愛的優秀演播藝術家」稱號。1987年起與人合作出版了《三女亂唐》、《八虎之亂》、《雙劍恩仇戀》、《紫禁城的刀光劍影》、《孤星三劍客》、《丐幫血淚情》等文學作品。1986年拜袁闊成為師。她說書聲音宏亮,底氣充蘊,自覺運用故事口風,追求細膩、清新和雋永。

12 張樞潤:(1913—?)天津人。師承蔣軫庭。1933年初登書壇。曾在天津南市三不管撂地,和郭瑞林、尹壽山、焦少海等相聲藝人搭夥。常說書目有《精忠說嶽》、《劍俠圖》等,保留節目《大宋八義?五小鬧府》深得顧桐峻真傳,頗得好評。寫有《北方評書縱橫雜記》一文,對研究北方評書的形成發展和風格流派有很大的資料價值。

13 劉浩鵬:(1926—1988)遼寧瀋陽人。1940年拜宋桐斌為師學說評書。1959年加入瀋陽曲藝團,後調入瀋陽市皇姑區曲藝團。1983年在瀋陽電臺演播長篇評書《海瑞》。1985年後,整理出版了多部長篇評書。出版評書作品:《再續小五義》(兩冊,北方文藝)、《洪武劍俠圖》(兩冊,花山文藝)、《洪武劍俠圖續集》(兩冊,時代文藝)、《龍公案》(兩冊,內蒙古人民)、《武當劍俠傳》(內蒙古人民)、《血淚鴛鴦劍》等。

14 蕭浩然:(1914—1990)遼寧遼陽人。生前為遼寧省曲藝家協會會員。1953年參加鞍山市曲藝團,拜宋桐斌為師。1955年曾為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錄製《水滸》100段,並於1956年元旦開始播出,反響強烈,得到廣泛好評。拿手書目是《三國》、《春秋》、《水滸拾遺》、《鄒應龍》等,也說過《節振國》等新書。

15 蘆仁堂:(1920— ?)遼寧昌圖人。原名蘆栢祥。生於1920年6月8日。十六歲時在哈爾濱拜李俊嵐為師,學會全部《大隋唐》、《明英烈》等長書,曾輾轉四平、長春、呼蘭、牡丹江、北安等地。1948年參加黑山縣曲藝團,從藝多年;1963年到錦縣紅光曲藝社。1953年於四平聚英茶社,結識張青山,二人相交莫逆。張青山親傳《梁山復仇記》一書,此後即為其拿手書回。有徒弟徐洪貴等。《梁山復仇記》與《水滸外傳》(袁闊成本)一同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叢書。

16 郭仁鵬:(1938— )遼寧盤山人。系中國曲協會員,盤錦市曲協副主席,盤錦市文工曲藝團團長。十八歲拜程懷玉為師,後又拜李俊嵐為師。常演書目有《興唐傳》、《梁山後傳》、《楊家將》、《呼家將》、《薛家將》、《風塵劍俠》、《節振國》、《橋隆飆》、《烈火金剛》等,1983和1985年兩次應邀到北京演出。

