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評書藝術家李伯清 與時俱進李貝貝 心心念念接班人

2021-01-07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散打評書第一人李伯清。

李伯清。

李伯清閒時也愛舞文弄墨。

  散打評書中最具標誌性的是「假打」。
  現在,隨便在街頭找個成都人,問:「曉得李伯清不?」對方十有八九會說:「李伯清,假打的嘛。」
  上世紀90年代初,李伯清火遍大西南。火到啥子程度,有個聽似「俗氣」的段子,似乎最能說明問題。李伯清上收費公廁,遇到守廁所的小妹,小妹一看:「李老師的嘛,隨便屙。」
  那時,他已經年近五旬。


假打 其實是時代的產物

  關於「假打」的段子,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段子一:
  前天接了筆業務,原子彈拋光,價格給得高哦,給十萬塊錢一顆。
  段子二:
  有個公司喊我幫他們進口40萬隻火車內外胎。
  段子三:
  有莫得基圍蝦?
  莫得。
  那麼對蝦嘛。
  莫得。
  清蒸熊貓兒?
  紅燒鮑魚?
  莫得。
  算了算了,給我冒碗粉就是了,你們咋開個館子啥子都莫得喲。
  ……
  假打,是怎麼來的?這和那個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假打,其實是時代的產物。
  李伯清說:「最初用在打電話上,拿個大哥大,把聲音提多高,哎呀,幾萬塊的事情有啥子說頭嘛。哦,哦,開個奔馳來接我啊?其實是故意說給旁邊的人聽,也許電話裡根本沒聲音。假的。後來這個詞一延伸,沒這個事,假打;對別人感情不真實,假打。」
  假打之所以火,是因為不真實、不誠實、虛幻,包羅萬象都在假打裡面,這種現象比較多,最容易被大家接受。李伯清說評書,始終堅持一個原則:老百姓的語言講老百姓的故事,在老百姓身邊找到原型,這樣才最接地氣。


慨嘆 二代笑星還要更努力

  因為許多記者都是李伯清的聽眾,所以,李伯清與媒體的關係相當好。
  說起與華西都市報的感情,李伯清說:「我可以鬥膽說,華西都市報除了創刊號,首發的第一張報紙,我都在劇場幫著發的。」
  借著散打評書的勢頭,李伯清還在華西都市報上開了個專欄《發雜音》,漫畫頭像都是他自己勾的,在報紙上散打了100期。
  李伯清透露,其實自己小的時候就比較會說,只是小時候沒那麼張揚。十五六歲的時候,哪個說他一句啊,一下臉就紅了,紅到耳根子,相對比較靦腆。「那個時代,吃飯就成問題,家裡姊妹又多,從某種意識來說,潛意識就是保護自己。有一種自卑,養成那種習慣,別人還沒達到的,我們噼裡啪啦就先說了。二是,別人不注意的,我們很快就注意到了,很敏感。對事物的觀察,習慣性的動作。比如今天採訪,你們在現場布置這一切的時候,每一個人的表情和行為運作,都裝在我腦殼裡。」
  1998年,由華西都市報與四川省文化廳、重慶市文化局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巴蜀笑星擂臺賽中,李伯清當選巴蜀笑星,與劉德一、沈伐並稱巴蜀笑星「鐵三角」。
  2018年,是巴蜀笑星擂臺賽20周年。
  回想起巴蜀笑星二十年,李伯清長嘆一聲:「第一代巴蜀笑星中,很遺憾的是劉德一老師、李永玲老師都走了。沈伐老師和我,也這麼大年齡了。第二代巴蜀笑星活躍的,廖健、叮噹、矮冬瓜、鍾燕平、張德高、張徐,但是沒有第一代影響大。第三代基本沒有啥子影響。也許,第一代競爭沒那麼激烈,第二代競爭稍微激烈些。第一代,觀眾還守著電視看,第二代,觀眾勉強看一下電視,第三代,觀眾都耍手機了。但實事求是,一代比一代,在自身的努力上軟一些。因為誘惑更多了。第一代,好多老先生,只要把肚皮吃飽,該咋個藝術就咋個藝術。」

