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蜀地曲藝丨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⑤:與時俱進李貝貝...

2021-01-07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荀超 攝像 胡瑤 柴楓桔

人紅是非多,李伯清走紅後,各方評價兩個極端。喜歡他的,覺得散打評書巴適得板,不喜歡他的,非議不斷。

李老師和海外觀眾

李伯清是個性情中人,他說,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有哭,因為那時候他小,不懂得悲傷;年輕的時候遇到困難,顧不上哭,因為家中的妻兒還等著他掙錢買米。成名後面對非議,他當著媒體記者的面,硬是傷傷心心哭了幾場。他心頭不服氣:我從來沒有鼓到哪個來聽我的評書,也沒用槍比著讓哪個非得來聽我的評書。從頭到尾,都靠個人。

「吾本蜀都一凡夫,為謀生計說評書。心直口快人得罪,招來筆伐與口誅。心灰意冷求隱退,山城刮來迎客風。他年不遂凌雲志,至死不肯返蜀都。」這是2000年5月20日,去重慶發展的李伯清寫下的一首詩。

李伯清老師接受封面新聞採訪

當時甚至有媒體報導,李伯清在重慶如果弄不好就跳嘉陵江。「這樣子說,我弄不好恐怕只有跳了,喜得好我又弄得好!」

後來,李伯清又回到了成都,有人又說:「你說不回來,咋個又回來了?!」李伯清說:「成都是我的家鄉的嘛,我肯定要回來。就像父母親對娃娃說:你娃不聽話,以後不要回來!回來打斷你的腳杆。其實,退後一步,氣消了,哪存在呢?!」

現在,已經退休10年的李伯清,面對網絡時代,依然不虛火,成了連90後都追捧的男神「李貝貝」。

假打系列

封面新聞記者的採訪是在李伯清位於西村大院的經紀公司——華宇春秋文化傳播公司進行的。採訪開始前,記者們搶著與李老師合影,對攝像師宣布:「現在是粉絲時間!」採訪間隙,也偶有90後粉絲過來求合影。李老師都是有求必應。

一位女粉絲說:「李老師,我們來個自拍吧!」李老師說:「莫得問題。」女粉絲說:「那我把美顏模式開啟。」李老師說:「莫得關係,只要是和我拍,隨便哪個都拍得漂亮。就算是不漂亮,也會被我xin(陪襯)得漂亮。」瞬間又笑翻一堆人。

90後書友與李貝貝來張自拍。吳德玉 攝

李伯清:四川成都人。又名李貝金,李貝貝,韓國名金叫煥,日本名井島叫煥,英文名安吉拉貝貝……這是李伯清微信公眾號上的介紹。如果你沒有轉發過「李伯清」這個微信公眾號上的段子,那你一定不是資格的鐵粉。這裡面除了一些老成都的回憶,更多的是一些包袱不停、腦筋急轉彎式的爆笑段子。

李老師為皇家貝裡斯代言

本以為這些段子都是公司裡的80後、90後在幕後運作,李老師揭秘:「才開始,我都是親力親為,後來才有了個團隊。我必須要把控,比如風格上的把握,正能量的把握,有些東西不能過,因為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歡,不能誤導,要正面引導,儘可能地傳遞正能量。」

「我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夠長足發展,哪怕幾十年以後,即使我不在了,公司還在,他們還能繼續生活。用不著明天就做上市,後天就垮杆。」

其實對李伯清老師的稱呼,也是變化多端的。年輕的時候,好朋友管他叫「李伯」,把「清」字省掉更顯親密。老輩子喊他「伯清」,「喊李伯清,就是查戶口的。」(此處應有笑聲)。喊李老師,就是聽評書的。

李老師隨和地接受「擺拍」 吳德玉 攝

對現在網絡上,年輕女娃子喊自己李貝貝、男神,李老師說:「一、我又不是一米八幾的帥哥,二、又沒驚天動地的啥子事。男神,只是一種暱稱,一種親切的叫法,感情更近一點。相當於喊:李爺爺,李伯伯,李大哥。」