相關焦點

  • 評書師承關係表 蔣大鵬搜集整理
    評書師承關係表蔣大鵬搜集整理
  • 梳理一下方清平的師承關係,確實和李春華沒什麼關係
    相聲演員方清平,13歲學習相聲,師承大師李金鬥,40歲那年以新人身份參加第五屆CCTV相聲大賽,以一段單口相聲奪得二等獎為外界所熟識。方清平是李金鬥的徒弟,第十代相聲傳人李春華,在相聲師承家譜中沒有找到他的名字。
  • 評書先生砸場子!
    今天我們談談相近的另一個行當「評書「的規矩。郭德綱在臺上說過多次,觀眾對唱戲的稱「老闆「,對評書的則稱為」先生「,究其原因一是說書尊孔聖人為祖師,稱為聖人門徒,二是評書除了讓人身心愉悅外,還講究通過故事的呈現勸人向善。江湖上則稱為」團柴的「。舊時書場擺放通常是 中間放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一根榆木製成的粗香。
  • 相聲界又出奇葩事,苗阜師兄開除王聲師承,滑天下之大稽
    師承西北相聲名家鄭小山,師爺是王本林,師祖是周德山的徒弟、馬三立的師弟連秀全。王聲,苗阜的鐵桿搭檔和創業夥伴,西安青曲社演藝藝術有限公司的董事兼總經理,相聲師承西北相聲名家鄭文喜,師爺是全常保,師祖是郭啟儒。評書師承田連元。
  • 「聽工場」《紅樓夢》評書大匯演火爆京城!本周《三國》重磅開講!(視頻)
    師承評書名家劉延廣先生,評書名家馬岐先生義子,濟南「王軍說書館」創始人,評書代表作《儒林外史》、《乾隆下江南》、《建黨偉業》、《蜀山劍俠傳》等。長篇評書代表作:《歷代政變陰謀演義》、《閒話中國年》、《大唐群英傳》、《狄仁傑斷案傳奇》等。歷史評書《建黨偉業》榮獲2011年度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專家委員會一等獎。北京著名相聲演員,師承相聲名家劉文步先生,相聲代表作《俠客行》、《追根溯源》、《與時俱進》等,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的喜劇欄目多次播出,評書代表作有《龍潭湖碎屍案》、《桃花湖命案》、《民國花案》、《橋姬》等。
  • 相聲界搶著拜名師,二人轉大腕師承成迷,二人轉為何不重視拜師?
    目前小黃飛師傅究竟是誰莫衷一是沒有定論,不過小編卻由此聯想到一件事,為啥二人轉屆的師承如此模糊。反觀其他曲藝比如相聲、評書都是非常講究師承的,二人轉為啥反其道而行之呢?郭德綱和師傅侯耀文首先二人轉不講究師承的結論是沒錯的。
  • 評書的故事
    我一邊聽著評書,一邊為他捏了把汗,惟恐他一步踏錯、萬劫不復。心裡這麼一緊張,胃裡倒不那麼難受了。後來,父母因為學業緊張不讓我聽評書的時候,我還把這段往事搬出來,辯解道:評書不是白聽的,它有治病安神之功效呢。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起源於河北農村的西河大鼓在清末傳入東北,20世紀20年代之後,一些演唱西河大鼓的藝人因為找不到弦師伴奏,開始只說不唱,由此形成西河評書,正統北京評書和西河評書的說書人在解放前相互排斥,以至於「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隔閡不僅存在於正統評書門和西河門之間,同一門戶不同師承的藝人也因為各自為戰的江湖漂泊而缺少深入的藝術交流。
  • 豐縣的傳奇人物——評書大師尹克理
    圖文:尹芙萊幾十年來,在蘇魯豫皖周邊地區街頭巷口,人們口口相傳著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評書大師尹克理先生。尹克理先生生前照片尹克理先生,豐縣華山鎮尹長莊村人。後來,尹克理先生參加了豐縣文化館組織的曲藝隊,他改行主攻說評書。由於他聰明好學,有唱洋琴之功底,很快就適應了這項工作。他喜歡讀稗官野史,古典和通俗小說,再枯燥無味的內容,一經他口,竟能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一時小有名聲。於是,他衝破家庭阻撓,到處尋師訪友,專心致力於說書。
  • 出馬仙_出馬弟子是否需要【師承】
    是否需要師承?那麼什麼又是師承,今天三寶就圍繞這這個話題來給大家講解,還是那句老話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您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隨時前來詢問三寶!言歸正傳。縱觀歷史上,無論那個行業、教派都是需要師承的,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何為師承,簡而言之,拜師對於徒弟而言,可以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對師父而言,為了薩滿仙門代代皆有傳承人。
  • 杜鑫傑評書《鐵筆神人朱復戡》第13集:題襟館論道
