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兄弟樂隊的演出現場
從今年愚人節開始到7月26日,倫敦的設計博物館將會以一副夜店面孔出現——其新展「電子音樂:從發電廠樂隊到化學兄弟」閃亮登場(如假包換的「閃亮」——展方提示:展覽包含強光頻閃畫面,不適合癲癇患者及12歲以下兒童參觀)。
化學兄弟樂隊演出現場
展覽標題中提到的發電廠樂隊(Kraftwerk),是於1970年在德國的杜塞道夫成立的一個傳奇。創始團員Florian Schneider和Ralf Hütter,還有稍後加入的Wolfgang Flür和Karl Bartos,帶領這支樂隊,從新浪潮(New Wave)到Hip Hop,再到Techno,在電子音樂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頂級的存在感,深刻地影響著20世紀末的流行樂。而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是Tom Rowlands與Ed Simons於1989年在英國創立的樂隊。20年來戰績彪炳,在全球各地累計的唱片銷量已突破千萬,各種排行榜冠軍自不必言,還有四座葛萊美獎。顯然,這是一場聚焦電子音樂文化發展歷程的展覽。
發電廠樂隊演出現場
雖然作為一個設計博物館來呈現以音樂為主題的展覽,在邏輯上有點牽強,但正如該展的策展人傑瑪·科廷(Gemma Curtin)所言,對於電子音樂來說,「聲音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這種音樂已經形成了線上和線下生態,讓音樂技術大眾化,並且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安全空間。」超過400件展品被分為四個部分:Man and Woman Machine、Dancefloor、Mix and Remix,還有Utopian Dreams and Ideals。設計博物館還特別邀請來法國電音製作人洛朗·加尼耶(Laurent Garnier)為展覽定製背景音樂,通過音樂、燈光、互動裝置、VR設備、3D影片等等手段,打造360度的多感官沉浸式體驗。
發電廠樂隊演出現場
具體地說,觀眾們可以見識到20世紀中葉以來的電音先驅者們,比如傑夫·米爾斯(Jeff Mills,美國DJ、唱片製作人以及作曲家)和達芙妮·奧拉姆(Daphne Oram,英國作曲家、電子音樂家)等人的創作,以及創造這些曲目的革命性樂器。
對音樂技術的探索是電子音樂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其實早在20世紀初,義大利鋼琴家及作曲家費盧西奧·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就預言:「我幾乎認為在這新的偉大音樂裡,機器也將會變得必要,並且會在裡頭分配到一定的角色。也許,工業也將會在藝術境界的提升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展覽上除了可以看到TR808和Moog 55這樣的經典合成器,還有法國音樂家Christian Clozier在1975年製作的電音聲音擴散系統、創意團隊1024 architecture的CORE聲敏裝置,以及法國電子音樂家讓- 米歇爾·雅爾(Jean- Michel Jarre)的工作室以及BBC的無線電音工坊的虛擬重現。
聲音反應式視覺裝置
而正如化學兄弟所言:「設計是增強現場表演體驗的重要元素。」——有相當數量的電音作品除了用來「聽」,更是用來「跳」。視覺亦是本次電音展的重頭戲。無論是關於發電廠樂隊還是化學兄弟,展覽現場都有讓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一段30分鐘的3D秀是為了慶祝髮電廠樂隊成立50周年,而化學兄弟的恢弘現場也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庫斯·萊爾(Marcus Lyall)(這對搭檔一直以來都是化學兄弟的御用VJ)的再創作下,在一面巨幅LED屏上得到了重現——據說靈感來源於化學兄弟那張備受推崇的迷幻風專輯《No Geography》。有知情人士劇透說,從這個展覽看來,鼻祖級的發電廠樂隊似乎確實很適合在博物館這種廟堂空間裡展出;而化學兄弟呢,可能更適合在泥濘的鄉村田野裡,手裡拿著罐啤酒,邊喝邊嗨。
化學兄弟樂隊的現場影像
除了這兩位大神,展覽中還有倫敦的視覺設計師Weirdcore為英國電子音樂人Aphex Twin最新的EP《Collapse》進行的視覺創作。Weirdcore善於將藝術家腦海中的「怪誕」具象化。自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他的荒誕視覺美學活躍在倫敦各種音樂節和派對上,是許多電音人的知音。他與Aphex Twin的合作始於2009年,從此在世界各大音樂節一發不可收拾。
電子音樂與藝術、設計、時尚,甚至社會的關係也是本次展覽探索的領域。英國觀念、視頻以及裝置藝術家,特納獎得主傑裡米·戴勒(Jeremy Deller)在自己的紀錄片作品《所有人在此:1984-1992年不完整的英國歷史》(Everybody in the Place: A Incomplete History of Britain 1984-1992)探討了Rave和Acid house對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文化意義。片中貢獻了一些罕見的電音歷史檔案材料,並為抗議運動、非法倉庫Rave狂歡、80年代的享樂主義、柴契爾主義政治、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以及英國退歐等等劃清了道道。
.Jean Michel Jarr的虛擬工作室
以大畫幅建築和風景照而聞名的德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也會出現在該場展覽上。這個狂熱的電音迷在20世
紀90年代拍攝了許多德國的Rave狂歡派對,比如每年在杜塞道夫舉辦的Union Rave。古爾斯基的作品以上帝視角將人群的動態描繪成一個集體的身體,仿佛與音樂的能量融合。他在2016年的時候還與英國電子音樂家裡奇·霍丁(Richie Hawtin)在紐約的高古軒畫廊進行過一次抽象表現主義與techno的合作。此外還有英國平面設計師彼得·薩維爾(Peter Saville)為電子音樂而進行的封面視覺創作——他本人也是英國獨立廠牌Factory Records的聯合創始人。
傑夫·米爾斯(Jeff Mills)的超自然服裝
顯而易見,從紐約到巴黎,從莫斯科到裡約熱內盧,電子音樂帶來的演出狂歡和夜店文化令全球各地的人們對其痴迷不已。因此除了嚴謹的學術派陳列和不可或缺的現場音樂,設計博物館還將柏林、芝加哥以及底特律的夜店舞池帶到了倫敦。
「我們的展覽希望通過人、藝術、設計、技術和攝影,以及喚起人們的夜店體驗,來一起捕捉和塑造電子音樂景觀。」這便是設計博物館本次展覽的寄望。