李老師從來不用粉絲兩個字:「不,你們是我的書友,喜歡聽我評書的朋友。」

對自己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李老師心中有數:「因為有微博、微信之後,造成大面積的網絡語言,好雷人啊、我暈啊。年輕姑娘年輕小夥子,00後、90後都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對我加深印象,再加上在父輩影響下,對我以往的作品加深了認識。我分析,更重要的原因,除了語言上的幽默,我和他們父輩是平等的位置。可能這一點更和他們的拍,他們覺得更親切。李伯伯那麼大年紀了,還給我們一起比哈心啊,比個耶啊,說穿了就是沒有距離,接地氣、與時俱進。」

李老師的觀眾眾多

下期預告:

雖然李伯清老師徒弟眾多,但在李老師看來,目前還沒有哪個徒弟真正能把他的散打評書傳承下來,這也是他心中的一件憾事。不過,他現在也看開了:「管它的呢,恐龍也沒接班的。」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華宇春秋公司提供

相關焦點

  • 散打評書藝術家李伯清 與時俱進李貝貝 心心念念接班人
    散打評書第一人李伯清。  借著散打評書的勢頭,李伯清還在華西都市報上開了個專欄《發雜音》,漫畫頭像都是他自己勾的,在報紙上散打了100期。  李伯清透露,其實自己小的時候就比較會說,只是小時候沒那麼張揚。十五六歲的時候,哪個說他一句啊,一下臉就紅了,紅到耳根子,相對比較靦腆。「那個時代,吃飯就成問題,家裡姊妹又多,從某種意識來說,潛意識就是保護自己。
  • 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評書……成都百花潭公園「新顏」元旦...
    同時,備受市民關注的「新業態」也即將呈現——四川首家曲藝博物館、音樂餐吧等將於2021年元旦正式亮相。屆時,市民不僅可到此免費逛博物館,還可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傳統評書。  從西大門進入百花潭公園,順著一條石頭小徑下行,便來到了川派盆景科普館,這也是川內首個盆景資料文史館。「線條感+鏤空+凸起」的景牆改造,讓站在館外的遊客便可一窺館內的綠。
  • 李伯清又回來了!「川渝樂翻天」成渝雙城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在渝...
    12月20日晚,「川渝樂翻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活動在重慶群星劇院舉行,包括著名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凌淋、叮噹在內的多位川渝地區曲藝名家、喜劇明星匯聚一堂,為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 李伯清凌宗魁領銜 成渝笑星齊聚山城
    昨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當晚,「成渝地·巴蜀情 川渝樂翻天——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亮相群星劇院。
  • 李伯清:我的人生是很悲哀的
    1947年出生的李伯清出身中醫世家,原本姓陳。但在他4歲那年,父親病重,撒手人寰,母親改嫁李氏,他也隨之改名為李伯清。讀完小學,李伯清便退學了。14歲進了工廠,從拉架子到裝卸工,從拉大鋸到做小生意,李伯清嘗盡人間冷暖。那時,他中意的三份職業分別如下:一是當貨車司機,二是做炊事員,三是蹬人力三輪車。三輪車夫是一個令他尤為心動的工作,「因為蹬三輪車可以收到現金,是個掙錢的活路」,多年後李伯清回憶說。
  • 73歲李伯清、78歲凌宗魁「老將出馬」,成渝笑星...
    20日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雷動,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觀眾發自內心的快樂在劇場瀰漫,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他的評書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家中突生變故開始評書生涯1934年,單田芳出生在遼寧營口的一個曲藝世家,母親唱大鼓,父親是弦師,不過年幼的單田芳並沒有想過去說評書,反倒是喜歡工科,因為從大環境來看,那個時代的評書藝人顛沛流離,並不登大雅之堂。據媒體報導,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家中突生變故,於1955年進了鞍山曲藝團,開始了評書表演生涯。