90後「網絡男神」風趣幽默接地氣

  人紅是非多,李伯清走紅後,各方評價兩極分化。喜歡他的,覺得散打評書巴適得板,不喜歡的,非議不斷。
  李伯清是個性情中人,他說,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有哭,因為那時候他小,不懂得悲傷;年輕的時候遇到困難,顧不上哭,因為家中的妻兒還等著他掙錢買米。成名後,他當著媒體記者的面,硬是傷傷心心哭了幾場。他心頭不服氣:我從來沒有估倒哪個來聽我的評書,從頭到尾,都靠個人。
  「吾本蜀都一凡夫,為謀生計說評書。心直口快人得罪,招來筆伐與口誅。心灰意冷求隱退,山城刮來迎客風。他年不遂凌雲志,至死不肯返蜀都。」這是2000年5月20日,去重慶發展的李伯清寫下的一首詩。
  後來,李伯清又回到了成都,有人又說:「你說不回來,咋個又回來了?!」
  李伯清說:「成都是我的家鄉的嘛,我肯定要回來。就像母親對娃娃說:你娃不聽話,以後不要回來!其實,哪存在呢?!」
  現在,已經退休10年的李伯清,面對網絡時代,依然不虛火,成了連90後都追捧的男神「李貝貝」。
  封面新聞記者的採訪是在李伯清位於西村大院的經紀公司——華語春秋文化傳播公司進行的。採訪開始前,記者們搶著與李老師合影,對攝像師宣布:「現在是粉絲時間!」採訪間隙,也偶有90後粉絲過來求合影。李老師都是有求必應。
  一位女粉絲說:「李老師,我們來個自拍吧!」李老師說:「莫得問題。」女粉絲說:「那我把美顏模式開啟。」李老師說:「莫得關係,只要是和我拍,隨便哪個都拍得漂亮。就算是不漂亮,也會被我xin(陪襯)得漂亮。」瞬間又笑翻一堆人。
  「李伯清:四川成都人。又名李貝金,李貝貝,韓國名金叫煥,日本名井島叫煥,英文名安吉拉貝貝」,這是李伯清微信公眾號上的介紹。如果你沒有轉發過「李伯清」這個微信公眾號上的段子,那你一定不是資格的鐵粉。裡面除了一些老成都的回憶,更多的是一些包袱不停、腦筋急轉彎式的爆笑段子。
  本以為這些段子都是公司裡的80後、90後的傑作,李老師揭秘:「才開始,我都是親力親為,後來才有了個團隊。我必須要把控,比如風格上的把握,正能量的把握,有些東西不能過,因為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歡,不能誤導,要正面引導,儘可能地傳遞正能量。」
  「我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夠長足發展,哪怕幾十年以後,即使我不在了,公司還在,他們還能繼續生活。用不著明天就做上市,後天就垮杆。」
  其實對李伯清老師的稱呼,也是變化多端的。年輕的時候,好朋友管他叫「李伯」,把「清」字省掉更顯親密。老輩子喊他「伯清」,「喊李伯清,就是查戶口的。(此處應有笑聲)。喊李老師,就是聽評書的。」
  對現在網絡上,年輕女娃子喊自己李貝貝、男神,李老師說:「一、我又不是一米八幾的帥哥,二、又沒驚天動地的啥子事。男神,只是一種暱稱,一種親切的叫法,感情更近一點。相當於喊:李爺爺,李伯伯,李大哥。」
  李老師從來不用粉絲兩個字,他說:「不,你們是我的書友,喜歡聽我評書的朋友。
  對自己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李老師心中有數:「因為有微博、微信之後,造成大面積的網絡語言,好雷人啊、我暈啊。年輕姑娘年輕小夥子,00後、90後都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對我加深印象的,再加上在父輩影響下,對我以往的作品加深了認識。我分析,更重要的原因,除了語言上的幽默,我和他們父輩是平等的位置。可能這一點更合他們的拍,他們覺得更親切。李伯伯那麼大年紀了,還給我們一起比哈心啊,比個耶啊,說穿了就是沒有距離,接地氣、與時俱進。」

