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評書……成都百花潭公園「新顏」元旦...

2020-12-25 國際在線

  百花潭公園

  在市公園城市局的指導下,圍繞「老公園·新活力」三年提升行動計劃,今年,百花潭公園開展了「尋香道-成都市百花潭公園拆圍增景」工程。

  12月8日,記者到百花潭公園進行了實地探訪。目前,公園智慧化建設、夜景提升工程等已全面完成。同時,備受市民關注的「新業態」也即將呈現——四川首家曲藝博物館、音樂餐吧等將於2021年元旦正式亮相。屆時,市民不僅可到此免費逛博物館,還可看曲藝、聽音樂、聽李伯清講傳統評書。

  從西大門進入百花潭公園,順著一條石頭小徑下行,便來到了川派盆景科普館,這也是川內首個盆景資料文史館。「線條感+鏤空+凸起」的景牆改造,讓站在館外的遊客便可一窺館內的綠。「這次川派盆景科普館的改造主要以調整綠化、水景,翻修屋面,新增景牆為主。」據百花潭公園綠化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科普館作為四川第一個盆景史料館,未來將在這裡展出川派盆景的珍貴史料,填補川派盆景文化的空白。

  在更「好看」的同時,公園還將變得更「好玩」。2021年元旦,四川首家曲藝博物館將正式亮相百花潭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叮噹告訴記者,目前博物館已經徵集到了一些珍貴的物品,比如著名表演藝術家沈伐曾參演「王保長」時穿過的衣服和戴過的帽子。不僅如此,屆時市民還可到博物館聽到李伯清的錄音,看到他用過的扇子等。

  在博物館的背後,曲藝劇場也正在建設當中。叮噹告訴記者,目前建設已接近尾聲,春節前喜歡曲藝的市民朋友便可到此看演出了。屆時,還可到此品著蓋碗茶,聽李伯清講傳統評書。(楊靜耕 記者 王琳黎 文/圖)

