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蘇連嬌
8月21日,廣東省發改委官網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到今年底,廣東全省範圍內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這一政策的發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紛紛點讚支持,也有網友擔憂禁用以後吸管是否也像超市塑膠袋一樣要收費了?
記者了解到,部分商家已經探索「換裝」,使用紙吸管、設計新杯蓋。也有市民開始購買可重複使用的吸管備用。
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今年6月底,一篇發表於權威學術刊物《生物學快報》的論文稱,在位於南極底層生物鏈條中的南極跳蟲體內檢測出微量塑料,第一次直接證明了塑料已汙染了這個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無處不在的塑料汙染再次引發強烈關注。
「白色汙染」的危害眾人皆知。中國自2008年起實施「限塑令」以來,12年過去了,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3%以內。但增速一直為正也表明,塑膠袋的使用仍在持續增長。
日常生活中,廉價便捷的塑膠袋依然大行其道。為了招徠顧客,農貿市場裡的塑膠袋仍以免費使用為主;而在塑膠袋有償使用的大型超市,不少人也願意花幾毛錢買個方便。「限塑令」也因此一度被稱為「賣塑令」。
8月21日,廣東省發改委官網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到今年底,廣東全省範圍內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廣州、深圳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2年底,廣東全省快遞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
當喝飲料沒了吸管,你還習慣嗎?
部分商家探索「換裝」 使用紙吸管與設計新杯蓋
近日,記者在深圳喜茶、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店走訪時發現,上述店鋪已採取「減塑」行動。深圳南山區喜茶門店有關負責人介紹,喜茶自2019年6月起,就推行紙吸管。截至今年6月,全國已經減少使用塑料吸管超過1100萬根。目前,市民在線上平臺訂外賣時,可以選擇使用常規吸管、紙吸管,或不使用吸管。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對於「禁塑令」大部分消費者表示認同,但對吸管「換裝」的問題仍存在爭議。「我很想支持環保,但紙吸管沒一會就軟了,體驗感不太好。」張小姐說。
對於塑料吸管換紙吸管,不少商家也表示有壓力。在番禺開奶茶店的梁先生坦言,吸管是飲品店使用率較高的消耗品之一。紙吸管不但體驗感劣於塑料吸管,成本還比塑料吸管高出不少。在電商購物平臺上,一次性塑料吸管每一百支的售價在4元至5元左右,而一次性紙吸管每一百支的售價在12元至15元左右,紙吸管的成本大約是塑料吸管的3倍左右。
梁先生說:「吸管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塑膠袋的使用性質還是有點不同。商店可以讓顧客購買塑膠袋,但我們是不可能讓顧客在買奶茶的時候多花一兩毛錢來買吸管的。而現在的市場競爭也很激烈,我們也不能因為吸管成本增加而漲價。所以,我們計劃是在禁令開始之後,沒有珍珠等小料的飲品使用飲嘴杯蓋而不再提供吸管,而有珍珠等小料的飲品就會提供紙吸管。」
梁先生還表示,期待有吸管的替代品出現:「希望有創意的產品替代吸管,畢竟吸管還是珍珠奶茶的最佳伴侶啊!」
市民:擔心可重複使用吸管的材質和質量問題
對於今年底開始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有市民開始購買可重複使用的吸管備用。歐小姐已經購買了可重複使用吸管使用,提早培養自己和家人的吸管使用習慣。但歐小姐坦言,可重複使用吸管確實不太方便:「我買可重複使用吸管,商家配了一個小盒子和一個洗吸管用的小刷子。不但每次出門都要多帶一樣東西,而且每次使用後都要清洗,的確比使用塑料吸管麻煩一點。但環保是有利於後代的事情,現在政府也有禁令,作為市民我願意配合。」
有市民對可重複使用吸管的材質安全擔憂:「我擔心不鏽鋼的吸管會和酸性飲料產生化學反應,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玻璃類的吸管萬一打爛了又擔心傷到人;矽膠類的吸管也怕遇熱飲會產生有害物質。所以我暫時不考慮購買可重複使用吸管,一次性塑料吸管禁用後,我儘量不用吸管就是了。」
網友聲音
哈哈哈:沒問題,早就應該有新的材料來替換塑料了。講真,如果是質量差的塑料吸管,喝熱飲可能會釋放有害物質?
酥酥:不止吸管,不可回收的塑料產品,通通都應該禁止生產!
王子:塑膠袋子禁止,可以自己帶,塑料吸管禁止了,那買奶茶用什么喝?
雅寧:支持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白雲。
阿福:全面支持,環保行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鄰家阿威:我懷疑快遞、快餐費用要漲價了。
lllcc:幾年前禁塑膠袋,大風氣讓大家逐漸養成用環保袋的意識和習慣,後來慢慢又死灰復燃了……
@FAI:支持使用環保材料,不然隨著外賣和快遞的增加,以後不可降解的垃圾將越來越多。
@晴空萬裡:建議出臺相關法規制止商品過度包裝行為,對商品的包裝材料也要嚴格要求,未達標的一律禁止進入市場銷售!
全媒體記者 張喜林 據信息時報、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中國新聞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