很遺憾 散打評書沒有真正接班人

  散打評書最大的魅力,就是隨便現場發生什麼狀況,都會被巧妙地一語帶過,而且包袱抖得恰到好處。
  李伯清說:「比如,突然現場哪個手機『昂』了,你們肯定一下子就緊張了,我能幾句話帶過去。」
  有一次在樂山體育館演出,悽風苦雨,不曉得哪來一陣狂風,遠處一扇窗子垮了下來,就在碎片聲中,李伯清的散打就來了:「大家不要緊張,玻璃碎了是小事情,關鍵是人遭沒有,如果人遭了,首先把人的問題解決了;如果有娃娃,先把娃娃保護好。玻璃爛了,我賠。」底下掌聲雷動。
  在李伯清看來,現在那些脫口秀,好多都是在下面準備一張紙,把一條兩條寫起,第一條說盅盅、第二條說杯子、第三條說煙缸。「我們是莫得,全憑現場發揮。」這都源於日常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
  李老師一直認為:「為了生活從事了這個行當。不喜歡說假話,根本說不上追求。」不是謙虛,是實話實說。但從事評書事業幾十年,他對這個行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收了學生之後,不但自己能好還能讓別人好。
  李老師也考慮過:「藝術還是需要傳承,希望一代比一代強。通過這一二十年,在這巴蜀大地、天府文化,出這麼多人和作品,也是欣慰的事情,也是遺憾的事情。二十年了,新的、更好的作品也有,但是太少太少,後輩應該思考一下。隨著年齡增長,既然大家那麼喜歡我,將來我倒了,莫得我了,面對媒體的關注,觀眾的支持,後繼無人,還是有點對不起大家,還是需要一個接班的。我也選擇了一些人,很遺憾的,時代變化,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廖健主要往影視方面發展,閔天浩喜歡拍電視劇當帥哥,叮噹在當曲協的領導公務纏身……」
  李伯清的兩個兒子並沒有從事與語言藝術相關的行業,「可能我也要求得嚴,這個行業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加上他們也不太喜歡。」
  對接班人,李老師要求很高:「純粹接我這個班的人,必須靜下心來,放下所有的一切,這麼多年,偶爾電影電視,我都是客串。喊一個人真正沉下來也很惱火,我曾經一度很憂慮,後來又想通了:管他的呢,恐龍也沒接班的。最近又在念接班人這個事,其實想想,合適了,只要帶點影子都對。公正地說,不管電視臺的主持人也好,個別小幹部在會上發言,都在用散打。散打藝術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活中。作為一種藝術傳承,需要下一定的功夫。不一定非是我的學生,如果有天賦,不是我的學生,我也願意幫幫人家。」
  李老師也勸誡弟子們:「不要只是一味羨慕別人的知名度,自身不努力還是不太好。也希望收看封面新聞這一檔欄目的所有觀眾和父老鄉親,你們繼續包容和支持本土文化。觀眾是衣食父母,有讓你們遺憾的地方,你們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愛,畢竟是家鄉的本土文化。希望後輩沉下心來,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點自律和學習,這樣,天府文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封面新聞記者吳德玉荀超攝影胡瑤柴楓桔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口述歷史·蜀地曲藝丨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⑤:與時俱進李貝貝...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荀超 攝像 胡瑤 柴楓桔人紅是非多,李伯清走紅後,各方評價兩個極端。喜歡他的,覺得散打評書巴適得板,不喜歡他的,非議不斷。李老師和海外觀眾李伯清是個性情中人,他說,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有哭,因為那時候他小,不懂得悲傷;年輕的時候遇到困難,顧不上哭,因為家中的妻兒還等著他掙錢買米。成名後面對非議,他當著媒體記者的面,硬是傷傷心心哭了幾場。他心頭不服氣:我從來沒有鼓到哪個來聽我的評書,也沒用槍比著讓哪個非得來聽我的評書。從頭到尾,都靠個人。「吾本蜀都一凡夫,為謀生計說評書。
  • 李伯清:我的人生是很悲哀的
    1947年出生的李伯清出身中醫世家,原本姓陳。但在他4歲那年,父親病重,撒手人寰,母親改嫁李氏,他也隨之改名為李伯清。讀完小學,李伯清便退學了。14歲進了工廠,從拉架子到裝卸工,從拉大鋸到做小生意,李伯清嘗盡人間冷暖。那時,他中意的三份職業分別如下:一是當貨車司機,二是做炊事員,三是蹬人力三輪車。三輪車夫是一個令他尤為心動的工作,「因為蹬三輪車可以收到現金,是個掙錢的活路」,多年後李伯清回憶說。
  • 處攏點,聽李貝貝來天府新區說了啥?
    李伯清,李貝貝大家都曉得嘛昨天來到了天府新區勸人民群眾——千萬,千萬莫遭電信詐騙知名藝術家李伯清的現場反詐題材散打評書讓現場時而爆發笑聲,另類勸解和警醒尤其深入人心。當您接到96110的來電時,說明你正在遭受電信網絡詐騙,請務必接聽96110的來電,避免上當受騙。02你會答應把你的身份證借給別人去辦卡或者開設銀行帳戶嗎?答案:不會。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資料,千萬不要洩露,更不能把我們的身份證借給別人去辦手機卡或者銀行卡,這樣會被犯罪分子利用,自己也會受到牽連。
  • 西南第一笑星李伯清商演,73歲風採不減當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老藝術家沒必要再去接商演了,也有網友認為,靠自己才華吃飯,沒有什麼不妥,前不久,相聲大師侯耀華也是現身某小縣城商演,據說出場費由30萬被砍到了5萬,但是,侯耀華依舊非敬業的完成了演出,所以,沒有必要解讀,馬上28號李伯清在德陽也是有一場商演,還是蠻讓人期待的。