  原標題:百花潭「新顏」元旦亮相

相關焦點

  • 口述歷史·蜀地曲藝丨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⑤:與時俱進李貝貝...
    李老師和海外觀眾李伯清是個性情中人,他說,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有哭,因為那時候他小,不懂得悲傷;年輕的時候遇到困難,顧不上哭,因為家中的妻兒還等著他掙錢買米。成名後面對非議,他當著媒體記者的面,硬是傷傷心心哭了幾場。他心頭不服氣:我從來沒有鼓到哪個來聽我的評書,也沒用槍比著讓哪個非得來聽我的評書。從頭到尾,都靠個人。「吾本蜀都一凡夫,為謀生計說評書。
  • 李伯清凌宗魁領銜 成渝笑星齊聚山城
    昨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當晚,「成渝地·巴蜀情 川渝樂翻天——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亮相群星劇院。
  • 散打評書藝術家李伯清 與時俱進李貝貝 心心念念接班人
    散打評書中最具標誌性的是「假打」。  現在,隨便在街頭找個成都人,問:「曉得李伯清不?」對方十有八九會說:「李伯清,假打的嘛。」李伯清說評書,始終堅持一個原則:老百姓的語言講老百姓的故事,在老百姓身邊找到原型,這樣才最接地氣。貳慨嘆 二代笑星還要更努力  因為許多記者都是李伯清的聽眾,所以,李伯清與媒體的關係相當好。  說起與華西都市報的感情,李伯清說:「我可以鬥膽說,華西都市報除了創刊號,首發的第一張報紙,我都在劇場幫著發的。」
  • 成渝星光·尋找雙城文體名人②|李伯清:成都生我養我,重慶給了我...
    重慶的《紅巖》,成都的《星星》(詩刊)都曾深刻留下過他主編的印痕。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出走成都、落戶重慶,聽著他的磁帶長大的兩地粉絲口水翻湧仿佛就在昨天。《山城棒棒軍》橫空出世,「胖妹」劉軍、「毛子」趙亮……都從山城一路火到了蓉城。
  • 73歲李伯清、78歲凌宗魁「老將出馬」,成渝笑星...
    20日晚,重慶群星劇院,當川渝人民人見人愛的「李伯伯」李伯清以他標誌性的男中音結束散打評書《快樂人生》的表演時,人山人海的劇院沸騰了,掌聲雷動,笑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觀眾發自內心的快樂在劇場瀰漫,為這個年末的寒冷冬夜平添許多溫暖。
  • 李伯清:我的人生是很悲哀的
    1947年出生的李伯清出身中醫世家,原本姓陳。但在他4歲那年,父親病重,撒手人寰,母親改嫁李氏,他也隨之改名為李伯清。讀完小學,李伯清便退學了。從此,李伯清開始在說書人的引薦下到成都的小茶館裡說書。他越說,書友們越喜歡,他的名氣開始從小茶館蔓延開來。他說:「出名之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以前吃兩塊一包的煙,現在吃二十塊錢一包的煙。」
  • 正在消失的四川曲藝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過去聽老輩子講:曾炳昆抽大煙,經常在煙塌上構思相聲段子,七十二行都挖苦完了,一次兩次人家理解,賣藝嘛,老是挖苦就不對了,人家是有行會的,恐怕要講理性,砸場子了。莫得辦法,只有挖苦自己了,於是他創作了一個單口相聲段子叫「借黃曆」。
  • 長在「笑點」上的成都 扒一扒我們追過的巴蜀笑星
    「笑」都在成渝兩地人的兒時記憶中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跟著父母到茶館蹭評書等各種表演每每有知名的曲藝人登臺,茶館就要擠爆新中國成立後,四川各地的「笑」文化發達「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曲藝名家首推相書大師曾炳昆。」
  • 李伯清又回來了!「川渝樂翻天」成渝雙城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在渝...
    12月20日晚,「川渝樂翻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活動在重慶群星劇院舉行,包括著名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凌淋、叮噹在內的多位川渝地區曲藝名家、喜劇明星匯聚一堂,為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 成渝星光·尋找雙城文體名人⑬|「重慶言子兒大王」吳文:成都圓...
    吳文笑言,個體戶身份其實是自己當年的心病,直到他於2000年作為人才引進去了成都峨影廠,他才真正的感到,自己是個正南齊北搞藝術的了。現在,61歲的吳文已經退休一年了。他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曲藝家,成都也是他藝術生涯尤其重要一站,「退休了一切從頭開始,希望還能為成渝文化發展多做貢獻!」
  • 西南第一笑星李伯清商演,73歲風採不減當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日前,許久沒有露面的西南笑星李伯清現身成都青白江演出,為某房地產公司宣傳造勢,可以看出,有著西南第一笑星的李伯清人氣還是非常高的,在臺上侃侃而談,73歲依舊寶刀不老,臺下觀眾座無虛席,掌聲雷動。,李伯清相當於很多觀眾心中的本山大叔和郭德綱,很多人心中的男神,李伯清的散打評書也是影響力很大,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歡和追捧。
  • 三進百花潭,看成都的冬天,緣何因為一葉金黃而濃稠得散不開
    最先留住我的,是百花潭的銀杏。成都今年的冬天,都說比往年冷得要早一些。冬至前一周,氣溫就降到了兩三度。一天早上路過耍都,遠遠看見彩虹橋兩邊的銀杏,忍不住想去拍幾張。只好悻悻作罷,逆江而上,不知不覺走近百花潭。昨夜雪風問成都,錦江默,推細雨。千年銀杏一夜愁,臉紅透,不白頭。
  • 單田芳去世:明天聽誰說評書?
    如果把他講過的評書列在一起,你會發現,從反映商周時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題材的評書,完全可以構築成一部中國歷史評書演義。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每7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聽他的評書,他的聽眾將近2億人。有人說單田芳的評書跟毒品一樣,千萬別沾,沾上就上癮。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單先生的生命中,除了評書就沒有別的。
  • 聽「清風」講故事 成都安靖街道開展清風劇場活動
    四川省成都市安靖街道「清風廉韻·美麗郫都」廉潔文化惠民活動系列活動清風劇場,日前在蜀繡文化創意公園正式亮相。  「哈哈曲藝社的表演者們以評書、相聲等曲藝表演形式,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豐富有趣的肢體語言,直觀且生動,讓我印象深刻。」觀看完表演,街道紀工委副書記劉德君說道。
  • 郭德綱傳其衣缽的徒弟,曲藝張雲雷,評書李雲傑,相聲並非郭麒麟
    標題:承郭德綱衣缽者:曲藝張雲雷,評書李雲傑,相聲並非郭麒麟而是他第三個是教郭德綱評書,西河大鼓的師父,金文聲老先生。郭德綱很多的曲藝都是師從金文聲,現在德雲社不光說相聲,曲藝類節目更是一大特色。,郭德綱對評書的造詣也頗高,在德雲社的小劇場中也時常有評書的節目。
  • 來成都看一出好「戲」
    所以有人說,看一場川劇不僅能使觀眾看到載歌載舞的表演技藝,還能欣賞到一部舞臺化的文學作品,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 除了耳熟能詳的「川劇」外天府之國還有品種多樣各具風採的四川曲藝四川曲藝是以四川民間說唱藝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漢代以前。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幾尊東漢陶製說書俑,「擊鼓說書,喜形於色」,可見當時說唱藝術就流行了。
  • 「綠網千園」,公園城市建設交出新答卷
    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月1日報導 元旦假期第一天,晨霧消散的城市翻開了2021年的嶄新一頁。剛剛開園不久的武侯生態體育公園。三三兩兩的市民正在綠道上慢跑健身。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中,成都通過各級綠道串聯全市1100多個各種類型公園,「綠網千園」的生態格局對城市形態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帶了巨大改變。「2021年,隨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的全面推動,成都綠道藍網、天清氣朗的大美形態將加快呈現,有力形成面向未來的城市核心競爭優勢。」該負責人在接受採訪中表示。
  • 曉青在南城|評書演員田珺女士說評書談學藝
    南城有小吃,牛街是回民小吃的發源地;南城有曲藝,天橋曾是京城百姓的文化樂園。還有更多更多京味兒元素有待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就在這尋尋覓覓之中,我想起了北京曲藝界的一位陳姓先生。對!就向他請教請教吧。經他推薦,我有幸認識了一位年輕而優秀的評書演員,她的名字叫田珺。先說說我和評書吧。在記憶中,最早讓我對評書感興趣還要追溯到兒時的那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