  • 正在消失的四川曲藝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正在消失的四川曲藝作者 ▏袁詩成四川曲藝品種有:揚琴,竹琴,相書,方言相聲,金錢板,荷葉,諧劇,盤子,評書,花鼓等。為降低成本,下午曲藝,晚上租給玩友唱川戲圍鼓以分攤房租。慘澹經營數年,又遷移悅來茶園。到了二十一世紀,演員陸續退休進社保了。但這批人傳承精神不減,又在大慈社區堅持每周三演出曲藝,劉時燕,徐述楊琴名家以及川劇名家黃世濤也加盟演出。但人要老是自然規律。不時有故去者,康團長等一撥人也七十開外了。本來也是愛好者鬆散性組合,有退休金保得衣食無憂,只是為了傳承曲藝的執著走在一起。
  • 西南第一笑星李伯清商演,73歲風採不減當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老藝術家沒必要再去接商演了,也有網友認為,靠自己才華吃飯,沒有什麼不妥,前不久,相聲大師侯耀華也是現身某小縣城商演,據說出場費由30萬被砍到了5萬,但是,侯耀華依舊非敬業的完成了演出,所以,沒有必要解讀,馬上28號李伯清在德陽也是有一場商演,還是蠻讓人期待的。
  • 處攏點,聽李貝貝來天府新區說了啥?
    李伯清,李貝貝大家都曉得嘛昨天來到了天府新區勸人民群眾——千萬,千萬莫遭電信詐騙在活動中來自眉山、成都天府新區公安機關的民警和華陽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表演了以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為主題的防騙歌曲《警花說反詐》《守護》和小品《將計就計》以及才藝達人秀。其中,天府新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黃聰和治安支隊唐語燦的一曲《守護》讓全場掌聲雷動,唱出全新區民輔警的守護決心和情懷。
  • 成渝星光·尋找雙城文體名人②|李伯清:成都生我養我,重慶給了我...
    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戶重慶,聽著他的磁帶長大的兩地粉絲口水翻湧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軍》橫空出世,「胖妹」劉軍、「毛子」趙亮……都從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年曆再往前翻,初通的成渝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球迷直奔成都體育中心而去;「黃色狂飆」重慶崽兒姚夏、「魏大俠」……又俘獲了多少山城少女的心。
  •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幾代人都是聽他評書長大的……
    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楊田榮之女——楊佩琴回憶父親的藝術人生
    今年的6月23日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楊田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評書誕生至今已有千餘年,而且始終緊隨時代的步伐前進。作為家喻戶曉、聲名遠播的中國現代評書奠基人,楊田榮被譽為中國曲壇上「說新書的一面旗幟」。
  • 《鞍山往事》(20)---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下)
    家裡人勸他還是學評書吧。他本來有強烈的牴觸情緒,但後來他看見解放後說書的都成了文藝工作者,藝人受了尊重,梅蘭芳在舊社會得的博士,解放後大家還是叫他「梅博士」,可見不管什麼時代,一個人是光鮮體面還是窮困潦倒,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人有沒有真本事,有本事就受重視。單田芳說,於是他繞來繞去還是幹了這行。說書也講童子功,他說,我既然靠這個吃飯,不下功夫不行。當年他度過了太多痛苦的不眠之夜,幹嗎呢?
  • 讓相聲和評書之花在臺灣盡情綻放——訪臺灣說唱藝術家葉怡均
    相聲和評書源自大陸,要讓它們在臺灣結出豐碩的果實,自然要歸根溯源。1990年,上海國際相聲交流演播在滬舉行,侯寶林、馬季、姜昆等大陸知名藝術家參演,初出茅廬的葉怡均也表演了節目。兩岸相聲藝術界相見甚歡,侯寶林還贈給葉怡均一個籤名木碗,以示鼓勵。這些記憶都珍藏在葉怡均心裡。
  •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下午病逝,享年84歲,曾自嘲:天生就是挨揍的腦袋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