  • 李伯清又回來了!「川渝樂翻天」成渝雙城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在渝...
    12月20日晚,「川渝樂翻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活動在重慶群星劇院舉行,包括著名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凌淋、叮噹在內的多位川渝地區曲藝名家、喜劇明星匯聚一堂,為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 李伯清凌宗魁領銜 成渝笑星齊聚山城
    昨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當晚,「成渝地·巴蜀情 川渝樂翻天——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亮相群星劇院。
  • 73歲李伯清、78歲凌宗魁「老將出馬」,成渝笑星...
    20日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雷動,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觀眾發自內心的快樂在劇場瀰漫,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 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評書……成都百花潭公園「新顏」元旦...
    屆時,市民不僅可到此免費逛博物館,還可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傳統評書。  從西大門進入百花潭公園,順著一條石頭小徑下行,便來到了川派盆景科普館,這也是川內首個盆景資料文史館。「線條感+鏤空+凸起」的景牆改造,讓站在館外的遊客便可一窺館內的綠。「這次川派盆景科普館的改造主要以調整綠化、水景,翻修屋面,新增景牆為主。」
  • 成渝星光·尋找雙城文體名人②|李伯清:成都生我養我,重慶給了我...
    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戶重慶,聽著他的磁帶長大的兩地粉絲口水翻湧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軍》橫空出世,「胖妹」劉軍、「毛子」趙亮……都從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年曆再往前翻,初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球迷直奔成都體育中心而去;「黃色狂飆」重慶崽兒姚夏、「魏大俠」……又俘獲了多少山城少女的心。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他的評書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他的語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和年齡的界限,讓評書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河南的評書表演藝術家趙維莉,共同回憶單田芳對評書的熱愛、執著和永遠更高的追求。家中突生變故開始評書生涯1934年,單田芳出生在遼寧營口的一個曲藝世家,母親唱大鼓,父親是弦師,不過年幼的單田芳並沒有想過去說評書,反倒是喜歡工科,因為從大環境來看,那個時代的評書藝人顛沛流離,並不登大雅之堂。據媒體報導,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家中突生變故,於1955年進了鞍山曲藝團,開始了評書表演生涯。
  • 巴蜀笑星扎堆進軍餐飲業 師父李伯清叮囑:不要昧著良心掙錢
    前有李伯清跨界創辦足球俱樂部,後有廖健投身火鍋界,肖傑、矮冬瓜開起了麻辣燙。為什麼巴蜀笑星會扎堆進軍餐飲業?北漂幾年重回家鄉跨界成燒烤店明星合伙人2008年是小湯圓人生的一個分水嶺。父親劉德一的去世後,小湯圓選擇了北漂,從零開始。
  • 梁時民美術館在綿陽三臺開館,李伯清以藝術家身份到場致辭
    展出的百餘幅作品中,除了梁時民本人的以外,還有數位省內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包括近年來一直在研習書法的李伯清,也有書法作品在館內展出。 李伯清本人也出席了開幕式,並上臺致辭,以他一貫的「散打」風格與觀眾們輕鬆互動。
  •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幾代人都是聽他評書長大的……
    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楊田榮之女——楊佩琴回憶父親的藝術人生
    今年的6月23日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楊田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評書誕生至今已有千餘年,而且始終緊隨時代的步伐前進。作為家喻戶曉、聲名遠播的中國現代評書奠基人,楊田榮被譽為中國曲壇上「說新書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