    青年評書家杜鑫傑近日創作錄製的評書《鐵筆神人朱復戡》講述了這位篆刻書畫名家的傳奇人生,這部書中涉及到篆刻、書畫、金石學等方面很多軼聞掌故和當時眾多的藝術大師、商界政界人物,串聯出一幅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他的評書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他的語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和年齡的界限,讓評書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河南的評書表演藝術家趙維莉,共同回憶單田芳對評書的熱愛、執著和永遠更高的追求。家中突生變故開始評書生涯1934年,單田芳出生在遼寧營口的一個曲藝世家,母親唱大鼓,父親是弦師,不過年幼的單田芳並沒有想過去說評書,反倒是喜歡工科,因為從大環境來看,那個時代的評書藝人顛沛流離,並不登大雅之堂。據媒體報導,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家中突生變故,於1955年進了鞍山曲藝團,開始了評書表演生涯。
  • 張立憲:袁闊成評書的六段趣事
    袁老師是評書世家,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父親袁傑武,合稱「袁氏三傑」,其大伯父袁傑亭更被稱為「說書的梅蘭芳」。袁闊成是第九代評書先生,是當代評書界輩分最高的,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說新書,是說新書的第一人,評書界有「無派不宗袁」之說。袁闊成老師的評書真是沒的說,俺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老人家當年聽袁闊成講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段,也聽得津津有味。
  • 讓相聲評書之花綻放臺灣
    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來自大陸,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這一藝術形式在臺灣紮下根來,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主辦「2019說唱季敘」演出的臺北曲藝團是推動臺灣說唱藝術發展的主力,現任團長葉怡均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她不僅擅長評書和相聲,還曾獲得相聲研究博士學位。  上世紀80年代,就讀於銘傳商專的葉怡均在校園裡接觸到了傳統說唱藝術。
  • 相聲師承關係總譜(零散支系),引千條大江歸東海
    前一階段,陸續發表了十二篇文章,分別介紹相聲百年來各分支的師承脈絡。最初的意願是發一張橫版長圖覆蓋全部相聲演員,上傳時字跡不太清楚,而且圖片太長反而不太好查看了。目前只上傳了一個前六代的長橫圖,還有兩個前四代不同版本的圖,我爭取把前七代家譜再完善一下發個長圖。
  • 盤點有師承關係,卻不說相聲的著名影視演員
    影視圈曾經說過相聲的,或是與相聲沾邊的人不在少數,比如張國立、劉歡、朱軍等大咖級人物人,但是他們都沒有師承關係,頂多算票友,說到有正式師承關係,甚至被寫入相聲族譜的,依舊不在少數,下面軒主就給大家介紹幾位這樣的藝人。
  • 單田芳去世:明天聽誰說評書?
    如果把他講過的評書列在一起,你會發現,從反映商周時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題材的評書,完全可以構築成一部中國歷史評書演義。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每7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聽他的評書,他的聽眾將近2億人。有人說單田芳的評書跟毒品一樣,千萬別沾,沾上就上癮。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單先生的生命中,除了評書就沒有別的。
  • 評書裡面有大學問
    #評書大學問#肩輿,就是用肩膀扛著「車」或者「床」。輿,指四方的車、床、椅等,故引申為「四方」、即土地。也可以說是下等的、低級的;代指轎夫等低級服務人員。輿論,也就是低等人的言論吧。在過去「十等人」裡,「輿」(轎夫)是第九等的,下面還有「皂」或者「臺」(各地說法不同)。反正高級不到哪兒去?
  •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
    01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在中國,單田芳和他的評書家喻戶曉,有句俗語說,「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他的聲音特別,評書講的精彩,從藝時間又長,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錄音記錄的評書就已超過100部,據說每天有超過1億人在聽他所講述的傳奇,這其中
  • 散打評書藝術家李伯清 與時俱進李貝貝 心心念念接班人
    這和那個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假打,其實是時代的產物。  李伯清說:「最初用在打電話上,拿個大哥大,把聲音提多高,哎呀,幾萬塊的事情有啥子說頭嘛。哦,哦,開個奔馳來接我啊?其實是故意說給旁邊的人聽,也許電話裡根本沒聲音。假的。後來這個詞一延伸,沒這個事,假打;對別人感情不真實,假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